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童话中的阴暗面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Wi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纳尼亚传奇》是英国著名作家和基督教神学家C·S·刘易斯的代表作,作品主要讲述了七个相关却又相互独立的童话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主人公即四个孩子在神秘世界纳尼亚王国共同经历了离奇和梦幻的生命历程。《纳尼亚传奇》是英美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故事的主题宣扬的是真、善、美。但是在这种主题之下,作品中还流露出女性歧视、宗教偏见等阴暗的一面,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男权主义和作品深受宗教影响的一面,同时二者还是导致作品遭到一些非议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纳尼亚传奇》 偏见 歧视 宗教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纳尼亚传奇》是英国著名作家、基督教神学作家C·S·刘
  易斯,以虚构的魔幻世界纳尼亚王国为背景而创作的七卷本儿童读物。该系列丛书包括《魔法师的外甥》(1950)、《狮子、女巫和魔衣柜》(1951)、《能言马与男孩》(1952)、《凯斯宾王子》(1953)、《黎明踏浪号》(1954)、《银椅》(1955)、《最后一战》(1956)。该书自问世以来,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宏大的场面、唯美的画面和极吸引人的故事性,吸引了大量儿童读者,在西方国家受到广泛好评,C·S·刘易斯也因此而获得了卡内基文学奖——英国儿童文学的最高荣誉。C·S·刘易斯不仅是文学学者和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深受儿童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知名的基督教神学作家和宣道家,他一生中著作等身,高达五十多部。《纳尼亚传奇》是他晚年的一部作品,在学识和宗教意识都相当成熟的情况下,这部作品自然会体现出许多基督教神学元素,基督教神学和儿童文学在善恶分明这一层面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交叉点,C·S·刘易斯就是在这一交叉点上将二者结合起来,创作了宗教神学气息浓厚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纳尼亚传奇》很大程度上都是宣扬基督教善恶分明,惩恶扬善、转恶为善这样的人性美好的一面。但是,那只是该作品主要宣扬的一面,仔细研读作品则会发现,在作品中仍然流露出一些阴暗、晦涩的一面。
   一 女性歧视
   首先从《纳尼亚传奇》的七本系列丛书:《魔法师的外甥》、《狮子、女巫和魔衣柜》、《能言马与男孩》、《凯斯宾王子》、《黎明踏浪号》、《银椅》、《最后一战》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出,有三本直接以男主人公的名字命名,而其他四册对女性的描述也要比男性少得多,这是体现不平等的一个方面。此外,作者在塑造形象时,总是喜欢将女性设置为负面、凶残、狠毒的角色,例如:巫婆、恶毒的皇后、树精等等,并且作品中惟一一个具有强大威力的女性角色却是邪恶的代言。在纳尼亚王国探险的时候,女性被描绘成依赖男性,对地图、指南针等知识知之甚少的角色。下面,本文试从作品主要形象的对比分析论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作者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存在着一些对女性的传统的偏见而塑造的女性形象。
   1 白女巫和阿斯兰的对比
   在《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中,白女巫是邪恶的化身,而阿斯兰则是正义的代表。阿斯兰和女巫的冲突则是基督与魔鬼的冲突。阿斯兰是狮身人面,是纳尼亚王国的创始者和缔造者,是森林之王,是大帝之子。他是正义的化身,是集威武、高贵和庄严一体的圣人的代表。在《魔术师的外甥》中,阿斯兰是纳尼亚的创造者,缔造了天地万物。在《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中,他带领佩文西家中的兄弟姐妹四人战胜了白女巫。而白女巫虽然在力量上能与之抗衡,但是却是一个邪恶的化身,她的对手是一只动物,而她却是一个人,一个漂亮的女人,这首先在物理层面就是不同的两种构造体,在社会层面也是同样的:拿女人和动物比较,首先就是把女人的身份放低了的。虽然她能利用自己漂亮的脸蛋做很多事,达到很多目的,例如去诱惑瑞廉,又或者是从权力、食欲等方面诱惑迪格雷。她能统治纳尼亚几百年,但是却使纳尼亚始终处于冰雪覆盖的严寒之中,人们永远都看不到春暖花开的一天,并且还能把背叛她的人变成冰雕……但是,她在阿斯兰面前却不堪一击,虽然她曾经偶然有机会杀掉阿斯兰(阿斯兰为救埃德蒙而死),但是,根据纳尼亚的另一层魔法,“一个自愿送死的牺牲者,本身没有背叛行为,却被当作一个叛徒而杀害,石桌就要崩裂,死亡就会起反作用。”白女巫始终没能扳倒狮子,纳尼亚又重新回到了久违的春天,白女巫失败了,失败得很彻底。
