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时我们是声音的制造者,有时又是接受者。声音到底是什么?人是怎样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呢?
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任文堂说,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物体振动时,使空气产生疏密波,也就是声波,传人人的耳中。
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优美动听的声音,让人心情舒畅,而难听刺耳的声音,则使人心烦气躁。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师肖迅认为,音乐是人与外界沟通的最深入、最唯美的一种沟通方式。但是,同一首乐曲,由于心情不同,同一个人听也会产生不同的感觉。音乐的力量在于人们的情感会随着音乐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随之变化,环境气氛也会随之变化。这是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却恰是音乐的妙处与其独特的魅力。
听觉对人的情绪有重要影响,而人情绪活动的中枢下丘脑、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与植物神经系统密切相关,也控制着人体的内脏器官和内分泌。所以说,声音不仅影响人的情绪,还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赵女士工作压力大时,偶尔出现高血压症状,为了避免情况恶化,她很想找一种调理身心的办法。她到北京回龙观医院音乐治疗学会接受测试。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医师彭旭说,我们通过生物反馈仪接收器接收她的脑电波相关数据。
人的大脑活动时,就会产生脑电波,神经科学界根据脑电波的频率,将它们分成4个主要类别:a波、B波、6波和e波。当脑电波中a波偏多时,大脑是清醒而放松的,注意力集中,是学习与思考的最佳状态;当B波偏多时,人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对周围事物敏感,大脑容易疲劳,若没有充分休息,容易形成压力堆积。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另外两种波,一般人在睡眠状态中才会变多。
8波只在深度睡眠时才出现;而o波是人的精神处于深度松弛状态时出现的脑电波,一般人一旦脑电波降到这么低的频率,会很快进人睡眠状态。
专家们给赵女士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通过生物反馈仪和血压测量仪,观察她的脑电波和血压的变化。在播放音乐前,先测试了赵女士的精神状态。
仪表显示她的血压值85。稍偏高一点。脑波中B波占优势,说明她的情绪比较焦躁。
此时,又给赵女士播放了一段美国摇滚乐九寸钉乐队的一首歌,名叫《closer》。
3分钟后,赵女士的脑电波和血压都起了变化。
肖迅分析:她的血压值达到87,比刚才升高一些。而脑电波中B波的比重更大,曾达到30%,说明她比刚才还要烦躁不安。
而这时,赵女士自己的感受怎样呢?
赵女士说,听这样的音乐,使我想起好多烦心事,觉得不舒服。我不喜欢这样的音乐。
其实,赵女士的生理变化与她对声音的感受直接相关。
肖迅说,这类音乐没有明显节奏,显得杂乱,反复同一曲调,让人听着厌烦。所以她听着难受,血压增高了,脑电波中代表不安情绪的B波也增多了。
缺乏节奏的音乐让人烦躁,为什么节奏会有这样的魔力呢?节奏究竟是什么?节奏是一种律动,表现在声音上,它是交替出现有规律的强弱、长短变化现象。
而在人体中,最明显的节奏就是心跳,我们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都受心跳的支配。
在60多万年的进化史中,人类早已形成了对自然节奏的服从,根据大自然的节奏来调整生活的周期。因此,对节奏的喜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赵女士听到缺乏节奏感的音乐,自然会产生身心不适的情况。
那么,是不是只要播放一段有节奏感的音乐,赵女士就会感到舒适呢?
