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眼睛 现实的世界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ho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这部小说中缤纷多彩的儿童心理世界的描写,求证了马克·吐温是深谙儿童心理描写的大师,同时也剖析了马克·吐温是如何通过孩子的眼睛来批判现实社会的。
  关键词:马克·吐温 汤姆 儿童 心理世界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是幽默和讽刺的结合体,读者常常能从他的风趣之下体会那发人深省的社会百态。马克·吐温非常擅长人类精神世界的描述,尤其是深谙儿童的心理世界。他著名的儿童文学代表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正是凭借极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深入细致的描写成为全世界儿童读者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讲述了天真活泼的主人公汤姆·索亚充满好奇和幻想的历险经历以及他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在那个普遍将儿童作为容易冲动和恃强凌弱借口的文学年代,马克·吐温是特别的。他对汤姆的描述并没有触及多愁善感和吹毛求疵的性格描写,而是以他对现实细致入微的观察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正如Fred Mednick所说:“我们从马克·吐温所写的这部小说可以看出,他希望能够通过对在未曾腐败与堕落的世界中孩子们的表现来探索人类的本质。”
   二 孩子的美德
   1 真实诚挚、关心他人
   孩提时代的生活是简单而单纯的。在孩子的心理世界里,他们的生活与社会的阴暗没有交集。有时候,汤姆的邪恶和捣蛋会使他的波莉姨妈很生气很失望;但是他的动机是没有恶意的、纯良的。他不是一个坏男孩,他只是一个思想活跃、爱问问题、爱做梦的孩子。他的小欺骗只是因为他的无知。
   又如,他将鲁滨逊医生被谋杀的真相公布于众。在这件事上,汤姆因为对人身安全的担忧以及他不愿背弃与哈克贝利的血之誓言而保持了沉默。但是最终他将莫夫的安危置于自己之上而说出了一切。毫无疑问,他本性是善良的,因为他能够为了别人而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危,甚至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冒险。
   尽管汤姆的表现是反叛的,但在幻境中却是现实的。汤姆所生活的社会现实与其头脑中的世界的确是矛盾的,而这种矛盾在他的身上却又融合统一。汤姆调皮捣蛋,但调皮得适度,捣蛋得可爱,他种种的“劣迹”、他的恶作剧其实是他对现实阴暗面的一种厌恶的体现,如枯燥无味的学校生活;但是他本质又是那么的真实诚挚,不是不考虑他人的恣意妄为、胡作非为。正如他所阐述的那样,美德并不是存在于牧师的说道中,而是在哈克贝利和汤姆善良的行为中,在他们勇敢的诚实中,所以读者对汤姆这个孩子怀着既恨又爱的心情。
   2 英雄行为
   儿童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英雄主义倾向以及对英勇气概的喜爱与炫耀。汤姆动机里的英雄主义倾向是导致他获得巨大胜利并最终成为英雄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汤姆劣迹斑斑:他撒谎、打架、逃学、偷东西,但是在他内心深处想成为一个被人喜欢或是崇拜的人。他帮助贝基,他模仿罗宾汉,想成为一个像罗宾汉似的英雄人物。这也是为什么他改邪归正,大做圣·彼得堡这个所谓的文明社会所认可的好事。于是他成了众所周知的小英雄、好榜样。可以说,汤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个体。他向往自由却又不得不为现实低头。他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和反抗却又被圣·彼得堡这个文明社会所制约。因此,他的所作所为从来就没能超越他所在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这也暗含了马克·吐温的失望情绪,即脱离现实的完全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三 孩子的行为方式
   马克·吐温精心刻画的汤姆和哈克贝利象征了一种“自然和健康天性”。他们多面复杂的性格中蕴藏着天真无邪烂漫的情感。他们以孩子特有的好奇心和天真单纯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马克·吐温透过孩子纯真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通过其所折射的影像讽刺批判这个世界。
   1 天真无邪
