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5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09-0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预防、医疗、保健体制的不断完善,经典传染病发病率大幅降低,只有病毒性肝炎仍维持较高的发病率,这样在客观上造成绝大多数传染病科病员收治数量不足、病种单一,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均有空泛之感[1]。因此,本教研室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对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现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改革体会总结如下。
1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指教师不必用一特定的教材而按社会的需要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而通过全面了解学生,正确评价学生,有效启发和引导学生来体现。
作为临床教学的主体,临床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诊治技能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其具体标准为: (1)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和完善的基础理论知识;(2)多年临床或基础课程带教经验,尤其是传染病学课程带教经验丰富;(3)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从教师的医德水平、临床知识和技能结构、教学经历或实践能力综合衡量教师带教水平是否优秀或者合格。教师在带教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阶段性思想道德、行为举止、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相互论证、自我调控,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带教老师的规范性和自主性,从而促使医学生学习这种严格规范的行为,进而培养其完备的临床和科研素养。而且,每年举行教学比赛,通过比赛过程让年轻教师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及申报教学科研课题。通过教师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促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创造性教师的产生。
2 重视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由于现代医学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不再是生物学中的人,而是社会医学的人,因此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更应有良好的医德,严谨的医风,还应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调能力[2]。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导致的医患之间互不信任、缺乏尊重的背后折射出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本质认识的偏差。告知缺失、尊重缺失、换位缺失已经成为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主要原因。在医学实践中我们要遵循的伦理原则包括: 知情同意原则、保护隐私权原则、推进医学科学发展原则[ 3]。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是对医生基本职业道德的要求。传染病作为一类特殊的感染性疾病, 在其防治中存在着与其他疾病不同的伦理学问题。涉及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医源性歧视、强制隔离等问题。
在传染科教学中引入医学伦理学,重点解决的是临床实际存在的医患之间的人际冲突问题。根据传染科诊疗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通过职业道德教学途径的多样化,提升其道德情操,强化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这些可以为其以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导入专题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 专 题 式教学法就是打破以“课”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内容相关的“课”有机联系起来组成一个专题,进行专题讲座式教学。
目前的传染病学教材按照病原分类法将主要传染性感染病分为肮毒体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原虫感染及蠕虫感染等章节。按照各类感染病的共性特征,我们将主要章节拆分为病毒性肝炎、发热待查、感染性腹泻、发疹性感染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等专题进行专题式教学。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各类病毒性肝炎及非病毒性肝损害归为病毒性肝炎专题,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如伤寒、疟疾、出血热等)和非感染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等)归人发热待查专题,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病等归为感染性腹泻专题,以皮疹为主要特征的麻疹、风疹、水痘、及猩红热等归为发疹性感染病专题,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森林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真菌性脑膜炎等归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专题 。某些不适于列为专题的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等则仍然按照单病种讲解。上述专题基本上涵盖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另外,我们还增加了医院感染、免疫缺陷者的机会性感染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等专题,增强了学科的完整性,使传染病学真正成为感染病学。这样学生不仅系统学习了经典传染病中的伤寒、疟疾及结核病,也学习了新发感染病中的艾滋病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同时对发热的鉴别诊断程序有了全面的了解,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可谓一举两得。创新是素质和能力的最高体现,但却是包括医学生在内的中国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经常在大班课上向学生介绍与感染病研究有关的重要创新故事、当前国际上的主要难题和最新解决思路,并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培养怀疑精神,敢于向传统思想和理论挑战。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有关教学内容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明显增多,有些还颇具创新性。
总而 言 之,传统的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如果不变革,前面的路将越走越窄,最终必将走入死胡同。通过近年探索改革的经验,我们认为这种改革是必然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改革是初步成功的,学生们对感染病学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学生平均成绩大幅度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也明显增强,取得良好效果。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改革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过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会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和不断的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1] 孙庆丰;杜庆玮;丁继光等. 新形势下提高传染病学教学质量的研究.现代医药卫生,2013,5(3):454-456.
