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家庭教育的三大变化显现出问题的复杂性。一是家长的心态变化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突出。自己承受过的苦难,则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使这代孩子普遍出现无情、无能、无责任感。二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出现不良变化。今天大多数孩子的生活环境已成人化,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恋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三是孩子生活内容的变化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今天的孩子,是在电脑前长大的孩子,慢慢地,孩子向成人关闭了心灵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
不久前,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未成年人犯罪调查,通过对2千余名未成年犯和1千余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未成年犯父母“轻德”的教育价值观,导致孩子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因此,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误!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现在有许多父母往往是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
1.重物质,轻精神
家庭生活条件的普遍提高,使家长在物质生活方面,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需要,但缺少对孩子精神上的关心。有些父母很少与孩子谈心,不了解孩子的思想,他们常常以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精神上关心的不足。岂知,家长对孩子物质上的照顾固然不可少,但精神的关怀更为重要,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需要与父母沟通,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做父母的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忽视孩子的精神生活,会拉大父母与子女间的心理距离,使彼此的关系不和谐,重者会形成孩子心灵上的孤独感。于是有的孩子向外寻找朋友,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往往会受骗上当,走上邪路。
2.重智育,轻德育
许多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成绩,在发展孩子的智力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对孩子的能力、品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不十分重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乃至道德水平没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又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误区。有些家长为了保证子女集中精力搞好学习,一切家务劳动都由父母承包,子女本来可以自己动手做的事,都由父母代劳,根本不重视他们劳动观念的培养,使孩子从小养成不劳而获的懒散习惯。
3.重权威,轻民主
有的家长把亲子关系理解为“上对下”的权威关系,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动不动就动手打孩子,不以平等的方式与子女沟通、交谈,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对立,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青少年有着较强的可塑性,父母行为不检点,品行不端正,甚至暴力行为对孩子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很多调查表明,不少中小学生抽烟酗酒,遇事用拳头解决最初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4.重规划,轻个性
许多父母出于好心,从小就为孩子设计好将来发展的框框,硬把孩子塞进框框里,按自己的方式来培养孩子,规定孩子的行为方式,进行不一定符合孩子需要和兴趣的教育。殊不知,大凡有成就的孩子都具有明显的独创性,父母规定的框框往往根本不适合他们,但是他们也只能遵从父母的安排,内心的追求与现实的冲突压抑着孩子,他们变得不言不语、孤僻冷漠。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王宝祥曾做过一个全国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一系列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这一结果明白地告诉我们,家长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与行为脱节。
二、反思
家长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未成年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所以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比任何教育载体都更具优势,关键是家长要提高认识。
1.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托尔斯泰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家长自己。家长要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如果具有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强烈的敬业精神,健康的身心和文明的举止,那么,这些良好的品质必定会深深地感染孩子,促使孩子心理氛围积极向上。如果说父母的爱子态度是气温的话,孩子的表现就是温度计的水银柱;如果父母温存平静,孩子就恬静愉快;父母暴躁易怒,孩子就胆怯害怕……可以说,孩子的表现是家长爱子态度的一面镜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自我独立意识强。
2.要给孩子一个开放的小天地
当今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基本上是封闭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家庭又不对其他孩子开放(怕跟其他孩子学坏),这就封闭了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家长只是要求孩子学习,很少带孩子出去体验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家庭对社会是封闭的。因此,家庭道德教育需要逐步开放。
首先,要对内开放。要让孩子适当地、实实在在地参与家庭的生活与决策,要让他们知道柴米贵,知道父母恩,知道家务劳动也要付出艰辛。要与孩子聊天、游戏,进行心灵的沟通。其次,要对外开放,最主要的是对同龄人开放。孩子最好的老师既不是家长也不是教师,而是同龄人、小伙伴。还有就是对社会开放。要尽可能抽出时间带领孩子接触社会,参与其中真实活动,如科研、做工、务农、经商等。许多家长担心开放会占用许多时间,耽误孩子学习。其实不然,只要搞好了,不但不耽误,反而促进孩子积极学习。因为开放了,孩子心理会更健康,能力会更强。
3.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重视教育投资,大人的双休日成了孩子的学习日,学钢琴、学英语、学电脑、学绘画、学舞蹈……但走进他们的家庭,有功能齐全的麻将桌,却没有一张书桌和书柜,一句话:家庭缺少文化的涵养。
所以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平时注重孩子道德品质的塑造。想使儿童从小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家长要经常介绍我国的名胜古迹、名川大山、丰富的地区资源、特产等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还可以从各个方面逐步使孩子懂得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世界的进步作过卓越贡献,从而激发孩子的民族自尊心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孩子从降生来到人间都一样,随家庭环境的不同而起不同变化。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同时需要三个世界的丰富和成熟: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而要丰富成熟这三个世界离不开广泛而有意义的阅读和学习。如果我们的家长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共同分享心得体会,对孩子来说,这种无声的教育比唠叨更为有效,这就是家庭软环境。孩子在健康的优良环境中生活,就会感到幸福、快乐,没有任何精神压力。父母道德高尚,有理想、有追求,关心国家和民族利益……孩子就会尊敬父母、信赖父母,不知不觉地模仿父母。所以,为了孩子,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课堂,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不管大家庭还是小家庭,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功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因此,开展家庭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它不仅改变着家长的观念,改变着家长的教育行为,同样也在改变着每个人的命运。