   天真无邪是孩子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他们的眼里,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令人兴奋的东西。在小说里,尽管汤姆和哈克贝利被描述得英勇无畏、聪明伶俐,但他们仍然只是拥有所有孩子共性的两个小男孩儿而已。
   汤姆的天真也表现在为了不上学而装病上。在星期一的早晨,汤姆躺在床上,他希望自己牙齿痛,但是又怕拔牙的痛苦,于是他决定对他的脚指头采取“大义灭亲”般的残忍行径。他痛苦的嚎叫弄醒了席德。他煞费苦心的欺骗“策划”使席德相信他并帮他瞒着波莉姨妈。这正是一个孩子的小把戏。毕竟孩子不是完美的。
   在第六章中,我们看到汤姆和哈克贝利是神秘力量的信奉者。他们相信巫师的咒语,并想象使用各种奇怪的咒语来治愈疾病。无论他们的想法听起来是多么的牵强附会,但汤姆和哈克贝利还是认真地讨论着他们神秘的典礼仪式并非常严肃地进行吟唱。这两个男孩的想法和行为是多么的幼稚。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法去模拟去创造大人们的世界,这是天真的、幼稚的。马克·吐温紧紧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特征,让主人公们所作所为都不超脱出天真、幼稚、孩子气这个区间。
   2 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寻求刺激,对新奇和复杂的刺激所做出的行为。拥有好奇心的孩子常常对周围的所有东西持有广泛的兴趣,并喜欢问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他们似乎总有一种想尝试的感觉。
   在这个小说中,孩子的好奇心也处处可见。没有好奇心,汤姆和哈克贝利不会将死了的猫带到墓地并发现谋杀者;没有好奇心,他们不会拥有岛上的冒险之旅而是会乖乖地待在无聊的学校;没有好奇心,汤姆和哈克贝利更不会发现宝藏。
   第一章中,波莉姨妈为了惩罚汤姆逃课去游泳,让他粉刷房子周围的栏杆。他对这项工作天花乱坠的描述激起了路过围栏的孩子们的好奇心。除此之外,他还假装拒绝其中一个伙伴要求试一试的请求。最终,这个麻烦的工作变得非常有趣且吸引人,骗得村里所有的孩子都想大展身手。
   马克·吐温准确地把握住了儿童强烈的好奇心,描写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使得他笔下的孩子更像孩子,使他们更加的生动、可爱、逼真,形象更加的丰富。他在现实主义的描写中融入了浪漫主义情怀,夸张幽默的想象,从而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的丰盈,给读者所留下的印象也更加的鲜明。
   四 孩子对大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马克·吐温对儿童心理的刻画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深刻的、细腻的,他不是单纯地在描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而是将他们的喜好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描述;他们小小心灵深处的矛盾冲突、他们的纠结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他笔下的汤姆和哈克贝利都是自由的追随者,但同时又被这个社会规范所束缚。
   1 汤姆:从自然寻求安慰
   自然是孩子获取外界信息的来源,是发展孩子智商的自然因素,是促进孩子健康发育的场所。威廉·华兹华斯也说过:“来吧!来吧!我的朋友,放下书本。让自然做你的老师。”
   像所有的男孩子一样,汤姆是一个不受人控制、调皮捣蛋的小孩子。他讨厌一切限制他男孩自由的东西,他渴望利用自然以及大自然所给予的一切。小说里的一句话正好描述了汤姆对于生活的态度:“所谓‘工作’就是一个人被迫要干的事情,至于‘玩’就是一个人没有义务要干的事。”
   在第八章中,汤姆觉得自己是个不友好没人爱的人。他觉得自然才是最好的栖息地;昆虫和鸟儿才是他永远的朋友。对于汤姆来说,自然不仅仅是一个用于放松的地方,而且也是他能够获得慰藉的地方。汤姆偶然碰到了乔和哈克贝利,三个男孩在晚上走向了杰克逊的小岛。男孩们最终以他们的精力和勇气逃离了社会的规则回到了自然。男孩子们宁愿在谢伍德森林里当一年的绿林好汉,也不愿意当一辈子的美国总统。
   汤姆的富有幻想、热爱自然与探险的追求,正是他对刻板严肃的学校教育的厌恶,和对粗暴严苛的家庭管制的不满表现。他向往自由,向往在大自然中寻找慰藉,他想逃离一切的纷扰享受自然的宁静,这也正是对社会压迫的一种反弹心理。
   2 哈克贝利:热爱自由的最高体现
   寻求自由是马克·吐温在这部小说中所要体现的主题之一。汤姆和哈克贝利都热爱自由,是其忠实的追随者。如果说汤姆的历险体现了他对名誉的追求,而哈克贝利则是不同的。
