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者黑,在彝语里表示“鱼虾多的地方”,它位于滇东南,距丘北县城仅13千米,距昆明280千米。那里是古往今来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有着“世间罕见,国内独一无二的山水田园风光”。
在这片165平方千米的红土地上,256个景观各具千秋,312座孤峰星罗棋布,83个溶洞千姿百态,54个湖泊似珍珠般串串相连,美不胜收。在我国所有喀斯特地貌景区中,唯有普者黑聚集了众多奇峰秀峦、田园荷塘、溶洞暗河及民族风情于广袤的水域之中,融桂林之山与西湖之水为一体,天然而和谐地组成了“无山无水不入神”的风光画卷。
若在波光粼粼、碧水连天的普者黑湖中行船,湖边雄伟飘渺、诡异出奇的峰林令人陶醉。放眼望去,远山如黛,山峦青翠,山村野趣,浑然天成,犹如人间仙境。普者黑因而被人们称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维摩古州丘北县
昆明经石林向南,绿水青山,一片热带景象。过弥勒向西,跨南盘江,就进入了丘北地界。
相比中原区县动辄千年的历史,“丘北”之名直到清代才正式出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孕育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追溯丘北的建制史,无疑可以为人们揭开普者黑纯净田园背后的文化密码。
丘北地处偏远,且不说远离中央政府所在地,就是距离云南区域中心的大理、昆明也较远。在唐代以前,包括丘北在内的滇东南广大区域基本上没有明确的行政隶属体制,《宋史·地理志》中“宋以前皆为蛮所有”的简单记录便是证明。
蒙哥汗七年(1257年),雄踞当地的师宗、弥勒两个部族内附蒙古,接受蒙古“落蒙万户”的管辖。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籍二部为军,立广西路。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军户改为民,广西路领师宗、弥勒、维摩3州,其中维摩州就是今天丘北的前身。从史料来看,当时广西路为下路,下辖3州均为下州。依元代行政区域设置原则,“十万户之上者为上路,十万户以下者为下路”,说明广西路户籍人口较少,达不到全国基准。明代改广西路为广西府,管辖区域不变。不同的是开始设置流官,在削弱土司权利的同时,提高管辖效率。但改土归流的进程一波三折,到了清代还出现了流官被赶走的事件。看来,地处边鄙且人口稀少,行政管辖相对松散是古代丘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于维摩州,《读史方舆纪要》说:“州南瞰交趾,险阻之地也。”关于得名由来,说法不一。据《丘北县志》第九册维摩部考一文载,“弥勒维摩,盖以地近天竺,人多信佛均以佛号名其部”。依据此说,“维摩”一名系由佛号而来。在佛语中,维摩是维摩诘的简称,意为洁净,没有染污。另一种说法认为,“维摩”是彝族语音的转译:在彝语中,“维”指沟,“摩”指水井,“维摩”指小河旁水井边的地方。小河为自然景观,水井则是人文符号,是从彝胞角度所看的生存环境写照。不过,古代的丘北并非今人所认为的那般落后,其城市建设亦有相当规模和成就。
罕见的喀斯特湿地
湿地的类型可以分为40种;但喀斯特湿地十分罕见,因为喀斯特地貌的特性使地表很难存住水。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国家,其裸露和覆盖的面积达137万平方千米。云南、贵州、广西这3个省又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些地方气候炎热,岩石裸露,土壤干燥瘠薄,人们很难联想到美丽的湿地和富饶的水乡。然而,在普者黑,就存在着这种奇特的现象:这里众多的峰丛、峰林、孤峰、石崖、暗河、溶洞与溶蚀湖群、湖泊、沼泽、稻田相互连通,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千百年来,这一原生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在维系当地岩溶地区的水文循环、水资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研究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有着较高的科学价值。因此,这就更显得普者黑喀斯特溶蚀湖群湿地的珍贵。