参考资料:
[1]吴锦骠,郭德峰.家庭教育心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王耘等.小学生心理学
[3]吴增强主编.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导.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郭德峰主编.现代教育100法
不久前,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未成年人犯罪调查,通过对2千余名未成年犯和1千余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未成年犯父母“轻德”的教育价值观,导致孩子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因此,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误!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现在有许多父母往往是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
1.重物质,轻精神
家庭生活条件的普遍提高,使家长在物质生活方面,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需要,但缺少对孩子精神上的关心。有些父母很少与孩子谈心,不了解孩子的思想,他们常常以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精神上关心的不足。岂知,家长对孩子物质上的照顾固然不可少,但精神的关怀更为重要,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需要与父母沟通,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做父母的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忽视孩子的精神生活,会拉大父母与子女间的心理距离,使彼此的关系不和谐,重者会形成孩子心灵上的孤独感。于是有的孩子向外寻找朋友,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往往会受骗上当,走上邪路。
2.重智育,轻德育
许多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成绩,在发展孩子的智力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对孩子的能力、品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不十分重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乃至道德水平没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又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误区。有些家长为了保证子女集中精力搞好学习,一切家务劳动都由父母承包,子女本来可以自己动手做的事,都由父母代劳,根本不重视他们劳动观念的培养,使孩子从小养成不劳而获的懒散习惯。
3.重权威,轻民主
有的家长把亲子关系理解为“上对下”的权威关系,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动不动就动手打孩子,不以平等的方式与子女沟通、交谈,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对立,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青少年有着较强的可塑性,父母行为不检点,品行不端正,甚至暴力行为对孩子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很多调查表明,不少中小学生抽烟酗酒,遇事用拳头解决最初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4.重规划,轻个性
许多父母出于好心,从小就为孩子设计好将来发展的框框,硬把孩子塞进框框里,按自己的方式来培养孩子,规定孩子的行为方式,进行不一定符合孩子需要和兴趣的教育。殊不知,大凡有成就的孩子都具有明显的独创性,父母规定的框框往往根本不适合他们,但是他们也只能遵从父母的安排,内心的追求与现实的冲突压抑着孩子,他们变得不言不语、孤僻冷漠。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王宝祥曾做过一个全国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一系列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这一结果明白地告诉我们,家长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与行为脱节。
二、反思
家长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未成年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所以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比任何教育载体都更具优势,关键是家长要提高认识。
1.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托尔斯泰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家长自己。家长要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如果具有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强烈的敬业精神,健康的身心和文明的举止,那么,这些良好的品质必定会深深地感染孩子,促使孩子心理氛围积极向上。如果说父母的爱子态度是气温的话,孩子的表现就是温度计的水银柱;如果父母温存平静,孩子就恬静愉快;父母暴躁易怒,孩子就胆怯害怕……可以说,孩子的表现是家长爱子态度的一面镜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自我独立意识强。
2.要给孩子一个开放的小天地
当今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基本上是封闭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家庭又不对其他孩子开放(怕跟其他孩子学坏),这就封闭了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家长只是要求孩子学习,很少带孩子出去体验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家庭对社会是封闭的。因此,家庭道德教育需要逐步开放。
首先,要对内开放。要让孩子适当地、实实在在地参与家庭的生活与决策,要让他们知道柴米贵,知道父母恩,知道家务劳动也要付出艰辛。要与孩子聊天、游戏,进行心灵的沟通。其次,要对外开放,最主要的是对同龄人开放。孩子最好的老师既不是家长也不是教师,而是同龄人、小伙伴。还有就是对社会开放。要尽可能抽出时间带领孩子接触社会,参与其中真实活动,如科研、做工、务农、经商等。许多家长担心开放会占用许多时间,耽误孩子学习。其实不然,只要搞好了,不但不耽误,反而促进孩子积极学习。因为开放了,孩子心理会更健康,能力会更强。
3.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重视教育投资,大人的双休日成了孩子的学习日,学钢琴、学英语、学电脑、学绘画、学舞蹈……但走进他们的家庭,有功能齐全的麻将桌,却没有一张书桌和书柜,一句话:家庭缺少文化的涵养。
所以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平时注重孩子道德品质的塑造。想使儿童从小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家长要经常介绍我国的名胜古迹、名川大山、丰富的地区资源、特产等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还可以从各个方面逐步使孩子懂得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世界的进步作过卓越贡献,从而激发孩子的民族自尊心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孩子从降生来到人间都一样,随家庭环境的不同而起不同变化。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同时需要三个世界的丰富和成熟: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而要丰富成熟这三个世界离不开广泛而有意义的阅读和学习。如果我们的家长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共同分享心得体会,对孩子来说,这种无声的教育比唠叨更为有效,这就是家庭软环境。孩子在健康的优良环境中生活,就会感到幸福、快乐,没有任何精神压力。父母道德高尚,有理想、有追求,关心国家和民族利益……孩子就会尊敬父母、信赖父母,不知不觉地模仿父母。所以,为了孩子,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课堂,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不管大家庭还是小家庭,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功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因此,开展家庭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它不仅改变着家长的观念,改变着家长的教育行为,同样也在改变着每个人的命运。
参考资料:
[1]吴锦骠,郭德峰.家庭教育心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王耘等.小学生心理学
[3]吴增强主编.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导.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郭德峰主编.现代教育100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