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是少先队员进行社会化转型的客观需要。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熟知和掌握技能、知识以及社会生活规范的过程中获得社会属性的一种规定。而在人际交往中顺畅地进行信息沟通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前提条件。根据心理学研究的相关成果,个体在必需的8小时睡眠时间之外,剩余的70%左右的时间用于人际交往与沟通。各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在时间分配上具有不同的比重。其中,9%的时间用于书面交往,75%的时间采用沟通的形式进行交往,其余16%的时间是在阅读中实现间接的人际交往。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功能,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通过类比进行了言简意赅的说明:“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少先队员有必要参与诸多形式的人际交往,从中对个体应具备的思想、品德、技能以及知识进行具体和生动的学习,从而自觉并有效地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转变。
少先队员的性质界定实质上已明确规定其为少年儿童的群众自治组织,组建少先队组织的目标之一是促进每位孩子在自觉接受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高交往能力,以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就少先队员交往能力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培养少先队员交往能力的意义
少先队员生活在一个日趋开放的年代,其交往能力的培养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一) 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少先队员面临着广泛联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这就使得少先队员接受复杂和多元的信息,因此交往的活动、内容和空间更具挑战性。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少先队员赢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与此同时,良好的人际交往也可以使少先队员虚心向榜样学习,对自己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不断改善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二) 培育健康的心理
具备交往意识,善于运用一定的交往技能,形成积极的交往习惯,可以使少先队员在诸多的交往网络中妥当处理各类矛盾,从而有利于塑造健康的心理。人际交往中所需的健康心理具体表现为:积极参与,乐于助人,友好交往,礼貌得体,相互学习,团结进步。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较好地满足少先队员逐渐形成的成人感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培养其归属感,进而为其未来进行更高层次和更加广泛的交往奠定坚实基础。
(三) 强化积极的合作精神
中国机器人研究所所长余达太曾经强调:“合作意识比创新精神更重要。”这句话非常明确地凸显了合作精神的地位。在开展交往活动过程中,少先队员需要协调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共同迎接挑战,从而将合作精神转化为自觉行为。
二、少先队员交往能力的现有问题
通过调查与访谈,笔者了解到少先队员的交往能力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参与意识薄弱
有一些少先队员在交往中表现出非常脆弱的封闭心理。由于具有内向的个性,一些少先队员不能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谈心;当应对陌生环境和矛盾时,又缺乏必要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应变能力,有的甚至参与竞争意识不强。例如,在与陌生人和异性交往时,有的少先队员常有明显的紧张和不安感,并同时伴有局促不安、心悸、面红等症状,致使其学习和人际交往无法顺利进行。
(二) 缺乏交往素养
在实际交往的过程中,一些少先队员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表现出不恰当的过度反应,较倾向于将打架、争吵和发怒作为矛盾解决手段,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性格特征。具体表现为交往性格比较粗暴和鲁莽、拒绝合作、不服从老师的安排、顽固好斗等。由于违反了正常交往所需的谦让、宽容和礼貌等重要素养,引发他人的讨厌感与不安全感,这些少先队员难以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往和沟通。
(三) 以自我为中心
一些少先队员忽视了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先进性要求,具有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不愿意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处理矛盾和问题时缺乏替他人着想的换位思考,理解与宽容他人的品质较为缺乏。因此,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很少考虑他人的兴趣、处境和利益,显得不够真诚,甚至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不惜以欺骗和说谎等不良手段侵犯集体与他人的利益,导致了人际交往隔阂的增加。
三、培养少先队员交往能力的措施
(一) 激发交往意识
