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8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15-01
【摘要】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年来,本人应用按摩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现对39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 按摩 急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之一。发病率约占门诊腰腿痛的15%。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多年来本人采用按摩疗法针对本病急性期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78例,均根据典型病史、查体及特殊检查明确诊断,并经腰椎X光、CT扫描或MRI确诊,排除脊柱结核、肿瘤、风湿活动等病症。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在15-63岁之间,平均30.6岁;病程1~14天,平均5.7天。
1.2 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
均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制)[1]和《常见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2]制定.
1.3 病理分型
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分为三种类型:
1.3.1 向后突出:一般所指的椎间盘突出,实际上皆属此种类型,为三型中最重要者。
1.3.2 向前突出:一般不会引起临床症状,故无实际临床意义。
1.3.3 向椎体内突出:是髓核经过已闭塞的血管,向软骨板和椎体内突出,形成环状缺口,此型多发生于青年期。
1.4 纳入病例:
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具有典型症状、体征,并经腰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椎间盘突出症者且适合按摩疗法治疗者,属病例观察对象。
1.5 病例排除标准:
1.5.1 合并妊娠及严重疾病、精神病者。
1.5.2 大块髓核突出及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
1.5.3 马尾神经受压严重及症状表现明显者。
1.6 结果
例数78,痊愈14,显效18,有效4,无效2,总有效率97.44%.
2 方法
2.1 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理筋整复.
2.2 治疗方法
2.2.1 拿揉按压点穴法
患者俯卧,医者站其旁,首先医者在其腰部、臀部及下肢部做轻柔缓和的拿揉法,时间为5min,以放松肌肉、解除痉挛。然后,医者以叠掌沿患者腰部腰1-5棘突两侧肌肉连续按压以痛点为主,反复施术3-5遍。最后,医者以双手拇指指腹依次点按双侧肾俞、志室、大肠俞、椎旁痛点(以痛点为主)、腰眼;髋部:居髎、环跳、秩边;下肢: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涌泉等每穴各0.5min。
2.2.2 过伸按压法:
让患者俯卧于治疗床的一端,双下肢并尽量完 全放松,医者双手掌重叠用力按于患者病变的腰椎上,以固定腰椎;另一助手双手固定住患者的双下肢(膝关节以上部位)并同时向上抬患者下肢(以生理范围内),有时可听到患者腰部的弹响声,反复施术5-8遍。
2.2.3 旋转复位法[3]:
让患者尽量端坐于床边并交叉双臂(以左侧为例),双手分别于对侧肩上,一助手固定住其下肢,医者站其后,一手从其后搂住患者交叉的双臂,另一手拇指按住其病变部位腰椎的棘突,并同时使其向右旋转,听到病变部位棘突的弹响声即可。
2.3 疗程: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一般经下法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即可明显改善,3个疗程后症状消失。
3 体会
腰椎间盘突突正属于中医“痹痛”的范畴。其发病机制为损伤和风寒、湿瘀等痹阻经络,气血瘀滞不通,经络不畅,不通则痛。如《诸病源侯论》中就明确认为腰痛有五并指出风湿,肾虚,外伤等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4]。
西医认为本病是因为腰椎间盘组织在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纤维环受到损伤从而使腰椎内外力的平衡作用失调,造成纤维环松弛或破裂而致髓核向周围、向后或向后外侧膨出、突出或脱出且较大,稳定性较差,使周围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受到直接刺激或压迫,表现为严重的腰腿痛等一系列的症候群,即为急性期。
本人采用按摩的方法,在其过程中配合点穴,针对此病不同的病理改变做到有的放矢。按摩可以祛风除湿、益气活血、通络通经,增大椎间孔,剥离突出物与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之问的粘连,解除痉挛,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性水肿的吸收,有利于突出物的回纳、缩小或移位,从而解除神经根等受压症状。急性期应用轻快柔和的手法在腰部大范围操作,先健侧后患侧,先周围后痛点;而点穴的取穴原则是局部与远道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取穴可以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从而减轻疼痛;远端与辨证取穴可加强镇痛作用,改善全身症状。常用穴有肾俞、志室、大肠俞、居髎、环跳、阴陵泉、阳陵泉、委中、足三里、昆仑等。
本人认为:推拿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之所在,就是要根据准确的临床检查,找到病变部位與椎体之间的合适的角度和运用合适的对应方法。如病变棘突偏向右侧的在施术完手法2.2.1后,再施以对症手法2.2.3进行施治,从而迫使突出物移位、回纳、解压等最终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从按摩疗法通过对39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来看,手法在治疗本病上具有疗效快、疗程短、痛苦小、患者容易接受、治愈率高、愈后无不良影响且愈后效果稳固,不易复发,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着起效慢且镇痛效果差、消除水肿、无菌性炎症不理想的缺憾,因此,还有待和各位同人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1月第一版(201)
[2] 吴少祯 吴敏 常见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年7月第一版(700—701)
[3] 冯天有 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7月第一版,(81—83)
[4] 俞大方 推拿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7月第20次印刷(121--125)
【摘要】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年来,本人应用按摩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现对39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 按摩 急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之一。发病率约占门诊腰腿痛的15%。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多年来本人采用按摩疗法针对本病急性期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78例,均根据典型病史、查体及特殊检查明确诊断,并经腰椎X光、CT扫描或MRI确诊,排除脊柱结核、肿瘤、风湿活动等病症。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在15-63岁之间,平均30.6岁;病程1~14天,平均5.7天。
1.2 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
均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制)[1]和《常见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2]制定.
