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中的托物言志诗往往承载着诗人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和人生格局。这些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巧妙还原意象,能够帮助学生破解古诗词的密码。教学中,教师通过赋形还原、切己还原、类比还原、象征还原四个途径还原古诗词的意象,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内核,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意象;咏物诗;破解密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1-0068-02
在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像《墨梅》这样托物言志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承载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和人生格局,其中往往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这些意象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典。让学生去阅读这些古诗词,理解这些古诗词,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今年八月,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做客央视《百家讲坛》,在“爱上语文”十二讲时说,读中国古典诗词,在言和意之间,有一个重要的“中介”,这就是意象。不管是读古诗词还是读现代文,都需要对意象做出很重要的还原。
那么,如何读懂意象,破解咏物诗的密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今天,我就以王崧舟先生《墨梅》一课的教学为例,解读一下他在百家讲坛“爱上语文”节日中所说的还原意象的四种方法。
第一,赋形还原
所谓“赋形”,就是把这个意象还原成画面,还原成场景,还原成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各种各样的细节。
王冕这首诗,写的是墨梅,但实际是借墨梅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傲的胸襟。在言与意之间,王老师还原出三个意象,即三种梅花: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这与之前王老师执教《望月》时,把中华传统文化中“月”的意象赋形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去读,意象的画面感就出来了,面面就变得非常细致、生动了。
第二,切己还原
“切己”就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对这个意象的还原和表现当中。
我们来看第一句诗的教学片断。
师:这是第一句,写的是家中梅。谁来读一读?你来。(生读)
师:谁家的?(我家的)读出来。
师:读得更准确,更响亮一点,再来。谁家的?(我家的)读出来。
师:读到“我家”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自豪的)读出来。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不是张家的,也不是李家的,是我家的。一起读。
师:换一种问法,我家的梅花种在哪里?(洗砚池边)谁能更明确地告诉我,我家的梅花种在哪里?(洗砚池边)一起来读。
师:一般的人种梅花要么种在花圃里,要么种在庭院里,但是王冕家的梅花种在哪里?(洗砚池边)为什么?
师:不着急,我给你们提供一个信息。(PPT出示王羲之洗砚池的资料)仔细看看这个资料,最终你会恍然大悟。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王老师巧妙地运用切己还原,让学生渎懂了洗砚池的典故背后隐藏的奥秘,原来这个洗砚池是王冕向王羲之学习的象征,是王冕刻苦练画,勤奋练字的象征。
第三,类比还原
类比还原就是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搜寻出诗中同一意象的众多表述,进行比照,从而进一步读懂这一意象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王老师在节日中将这种方法叫作“联想还原”,我觉得似乎叫“类比还原”更容易理解些。
我们来看下列教学片断。
师:据我所知,写梅花,100首诗里面至少有65首诗会写梅花的香气。我是有证据的。你们看,(生读)“数点梅花满院香”。只有数点梅花,却迎来了满院的香。
师:我还有证据,(生读)“梅花夜开香满溪”。梅花开了晚上也是香的,24小时香,一起读。
师:我还有证据,(生读)“梅花至老香犹在”。刚开的梅花香不稀奇,但是马上要凋谢的梅花还是香。你们说香不香?一起来读。
师:我还有证据,(生读)“落尽梅花尚有香”。
师:我还有证据,(生读)“半夜梅花入梦香”。醒的时候闻到香气还不稀奇,但是夢中还能闻到梅花的香气。你说梅花香不香?
师:你们看,那么多的诗句写的都是梅花的香气,但王冕写的却是梅花的清气。为什么?(生思索)
(四人小组讨论:“香气”和“清气”有什么不同?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
师:各小组都有发现。王冕笔下的梅花是“清气”,而不是“香气”,理由是——
生1:“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人。
生2:“香气”是用鼻子闻出来的,而“清气”是用心品出来的。
生3:“香气”每个人都能闻到,而“清气”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品到。
生4:“香气”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清气”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这一片断中,最关键的就在一问:“那么多的诗句,写的都是梅花的香气,但王冕写的却是梅花的清气。为什么?”王老师罗列了历史文学作品中关于“梅”这一意象的不同诗句,这么一比照,文字背后的味道就出来了。
第四,象征还原
真正的意象往往是诗人生命意志的表达,这个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什么呢?可能就象征着诗人的心灵境界,象征着诗人的生命追求。
片断一:“淡墨痕”的象征
师:仔细看看,王冕画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1:淡墨色。
师:王冕是画梅圣手、画梅高手。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难道他不会用颜色吗?梅花有的是粉红色,有的是白色。它既没有用粉红色,也没有用白色,用的是什么色?(淡墨色)为什么?(生思索)
师:可以猜一猜。你猜一下。
生2:因为王冕是用墨来画的,所以是淡墨色。 师:很多画家既用墨,也用五彩色。再猜猜。
生3:因为“淡”表示淡泊名利,这表明王冕品格高尚。
师:这个孩子说啊,“淡”是淡泊名利。这个话有没有根据呢?
