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结合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方案。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083-01
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必须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前提,紧紧掌握本地区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政策,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调整学校发展策略,努力培养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发展要求,我院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从社会需要、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出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观念,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潜力与特色优势,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致力于培养面向一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结合于此我们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方案。
一、形成“自适应、模块化、交互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基于“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加强企业合作,积极推进“三室三岗”、工学交替,从多角度贯彻实践技能培养和基本素质教育并重的“自适应、模块化、交互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学校的“三室”(即教室、实训室、创新工作室)组织实施平台课程、模块课程、拓展课程教学,利用紧密合作企业实习基地的有利条件开展“三岗”(即识岗、习岗、顶岗)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在专业培养目标上,重点放在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上;在教学计划上,体现出技能培养的具体思路和素质教育的内容;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上,突出技能本位、理论实用的原则;在考试目的上,重点考查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学生毕业时具有“双证书”(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毕业证书),具备适应企业岗位工作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定期开展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调研活动,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校企互动、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一)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
为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特征,体现学院以专业素质和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本专业注重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实践教学比例达到40%~50%。
(二)合理选择实践环节,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
根据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岗位的不同和职业能力的实际需要,选择实践教学环节。
(三)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安排“识岗”“习岗”等实践教学环节,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学生毕业之前,安排了专业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为今后的就业准备感性认识,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本着“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本专业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企业调研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研究讨论,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
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分析专业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与素质为要求,归纳行动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职场氛围,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实施岗位任务的真实操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使课程中的子项目或模块内容对接相应的职业标准。通过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考取职业技能证书,以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书——“双证”作为学生毕业评价,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围绕职业岗位要求,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做好“平台”课程和“核心”课程的规划与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依托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综合”课程的建设,促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要求相符。优化各门课程的内容,引入职业技能考证需要的相关课程或内容,打破教室为主要学习地点,书本学习是基础学习的惯例,建立“职业技能要求为课程内容主体、实训基地教学为施教主要场所、企业能工巧匠为教学重要师资”的教学改革思路。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达到校、企、生、社会的共赢,共赢的局面决定了校企合作之路的成败。但要达到这种共赢的局面也需要学校从自身的教育角度出发,构建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这将是影响校企合作之路成败的决定因素,所以需要进一步创新、进一步探索、进一步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徐科军,黄云志.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7):52-55.
[2]黄梅萌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快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声卷4)[C],2016(3).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083-01
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必须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前提,紧紧掌握本地区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政策,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调整学校发展策略,努力培养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发展要求,我院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从社会需要、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出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观念,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潜力与特色优势,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致力于培养面向一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结合于此我们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方案。
一、形成“自适应、模块化、交互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基于“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加强企业合作,积极推进“三室三岗”、工学交替,从多角度贯彻实践技能培养和基本素质教育并重的“自适应、模块化、交互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学校的“三室”(即教室、实训室、创新工作室)组织实施平台课程、模块课程、拓展课程教学,利用紧密合作企业实习基地的有利条件开展“三岗”(即识岗、习岗、顶岗)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在专业培养目标上,重点放在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上;在教学计划上,体现出技能培养的具体思路和素质教育的内容;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上,突出技能本位、理论实用的原则;在考试目的上,重点考查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学生毕业时具有“双证书”(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毕业证书),具备适应企业岗位工作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定期开展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调研活动,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校企互动、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一)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
为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特征,体现学院以专业素质和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本专业注重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实践教学比例达到40%~50%。
(二)合理选择实践环节,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
根据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岗位的不同和职业能力的实际需要,选择实践教学环节。
(三)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安排“识岗”“习岗”等实践教学环节,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学生毕业之前,安排了专业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为今后的就业准备感性认识,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本着“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本专业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企业调研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研究讨论,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
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分析专业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与素质为要求,归纳行动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职场氛围,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实施岗位任务的真实操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使课程中的子项目或模块内容对接相应的职业标准。通过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考取职业技能证书,以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书——“双证”作为学生毕业评价,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围绕职业岗位要求,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做好“平台”课程和“核心”课程的规划与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依托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综合”课程的建设,促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要求相符。优化各门课程的内容,引入职业技能考证需要的相关课程或内容,打破教室为主要学习地点,书本学习是基础学习的惯例,建立“职业技能要求为课程内容主体、实训基地教学为施教主要场所、企业能工巧匠为教学重要师资”的教学改革思路。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达到校、企、生、社会的共赢,共赢的局面决定了校企合作之路的成败。但要达到这种共赢的局面也需要学校从自身的教育角度出发,构建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这将是影响校企合作之路成败的决定因素,所以需要进一步创新、进一步探索、进一步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徐科军,黄云志.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7):52-55.
[2]黄梅萌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快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声卷4)[C],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