   哈克贝利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他的爸爸是镇子上的酒鬼。全镇所有的母亲们对哈克贝利都深恶痛绝而又十分畏惧:他游手好闲、无法无天,而且既下流又没教养。似乎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他。但是孩子们为什么崇拜他?马克·吐温将这种担忧小而化之。哈克贝利没有显出任何悲哀的情绪,因为他拥有最骄傲的东西——自由。他来去自由,全凭自己的意愿;没有人要求他上学或是去教堂做礼拜,甚至他并不需要听从谁的命令。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与财富和稳定相比,哈克贝利认为自由才是最重要的。他摒弃了所谓的“友善的”圣·彼得堡的荒谬之说,尽情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他有意识地要同传统文化相背离,要挣脱掉社会规范、信条——这个桎梏。在那个种族歧视、社会阶层根深蒂固的年代,哈克贝利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无疑也体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想要反抗、想要自由、想要人人平等的需求。而马克·吐温对儿童心理世界刻画的成功点之一也是这种将其放到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下进行的描写和剖析。所以说,对现实社会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对自由的无限热爱与追求,在哈克贝利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他是马克·吐温探索通向生命个体自由之路的另一个代劳者。哈克贝利的反抗和逃避看起来是不和谐的、相互矛盾的,而实质却是相同的,即寻求自由。
   五 孩子对于想象的热衷
   孩子们永远比大人更具有想象力。大人总是被各种各样的现实所困惑而不知所措。但是孩子们却能凭借他们的想象力来摆脱烦恼。作为一个爱幻想的男孩,汤姆总是能够以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在自己所“筑起”的篱笆墙内来应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他体内所激发的想象力使得他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凭借想象力,他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或者任何他想成为的人。第八章中,被贝基拒绝后,他在森林里同乔玩罗宾汉的游戏。罗宾汉的英雄气概深深地吸引着汤姆:所有人都喜欢罗宾汉,除了被他偷过的人。因此,他恢复了元气,他利用想象力从令人不愉快的现实中超脱了出来。汤姆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不断地假设和创造情景,如他们跑到上小岛,计划开展海盗生活,都将他们的想象力展露无遗。
   第三章中,波莉姨妈在晚饭后打了汤姆。自怜自艾中,汤姆开始幻想自己的葬礼,越想越难过,于是就为自己痛哭了起来。当然,汤姆对自己“暂时死亡”的假想是马克·吐温的一个真实且风趣的观察。回忆一下,许多人在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总会用自己的死亡来惩罚大人,惩罚这个残忍的世界。所以此处的描写令读者觉得可笑而又真切。
   马克·吐温所描述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幻想的且缺少了大人世界中的规范。他准确地观察到了在孩子小小身躯里那股强大的想象力。而汤姆堂吉诃德般的骑士气质,探险避世的行为,沉迷幻想、不切实际的性格特征,既象征了对社会的批判,又体现了作者本人的一个侧面。
   六 小结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个充满孩子好奇心、勇气和想象力的历险故事。而马克·吐温也借助了故事中孩子的口和心理活动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突出了社会现实。他将儿童天真无邪、富于幻想的心理世界同刻板严肃的传统教育和死气沉沉的小镇生活以及丑恶阴森的社会相对比,更加突出了现实的阴暗。
   马克·吐温对儿童缤纷多彩心理世界的熟知以及细致准确的描写,让他的小说提供了比教科书更加丰富且可信的儿童心理知识,他不愧为是深谙儿童心理描写的一代大家。
  
   参考文献:
   [1] Devoto,Bernard.Mark Twain’s America.New York,1932.
   [2] Louis J.Budd,Edwin.H.Cady.on Mark Twain,the best from American literature.Medick,Fred.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Henan University Press,1992.
   [3] Twain,Mark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Hartford:American Publishing Company,1999.