(PPT出示王冕多次拒绝朋友和老师的推荐不肯为官、不向达官贵人卖画等资料,生逐句朗读)
师:五句话,五件事,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五件事当中的主人公王冕却做出了完全一致的反应,这个反应是(拒绝)。拒绝做官,拒绝卖画,拒绝出山。毫不犹豫地拒绝,斩钉截铁地拒绝。想一想,当王冕一次一次拒绝的时候,他可能会失去什么?
生4:失去朋友对他的关心。
生5:还失去了做官的权利和金钱。
生6:失去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机会。
师:没错,当王冕一次次拒绝的时候,他失去了升官的可能,也失去了发财的机会,失去了在人前炫耀的机会。所以王冕一生清贫。想一想,他明知道会失去这个,会失去那个,他为什么还要拒绝?
生7:因为他谦虚。
生8:因为他想“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9:因为他淡泊名利。
师:王冕的志向,其实就在他的画中。你们看,那个淡墨的色彩其实就是淡泊名利。这个词会写吗?写下来。
片断二:“清气”的象征
师:你们看,那么多的诗句写的都是梅花的香气,但王冕写的却是梅花的清气。为什么?(生思索)
出示:“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
师:这里的梅象征的是谁?(王冕)这里的繁花代表的是谁?(那些勸他做官的亲朋好友)
师:王冕就是那样的人,一身清气。当达官贵人用重金购买他的画作的时候,他用这样的诗回答他们——“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这里的“梅花”象征的是谁?(王冕)而这里的“羌笛”又象征着什么?(那些想抢购王冕画作的达官贵人)
师:一身清气的王冕,晚年贫困交加。而那些不理解他的人,嘲笑讽刺他是怪人。王冕用这样的诗回应他们——“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原来王冕他心系的是天下苍生,他希望用自己干干净净的为人来提醒世人要干干净净做人。读——(“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就是王冕。
师:王冕一身清气,他的志向其实早就写在《墨梅》里。来吧,一起读一读。
王老师通过对“淡墨痕”和“清气”的象征意义进行还原,使学生进一步读懂了王冕不羡慕荣华富贵,不与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王冕画墨梅,画的是他的人格;王冕写墨梅,写的是他的心灵。
王崧舟教授《墨梅》的教学,巧妙还原意象,破解了咏物诗的密码,向我们展示了传统人文经典的语文表现与解读,处处充满着文化的气息,真正落实了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大师的语文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意象;咏物诗;破解密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1-0068-02
在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像《墨梅》这样托物言志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承载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和人生格局,其中往往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这些意象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典。让学生去阅读这些古诗词,理解这些古诗词,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今年八月,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做客央视《百家讲坛》,在“爱上语文”十二讲时说,读中国古典诗词,在言和意之间,有一个重要的“中介”,这就是意象。不管是读古诗词还是读现代文,都需要对意象做出很重要的还原。
那么,如何读懂意象,破解咏物诗的密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今天,我就以王崧舟先生《墨梅》一课的教学为例,解读一下他在百家讲坛“爱上语文”节日中所说的还原意象的四种方法。
第一,赋形还原
所谓“赋形”,就是把这个意象还原成画面,还原成场景,还原成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各种各样的细节。
王冕这首诗,写的是墨梅,但实际是借墨梅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傲的胸襟。在言与意之间,王老师还原出三个意象,即三种梅花: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这与之前王老师执教《望月》时,把中华传统文化中“月”的意象赋形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去读,意象的画面感就出来了,面面就变得非常细致、生动了。
第二,切己还原
“切己”就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对这个意象的还原和表现当中。
我们来看第一句诗的教学片断。
师:这是第一句,写的是家中梅。谁来读一读?你来。(生读)
师:谁家的?(我家的)读出来。
师:读得更准确,更响亮一点,再来。谁家的?(我家的)读出来。
师:读到“我家”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自豪的)读出来。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不是张家的,也不是李家的,是我家的。一起读。
师:换一种问法,我家的梅花种在哪里?(洗砚池边)谁能更明确地告诉我,我家的梅花种在哪里?(洗砚池边)一起来读。
师:一般的人种梅花要么种在花圃里,要么种在庭院里,但是王冕家的梅花种在哪里?(洗砚池边)为什么?