《Nobody》是韩国流行组合Wonder girls(奇迹少女)的一首歌,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节奏感很明显。
3分钟后,血压和脑电测试仪上的数据有了明显变化。
肖迅说,她的血压值降到82,说明这种音乐对她而言,比听刚才那个音乐要舒服,因为这首歌曲节奏感比较明显。脑波中,B波稍稍降了一点,但是a波的比重还是不多,这说明她没达到完全放松的状态。
对于这首歌,赵女士认为节奏太快,太闹了,她不太喜欢,但她女儿经常在家里放,所以她也就听习惯了。
虽然《Nobody》这首歌符合了赵女士对节奏感的需要,但总得说来,这并不是她偏好的歌曲。
赵女士没有在音乐中得到放松和享受,虽然生理指标的数据显示她的状态有所好转。但无法起到调理她情绪和血压的作用。
最后,根据赵女士的情况,肖医师选择了一首适合她的音乐——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故事》。在这样的声音环境中,几分钟后,赵女士脑电波中的a波明显增多,血压测量仪上的数字也开始下降。
肖迅说,她脑波中“波非常占优势了,B波明显减少,血压降到78,说明这个音乐非常适合她。
通过将近一小时的测试,赵女士亲眼见证了不同音乐对自己血压的影响,她也找到了调理身心的办法。
相对于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而言,音乐对情绪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了。小刘是一名大四学生,面对就业压力,他非常焦虑,惶恐不安。
针对这种情况,肖医师也给他做了测试。这一回,肖医师用另外一种测量仪来测试小刘的状态。
肖迅说,需要根据被测者脑电波显示的图像来作出判断。当脑电波a波占优势时,图像会出现笑脸,表明被测者目前心情较舒畅;当脑电波中B波占优势时,就变成哭脸,说明被测者心里比较烦躁。
此时,电脑屏幕上显示哭脸,说明小刘处于较差情绪中。这时,肖医师给他播放一段录自大自然的声音。
5分钟后,电脑屏幕上的表情果然开始变化,卡通人脸的嘴角由下垂慢慢变平,然后开始上翘。卡通人笑了,说明小刘的脑电波中d波已经成为主要部分,此时。他的情绪是平和而愉悦的。
可是,如果在极端情况下,如焦虑到达一定程度,让人寝食难安、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在紧张焦虑无法自控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倾听舒缓的音乐能让情绪平复。然而,这恰恰是个误区。
在极度焦虑的时候,选择紧张和激烈一些的音乐,是最合适的。这种音乐能让人的焦虑情绪得到抒发,随着紧张而激烈的节奏慢慢释放,情绪慢慢平复。这是音乐治疗的同质性原理。
原来,过分焦虑的时候反而要听些紧张激烈的音乐,让情绪释放才能平静。
那么,当情绪极度抑郁,悲痛伤心的时候,又应该听什么样的音乐呢?
伤心难过的时候要听欢快的音乐,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然而,这也是一个误区。真正能够调节情绪的,却是完全相反的音乐类型。
当一个人极度悲伤时,听欢快的音乐不行,因为这个时候他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无法产生共鸣。这时让他听悲伤的音乐,让音乐替他难受,替他表达,反而对他情绪的恢复有帮助。
痛到深处,欲哭无泪时,无论我们听 怎样欢快的音乐,都是不起作用的。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理解和诉说,而低沉哀怨的音乐,能将人的抑郁情绪投放到旋律中,起到移情和疏导作用。中国古典民乐《二泉映月》就是这样的音乐。
另外,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我们为了尽快入睡,常在耳边放些交响乐,可是第二天醒来时,却有头晕疲劳、没睡够的感觉,这说明有些交响乐对人的睡眠会起反作用。
宏大的交响乐让人亢奋,在这样的音乐中入睡,很难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睡眠质量受影响,第二天肯定会觉得疲劳,没睡够。所以,睡觉之前,放些小夜曲之类舒缓、宁静的音乐,才有利于睡眠。
还有几种常见的不良状态,同样能用音乐来调节,例如考前紧张的时候。
考前紧张时,可以听听莫扎特的《第4l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刻画的是英雄气概的戏剧性形象,强调刚毅有力的性格,能把考生内心的英雄情怀调动出来,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当我们感到自卑的时候,也有音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信。
感到自卑的时候,可以听听贝多芬的《欢乐颂》。这首乐曲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原始的远古景象。平静的同时,又使人隐约感到有一种力量,平静中孕含着生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震撼人心,能帮助人超越心理上的自卑。
虽然专家给我们提了许多建议,但总的来说,我们还是要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自己适合的音乐。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适合的声音能调节我们的情绪,甚至能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和性格,然而,在现代生活当中,有一种声音,不仅不利于我们的身心,还给我们的情绪和身体添麻烦,这种声音就是噪声。噪声已经渐渐成为现代人健康的杀手。
数据表明,在所有污染中,60%的污染来自噪声污染。这是人们投诉最多的污染源。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声音算是噪声呢?