这里的湖泊群可分为普者黑湖泊群和水围寺湖泊群,主要有摆龙湖、普者黑湖、仙人洞湖、荷花湖、情人湖、灯笼湖、落水洞湖、水围寺湖、午铺水库、布宜松林湖、蒲草塘等大小16个,面积广大,平均水深4米。
普者黑喀斯特湿地的植物种类极为丰富。据调查统计,当地有野生维管束植物465种,其中有水葱、苦草、黑藻、穗状狐尾藻等多种湿地植物群落。由于水质优良,这里还分布着在许多地方已经灭绝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海菜花、野菱和扇蕨。
大约2.7亿年前,普者黑地区是一片浅海,蒲草塘湖畔的悬岩上,如今还保留着大片古老的野生动物化石群。千百年来,随着造山运动和地壳发生的变化,海水慢慢退去,形成了现在的普者黑水面,这些湖泊似撒落在大地上的珍珠串连在一起,形成全长21千米的旅游航道。
良好的湿地环境孕育了普者黑丰富的鱼类资源。作为一个“鱼虾最多的池塘”,据统计,这里有湿地野生鱼类28种,其中最为奇特的有丘北盲高原鳅,又称盲鱼。丘北盲高原鳅浑身上下都是白色透明的,内脏几乎都可透视,它的眼睛已经完全退化,只剩下残留的眼窝,对光线没有任何反应;但是它的胡须非常发达,对声音的反应比较敏感。研究表明,很早以前,丘北盲高原鳅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泥鳅均为鳅科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后来有少量的成员随着水流进入到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暗河,经过千百年终年不见阳光的地理隔离,从而使同一种鱼类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了分化,这种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就出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盲鱼。由于条件所限,至今还没有人知道它们是怎么在地下暗河中生活和繁殖的。
湿地是水禽赖以生存的栖
息地,失去湿地也就意味着许多水禽物种将会灭绝。调查表明,在普者黑喀斯特湿地有145种鸟类,其中湿地水禽就有白鹭、苍鹭、红嘴鸥、绿头鸭、鸳鸯等。这里已成为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大批候鸟在此栖息繁衍。
东方乐土“阿着底”
湿地的概念出现至今也不过40多年的时间,但湿地的存在与地球同龄,因为湿地就是河流、湖泊、沼泽、水库、稻田和濒海滩地,就是那些湿润的地方。我国的古代文明都起源于大河流域,人们逐水而居,因为湿地提供了水和湿润的土地,无论对于植物或是动物而言,这些都是生命必须的基本元素。 丘北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今这里还保存有3000年前古代鸟氏民族先民绘制的鸟图腾岩画。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壮族、彝族、苗族和瑶族少数民族人文资源。
普者黑的彝族是最早迁徙到丘北定居的主体民族之一。公元前18世纪,云南土著人建立了第一个部落,称“哎哺”。他们聚居在滇池附近。到后来逐步分化成4个部落,即鹰部落、龙部落、蛇部落和飞马部落,彝族开始形成。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几个部落分离外逃。鹰部落逃至四川凉山,至今尚保留鹰崇拜习俗;龙部落西逃,多为现时的云南楚雄彝族;飞马部落南逃至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至今保留有腹葬的古老习俗;蛇部落则分布在云南昆明、陆良、洱海一带。
732~902年间,日益强盛的大理南诏国派兵东征。彝族人背井离乡,携妻带子纷纷外逃,去寻找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阿着底”(彝族语言,意为美丽、甜蜜的地方,即“乐土”)。根据彝族民间口承史诗,他们寻找的“阿着底”是指昆明、石林、曲靖和贲古。而《丘北县志》记载,早在“三国”时,丘北就被称“贲古”,意为峰群平地崛起,奇中见秀,大有“彩云南来,奔丘北去”之感。彝族人从此在这里定居下来。
