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湛江市二中的教学开放日,学校邀请了两位优秀教师就《将进酒》开展同课异构。一位是经典诵读省骨干颜坚教师,一位是湛江市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冠军董佳云老师。颜老师带领学生把诗歌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如金声玉振。董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沉潜往复,畅叙幽情,理性思辨。高二实验班这群孩子们,沉醉在这酒神仙曲的课堂,久久不愿醒来。读,是颜老师的课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灵魂。《寻梦李白,感盛世之音》,董老师为来自全市的几十名观课者献上了一堂行云流水的语文课。这两堂课可谓“酒意与才情齐飞,名师共高徒一色”,在座者无酒亦醉。正是吃透了新课标,二位老师才把这两堂课上得设计感十足。
一、教学目标须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东西,既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价值的应然追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价值的确定。语文教学应当将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核心目标。语言系统的建构、运用与表达,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核心素养。以诵读法为教学目标,正指向于此,是语言艺术化的运用。诵读时, 学生反复涵泳作者的情感,将自身的体悟与声音融会贯通,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诵读,就是要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趣味,从而获得情感体验。通过诵读,学生从感悟作品的审美旨趣到陶冶审美情趣,直至形成高尚的审美品位。董佳云老师设计的《寻梦李白,感盛世之音》把思维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是心智活动的过程,核心问题是思维。思维力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走向。在我国,语文教育关注思維力的提升也已经成为共识。核心素养指向的思维力,包括思考、思辨、思想的能力。能否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深刻性等,是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伟大的诗人是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灵魂共同酿造出来的。李白承载着盛唐知识分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董老师重视语文教学对学生精神的建构,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在语文的学习中,吸收、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学生必备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教学方式须有利于关键能力的发展
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个体解决真实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一堂好课,学生应该在老师设置的学习情境中,习得各种语文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并形成解决同类问题的迁移能力。颜坚老师设计的《将进酒》,以“读”为活动。整堂课的活动有整体意识,有清晰的学习活动线。这堂课以诵读法“平长仄短入声急 偶位平声重拖音”为纲,纲举目张,层次清晰。悲的感情“气沉声缓”,乐的感情“气满声高”,愤的感情“气足声硬”,狂的感情“气多声放”。如夯土砌墙,一层泥土一层力,颜老师点拨一次,教室的读书声亦豪放飘逸一分。一堂课中,节奏美、音乐美、情致美,3次点拨,7次诵读一气呵成。颜老师在设计此课时,强调了诵读法的指导,突出了文言文诵读这关键能力。
在强调学习者视角和情境化学习的今天,当教学内容确定后,设计要成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抓手。学习任务群视阈下的古诗词课,是真实语文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学习。颜老师课堂的诵读展示环节,让诗词诵读发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生纵情放声,争相站起来用自己熟悉的白话、四川话、雷州话、普通话诵读。在沉闷的高中课堂中,学生能主动诵读展示,着实难得。从学的层面看,促进主体性发展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学生的参与状态体现在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上:广度即看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深度即看学生是被动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此诵读课,学生无论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极为成功。
三、教学资源须凸显“任务群” 整合
对教材有自己的深度解读,是2017版课标精神在课堂落地的有益尝试。“学习任务群”,是在确定了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后,组织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去完成任务,增长思维能力。这种人文主题的任务群,是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反馈地引导完成的。它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任务群的设置可以摆脱“一课一篇”的模式,它不局限于某一首诗或某几首诗歌,而是涉及某类或某几类相关内容的深度探讨。