狭义说,物体无规律地振动,就发出噪声。广义说,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就是噪声。比如你拉小提琴,你自己爱听,但是旁边的人在工作或学习,你的琴声对他人就是噪声。噪声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人们不需要的、令人厌恶的声音就是噪声。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对声音都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呢?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姚琨带着分贝测试仪到几个不同的环境调查。他们先到北京的二环路访问住在附近的人,大多数人都觉得这里的声音环境不好。
在这里测试仪器显示75分贝左右,主要是交通噪声,尤其是汽车发动机的声音。白天,由于环境声比较大,可以起掩盖作用,对人的影响不太明显。到了晚上,这种声音就会让人特别心烦。
在北京西单商业街,测出的声音大小和二环路几乎一样。然而有趣的是,西单大街上人们的感受与二环路那里截然不同。这里的人们不但不反感周围的声音,反而乐在其中,他们认为这里就是热闹。
也就是说,同样的声音大小,对于处在不同状态的人们来说,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心理感受。
一个人长期处在令自己烦躁的噪声环境中,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会受到伤害。在85分贝的环境中,超过两个小时,耳朵的听力就会受到影响。而超过105分贝,超过人类接受声音的极限,在这样的声音下,会对听力产生严重损害。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人的血压、血糖、肾脏等机能都会受到影响。
现在人们承受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噪声太大使人听力受损之外,还影响人们的睡眠、情绪,对人的健康影响非常大。噪声主要来自城市交通、工厂、建筑工地施工、城市生活等4个方面。
在城市生活中,交通噪声最为突出,这其中不仅仅是车辆鸣笛和发动机的声音,还有高速路上的噪声。
虽然噪声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它的影响,但是现代生活中,与噪音的接触终究无可避免。如果不能消除噪声,至少可以尽量减少制造噪声,在马路上开车不要随意按喇叭,不要在人们休息的时候练习乐器,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共同为创造和谐声音环境能够做到的小事。
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任文堂说,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物体振动时,使空气产生疏密波,也就是声波,传人人的耳中。
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优美动听的声音,让人心情舒畅,而难听刺耳的声音,则使人心烦气躁。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师肖迅认为,音乐是人与外界沟通的最深入、最唯美的一种沟通方式。但是,同一首乐曲,由于心情不同,同一个人听也会产生不同的感觉。音乐的力量在于人们的情感会随着音乐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随之变化,环境气氛也会随之变化。这是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却恰是音乐的妙处与其独特的魅力。
听觉对人的情绪有重要影响,而人情绪活动的中枢下丘脑、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与植物神经系统密切相关,也控制着人体的内脏器官和内分泌。所以说,声音不仅影响人的情绪,还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赵女士工作压力大时,偶尔出现高血压症状,为了避免情况恶化,她很想找一种调理身心的办法。她到北京回龙观医院音乐治疗学会接受测试。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医师彭旭说,我们通过生物反馈仪接收器接收她的脑电波相关数据。
人的大脑活动时,就会产生脑电波,神经科学界根据脑电波的频率,将它们分成4个主要类别:a波、B波、6波和e波。当脑电波中a波偏多时,大脑是清醒而放松的,注意力集中,是学习与思考的最佳状态;当B波偏多时,人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对周围事物敏感,大脑容易疲劳,若没有充分休息,容易形成压力堆积。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另外两种波,一般人在睡眠状态中才会变多。
8波只在深度睡眠时才出现;而o波是人的精神处于深度松弛状态时出现的脑电波,一般人一旦脑电波降到这么低的频率,会很快进人睡眠状态。
专家们给赵女士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通过生物反馈仪和血压测量仪,观察她的脑电波和血压的变化。在播放音乐前,先测试了赵女士的精神状态。
仪表显示她的血压值85。稍偏高一点。脑波中B波占优势,说明她的情绪比较焦躁。
此时,又给赵女士播放了一段美国摇滚乐九寸钉乐队的一首歌,名叫《closer》。
3分钟后,赵女士的脑电波和血压都起了变化。
肖迅分析:她的血压值达到87,比刚才升高一些。而脑电波中B波的比重更大,曾达到30%,说明她比刚才还要烦躁不安。
而这时,赵女士自己的感受怎样呢?
