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我们的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小组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 交流
随着新课标精神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无疑,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的合作学习方式直接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严密的知识网络、提高其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介于数学学科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又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知识成为可能。那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创建小组,发挥小组成员个人作用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科学地划分小组。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习小组一定要灵活组合,以便于学生之间能愉快地进行合作,能够起到互帮互学,以优带差,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与辩论机会。
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班里的同学依照学习水平、能力倾向、性别差异等组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成员在4-6人,要求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本小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内每个成员虽然学习程度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必须树立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对于组内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更应该指导其他学生帮助其克服困难。为了使每个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轮流进行,如果教师在班内设计比赛的话,为了评价的公平性,每个小组轮流的方式也要做到尽可能一致,即同一层次的同学担任相同的角色。总之,每个同学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互助,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二、把握合作动机,创建合作情境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不带排斥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我们必须创设合理的情境,这种情境不仅包括外在的环境和氛围:桌凳位置的排放,组内成员的认可和友好,而且还包括能刺激学生产生交流意识与动机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有合作的必要性,主动地要求合作。此外,教师让学生合作讨论,应设计好交流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一定是我们的教学中比较重要的问题,而且是单靠个人的能力和智慧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感觉有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迫切愿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有效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来。
合作机会的多少,一节课有几次小组合作,不能一概而论,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安排。教师一定要把握每次小组合作的契机,让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争辩中获得真知,在交流中获得启迪。教师可以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指导,让他们尽可能迅速而准确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多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合作学习中发展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指出了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还强调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努力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
三、培养合作意识,强化交流习惯
合作是从交流开始的,学生通过交流,能听到不同的意见,然后组内进行讨论、比较,才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一)教师鼓励学生学会表达
因为个性和学业水平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会出现一部分滔滔不绝,旁若无人,而还有一部分则是默默无言,或不敢发言。这样小组合作实际上成了部分学生发表演讲的舞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而且离我们的初衷也相去甚远。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让那些不会表达的学生学会表达,要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理清自己的思路,把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说给别人听,而对那些独揽一面的同学则要让他们适当地把机会让给别人,或者规定每人必须发一次言。而且我们要有意识地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对学生的表达多做正面的评价。
(二)让学生学会倾听,取长补短
合作学习中,学生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一定要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可随意打断别人,更不可以对别人的错误耻笑或不屑。告诉学生交流的目的在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获得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要理解别人的发言,先要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随便打断别人;学会对正误做判断,即讨论中哪些意见是合理的,可以保留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讨论说明不合理之处;最后小组一定要达成共识,归纳出自己的意见。
四、教师适当引导,正确定位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学生的分组学习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任务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角色要定位在参与者的位置。是学生的亲密伙伴,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好好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地指导,长期地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许宇峰.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讨[N].江苏教育报,2009.
[2]刘霞.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质量[N].中国体育报,2010.(责编 张宇)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 交流
随着新课标精神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无疑,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的合作学习方式直接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严密的知识网络、提高其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介于数学学科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又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知识成为可能。那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创建小组,发挥小组成员个人作用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科学地划分小组。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习小组一定要灵活组合,以便于学生之间能愉快地进行合作,能够起到互帮互学,以优带差,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与辩论机会。
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班里的同学依照学习水平、能力倾向、性别差异等组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成员在4-6人,要求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本小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内每个成员虽然学习程度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必须树立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对于组内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更应该指导其他学生帮助其克服困难。为了使每个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轮流进行,如果教师在班内设计比赛的话,为了评价的公平性,每个小组轮流的方式也要做到尽可能一致,即同一层次的同学担任相同的角色。总之,每个同学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互助,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二、把握合作动机,创建合作情境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不带排斥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我们必须创设合理的情境,这种情境不仅包括外在的环境和氛围:桌凳位置的排放,组内成员的认可和友好,而且还包括能刺激学生产生交流意识与动机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有合作的必要性,主动地要求合作。此外,教师让学生合作讨论,应设计好交流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一定是我们的教学中比较重要的问题,而且是单靠个人的能力和智慧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感觉有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迫切愿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有效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来。
合作机会的多少,一节课有几次小组合作,不能一概而论,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安排。教师一定要把握每次小组合作的契机,让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争辩中获得真知,在交流中获得启迪。教师可以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指导,让他们尽可能迅速而准确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多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合作学习中发展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指出了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还强调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努力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
三、培养合作意识,强化交流习惯
合作是从交流开始的,学生通过交流,能听到不同的意见,然后组内进行讨论、比较,才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一)教师鼓励学生学会表达
因为个性和学业水平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会出现一部分滔滔不绝,旁若无人,而还有一部分则是默默无言,或不敢发言。这样小组合作实际上成了部分学生发表演讲的舞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而且离我们的初衷也相去甚远。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让那些不会表达的学生学会表达,要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理清自己的思路,把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说给别人听,而对那些独揽一面的同学则要让他们适当地把机会让给别人,或者规定每人必须发一次言。而且我们要有意识地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对学生的表达多做正面的评价。
(二)让学生学会倾听,取长补短
合作学习中,学生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一定要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可随意打断别人,更不可以对别人的错误耻笑或不屑。告诉学生交流的目的在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获得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要理解别人的发言,先要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随便打断别人;学会对正误做判断,即讨论中哪些意见是合理的,可以保留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讨论说明不合理之处;最后小组一定要达成共识,归纳出自己的意见。
四、教师适当引导,正确定位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学生的分组学习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任务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角色要定位在参与者的位置。是学生的亲密伙伴,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好好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地指导,长期地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许宇峰.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讨[N].江苏教育报,2009.
[2]刘霞.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质量[N].中国体育报,2010.(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