交往实质上是融入情感交流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的动力来自于参与者的动机和需求。因此,培养交往能力的前提在于引导参与者的交往动机,激发参与者的交往兴趣。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有意识地营造交往环境。学校应多开展以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的双边交流。或者,也可以增加分组讨论活动,为学生提供彼此交流思想情感的有效平台,从而促进学生能够进行多层次的交往和合作。为了发挥交往环境的积极作用,学校可以开展多种活动。比如,在笔者组织的“小干部轮换演说”中,为少先队员提供了合作与竞赛的交往环境。在该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极强的表现欲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寻求同学们的广泛支持,使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明确交往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是班级活动,还是少先队活动,笔者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例如,在“志愿者”活动中,笔者要求少先队员要主动了解残疾人以及孤寡老人的实际需求,积极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在“模拟演播室”等游戏中,笔者要求各参与者要了解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工作程序,并通过交往形成和谐的协调关系。通过这些活动,参与者对必备的人际交往知识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从而可以初步了解社会交往对不同角色所要求的交往礼仪与行为规范,学会常用的交往技能,培育良好的交往心理。
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交往评价体系。交往能力的评价体系必须客观和全面,才能有效地提高少先队员的交往能力。在这方面的实践中,笔者采取了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比如,笔者在少先队员中组织了“小小交际家”的评选活动,不仅教师参与了评价,而且还创造条件让少先队员对班内同学交往状况进行自主评价。经过各方面的综合推选结果,对具有较强的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少先队员给予“小小交际家”的荣誉称号加以鼓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少先队员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培养良好的交往心理
不良的心理障碍是制约交往能力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部分少先队员正是因为任性、心理承受力差、羞怯和孤僻等心理障碍影响其交往效果。所以,应重视塑造良好的交往心理。笔者建议,结合学生的自身交往情况,开展以“我的社交圈”等内容为主题的心理测试活动,鼓励少先队员在该主体活动中以轻松的自我表达方式较为系统地介绍个人的社交圈,并要求少先队员对自己的交往能力作出简要的总结和评价。这样的主题活动,不仅可以使少先队员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交往能力,也可以使辅导员从中了解到每一位少先队员交往的圈子和能力状况。在“我的社交圈”等心理测试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应及时抓住机会,循循善诱,对交往能力比较强的少先队员给予表扬,要求其继续发扬长处;对交往能力较弱的少先队员,辅导员应鼓励其积极参加校内外的交流活动,要克服“怕生”的不良心理,增加其独立完成任务和承担责任的机会。此外,心理测试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不良的交往心理,因此,辅导员要引导少先队员认识到孤僻性格所带来的弊端,并让交往能力较强的少先队员介绍其有益体会和经验,甚至让其对交往能力较弱的少先队员进行一对一的帮教,使全体少先队员增强与小伙伴交往的意愿,并促进其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善待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交往中做到败不馁、胜不骄,保持永远进取的精神。
在开展各种心理测试活动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少先队员在交往活动中的正反典型事例,集中开展“传播友谊”和“奇妙的交往”等主题活动,使少先队员从自己身边所发生的具体事情中提高交往的意识与兴趣,学会应对交往中的逆境,掌握交往中的关键思路和方法,从而能够冷静分析挫折,有效控制和调整不良情绪,提高交往技能。
(三) 改善交往知识与技能
学校应该通过强化交往训练来保证交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效果。交往方式有直接和间接的区分,交往媒体也有语言与非语言系统的区分。辅导员应根据交往方式与媒体的不同而采用灵活有效的思路与方法以改善少先队员交往语言的应用。在这方面,笔者作了一些探索。比如,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了主题多样的班队活动,其中,“手拉手”和“小调查”活动最受少先队员的欢迎。“手拉手”活动让少先队员在城乡校际交流以及书法、摄影、剪纸、绘画、音乐、舞蹈等活动中,增进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小调查”活动则让少先队员走出校园,到经济开发区、企业和市场等与人交流,了解社会。通过这些活动,许多少先队员感受到,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的使用情况可以综合反映出交往主体的教养与人品。同时,这些活动也使少先队员逐渐形成不抢话题以及耐心听对方讲话等良好习惯。为了扩大训练的积极效果,笔者还利用红领巾广播、升旗仪式等实用平台让孩子自主感受和体验语言的规范与美丽。
与此同时,非语言系统的恰当应用也可以增加交往效果。在这方面,笔者的主要做法是组织少先队员开展“模拟法庭”等各种形式的社会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这类活动,让少先队员能根据不同场合显示礼貌的体态,并辅之以适切的手势与表情,体现出良好的文化修养与思想境界,以在交际中取得无声胜有声的含蓄而美好的实际效果。