赵女士说,听这样的音乐,使我想起好多烦心事,觉得不舒服。我不喜欢这样的音乐。
其实,赵女士的生理变化与她对声音的感受直接相关。
肖迅说,这类音乐没有明显节奏,显得杂乱,反复同一曲调,让人听着厌烦。所以她听着难受,血压增高了,脑电波中代表不安情绪的B波也增多了。
缺乏节奏的音乐让人烦躁,为什么节奏会有这样的魔力呢?节奏究竟是什么?节奏是一种律动,表现在声音上,它是交替出现有规律的强弱、长短变化现象。
而在人体中,最明显的节奏就是心跳,我们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都受心跳的支配。
在60多万年的进化史中,人类早已形成了对自然节奏的服从,根据大自然的节奏来调整生活的周期。因此,对节奏的喜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赵女士听到缺乏节奏感的音乐,自然会产生身心不适的情况。
那么,是不是只要播放一段有节奏感的音乐,赵女士就会感到舒适呢?
《Nobody》是韩国流行组合Wonder girls(奇迹少女)的一首歌,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节奏感很明显。
3分钟后,血压和脑电测试仪上的数据有了明显变化。
肖迅说,她的血压值降到82,说明这种音乐对她而言,比听刚才那个音乐要舒服,因为这首歌曲节奏感比较明显。脑波中,B波稍稍降了一点,但是a波的比重还是不多,这说明她没达到完全放松的状态。
对于这首歌,赵女士认为节奏太快,太闹了,她不太喜欢,但她女儿经常在家里放,所以她也就听习惯了。
虽然《Nobody》这首歌符合了赵女士对节奏感的需要,但总得说来,这并不是她偏好的歌曲。
赵女士没有在音乐中得到放松和享受,虽然生理指标的数据显示她的状态有所好转。但无法起到调理她情绪和血压的作用。
最后,根据赵女士的情况,肖医师选择了一首适合她的音乐——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故事》。在这样的声音环境中,几分钟后,赵女士脑电波中的a波明显增多,血压测量仪上的数字也开始下降。
肖迅说,她脑波中“波非常占优势了,B波明显减少,血压降到78,说明这个音乐非常适合她。
通过将近一小时的测试,赵女士亲眼见证了不同音乐对自己血压的影响,她也找到了调理身心的办法。
相对于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而言,音乐对情绪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了。小刘是一名大四学生,面对就业压力,他非常焦虑,惶恐不安。
针对这种情况,肖医师也给他做了测试。这一回,肖医师用另外一种测量仪来测试小刘的状态。
肖迅说,需要根据被测者脑电波显示的图像来作出判断。当脑电波a波占优势时,图像会出现笑脸,表明被测者目前心情较舒畅;当脑电波中B波占优势时,就变成哭脸,说明被测者心里比较烦躁。
此时,电脑屏幕上显示哭脸,说明小刘处于较差情绪中。这时,肖医师给他播放一段录自大自然的声音。
5分钟后,电脑屏幕上的表情果然开始变化,卡通人脸的嘴角由下垂慢慢变平,然后开始上翘。卡通人笑了,说明小刘的脑电波中d波已经成为主要部分,此时。他的情绪是平和而愉悦的。
可是,如果在极端情况下,如焦虑到达一定程度,让人寝食难安、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在紧张焦虑无法自控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倾听舒缓的音乐能让情绪平复。然而,这恰恰是个误区。
在极度焦虑的时候,选择紧张和激烈一些的音乐,是最合适的。这种音乐能让人的焦虑情绪得到抒发,随着紧张而激烈的节奏慢慢释放,情绪慢慢平复。这是音乐治疗的同质性原理。
原来,过分焦虑的时候反而要听些紧张激烈的音乐,让情绪释放才能平静。
那么,当情绪极度抑郁,悲痛伤心的时候,又应该听什么样的音乐呢?