时间久了,人们安定地生活下来,并保留和发展了彝族文化,积累出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史书记载的彝文正本字2035字和未选入正体字的5823个共体字,在普者黑村中一直流传使用。在普者黑仙人洞村入口处的悬崖上,至今仍保存彝族象形文“火的女儿”4个字。由于普者黑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受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冲击影响较小,至今尚保留着古老的服饰、民俗、宗教、神话、古曲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里古朴的婚俗、葬俗、祭祀及神奇的石崇拜、树崇拜、生殖崇拜、虎崇拜等文化现象,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到普者黑玩什么
随着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普者黑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不少人慕名前来旅游。那么到普者黑玩什么?有人总结为“春览万亩油菜花,夏观湖中万亩荷,秋赏果实满枝头,冬看生态博览园”,也有人生动地归纳为“泼、赏、抹、喝”。
泼,即乘上普者黑特有的柳叶舟,在湖面上尽情地相互泼水祝福。普者黑天天都过泼水节,不管是否认识,无论身份地位,泼一盆清澈的水,就是真诚的问候和祝福。
赏,即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普者黑独有的生态之美、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山上的水往下淌,山下的雾往上涨”的景观,夜晚观看以丘北僰人文化为主的大型山水田园实景演出“僰乐普者黑”。
抹,即抹花脸。普者黑的彝族有独具一格的花脸节,用锅烟子抹花脸,既是避邪,又表祝福,还是彝族小伙子和姑娘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在普者黑,被抹花脸是一种幸福,是被钟爱和青睐的表现,谁都心甘情愿地被抹黑。抹花脸自农历六月二十四至月底,时间与四川大凉山彝族火把节一致,它是祭祀天神祈求丰收的盛大节庆。先由德高望重的祭师——毕摩率领全村群众举行山神祭祀活动。随后家家大摆酒席,欢迎远方的宾客。青年人用早已准备好的锅煤黑相互涂抹,以表示祝福。
此外,在当地菜花箐苗族流传着采花山。采花山的时间一般在每年初春,不过早在头年冬季农闲就开始准备。先要平整出一块能容纳多人的山场,在场地中心高高竖起一根木杆以作为节庆的标识。当然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酿咂酒数缸,咂酒“用玉麦为原料,炒香磨碎,复煮之使软,和曲入缸,封之数月而酿成。插四五尺之细竹管于槽内,曲其端而咂其汁”。等到春暖花开的节日到来,将咂酒放置在场地供人饮用。盛装的青年男女以对歌的形式向钦慕者表白,两情相悦者则相互赠送礼物。当然,能歌善舞的苗族同胞一定还吸着咂酒跳着舞,直到“饮者呶呶,论者咻咻,递盏追欢,不醉无归”,方才尽兴。
喝,即品尝普者黑特有的腻脚酒。在纯朴的农家小院里,尽情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唱歌,让腻脚酒的火热激发出冲天豪情,品尝高原腊肉的独特风味,聆听彝家纯正的敬酒歌。
云南著名的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结尾部分“回声”里,对阿诗玛的去留语焉不详。彝族支系的撒尼人坚信,阿诗玛乘上了一条神奇的柳叶舟,从石林漂到了美丽的“阿着底”,并在那里与阿黑哥再次相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撒尼人自称为阿诗玛的后代,普者黑的撒尼人也流传着阿诗玛从石林漂流到普者黑仙女湖的传说。由此可以说,普者黑就是神话传说中的“阿着底”,就是那一方充满希望和幸福的东方乐土。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登高远眺,普者黑喀斯特湿地清澈如镜的水面上,300多座峰丛、峰林和孤峰星罗棋布,或立于水中,或耸立岸边,千姿百态,90多个溶洞幽深莫测,一叶叶画舫扁舟慢慢穿行于湖山中……令人如同置身于一个“真、幻、诗、画”的境界。每年六七月份,普者黑湖区的近万亩野生荷花争奇斗妍,赏荷者纷至沓来,无数小舟在河湖里游弋,大有“船入闹河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的意境。面对这被誉为“中国独有、世间罕见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然创造出如此美妙和谐的风景。