交往是加强人际联系的有效行为,也是个体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渠道。少先队是儿童群体中的先进组织,其队员应该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培养少先队员的交往能力需要队员个人、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从塑造良好交往心理、提高交往技能等方面入手,切实取得实效。
少先队员的性质界定实质上已明确规定其为少年儿童的群众自治组织,组建少先队组织的目标之一是促进每位孩子在自觉接受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高交往能力,以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就少先队员交往能力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培养少先队员交往能力的意义
少先队员生活在一个日趋开放的年代,其交往能力的培养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一) 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少先队员面临着广泛联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这就使得少先队员接受复杂和多元的信息,因此交往的活动、内容和空间更具挑战性。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少先队员赢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与此同时,良好的人际交往也可以使少先队员虚心向榜样学习,对自己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不断改善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二) 培育健康的心理
具备交往意识,善于运用一定的交往技能,形成积极的交往习惯,可以使少先队员在诸多的交往网络中妥当处理各类矛盾,从而有利于塑造健康的心理。人际交往中所需的健康心理具体表现为:积极参与,乐于助人,友好交往,礼貌得体,相互学习,团结进步。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较好地满足少先队员逐渐形成的成人感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培养其归属感,进而为其未来进行更高层次和更加广泛的交往奠定坚实基础。
(三) 强化积极的合作精神
中国机器人研究所所长余达太曾经强调:“合作意识比创新精神更重要。”这句话非常明确地凸显了合作精神的地位。在开展交往活动过程中,少先队员需要协调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共同迎接挑战,从而将合作精神转化为自觉行为。
二、少先队员交往能力的现有问题
通过调查与访谈,笔者了解到少先队员的交往能力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参与意识薄弱
有一些少先队员在交往中表现出非常脆弱的封闭心理。由于具有内向的个性,一些少先队员不能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谈心;当应对陌生环境和矛盾时,又缺乏必要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应变能力,有的甚至参与竞争意识不强。例如,在与陌生人和异性交往时,有的少先队员常有明显的紧张和不安感,并同时伴有局促不安、心悸、面红等症状,致使其学习和人际交往无法顺利进行。
(二) 缺乏交往素养
在实际交往的过程中,一些少先队员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表现出不恰当的过度反应,较倾向于将打架、争吵和发怒作为矛盾解决手段,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性格特征。具体表现为交往性格比较粗暴和鲁莽、拒绝合作、不服从老师的安排、顽固好斗等。由于违反了正常交往所需的谦让、宽容和礼貌等重要素养,引发他人的讨厌感与不安全感,这些少先队员难以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往和沟通。
(三) 以自我为中心
一些少先队员忽视了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先进性要求,具有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不愿意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处理矛盾和问题时缺乏替他人着想的换位思考,理解与宽容他人的品质较为缺乏。因此,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很少考虑他人的兴趣、处境和利益,显得不够真诚,甚至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不惜以欺骗和说谎等不良手段侵犯集体与他人的利益,导致了人际交往隔阂的增加。
三、培养少先队员交往能力的措施
(一) 激发交往意识
