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软件技术专业充分考虑专业与职业区别与联系,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外包工程师、网站建设工程师和软件技术支持工程师四类职业岗位等职业岗位,优化了《C语言程序设计》、《Web开发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Visual C#.NET程序设计》和《ASP.NET开发技术》等课程的内容,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Web开发技术》这门课程是其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整体科学的设计。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能力;开放性;动态性
《Web开发技术》这门课程是我院软件技术专业(.NET方向)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在我院开设了已有十年历史,该课程是我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web开发技术》课程在我院的开设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程开设阶段。首次开设本课程,主要讲述HTML语言,在记事本中编写代码,无实战项目,纸质闭卷考试。随后,主要讲述内容加上了forntpage2000,但是仍然未开发实际项目,考试形式还是纸质闭卷考試。
第二阶段:课程完善阶段。2006年~2009年。在信息管理系所有专业中都开设了本课程,课程归属软件教研室,设立了课程负责人,组建了教学团队,引入了具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将该课程的教学形式从纯课程教学转向了实战,教学地点也从教室转到了机房,教学内容转变为HTML语言、Dreamweaver,考试方式确定为“项目测试”。
第三阶段:课程重点建设阶段。2010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本课程教学内容扩大到HTML语言、Dreamweaver、css+div和Javascript,采用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转到了实际产品生产,同期完成了一些真实的网站设计,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网页设计成了学生竞相追逐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可以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技术,能够以网页为载体进行信息的网络发布与传播。因此,我们课程组根据青岛地区的软件外包现状和行业岗位的定位,以及相关的行业企业标准,按照“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开放式教学为主要模式”的原则对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图1:课程整体设计过程
1、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进行课程的开发
根据职业岗位选择课程内容,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指导,从企业一线网站开发人员了解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毕业生反馈交流等形式,进行岗位职业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细化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从而确定本课程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选择课程内容。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设计。
在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建设、网络推广等全方面网站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由课堂学习发展到网络学习,使课程学习具有开放性,通过合作学习以及对企业实际问题的讨论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3、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重构教学内容
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WEB开发技术教学内容分散在《脚本语言》、《Dreamweave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集中实训》等课程中,课程知识体系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且理论课与实践训练课相对分离。从2010年起,我们就开始对该课程进行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开发与实践,课程设计针对实践专家研讨会形成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以四个源于企业、经过教学改造的典型网站为载体,重构了知识与技能体系的学习领域课程,形成了《WEB开发技术》学习领域课程的四个教学项目。
4、以开放式教学为主要模式来组织教学。
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单一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学教并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将传统学习方式与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相结合;将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掌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多样化、多渠道、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构建符合当今信息时代特点的、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5、在课程考核上,采取多种形式考核,强化过程考核方式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引入软件企业对员工的考核和业务能力评定办法,学生以团队的形式通过自己开发的项目、作品展现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评价方式采取“过程考核+项目作品+专业交流”。通过“过程考核”,依据完成的项目及子任务,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网页设计的实际能力。通过“项目作品”,重点考核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拓展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客观地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评定。通过“专业交流”,重点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一个整体认识,对相关行业企业的现状的了解等。
总之,在课程整体设计上体现了课程的动态性、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每个学期我们都与青岛软件园企业老师沟通,并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以此提炼最新的岗位需求,确定或调整需培养的专业能力方向,最后制定本学期教学项目,这种教学是动态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模拟职业环境,体现职业氛围,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以项目为载体,将实践贯穿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同时,课题组开发了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平台,面向学生,服务学生。运用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授课视频、下载资料、与教师交流、自我测试,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作者简介:
高晓菲(1982-),女(汉),硕士,讲师,山东青岛,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信息管理系,研究方向:软件开发和计算机教学。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能力;开放性;动态性
《Web开发技术》这门课程是我院软件技术专业(.NET方向)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在我院开设了已有十年历史,该课程是我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web开发技术》课程在我院的开设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程开设阶段。首次开设本课程,主要讲述HTML语言,在记事本中编写代码,无实战项目,纸质闭卷考试。随后,主要讲述内容加上了forntpage2000,但是仍然未开发实际项目,考试形式还是纸质闭卷考試。
第二阶段:课程完善阶段。2006年~2009年。在信息管理系所有专业中都开设了本课程,课程归属软件教研室,设立了课程负责人,组建了教学团队,引入了具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将该课程的教学形式从纯课程教学转向了实战,教学地点也从教室转到了机房,教学内容转变为HTML语言、Dreamweaver,考试方式确定为“项目测试”。
第三阶段:课程重点建设阶段。2010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本课程教学内容扩大到HTML语言、Dreamweaver、css+div和Javascript,采用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转到了实际产品生产,同期完成了一些真实的网站设计,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网页设计成了学生竞相追逐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可以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技术,能够以网页为载体进行信息的网络发布与传播。因此,我们课程组根据青岛地区的软件外包现状和行业岗位的定位,以及相关的行业企业标准,按照“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开放式教学为主要模式”的原则对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图1:课程整体设计过程
1、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进行课程的开发
根据职业岗位选择课程内容,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指导,从企业一线网站开发人员了解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毕业生反馈交流等形式,进行岗位职业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细化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从而确定本课程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选择课程内容。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设计。
在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建设、网络推广等全方面网站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由课堂学习发展到网络学习,使课程学习具有开放性,通过合作学习以及对企业实际问题的讨论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3、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重构教学内容
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WEB开发技术教学内容分散在《脚本语言》、《Dreamweave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集中实训》等课程中,课程知识体系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且理论课与实践训练课相对分离。从2010年起,我们就开始对该课程进行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开发与实践,课程设计针对实践专家研讨会形成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以四个源于企业、经过教学改造的典型网站为载体,重构了知识与技能体系的学习领域课程,形成了《WEB开发技术》学习领域课程的四个教学项目。
4、以开放式教学为主要模式来组织教学。
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单一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学教并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将传统学习方式与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相结合;将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掌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多样化、多渠道、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构建符合当今信息时代特点的、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5、在课程考核上,采取多种形式考核,强化过程考核方式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引入软件企业对员工的考核和业务能力评定办法,学生以团队的形式通过自己开发的项目、作品展现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评价方式采取“过程考核+项目作品+专业交流”。通过“过程考核”,依据完成的项目及子任务,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网页设计的实际能力。通过“项目作品”,重点考核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拓展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客观地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评定。通过“专业交流”,重点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一个整体认识,对相关行业企业的现状的了解等。
总之,在课程整体设计上体现了课程的动态性、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每个学期我们都与青岛软件园企业老师沟通,并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以此提炼最新的岗位需求,确定或调整需培养的专业能力方向,最后制定本学期教学项目,这种教学是动态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模拟职业环境,体现职业氛围,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以项目为载体,将实践贯穿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同时,课题组开发了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平台,面向学生,服务学生。运用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授课视频、下载资料、与教师交流、自我测试,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作者简介:
高晓菲(1982-),女(汉),硕士,讲师,山东青岛,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信息管理系,研究方向:软件开发和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