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形式有很多种,未来要继续丰富和完善,务求多元评价,综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引导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选择、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对此,笔者尝试开发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融合地区元素与语文教学。本校本课程既是文学鉴赏读本,又是文化素养读本,旨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编排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选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阐述:“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近代以来,名城中山这里不仅孕育了一代伟人孙中山,而且还涌现了大批像容闳、郑观应、苏曼殊、王云五、钟荣光等引领时代风潮的先驱人物。而容闳、郑观应、唐国安、钟荣光、刘师复、杨匏安、王云五等的思想主张和文化教育理念,既惊世骇俗,又前无古人。因此,笔者在思考校本课程开发选题时,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地区元素相结合得出了“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的选题。前者为此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后者为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素材源泉。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选材
“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的选题确定后,笔者选择了一些著名的传记作品(如:《容闳传》《郑观应评传》《孙中山评传》《杨殷传》……),制成阅读书单,定制阅读周期,督促学生阅读。此为本课程之中山籍名人传记部分。选择了一些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如:李海鹰《弯弯的月亮》《笔者不想说》《七子之歌——澳门》、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容闳《容闳自传:笔者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王云五《笔者怎样读书》……),编写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校本教材。此为本课程之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部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使笔者在课程的开发方面理念转型,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要求,选好课题,编好教材,将核心素养更好地融入本课程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
发展核心素养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更要完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语文课堂要由传统的“传授——接受”取向,转向现代民主的“研究——建构”取向,让教学研究变成学生研究。“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为导向,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由“羅列知识”向“素养培养”转型。例如王云五在《笔者怎样读书》中提出,读书的方法分为:(1)闲读;(2)精读;(3)略读或速读;(4)摘读。笔者在教学时,强化“问题教学”模式,构建“问题矩阵”,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王云五先生认为读书的方法有哪些?你倾向其中的哪一种读书方法?你曾经使用过这种方法阅读哪一本书?你觉得该种方法还可以如何改进?……“问题教学”模式不仅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发展学生的能力素养。
第二,由“教师主讲”向“合作学习”转型。笔者在讲授本课程时,设置了一个中山市区域名人文化展示环节。学生以镇区(区域)为小组划分,小组搜集材料,制作课件,推选主讲人讲演展示。小组认真撰写推广文案,精心制作课件,提升对中山区域特色文化的熟悉程度,又发展了写作和表达能力。
第三,由“单一线性”向“立体建构”转型。笔者在讲授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时,邀请历史老师对当时中国的情况进行分析,情景再现;邀请政治老师对当前中国的情况进行分析,情景描述。通过两种具象情景的构建,让学生体会郑观应此文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加深其对国际形势、国家现状的认识,化抽象知识为具象感受。资料显示,英美两国高校不断开设以电影、歌唱明星命名的课程,这些课程引起了学生莫大的兴趣。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教授詹姆斯·本内特对于层出不穷的名人课程提出了解释:学生可以通过名人文化学习政治、道德和经济学的知识。笔者结合评论介绍了郑观应的经济思想,使得此节内容更加立体。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效果评价
核心素养引领下,校本课程的评价模式应该从“分数评价”走向“核心素养评价”。因此,本课程设计了几种评价方式:
1.合作性研究。学生选择名人,然后组成合作小组,找资料,立体了解该人物,撰写小组报告。这样的作业评价模式,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分析历史、认识社会的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2.发散性拓展。通过思维导图(Mind Map)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与价值。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绘制思维导图,归类人物的经历、思想,等等。3.批判性论辩。“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通过举行辩论形式引导学生批判和分析,比如“郑观应‘以商立国’观点是否正确”,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形式还有很多种,未来要继续丰富和完善,务求多元评价,综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波.人文香山[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引导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选择、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对此,笔者尝试开发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融合地区元素与语文教学。本校本课程既是文学鉴赏读本,又是文化素养读本,旨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编排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选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阐述:“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近代以来,名城中山这里不仅孕育了一代伟人孙中山,而且还涌现了大批像容闳、郑观应、苏曼殊、王云五、钟荣光等引领时代风潮的先驱人物。而容闳、郑观应、唐国安、钟荣光、刘师复、杨匏安、王云五等的思想主张和文化教育理念,既惊世骇俗,又前无古人。因此,笔者在思考校本课程开发选题时,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地区元素相结合得出了“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的选题。前者为此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后者为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素材源泉。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选材
“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的选题确定后,笔者选择了一些著名的传记作品(如:《容闳传》《郑观应评传》《孙中山评传》《杨殷传》……),制成阅读书单,定制阅读周期,督促学生阅读。此为本课程之中山籍名人传记部分。选择了一些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如:李海鹰《弯弯的月亮》《笔者不想说》《七子之歌——澳门》、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容闳《容闳自传:笔者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王云五《笔者怎样读书》……),编写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校本教材。此为本课程之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部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使笔者在课程的开发方面理念转型,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要求,选好课题,编好教材,将核心素养更好地融入本课程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
发展核心素养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更要完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语文课堂要由传统的“传授——接受”取向,转向现代民主的“研究——建构”取向,让教学研究变成学生研究。“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为导向,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由“羅列知识”向“素养培养”转型。例如王云五在《笔者怎样读书》中提出,读书的方法分为:(1)闲读;(2)精读;(3)略读或速读;(4)摘读。笔者在教学时,强化“问题教学”模式,构建“问题矩阵”,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王云五先生认为读书的方法有哪些?你倾向其中的哪一种读书方法?你曾经使用过这种方法阅读哪一本书?你觉得该种方法还可以如何改进?……“问题教学”模式不仅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发展学生的能力素养。
第二,由“教师主讲”向“合作学习”转型。笔者在讲授本课程时,设置了一个中山市区域名人文化展示环节。学生以镇区(区域)为小组划分,小组搜集材料,制作课件,推选主讲人讲演展示。小组认真撰写推广文案,精心制作课件,提升对中山区域特色文化的熟悉程度,又发展了写作和表达能力。
第三,由“单一线性”向“立体建构”转型。笔者在讲授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时,邀请历史老师对当时中国的情况进行分析,情景再现;邀请政治老师对当前中国的情况进行分析,情景描述。通过两种具象情景的构建,让学生体会郑观应此文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加深其对国际形势、国家现状的认识,化抽象知识为具象感受。资料显示,英美两国高校不断开设以电影、歌唱明星命名的课程,这些课程引起了学生莫大的兴趣。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教授詹姆斯·本内特对于层出不穷的名人课程提出了解释:学生可以通过名人文化学习政治、道德和经济学的知识。笔者结合评论介绍了郑观应的经济思想,使得此节内容更加立体。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效果评价
核心素养引领下,校本课程的评价模式应该从“分数评价”走向“核心素养评价”。因此,本课程设计了几种评价方式:
1.合作性研究。学生选择名人,然后组成合作小组,找资料,立体了解该人物,撰写小组报告。这样的作业评价模式,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分析历史、认识社会的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2.发散性拓展。通过思维导图(Mind Map)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与价值。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绘制思维导图,归类人物的经历、思想,等等。3.批判性论辩。“中山籍名人文学作品课程”,通过举行辩论形式引导学生批判和分析,比如“郑观应‘以商立国’观点是否正确”,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形式还有很多种,未来要继续丰富和完善,务求多元评价,综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波.人文香山[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