师:不着急,我给你们提供一个信息。(PPT出示王羲之洗砚池的资料)仔细看看这个资料,最终你会恍然大悟。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王老师巧妙地运用切己还原,让学生渎懂了洗砚池的典故背后隐藏的奥秘,原来这个洗砚池是王冕向王羲之学习的象征,是王冕刻苦练画,勤奋练字的象征。
第三,类比还原
类比还原就是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搜寻出诗中同一意象的众多表述,进行比照,从而进一步读懂这一意象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王老师在节日中将这种方法叫作“联想还原”,我觉得似乎叫“类比还原”更容易理解些。
我们来看下列教学片断。
师:据我所知,写梅花,100首诗里面至少有65首诗会写梅花的香气。我是有证据的。你们看,(生读)“数点梅花满院香”。只有数点梅花,却迎来了满院的香。
师:我还有证据,(生读)“梅花夜开香满溪”。梅花开了晚上也是香的,24小时香,一起读。
师:我还有证据,(生读)“梅花至老香犹在”。刚开的梅花香不稀奇,但是马上要凋谢的梅花还是香。你们说香不香?一起来读。
师:我还有证据,(生读)“落尽梅花尚有香”。
师:我还有证据,(生读)“半夜梅花入梦香”。醒的时候闻到香气还不稀奇,但是夢中还能闻到梅花的香气。你说梅花香不香?
师:你们看,那么多的诗句写的都是梅花的香气,但王冕写的却是梅花的清气。为什么?(生思索)
(四人小组讨论:“香气”和“清气”有什么不同?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
师:各小组都有发现。王冕笔下的梅花是“清气”,而不是“香气”,理由是——
生1:“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人。
生2:“香气”是用鼻子闻出来的,而“清气”是用心品出来的。
生3:“香气”每个人都能闻到,而“清气”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品到。
生4:“香气”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清气”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这一片断中,最关键的就在一问:“那么多的诗句,写的都是梅花的香气,但王冕写的却是梅花的清气。为什么?”王老师罗列了历史文学作品中关于“梅”这一意象的不同诗句,这么一比照,文字背后的味道就出来了。
第四,象征还原
真正的意象往往是诗人生命意志的表达,这个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什么呢?可能就象征着诗人的心灵境界,象征着诗人的生命追求。
片断一:“淡墨痕”的象征
师:仔细看看,王冕画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1:淡墨色。
师:王冕是画梅圣手、画梅高手。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难道他不会用颜色吗?梅花有的是粉红色,有的是白色。它既没有用粉红色,也没有用白色,用的是什么色?(淡墨色)为什么?(生思索)
师:可以猜一猜。你猜一下。
生2:因为王冕是用墨来画的,所以是淡墨色。 师:很多画家既用墨,也用五彩色。再猜猜。
生3:因为“淡”表示淡泊名利,这表明王冕品格高尚。
师:这个孩子说啊,“淡”是淡泊名利。这个话有没有根据呢?
(PPT出示王冕多次拒绝朋友和老师的推荐不肯为官、不向达官贵人卖画等资料,生逐句朗读)
师:五句话,五件事,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五件事当中的主人公王冕却做出了完全一致的反应,这个反应是(拒绝)。拒绝做官,拒绝卖画,拒绝出山。毫不犹豫地拒绝,斩钉截铁地拒绝。想一想,当王冕一次一次拒绝的时候,他可能会失去什么?
生4:失去朋友对他的关心。
生5:还失去了做官的权利和金钱。
生6:失去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机会。
师:没错,当王冕一次次拒绝的时候,他失去了升官的可能,也失去了发财的机会,失去了在人前炫耀的机会。所以王冕一生清贫。想一想,他明知道会失去这个,会失去那个,他为什么还要拒绝?
生7:因为他谦虚。
生8:因为他想“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9:因为他淡泊名利。
师:王冕的志向,其实就在他的画中。你们看,那个淡墨的色彩其实就是淡泊名利。这个词会写吗?写下来。
片断二:“清气”的象征
师:你们看,那么多的诗句写的都是梅花的香气,但王冕写的却是梅花的清气。为什么?(生思索)
出示:“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
师:这里的梅象征的是谁?(王冕)这里的繁花代表的是谁?(那些勸他做官的亲朋好友)
师:王冕就是那样的人,一身清气。当达官贵人用重金购买他的画作的时候,他用这样的诗回答他们——“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这里的“梅花”象征的是谁?(王冕)而这里的“羌笛”又象征着什么?(那些想抢购王冕画作的达官贵人)
师:一身清气的王冕,晚年贫困交加。而那些不理解他的人,嘲笑讽刺他是怪人。王冕用这样的诗回应他们——“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原来王冕他心系的是天下苍生,他希望用自己干干净净的为人来提醒世人要干干净净做人。读——(“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就是王冕。
师:王冕一身清气,他的志向其实早就写在《墨梅》里。来吧,一起读一读。
王老师通过对“淡墨痕”和“清气”的象征意义进行还原,使学生进一步读懂了王冕不羡慕荣华富贵,不与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王冕画墨梅,画的是他的人格;王冕写墨梅,写的是他的心灵。
王崧舟教授《墨梅》的教学,巧妙还原意象,破解了咏物诗的密码,向我们展示了传统人文经典的语文表现与解读,处处充满着文化的气息,真正落实了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大师的语文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