   [4]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吴朗:《外国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
   马烁,女,1982—,河北邢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程赟,男,1979—,湖北黄冈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加鹏飞,男,1979—,陕西延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故事描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的爱情故事,由于涉及题材敏感,作品1958年才得以出版。作者纳博科夫在上世纪70年代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其作品多样丰富,涵盖诗歌、剧本、小说、翻译、昆虫等领域。而《洛丽塔》的魅力在于,一个移民到美国的作家比很多美国本土作家更了解并创造了真实的美国社会和文化背景。本文突破对作品的道德评价,立足审美主义的角度
期刊
摘要 伊迪斯·华顿代表作《欢乐之家》中的主人公莉莉身上交织着对奢华生活的崇尚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的矛盾与斗争,她最终以个体牺牲换取自由与清白。莉莉的的悲惨结局是无法避免的,但她身上种种美好的品质以及她的坚持与倔强,使她悲剧般的人生平添了一抹挥之不去的鲜亮。  关键词:《欢乐之家》 自我毁灭 酒神精神 悲剧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劳伦斯的作品有两个基本主题:对工业文明的憎恶和对人本质的探索。本文通过分析《马贩子的女儿》中马贩子的女儿梅贝尔获得新生的两条途径,全面诠释了劳伦斯作品的两大主题。  关键词:D·H·劳伦斯 《马贩子的女儿》 新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20世纪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以其饱含激情的创作,严肃真诚地探讨了现代文明
期刊
摘要 《夏洛特的网》是美国著名作家E·B·怀特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怀特以生动的语言、温暖人心的情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友情的故事。本文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让读者能够更为深刻地领略到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E·B·怀特 小说 《夏洛特的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发表于1952年的童话书《夏洛特的网》,是个关于
期刊
摘要 《纳尼亚传奇》是英国著名作家和基督教神学家C·S·刘易斯的代表作,作品主要讲述了七个相关却又相互独立的童话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主人公即四个孩子在神秘世界纳尼亚王国共同经历了离奇和梦幻的生命历程。《纳尼亚传奇》是英美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故事的主题宣扬的是真、善、美。但是在这种主题之下,作品中还流露出女性歧视、宗教偏见等阴暗的一面,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男权主义和作品深受宗教影响的一面,
期刊
摘要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沿袭了前期的创作风格,成功塑造了桑迪亚哥这一深入人心的“硬汉”形象,但同时又为其注入新的思想,即对美国达尔文式经济个人主义的重新思考。老人的出海、搏斗、迷惘以及归航诠释了个人主义回归社会的主题思想。海明威提倡更为理性的集体个人主义,这种观点体现了海明威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时代责任感。  关键词:经济个人主义 集体个人主义 回归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日本女作家角田光代的长篇力作《第八日的蝉》,围绕着一起“第三者”拐带婴儿的案件展开叙述。主人公母女三人身处不同境遇,又均深陷情感的困境。作者细腻地描画了作品事件的前因后果,揭示了现代社会家庭中女性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探究了充满矛盾的母性本质以及心灵创伤带给人们的无尽伤痛。  关键词:角田光代 《第八日的蝉》 母爱 给予 新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以其独特的繁复叙事方式表述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情节不断裂开的叙事模式中着力展开故事情节。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福克纳小说,概括了其叙事方式是“嵌入”,它使得过去、现在与将来一起出现,更加贴近真实,辅助了小说主题的表达,具有很高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福克纳小说 叙事模式 嵌入 审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威廉·福克纳
期刊
摘要 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揭示了人性恶的主题,许多评论者认为这种罪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即所谓的的“原罪”。本文主要从罪恶的体现与生成的深层原因加以探讨,阐明作品所展示的罪恶并非“原罪”,而是成人们在当今世界所作的丧失理智、丧失道德的行为影响下次生的罪恶。  关键词:原罪 次生罪 《蝇王》 人性恶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威廉·戈尔
期刊
摘要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日本国民性中最重要的灾难意识在日本灾难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是日本灾难文学的代表作,它将灾难与危机贯穿了故事的始终,渗透了人物的性格,集中体现着日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忧患意识 灾难感 小松左京 日本沉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沉没》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