本文配图见中插
【责任编辑】赵 菲
在这片165平方千米的红土地上,256个景观各具千秋,312座孤峰星罗棋布,83个溶洞千姿百态,54个湖泊似珍珠般串串相连,美不胜收。在我国所有喀斯特地貌景区中,唯有普者黑聚集了众多奇峰秀峦、田园荷塘、溶洞暗河及民族风情于广袤的水域之中,融桂林之山与西湖之水为一体,天然而和谐地组成了“无山无水不入神”的风光画卷。
若在波光粼粼、碧水连天的普者黑湖中行船,湖边雄伟飘渺、诡异出奇的峰林令人陶醉。放眼望去,远山如黛,山峦青翠,山村野趣,浑然天成,犹如人间仙境。普者黑因而被人们称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维摩古州丘北县
昆明经石林向南,绿水青山,一片热带景象。过弥勒向西,跨南盘江,就进入了丘北地界。
相比中原区县动辄千年的历史,“丘北”之名直到清代才正式出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孕育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追溯丘北的建制史,无疑可以为人们揭开普者黑纯净田园背后的文化密码。
丘北地处偏远,且不说远离中央政府所在地,就是距离云南区域中心的大理、昆明也较远。在唐代以前,包括丘北在内的滇东南广大区域基本上没有明确的行政隶属体制,《宋史·地理志》中“宋以前皆为蛮所有”的简单记录便是证明。
蒙哥汗七年(1257年),雄踞当地的师宗、弥勒两个部族内附蒙古,接受蒙古“落蒙万户”的管辖。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籍二部为军,立广西路。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军户改为民,广西路领师宗、弥勒、维摩3州,其中维摩州就是今天丘北的前身。从史料来看,当时广西路为下路,下辖3州均为下州。依元代行政区域设置原则,“十万户之上者为上路,十万户以下者为下路”,说明广西路户籍人口较少,达不到全国基准。明代改广西路为广西府,管辖区域不变。不同的是开始设置流官,在削弱土司权利的同时,提高管辖效率。但改土归流的进程一波三折,到了清代还出现了流官被赶走的事件。看来,地处边鄙且人口稀少,行政管辖相对松散是古代丘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于维摩州,《读史方舆纪要》说:“州南瞰交趾,险阻之地也。”关于得名由来,说法不一。据《丘北县志》第九册维摩部考一文载,“弥勒维摩,盖以地近天竺,人多信佛均以佛号名其部”。依据此说,“维摩”一名系由佛号而来。在佛语中,维摩是维摩诘的简称,意为洁净,没有染污。另一种说法认为,“维摩”是彝族语音的转译:在彝语中,“维”指沟,“摩”指水井,“维摩”指小河旁水井边的地方。小河为自然景观,水井则是人文符号,是从彝胞角度所看的生存环境写照。不过,古代的丘北并非今人所认为的那般落后,其城市建设亦有相当规模和成就。
罕见的喀斯特湿地
湿地的类型可以分为40种;但喀斯特湿地十分罕见,因为喀斯特地貌的特性使地表很难存住水。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国家,其裸露和覆盖的面积达137万平方千米。云南、贵州、广西这3个省又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些地方气候炎热,岩石裸露,土壤干燥瘠薄,人们很难联想到美丽的湿地和富饶的水乡。然而,在普者黑,就存在着这种奇特的现象:这里众多的峰丛、峰林、孤峰、石崖、暗河、溶洞与溶蚀湖群、湖泊、沼泽、稻田相互连通,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千百年来,这一原生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在维系当地岩溶地区的水文循环、水资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研究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有着较高的科学价值。因此,这就更显得普者黑喀斯特溶蚀湖群湿地的珍贵。
这里的湖泊群可分为普者黑湖泊群和水围寺湖泊群,主要有摆龙湖、普者黑湖、仙人洞湖、荷花湖、情人湖、灯笼湖、落水洞湖、水围寺湖、午铺水库、布宜松林湖、蒲草塘等大小16个,面积广大,平均水深4米。
