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一般课堂上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主动探究”在学习数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并转化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问题情境阶段、独立探究阶段、合作交流阶段、实践运用阶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下面我结合在教学中的些许经历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我觉得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力求体现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实际性等。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如我在教学《小数的读写》时,通过多媒体出示各种小数例子:
1. 西瓜的标价是每千克5. 70元。
2. 小胖的身高是1. 42米。
3. 甜瓜的重量0. 617千克。
4. 马拉松比赛全长45.75千米。
然后提问:生活中还有许多小数,你还能举些例子吗?
学生先小组交流生活中小数的例子,并解释它们的含义,接着全班交流。
我又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常用到的小数的3个例子:
1.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刘翔夺冠的成绩是12. 91秒。
2. 今天的最高气温达到38.3摄氏度。
3. 这盒牛奶的容量是0.98L。
小数在平时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小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主题图中呈现了四个不同情境中的小数,让学生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既符合了小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本身就蕴藏了许多数学知识,恰好体现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二、引导独立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
学生的独立探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意义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能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内容的。
师:比较物体表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直接观察比较的方法,也可以用重叠的方法,这样都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
师:(出示图形)
A B
师:我们怎样来比较图形A与B的面积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希望大家来研究一下,怎样用好这些工具,比较A、B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先动手操作,接着交流方法:
1.用印有小方格的透明纸放上去数出格子数来比较大小(一个格子是1平方厘米正方形) 格子数多的图形面积大。
2.用1个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在图形上,并数出哪个图形用的小方格多,用的小方格多,这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观察知道有的图形面积比较后可以直接观察出大小,有的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出面积的大小,那么当难以直接比较的图形出现时该怎么办呢?这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摆小方格、数小方格的方式来自己探究比较面积。在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场景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讨论、探究和交流等学习活动,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关注的是学生的“创造”,这比单纯掌握面积计算方法更有意义。
三、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必要条件
合作交流是学生在独立探究以后交流成果的环节,这个环节有利于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第二课时)时,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上,再研究:a. 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b. 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c. 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了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合作交流对于探究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探究”,便无法“交流”,由此可见,每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的。
四、实践运用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检验途径
实践运用是学生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际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题目结构良好、条件确定、答案唯一的,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制作标准件”式的练习,往往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在教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我是这样设计课后作业的: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2012年年历
(重点讨论:a. 1月1日从星期几写起?b. 2012年是什么年?)
1. 请学生观察2010年年历,并作记录。
2. 根据2010年年历,设计自己喜欢的2012年年历版式。
这个例子不仅让我们知道,学会解题固然重要,但是解题之后如何将我们学的数学运用到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那才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所在。比如,学生在学习完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课后布置了编写年历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体现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学生在设计年历时会遇到2012年的1月1日到底是星期几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讨论和交流,最后得出日期是挨着次序过的,不能没有依据胡乱编写这一常识。又如通过平闰年的判读,确定2012年是什么年,才能正确编写2月份的月历等等,使学生在学习新知后,对于明白在确定天数的时候不能光靠查阅某一年的月历就下判断,而应多查阅几份年历,这样才是科学的方法。通过编写2012年的年历来巩固所学的大、小月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四个环节构成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活动系统,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性的,而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为学生系统地提供自己探索、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
总之,小学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是主体,但是教师所提供的一切都和探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跳出自己的学科范围,注意传授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思想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提供学生更好的探究领域,宽松、活跃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问题情境阶段、独立探究阶段、合作交流阶段、实践运用阶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下面我结合在教学中的些许经历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我觉得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力求体现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实际性等。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如我在教学《小数的读写》时,通过多媒体出示各种小数例子:
1. 西瓜的标价是每千克5. 70元。
2. 小胖的身高是1. 42米。
3. 甜瓜的重量0. 617千克。
4. 马拉松比赛全长45.75千米。
然后提问:生活中还有许多小数,你还能举些例子吗?
学生先小组交流生活中小数的例子,并解释它们的含义,接着全班交流。
我又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常用到的小数的3个例子:
1.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刘翔夺冠的成绩是12. 91秒。
2. 今天的最高气温达到38.3摄氏度。
3. 这盒牛奶的容量是0.98L。
小数在平时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小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主题图中呈现了四个不同情境中的小数,让学生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既符合了小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本身就蕴藏了许多数学知识,恰好体现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二、引导独立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
学生的独立探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意义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能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内容的。
师:比较物体表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直接观察比较的方法,也可以用重叠的方法,这样都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
师:(出示图形)
A B
师:我们怎样来比较图形A与B的面积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希望大家来研究一下,怎样用好这些工具,比较A、B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先动手操作,接着交流方法:
1.用印有小方格的透明纸放上去数出格子数来比较大小(一个格子是1平方厘米正方形) 格子数多的图形面积大。
2.用1个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在图形上,并数出哪个图形用的小方格多,用的小方格多,这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观察知道有的图形面积比较后可以直接观察出大小,有的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出面积的大小,那么当难以直接比较的图形出现时该怎么办呢?这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摆小方格、数小方格的方式来自己探究比较面积。在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场景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讨论、探究和交流等学习活动,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关注的是学生的“创造”,这比单纯掌握面积计算方法更有意义。
三、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必要条件
合作交流是学生在独立探究以后交流成果的环节,这个环节有利于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第二课时)时,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上,再研究:a. 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b. 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c. 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了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合作交流对于探究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探究”,便无法“交流”,由此可见,每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的。
四、实践运用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检验途径
实践运用是学生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际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题目结构良好、条件确定、答案唯一的,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制作标准件”式的练习,往往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在教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我是这样设计课后作业的: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2012年年历
(重点讨论:a. 1月1日从星期几写起?b. 2012年是什么年?)
1. 请学生观察2010年年历,并作记录。
2. 根据2010年年历,设计自己喜欢的2012年年历版式。
这个例子不仅让我们知道,学会解题固然重要,但是解题之后如何将我们学的数学运用到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那才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所在。比如,学生在学习完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课后布置了编写年历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体现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学生在设计年历时会遇到2012年的1月1日到底是星期几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讨论和交流,最后得出日期是挨着次序过的,不能没有依据胡乱编写这一常识。又如通过平闰年的判读,确定2012年是什么年,才能正确编写2月份的月历等等,使学生在学习新知后,对于明白在确定天数的时候不能光靠查阅某一年的月历就下判断,而应多查阅几份年历,这样才是科学的方法。通过编写2012年的年历来巩固所学的大、小月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四个环节构成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活动系统,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性的,而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为学生系统地提供自己探索、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
总之,小学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是主体,但是教师所提供的一切都和探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跳出自己的学科范围,注意传授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思想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提供学生更好的探究领域,宽松、活跃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