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633.6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西师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a÷b=c(a、b、c都不等于0)表示a能被b整除,或 b能整除a,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西师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韩信点兵的故事,引导学生自己列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通过乘除法法算式中三个数的关系,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課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贴近生活,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学生理解有些可能有些困难。我通过班级中的师生关系,向大家讲明有了学生才有老师,同时有了老师才有学生,通过这种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学自然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二、亲身体验,理解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让每个孩子记住自己的学号,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后,我让每个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满足要求的同学起立。如:请20的因数的同学起立,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动脑、动手、动口,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数形结合,学习因数与倍数。
“數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数与形的结合,变抽象为直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直接影响学生空间想象,对于终身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帮助。
四、依据学情,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在教学因数、倍数的概念后,还继续用韩信点兵的主题图,通过填空的方式,寻找36的所有因数,并由此引出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的概念。教学中,我觉得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不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21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36的因数。在学生完成探究任务的同时,“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不重复又不遗漏。进而分组练习,让学生写出20、18、40、33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总之,通过多形式的教学,自主探究,学生认识了倍数、因数,会不重复不遗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能按照简单的规律,写出一个数的倍数。教学效果明显,笔录与同行共商。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西师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a÷b=c(a、b、c都不等于0)表示a能被b整除,或 b能整除a,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西师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韩信点兵的故事,引导学生自己列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通过乘除法法算式中三个数的关系,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課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贴近生活,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学生理解有些可能有些困难。我通过班级中的师生关系,向大家讲明有了学生才有老师,同时有了老师才有学生,通过这种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学自然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二、亲身体验,理解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让每个孩子记住自己的学号,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后,我让每个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满足要求的同学起立。如:请20的因数的同学起立,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动脑、动手、动口,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数形结合,学习因数与倍数。
“數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数与形的结合,变抽象为直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直接影响学生空间想象,对于终身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帮助。
四、依据学情,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在教学因数、倍数的概念后,还继续用韩信点兵的主题图,通过填空的方式,寻找36的所有因数,并由此引出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的概念。教学中,我觉得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不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21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36的因数。在学生完成探究任务的同时,“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不重复又不遗漏。进而分组练习,让学生写出20、18、40、33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总之,通过多形式的教学,自主探究,学生认识了倍数、因数,会不重复不遗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能按照简单的规律,写出一个数的倍数。教学效果明显,笔录与同行共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