普者黑喀斯特湿地的植物种类极为丰富。据调查统计,当地有野生维管束植物465种,其中有水葱、苦草、黑藻、穗状狐尾藻等多种湿地植物群落。由于水质优良,这里还分布着在许多地方已经灭绝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海菜花、野菱和扇蕨。
大约2.7亿年前,普者黑地区是一片浅海,蒲草塘湖畔的悬岩上,如今还保留着大片古老的野生动物化石群。千百年来,随着造山运动和地壳发生的变化,海水慢慢退去,形成了现在的普者黑水面,这些湖泊似撒落在大地上的珍珠串连在一起,形成全长21千米的旅游航道。
良好的湿地环境孕育了普者黑丰富的鱼类资源。作为一个“鱼虾最多的池塘”,据统计,这里有湿地野生鱼类28种,其中最为奇特的有丘北盲高原鳅,又称盲鱼。丘北盲高原鳅浑身上下都是白色透明的,内脏几乎都可透视,它的眼睛已经完全退化,只剩下残留的眼窝,对光线没有任何反应;但是它的胡须非常发达,对声音的反应比较敏感。研究表明,很早以前,丘北盲高原鳅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泥鳅均为鳅科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后来有少量的成员随着水流进入到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暗河,经过千百年终年不见阳光的地理隔离,从而使同一种鱼类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了分化,这种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就出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盲鱼。由于条件所限,至今还没有人知道它们是怎么在地下暗河中生活和繁殖的。
湿地是水禽赖以生存的栖
息地,失去湿地也就意味着许多水禽物种将会灭绝。调查表明,在普者黑喀斯特湿地有145种鸟类,其中湿地水禽就有白鹭、苍鹭、红嘴鸥、绿头鸭、鸳鸯等。这里已成为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大批候鸟在此栖息繁衍。
东方乐土“阿着底”
湿地的概念出现至今也不过40多年的时间,但湿地的存在与地球同龄,因为湿地就是河流、湖泊、沼泽、水库、稻田和濒海滩地,就是那些湿润的地方。我国的古代文明都起源于大河流域,人们逐水而居,因为湿地提供了水和湿润的土地,无论对于植物或是动物而言,这些都是生命必须的基本元素。 丘北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今这里还保存有3000年前古代鸟氏民族先民绘制的鸟图腾岩画。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壮族、彝族、苗族和瑶族少数民族人文资源。
普者黑的彝族是最早迁徙到丘北定居的主体民族之一。公元前18世纪,云南土著人建立了第一个部落,称“哎哺”。他们聚居在滇池附近。到后来逐步分化成4个部落,即鹰部落、龙部落、蛇部落和飞马部落,彝族开始形成。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几个部落分离外逃。鹰部落逃至四川凉山,至今尚保留鹰崇拜习俗;龙部落西逃,多为现时的云南楚雄彝族;飞马部落南逃至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至今保留有腹葬的古老习俗;蛇部落则分布在云南昆明、陆良、洱海一带。
732~902年间,日益强盛的大理南诏国派兵东征。彝族人背井离乡,携妻带子纷纷外逃,去寻找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阿着底”(彝族语言,意为美丽、甜蜜的地方,即“乐土”)。根据彝族民间口承史诗,他们寻找的“阿着底”是指昆明、石林、曲靖和贲古。而《丘北县志》记载,早在“三国”时,丘北就被称“贲古”,意为峰群平地崛起,奇中见秀,大有“彩云南来,奔丘北去”之感。彝族人从此在这里定居下来。
