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本真 构建高效课堂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欲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改核心要求,就必然要求我们直面教学现实,关注学习生态,立足课堂生成,努力追寻属于学生、属于教师也属于数学及数学教学的“本真”境界,建构真态、灵动、高效的课堂。所谓本真,是指本原真实的原貌。相应地,数学本真是指以教师遵循学生数学认知本真规律,深刻领悟教材本原,从学生实际认知起点出发,真实动态展现出学生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发生、形成过程,并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有针对性地灵活施教,促使学生数学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
  一、深刻理解编排意图,动态展示形成过程
  吃透、理解编者对教材的编排意图,动态展示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把握数学本质,经历知识的本源与生成过程,是触及学生学习根本的重要手段。对于教材的解读,通常有两个层面。一是显性层面,即翻开教材,展示在教者面前看得见、摸得着的教材内容;二是隐性层面,即能透过显性的表象,探究深藏于数学深处的本质内涵。而对于后者的解读情况,将影响到教师后续的教学行为的安排与走向,如学习材料的选取,教学环节的预设、教学手段的整合等。
  比如,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教材中的例题中既有虚线辅助,又有数据标示,还有学生的对话“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组合”“也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于是教师在执教时,以为学生都能看得懂,已经会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所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大都不需要学生仔细思考该怎么添辅助线,或是怎么分割的问题,不需要学生考虑怎么画高,以及需要测量哪几条线段的长度才能求出面积。然而,当出现让学生自己解决求不规则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就找不到解题的思路,抓耳挠腮,出现如下典型错误。
  在教学重建中,笔者从以下几步进行重构教学。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2)出示原始不规则四边形图(上左图),思考: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有什么好办法来求?
  (3)先用手势分一分,再在图上画辅助线,将四边形分成两个基本图形,如三角形和三角形,三角形和梯形。(板书:辅助线,转化)
  (4)引发深入思考,学生继续思考出: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补成大三角形,再用大三角形面积减去补出部分面积等方法。
  (5)回顾方法,总结注意点。
  显然,教材向师生提供教学的是“半成品”,学生思维受到半成品例题图形过于规则的束缚,受到例题中现成的、静止的辅助线的束缚,主动思考的热情被无情剥夺了。而教师对教材的层层深入的解读,向学生展示了原汁原味的知识形成过程,给学生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为学生创造了观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独立思考中,诱发学生主动思维的热情。
  二、捕捉本真生成信息,灵动实现数学价值
  学生天生就有探究欲望,好奇心重,模仿、创造能力强,如果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更加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开放,学生就会有更大的自我建构空间。而学习空间的扩展,课堂教学进展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因素将会更多,也更能原生态展现学生思维过程。教师合理、灵动处理课堂本真生成信息,在教学积累的框架中,追随学生的思维,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突破预设目标和即定的限制,走向动态的生成。
  比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线段”时,笔者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时,学生经过思考,争着回答。
  生1:太阳、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可以看成是射线。
  生2:课本、桌子、黑板的任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3:我认为知识是直线。
  “知识是直线”?不仅学生感到困惑,连我也很尴尬,但仔细一想,或许这是一个深化学生认知的机会,于是要求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因为知识无止境,而直线是无限长的,所以说知识就是直线。
  生2:不!知识是射线,我们学习知识总有一个起点,而知识就是由这个起点出发,向知识的海洋无限延伸,所以,我认为知识是射线。
  生3:我认为知识是线段,学习总要有始有终,所以是线段。
  生4:我觉得都不是,因为学习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常常有曲折,所以应该是曲线。
  针对知识是什么线的问题显然超过了教师的预设,但既然提出来,且用正在学习的知识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无疑又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学生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学习的,只要使用恰当,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多重收获。
  三、精心引领创造知识,建构“可能生活”形态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生活”应该是指学生的数学“再创造”的“可能生活”,这种“可能生活”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高度,即对数学知识、数学文化进行“再创造”的生活,也是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参与日常实践生活、初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通过创造性教学,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比较、提炼、筛选等活动,将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进而上升为生命形态,并直抵数学“可能生活”的本真境界。
  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纸片、水杯、可乐瓶、棉线、刻度尺和剪刀等学具,探究解决:“校园里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学校准备沿着花坛四周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
  学生交流:
  生1:我们小组是把圆纸片沿刻度尺滚动一周,再看尺上的刻度,就测出了它的长度。
  师:想法不错,但如果换成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吗?
  生2:我们的方法是,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就得到水池的周长。
  师:真是个不错的方法。
  教师拿出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问:“小球移动的情况形成了一个圆,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这个方法吗?”学生再次深思。
  师:我们用滚动、绕绳等方法求出圆的周长,但是都有局限性。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进而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了寻找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整个学习的引导过程,既展示出学生解决问题的本真思维,又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积累的思维平衡,让学生原有的认识和经验接受新的挑战,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探究、发现“计算圆周长”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以生命的成长照亮“可能生活”。
  总之,只有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实质,摒弃浮华,直通生活,彰显思想,追求数学教学本真,才能真正实现课堂高效,提升学生数学素质。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摘 要:构建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是促进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在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构建中,可以通过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倡导个性化阅读、帮助差生发展、缔造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多元化评价等多种途径加以优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秉承和谐教育理念,聚焦课堂,关爱学生,为全力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自然和谐的课堂倾注真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和谐课堂;建构  构
叶圣陶说:“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但教材只能是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应用”。《数学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认知发展水平和规律,以及地区差异情况,创造性使用教材,使之最大限度地符合学生实际。一句话,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只有活用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我们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