1.3 病理分型
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分为三种类型:
1.3.1 向后突出:一般所指的椎间盘突出,实际上皆属此种类型,为三型中最重要者。
1.3.2 向前突出:一般不会引起临床症状,故无实际临床意义。
1.3.3 向椎体内突出:是髓核经过已闭塞的血管,向软骨板和椎体内突出,形成环状缺口,此型多发生于青年期。
1.4 纳入病例:
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具有典型症状、体征,并经腰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椎间盘突出症者且适合按摩疗法治疗者,属病例观察对象。
1.5 病例排除标准:
1.5.1 合并妊娠及严重疾病、精神病者。
1.5.2 大块髓核突出及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
1.5.3 马尾神经受压严重及症状表现明显者。
1.6 结果
例数78,痊愈14,显效18,有效4,无效2,总有效率97.44%.
2 方法
2.1 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理筋整复.
2.2 治疗方法
2.2.1 拿揉按压点穴法
患者俯卧,医者站其旁,首先医者在其腰部、臀部及下肢部做轻柔缓和的拿揉法,时间为5min,以放松肌肉、解除痉挛。然后,医者以叠掌沿患者腰部腰1-5棘突两侧肌肉连续按压以痛点为主,反复施术3-5遍。最后,医者以双手拇指指腹依次点按双侧肾俞、志室、大肠俞、椎旁痛点(以痛点为主)、腰眼;髋部:居髎、环跳、秩边;下肢: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涌泉等每穴各0.5min。
2.2.2 过伸按压法:
让患者俯卧于治疗床的一端,双下肢并尽量完 全放松,医者双手掌重叠用力按于患者病变的腰椎上,以固定腰椎;另一助手双手固定住患者的双下肢(膝关节以上部位)并同时向上抬患者下肢(以生理范围内),有时可听到患者腰部的弹响声,反复施术5-8遍。
2.2.3 旋转复位法[3]:
让患者尽量端坐于床边并交叉双臂(以左侧为例),双手分别于对侧肩上,一助手固定住其下肢,医者站其后,一手从其后搂住患者交叉的双臂,另一手拇指按住其病变部位腰椎的棘突,并同时使其向右旋转,听到病变部位棘突的弹响声即可。
2.3 疗程: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一般经下法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即可明显改善,3个疗程后症状消失。
3 体会
腰椎间盘突突正属于中医“痹痛”的范畴。其发病机制为损伤和风寒、湿瘀等痹阻经络,气血瘀滞不通,经络不畅,不通则痛。如《诸病源侯论》中就明确认为腰痛有五并指出风湿,肾虚,外伤等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4]。
西医认为本病是因为腰椎间盘组织在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纤维环受到损伤从而使腰椎内外力的平衡作用失调,造成纤维环松弛或破裂而致髓核向周围、向后或向后外侧膨出、突出或脱出且较大,稳定性较差,使周围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受到直接刺激或压迫,表现为严重的腰腿痛等一系列的症候群,即为急性期。
本人采用按摩的方法,在其过程中配合点穴,针对此病不同的病理改变做到有的放矢。按摩可以祛风除湿、益气活血、通络通经,增大椎间孔,剥离突出物与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之问的粘连,解除痉挛,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性水肿的吸收,有利于突出物的回纳、缩小或移位,从而解除神经根等受压症状。急性期应用轻快柔和的手法在腰部大范围操作,先健侧后患侧,先周围后痛点;而点穴的取穴原则是局部与远道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取穴可以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从而减轻疼痛;远端与辨证取穴可加强镇痛作用,改善全身症状。常用穴有肾俞、志室、大肠俞、居髎、环跳、阴陵泉、阳陵泉、委中、足三里、昆仑等。
本人认为:推拿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之所在,就是要根据准确的临床检查,找到病变部位與椎体之间的合适的角度和运用合适的对应方法。如病变棘突偏向右侧的在施术完手法2.2.1后,再施以对症手法2.2.3进行施治,从而迫使突出物移位、回纳、解压等最终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从按摩疗法通过对39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来看,手法在治疗本病上具有疗效快、疗程短、痛苦小、患者容易接受、治愈率高、愈后无不良影响且愈后效果稳固,不易复发,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着起效慢且镇痛效果差、消除水肿、无菌性炎症不理想的缺憾,因此,还有待和各位同人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1月第一版(201)
[2] 吴少祯 吴敏 常见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年7月第一版(700—701)
[3] 冯天有 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7月第一版,(81—83)
[4] 俞大方 推拿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7月第20次印刷(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