好课标准的价值判断,是将“重构”用于语文教学。为了设计好这堂课,董老师细读了200多首李白的诗,对李白的生平、人格、诗风有了整体的把握。然后,亲自撰写长篇排律,歌咏李白,由此开篇。深厚的古代文学功底,丰足的知识储备,让她对古诗词鉴赏课的教学资源信手拈来,驾轻就熟地把文本学习变成深度探讨。通过“融情入诗、吟咏诗韵;沉潜往复、品味诗情;畅叙幽思、引动诗情;唐人气象,盛世之音”四个活动,让学生源于《将进酒》,跳出《将进酒》,全面解读李白,以点带面触摸盛唐诗歌的精神风貌。
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语文的归宿;对课标的分析揣摩,是教师的责任;对核心素养的追求,是教育的使命。
一、教学目标须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东西,既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价值的应然追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价值的确定。语文教学应当将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核心目标。语言系统的建构、运用与表达,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核心素养。以诵读法为教学目标,正指向于此,是语言艺术化的运用。诵读时, 学生反复涵泳作者的情感,将自身的体悟与声音融会贯通,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诵读,就是要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趣味,从而获得情感体验。通过诵读,学生从感悟作品的审美旨趣到陶冶审美情趣,直至形成高尚的审美品位。董佳云老师设计的《寻梦李白,感盛世之音》把思维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是心智活动的过程,核心问题是思维。思维力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走向。在我国,语文教育关注思維力的提升也已经成为共识。核心素养指向的思维力,包括思考、思辨、思想的能力。能否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深刻性等,是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伟大的诗人是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灵魂共同酿造出来的。李白承载着盛唐知识分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董老师重视语文教学对学生精神的建构,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在语文的学习中,吸收、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学生必备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教学方式须有利于关键能力的发展
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个体解决真实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一堂好课,学生应该在老师设置的学习情境中,习得各种语文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并形成解决同类问题的迁移能力。颜坚老师设计的《将进酒》,以“读”为活动。整堂课的活动有整体意识,有清晰的学习活动线。这堂课以诵读法“平长仄短入声急 偶位平声重拖音”为纲,纲举目张,层次清晰。悲的感情“气沉声缓”,乐的感情“气满声高”,愤的感情“气足声硬”,狂的感情“气多声放”。如夯土砌墙,一层泥土一层力,颜老师点拨一次,教室的读书声亦豪放飘逸一分。一堂课中,节奏美、音乐美、情致美,3次点拨,7次诵读一气呵成。颜老师在设计此课时,强调了诵读法的指导,突出了文言文诵读这关键能力。
在强调学习者视角和情境化学习的今天,当教学内容确定后,设计要成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抓手。学习任务群视阈下的古诗词课,是真实语文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学习。颜老师课堂的诵读展示环节,让诗词诵读发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生纵情放声,争相站起来用自己熟悉的白话、四川话、雷州话、普通话诵读。在沉闷的高中课堂中,学生能主动诵读展示,着实难得。从学的层面看,促进主体性发展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学生的参与状态体现在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上:广度即看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深度即看学生是被动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此诵读课,学生无论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极为成功。
三、教学资源须凸显“任务群” 整合
对教材有自己的深度解读,是2017版课标精神在课堂落地的有益尝试。“学习任务群”,是在确定了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后,组织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去完成任务,增长思维能力。这种人文主题的任务群,是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反馈地引导完成的。它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任务群的设置可以摆脱“一课一篇”的模式,它不局限于某一首诗或某几首诗歌,而是涉及某类或某几类相关内容的深度探讨。
好课标准的价值判断,是将“重构”用于语文教学。为了设计好这堂课,董老师细读了200多首李白的诗,对李白的生平、人格、诗风有了整体的把握。然后,亲自撰写长篇排律,歌咏李白,由此开篇。深厚的古代文学功底,丰足的知识储备,让她对古诗词鉴赏课的教学资源信手拈来,驾轻就熟地把文本学习变成深度探讨。通过“融情入诗、吟咏诗韵;沉潜往复、品味诗情;畅叙幽思、引动诗情;唐人气象,盛世之音”四个活动,让学生源于《将进酒》,跳出《将进酒》,全面解读李白,以点带面触摸盛唐诗歌的精神风貌。
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语文的归宿;对课标的分析揣摩,是教师的责任;对核心素养的追求,是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