[2] 王春泉.加强启思引教育培养创新素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1):17-19
[3] 雷静,薛晚利,张娟妮,张英.传染病防治中的伦理学问题探讨.医学与哲学,2006,27(8):27-28.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预防、医疗、保健体制的不断完善,经典传染病发病率大幅降低,只有病毒性肝炎仍维持较高的发病率,这样在客观上造成绝大多数传染病科病员收治数量不足、病种单一,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均有空泛之感[1]。因此,本教研室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对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现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改革体会总结如下。
1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指教师不必用一特定的教材而按社会的需要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而通过全面了解学生,正确评价学生,有效启发和引导学生来体现。
作为临床教学的主体,临床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诊治技能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其具体标准为: (1)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和完善的基础理论知识;(2)多年临床或基础课程带教经验,尤其是传染病学课程带教经验丰富;(3)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从教师的医德水平、临床知识和技能结构、教学经历或实践能力综合衡量教师带教水平是否优秀或者合格。教师在带教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阶段性思想道德、行为举止、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相互论证、自我调控,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带教老师的规范性和自主性,从而促使医学生学习这种严格规范的行为,进而培养其完备的临床和科研素养。而且,每年举行教学比赛,通过比赛过程让年轻教师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及申报教学科研课题。通过教师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促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创造性教师的产生。
2 重视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由于现代医学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不再是生物学中的人,而是社会医学的人,因此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更应有良好的医德,严谨的医风,还应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调能力[2]。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导致的医患之间互不信任、缺乏尊重的背后折射出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本质认识的偏差。告知缺失、尊重缺失、换位缺失已经成为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主要原因。在医学实践中我们要遵循的伦理原则包括: 知情同意原则、保护隐私权原则、推进医学科学发展原则[ 3]。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是对医生基本职业道德的要求。传染病作为一类特殊的感染性疾病, 在其防治中存在着与其他疾病不同的伦理学问题。涉及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医源性歧视、强制隔离等问题。
在传染科教学中引入医学伦理学,重点解决的是临床实际存在的医患之间的人际冲突问题。根据传染科诊疗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通过职业道德教学途径的多样化,提升其道德情操,强化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这些可以为其以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导入专题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 专 题 式教学法就是打破以“课”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内容相关的“课”有机联系起来组成一个专题,进行专题讲座式教学。
目前的传染病学教材按照病原分类法将主要传染性感染病分为肮毒体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原虫感染及蠕虫感染等章节。按照各类感染病的共性特征,我们将主要章节拆分为病毒性肝炎、发热待查、感染性腹泻、发疹性感染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等专题进行专题式教学。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各类病毒性肝炎及非病毒性肝损害归为病毒性肝炎专题,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如伤寒、疟疾、出血热等)和非感染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等)归人发热待查专题,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病等归为感染性腹泻专题,以皮疹为主要特征的麻疹、风疹、水痘、及猩红热等归为发疹性感染病专题,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森林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真菌性脑膜炎等归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专题 。某些不适于列为专题的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等则仍然按照单病种讲解。上述专题基本上涵盖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另外,我们还增加了医院感染、免疫缺陷者的机会性感染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等专题,增强了学科的完整性,使传染病学真正成为感染病学。这样学生不仅系统学习了经典传染病中的伤寒、疟疾及结核病,也学习了新发感染病中的艾滋病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同时对发热的鉴别诊断程序有了全面的了解,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可谓一举两得。创新是素质和能力的最高体现,但却是包括医学生在内的中国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经常在大班课上向学生介绍与感染病研究有关的重要创新故事、当前国际上的主要难题和最新解决思路,并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培养怀疑精神,敢于向传统思想和理论挑战。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有关教学内容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明显增多,有些还颇具创新性。
总而 言 之,传统的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如果不变革,前面的路将越走越窄,最终必将走入死胡同。通过近年探索改革的经验,我们认为这种改革是必然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改革是初步成功的,学生们对感染病学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学生平均成绩大幅度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也明显增强,取得良好效果。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改革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过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会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和不断的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1] 孙庆丰;杜庆玮;丁继光等. 新形势下提高传染病学教学质量的研究.现代医药卫生,2013,5(3):454-456.
[2] 王春泉.加强启思引教育培养创新素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1):17-19
[3] 雷静,薛晚利,张娟妮,张英.传染病防治中的伦理学问题探讨.医学与哲学,2006,27(8):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