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教学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如下:1、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问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在新课程的课堂上,作为主体的学生都是有着独特个性和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也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成长背景。因此,在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结合我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一、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以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及熟悉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等创设经验情景,容易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案例一:在进行《物质的分类》这一节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到书店去购书或到超市去购物,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如何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书或商品,从而提出问题:图书管理员及超市服务员做了哪些工作?由此能得到什么启示?
教学案例二:在《硫和氮的氧化物》这一节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报纸、电视中有关空气质量的指数,并展示图片“空气质量日报”,引导学生阅读,从中看出在各项指标中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从而引发思考,提出问题: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什么?从何而来?是如何造成环境污染的?为何要把它们作为首要污染物?
教学案例三:在《化学能与热能》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回忆冬季北方主要以燃烧什么物质来取暖?由此促使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煤或天然气能够得到热能?这些热能是否与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有关系?有何关系?
二、利用化学实验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进行探究的主要途径,更是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的基本要素和良好方法。
教学案例一:在《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节“铝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我设计实验:在一铝制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并进行实验。学生观察现象:铝制易拉罐变瘪,接着瘪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学生知道前一现象的原因,却对后一现象产生好奇,从而提出问题:为什么瘪的罐重新又鼓了起来?
教学案例二:在《富含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的学习中,我演示实验:将有色布条分别放入盛有1/3容积新制的氯水的广口瓶中和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学生观察现象:新制的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的氯气不能,从而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干燥的氯气不能漂白,而氯气溶于水后能漂白?漂白粉、漂白精的制备是否以氯气为原料?若是,则是如何制备的?
三、利用认识矛盾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间的矛盾,知觉、常识与客观事实间的矛盾等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愿望,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案例一:在《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的学习中,我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矛盾设计问题:试分析Fe3O4和CO在高温条件下生成Fe和CO2的反应属于何种反应类型?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该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从而提出问题:为什么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会同时产生?这一化学反应到底属于哪种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案例二: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这一节“钠的化合物”的学习中,利用学生的日常观念“水和二氧化碳都能灭火”设计实验:“用胶头滴管向裹有少许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几滴水”以及“用长导管向裹有少许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吹气”,并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脱脂棉燃烧起来。这一反常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水和二氧化碳都能使裹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燃烧起来?过氧化钠的这一性质有什么用途?
四、利用热点新闻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利用热点新闻设计课堂教学情景,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案例一:在《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节“钠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我引用2001年7月的一则新闻:广州市珠江河段惊现神秘“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浮在江面上,其中三个发生剧烈爆炸,爆炸的威力很大。据围观群众讲:“没想到水中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这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提出问题:金属钠是怎样的物质?它有怎样的性质?发生爆炸的原因是否在钠本身?
教学案例二:在《富含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的学习中,我引用一则新闻:5月8日,湖南益阳市安化县造纸厂排放没有冷却的废水引起重大环保事故,使梅城镇东华完小79名学生被排出的有毒废水产生的有毒气体熏倒中毒。据测定,废水中含有氯气等有毒物。目前,该造纸厂已被责令停工。这则新闻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有毒气体氯气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造纸厂排放的没有冷却的废水中会有氯气产生?
总之,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学生是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课堂教学情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科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说想说、畅所欲言,发掘学生蕴藏的巨大潜能,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8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如下:1、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问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在新课程的课堂上,作为主体的学生都是有着独特个性和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也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成长背景。因此,在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结合我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一、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以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及熟悉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等创设经验情景,容易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案例一:在进行《物质的分类》这一节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到书店去购书或到超市去购物,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如何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书或商品,从而提出问题:图书管理员及超市服务员做了哪些工作?由此能得到什么启示?
教学案例二:在《硫和氮的氧化物》这一节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报纸、电视中有关空气质量的指数,并展示图片“空气质量日报”,引导学生阅读,从中看出在各项指标中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从而引发思考,提出问题: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什么?从何而来?是如何造成环境污染的?为何要把它们作为首要污染物?
教学案例三:在《化学能与热能》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回忆冬季北方主要以燃烧什么物质来取暖?由此促使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煤或天然气能够得到热能?这些热能是否与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有关系?有何关系?
二、利用化学实验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进行探究的主要途径,更是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的基本要素和良好方法。
教学案例一:在《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节“铝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我设计实验:在一铝制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并进行实验。学生观察现象:铝制易拉罐变瘪,接着瘪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学生知道前一现象的原因,却对后一现象产生好奇,从而提出问题:为什么瘪的罐重新又鼓了起来?
教学案例二:在《富含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的学习中,我演示实验:将有色布条分别放入盛有1/3容积新制的氯水的广口瓶中和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学生观察现象:新制的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的氯气不能,从而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干燥的氯气不能漂白,而氯气溶于水后能漂白?漂白粉、漂白精的制备是否以氯气为原料?若是,则是如何制备的?
三、利用认识矛盾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间的矛盾,知觉、常识与客观事实间的矛盾等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愿望,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案例一:在《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的学习中,我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矛盾设计问题:试分析Fe3O4和CO在高温条件下生成Fe和CO2的反应属于何种反应类型?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该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从而提出问题:为什么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会同时产生?这一化学反应到底属于哪种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案例二: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这一节“钠的化合物”的学习中,利用学生的日常观念“水和二氧化碳都能灭火”设计实验:“用胶头滴管向裹有少许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几滴水”以及“用长导管向裹有少许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吹气”,并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脱脂棉燃烧起来。这一反常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水和二氧化碳都能使裹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燃烧起来?过氧化钠的这一性质有什么用途?
四、利用热点新闻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利用热点新闻设计课堂教学情景,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案例一:在《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节“钠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我引用2001年7月的一则新闻:广州市珠江河段惊现神秘“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浮在江面上,其中三个发生剧烈爆炸,爆炸的威力很大。据围观群众讲:“没想到水中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这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提出问题:金属钠是怎样的物质?它有怎样的性质?发生爆炸的原因是否在钠本身?
教学案例二:在《富含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的学习中,我引用一则新闻:5月8日,湖南益阳市安化县造纸厂排放没有冷却的废水引起重大环保事故,使梅城镇东华完小79名学生被排出的有毒废水产生的有毒气体熏倒中毒。据测定,废水中含有氯气等有毒物。目前,该造纸厂已被责令停工。这则新闻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有毒气体氯气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造纸厂排放的没有冷却的废水中会有氯气产生?
总之,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学生是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课堂教学情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科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说想说、畅所欲言,发掘学生蕴藏的巨大潜能,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