时间久了,人们安定地生活下来,并保留和发展了彝族文化,积累出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史书记载的彝文正本字2035字和未选入正体字的5823个共体字,在普者黑村中一直流传使用。在普者黑仙人洞村入口处的悬崖上,至今仍保存彝族象形文“火的女儿”4个字。由于普者黑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受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冲击影响较小,至今尚保留着古老的服饰、民俗、宗教、神话、古曲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里古朴的婚俗、葬俗、祭祀及神奇的石崇拜、树崇拜、生殖崇拜、虎崇拜等文化现象,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到普者黑玩什么
随着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普者黑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不少人慕名前来旅游。那么到普者黑玩什么?有人总结为“春览万亩油菜花,夏观湖中万亩荷,秋赏果实满枝头,冬看生态博览园”,也有人生动地归纳为“泼、赏、抹、喝”。
泼,即乘上普者黑特有的柳叶舟,在湖面上尽情地相互泼水祝福。普者黑天天都过泼水节,不管是否认识,无论身份地位,泼一盆清澈的水,就是真诚的问候和祝福。
赏,即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普者黑独有的生态之美、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山上的水往下淌,山下的雾往上涨”的景观,夜晚观看以丘北僰人文化为主的大型山水田园实景演出“僰乐普者黑”。
抹,即抹花脸。普者黑的彝族有独具一格的花脸节,用锅烟子抹花脸,既是避邪,又表祝福,还是彝族小伙子和姑娘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在普者黑,被抹花脸是一种幸福,是被钟爱和青睐的表现,谁都心甘情愿地被抹黑。抹花脸自农历六月二十四至月底,时间与四川大凉山彝族火把节一致,它是祭祀天神祈求丰收的盛大节庆。先由德高望重的祭师——毕摩率领全村群众举行山神祭祀活动。随后家家大摆酒席,欢迎远方的宾客。青年人用早已准备好的锅煤黑相互涂抹,以表示祝福。
此外,在当地菜花箐苗族流传着采花山。采花山的时间一般在每年初春,不过早在头年冬季农闲就开始准备。先要平整出一块能容纳多人的山场,在场地中心高高竖起一根木杆以作为节庆的标识。当然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酿咂酒数缸,咂酒“用玉麦为原料,炒香磨碎,复煮之使软,和曲入缸,封之数月而酿成。插四五尺之细竹管于槽内,曲其端而咂其汁”。等到春暖花开的节日到来,将咂酒放置在场地供人饮用。盛装的青年男女以对歌的形式向钦慕者表白,两情相悦者则相互赠送礼物。当然,能歌善舞的苗族同胞一定还吸着咂酒跳着舞,直到“饮者呶呶,论者咻咻,递盏追欢,不醉无归”,方才尽兴。
喝,即品尝普者黑特有的腻脚酒。在纯朴的农家小院里,尽情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唱歌,让腻脚酒的火热激发出冲天豪情,品尝高原腊肉的独特风味,聆听彝家纯正的敬酒歌。
云南著名的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结尾部分“回声”里,对阿诗玛的去留语焉不详。彝族支系的撒尼人坚信,阿诗玛乘上了一条神奇的柳叶舟,从石林漂到了美丽的“阿着底”,并在那里与阿黑哥再次相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撒尼人自称为阿诗玛的后代,普者黑的撒尼人也流传着阿诗玛从石林漂流到普者黑仙女湖的传说。由此可以说,普者黑就是神话传说中的“阿着底”,就是那一方充满希望和幸福的东方乐土。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登高远眺,普者黑喀斯特湿地清澈如镜的水面上,300多座峰丛、峰林和孤峰星罗棋布,或立于水中,或耸立岸边,千姿百态,90多个溶洞幽深莫测,一叶叶画舫扁舟慢慢穿行于湖山中……令人如同置身于一个“真、幻、诗、画”的境界。每年六七月份,普者黑湖区的近万亩野生荷花争奇斗妍,赏荷者纷至沓来,无数小舟在河湖里游弋,大有“船入闹河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的意境。面对这被誉为“中国独有、世间罕见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然创造出如此美妙和谐的风景。
本文配图见中插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