交往实质上是融入情感交流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的动力来自于参与者的动机和需求。因此,培养交往能力的前提在于引导参与者的交往动机,激发参与者的交往兴趣。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有意识地营造交往环境。学校应多开展以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的双边交流。或者,也可以增加分组讨论活动,为学生提供彼此交流思想情感的有效平台,从而促进学生能够进行多层次的交往和合作。为了发挥交往环境的积极作用,学校可以开展多种活动。比如,在笔者组织的“小干部轮换演说”中,为少先队员提供了合作与竞赛的交往环境。在该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极强的表现欲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寻求同学们的广泛支持,使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明确交往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是班级活动,还是少先队活动,笔者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例如,在“志愿者”活动中,笔者要求少先队员要主动了解残疾人以及孤寡老人的实际需求,积极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在“模拟演播室”等游戏中,笔者要求各参与者要了解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工作程序,并通过交往形成和谐的协调关系。通过这些活动,参与者对必备的人际交往知识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从而可以初步了解社会交往对不同角色所要求的交往礼仪与行为规范,学会常用的交往技能,培育良好的交往心理。
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交往评价体系。交往能力的评价体系必须客观和全面,才能有效地提高少先队员的交往能力。在这方面的实践中,笔者采取了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比如,笔者在少先队员中组织了“小小交际家”的评选活动,不仅教师参与了评价,而且还创造条件让少先队员对班内同学交往状况进行自主评价。经过各方面的综合推选结果,对具有较强的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少先队员给予“小小交际家”的荣誉称号加以鼓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少先队员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培养良好的交往心理
不良的心理障碍是制约交往能力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部分少先队员正是因为任性、心理承受力差、羞怯和孤僻等心理障碍影响其交往效果。所以,应重视塑造良好的交往心理。笔者建议,结合学生的自身交往情况,开展以“我的社交圈”等内容为主题的心理测试活动,鼓励少先队员在该主体活动中以轻松的自我表达方式较为系统地介绍个人的社交圈,并要求少先队员对自己的交往能力作出简要的总结和评价。这样的主题活动,不仅可以使少先队员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交往能力,也可以使辅导员从中了解到每一位少先队员交往的圈子和能力状况。在“我的社交圈”等心理测试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应及时抓住机会,循循善诱,对交往能力比较强的少先队员给予表扬,要求其继续发扬长处;对交往能力较弱的少先队员,辅导员应鼓励其积极参加校内外的交流活动,要克服“怕生”的不良心理,增加其独立完成任务和承担责任的机会。此外,心理测试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不良的交往心理,因此,辅导员要引导少先队员认识到孤僻性格所带来的弊端,并让交往能力较强的少先队员介绍其有益体会和经验,甚至让其对交往能力较弱的少先队员进行一对一的帮教,使全体少先队员增强与小伙伴交往的意愿,并促进其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善待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交往中做到败不馁、胜不骄,保持永远进取的精神。
在开展各种心理测试活动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少先队员在交往活动中的正反典型事例,集中开展“传播友谊”和“奇妙的交往”等主题活动,使少先队员从自己身边所发生的具体事情中提高交往的意识与兴趣,学会应对交往中的逆境,掌握交往中的关键思路和方法,从而能够冷静分析挫折,有效控制和调整不良情绪,提高交往技能。
(三) 改善交往知识与技能
学校应该通过强化交往训练来保证交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效果。交往方式有直接和间接的区分,交往媒体也有语言与非语言系统的区分。辅导员应根据交往方式与媒体的不同而采用灵活有效的思路与方法以改善少先队员交往语言的应用。在这方面,笔者作了一些探索。比如,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了主题多样的班队活动,其中,“手拉手”和“小调查”活动最受少先队员的欢迎。“手拉手”活动让少先队员在城乡校际交流以及书法、摄影、剪纸、绘画、音乐、舞蹈等活动中,增进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小调查”活动则让少先队员走出校园,到经济开发区、企业和市场等与人交流,了解社会。通过这些活动,许多少先队员感受到,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的使用情况可以综合反映出交往主体的教养与人品。同时,这些活动也使少先队员逐渐形成不抢话题以及耐心听对方讲话等良好习惯。为了扩大训练的积极效果,笔者还利用红领巾广播、升旗仪式等实用平台让孩子自主感受和体验语言的规范与美丽。
与此同时,非语言系统的恰当应用也可以增加交往效果。在这方面,笔者的主要做法是组织少先队员开展“模拟法庭”等各种形式的社会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这类活动,让少先队员能根据不同场合显示礼貌的体态,并辅之以适切的手势与表情,体现出良好的文化修养与思想境界,以在交际中取得无声胜有声的含蓄而美好的实际效果。
交往是加强人际联系的有效行为,也是个体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渠道。少先队是儿童群体中的先进组织,其队员应该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培养少先队员的交往能力需要队员个人、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从塑造良好交往心理、提高交往技能等方面入手,切实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