伤心难过的时候要听欢快的音乐,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然而,这也是一个误区。真正能够调节情绪的,却是完全相反的音乐类型。
当一个人极度悲伤时,听欢快的音乐不行,因为这个时候他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无法产生共鸣。这时让他听悲伤的音乐,让音乐替他难受,替他表达,反而对他情绪的恢复有帮助。
痛到深处,欲哭无泪时,无论我们听 怎样欢快的音乐,都是不起作用的。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理解和诉说,而低沉哀怨的音乐,能将人的抑郁情绪投放到旋律中,起到移情和疏导作用。中国古典民乐《二泉映月》就是这样的音乐。
另外,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我们为了尽快入睡,常在耳边放些交响乐,可是第二天醒来时,却有头晕疲劳、没睡够的感觉,这说明有些交响乐对人的睡眠会起反作用。
宏大的交响乐让人亢奋,在这样的音乐中入睡,很难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睡眠质量受影响,第二天肯定会觉得疲劳,没睡够。所以,睡觉之前,放些小夜曲之类舒缓、宁静的音乐,才有利于睡眠。
还有几种常见的不良状态,同样能用音乐来调节,例如考前紧张的时候。
考前紧张时,可以听听莫扎特的《第4l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刻画的是英雄气概的戏剧性形象,强调刚毅有力的性格,能把考生内心的英雄情怀调动出来,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当我们感到自卑的时候,也有音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信。
感到自卑的时候,可以听听贝多芬的《欢乐颂》。这首乐曲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原始的远古景象。平静的同时,又使人隐约感到有一种力量,平静中孕含着生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震撼人心,能帮助人超越心理上的自卑。
虽然专家给我们提了许多建议,但总的来说,我们还是要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自己适合的音乐。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适合的声音能调节我们的情绪,甚至能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和性格,然而,在现代生活当中,有一种声音,不仅不利于我们的身心,还给我们的情绪和身体添麻烦,这种声音就是噪声。噪声已经渐渐成为现代人健康的杀手。
数据表明,在所有污染中,60%的污染来自噪声污染。这是人们投诉最多的污染源。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声音算是噪声呢?
狭义说,物体无规律地振动,就发出噪声。广义说,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就是噪声。比如你拉小提琴,你自己爱听,但是旁边的人在工作或学习,你的琴声对他人就是噪声。噪声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人们不需要的、令人厌恶的声音就是噪声。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对声音都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呢?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姚琨带着分贝测试仪到几个不同的环境调查。他们先到北京的二环路访问住在附近的人,大多数人都觉得这里的声音环境不好。
在这里测试仪器显示75分贝左右,主要是交通噪声,尤其是汽车发动机的声音。白天,由于环境声比较大,可以起掩盖作用,对人的影响不太明显。到了晚上,这种声音就会让人特别心烦。
在北京西单商业街,测出的声音大小和二环路几乎一样。然而有趣的是,西单大街上人们的感受与二环路那里截然不同。这里的人们不但不反感周围的声音,反而乐在其中,他们认为这里就是热闹。
也就是说,同样的声音大小,对于处在不同状态的人们来说,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心理感受。
一个人长期处在令自己烦躁的噪声环境中,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会受到伤害。在85分贝的环境中,超过两个小时,耳朵的听力就会受到影响。而超过105分贝,超过人类接受声音的极限,在这样的声音下,会对听力产生严重损害。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人的血压、血糖、肾脏等机能都会受到影响。
现在人们承受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噪声太大使人听力受损之外,还影响人们的睡眠、情绪,对人的健康影响非常大。噪声主要来自城市交通、工厂、建筑工地施工、城市生活等4个方面。
在城市生活中,交通噪声最为突出,这其中不仅仅是车辆鸣笛和发动机的声音,还有高速路上的噪声。
虽然噪声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它的影响,但是现代生活中,与噪音的接触终究无可避免。如果不能消除噪声,至少可以尽量减少制造噪声,在马路上开车不要随意按喇叭,不要在人们休息的时候练习乐器,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共同为创造和谐声音环境能够做到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