   2 彼得和苏珊的对比
   在纳尼亚王国的时候,圣诞老人为佩文西家的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而这礼物的含义就已经把作品中角色的主次进行了定位。彼得得到的是一把剑,一面盾。苏珊得到的是一张弓、箭袋和象牙号角,圣诞老人嘱咐彼得说:“彼得,亚当的儿子,这是你的礼物,是工具,而不是玩具。用上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许就快到了,好好带着吧。”这意味着彼得是男子汉,在战争来临的时候要冲锋陷阵。而他嘱咐苏珊时,则是这样说的:“你必须在紧急时才能使用这弓箭,因为我无意让你去打仗,让女人打仗是丑陋的。”这里的潜台词则是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的一样: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你除非受到迫害,否则不要轻易动武。苏珊在受到白女巫迫害的时候爬上书上不敢下来,即使她后面练成了射箭高手,但却没能参加消灭白女巫的大战。这不仅是对女人能力的怀疑,而且是对女性性别的一种深深的歧视。
   此外,苏珊在最开始的时候和妹妹露西一样受到阿斯兰的宠爱,她们一起嬉戏逐闹,曾经有过欢乐的时刻,但是在《最后一战》中,当所有的在纳尼亚王国待过的人都可以通过阿斯兰打开的大门的时候,只有苏珊不可以。作者在作品中斥责苏珊:“尽其所能地赶快跑到人生最傻里傻气地阶段,除了尼龙制品、唇膏和请帖以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她总是对于长大成人的欢乐景象太敏感了。”就是诸如此类的芝麻小事被当作了理由。而他对男主人公的恩赐和宽容则要比女性多得多:埃德蒙曾经因贪恋白女巫的土耳其软糖和纳尼亚王位背叛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度使他们陷入危险的境地,可阿斯兰却原谅了他,甚至愿意为他去死;尤斯塔斯性格乖戾、贪婪、自私,阿斯兰也愿意帮助他转恶为善,替他消除心中的“恶龙”。为什么阿斯兰能够原谅埃德蒙和尤斯塔斯这些犯过大错的人,却不愿意原谅一个只有一点小缺点的苏珊呢?究其根源,还在于作者心中强烈的男权主义作祟。
   二 宗教偏见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C·S·刘易斯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是知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优秀的宣道家,在他的作品里,因受宗教因素影响,很多成分都建立在基督教的因素之上。仔细研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还是在境界设置方面,作者都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宗教文学的思维、宗教教义的观念,都在他的作品中深深地打下了烙印。然而,宗教偏见在作品中的过分凸显,也使得作品的现实指涉性和文学的创造性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读者面对的是一部儿童文学,但是过多的宗教因素使得人们会产生在读宗教文学的错觉。
   1 形象塑造
   《纳尼亚传奇》中的很多形象塑造都受到基督教教义《圣经》的影响。如阿斯兰是一头狮子,而狮子是森林之王,是凶猛和血腥的动物,但就是因为在《圣经》里,狮子曾经被当做耶稣的化身来到人间,于是狮子的形象便瞬间改变。《纳尼亚传奇》中,阿斯兰是威武和正义的代表,它亲手缔造了纳尼亚王国,在那里人们幸福地生活着。在王国受到威胁后,它又带领人们打败白女巫重获自由和温暖,使得纳尼亚王国从此告别了严寒的冬天。人们虽不常见到它,但是它总是在危险出现的时候现身,在危险消失后悄然离去。耶稣是上帝之子,他是上帝派到人间救赎民众的替身,阿斯兰帮助纳尼亚王国和耶稣拯救世俗沧桑有着对等的关系。阿斯兰初次在作品中被提到,是在海狸夫妇与四兄妹的对话中。海狸说到:“据说阿斯兰在行动了——也许已经到了。”当时在座的四兄妹中,打算背叛群体的埃德蒙首先“感到神秘和恐惧”,而其他人则是“感到了一股精神力量,感到特别勇敢和喜悦”。在这里,阿斯兰代表着一种不可抗拒的神圣力量和令人敬畏的精神依托。埃德蒙在背叛了自己的群体后,阿斯兰救了他,他还跟其他兄妹说:“你们的兄弟来了,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跟他提了。”这体现了基督教中仁爱、宽恕的教义。在《马太福音》、《路加福音》中都有关于耶稣的有关宽恕思想的论述,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对门徒说:“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
   此外,海狸也是作品受宗教偏见影响下的产物,海狸天性狡猾、不可靠,而在《纳尼亚传奇》中,却被作者塑造成了正人君子般的形象,他们讲义气、敢于冒险、临危不惧,帮助四兄妹逃离白女巫的狼群追杀。这也是受到基督教教义影响下的产物。
   《纳尼亚传奇》这部作品中的宗教偏见还体现在角色的塑造上面。埃德蒙是一个被塑造成背叛和罪恶的形象。他受到白女巫的土耳其软糖和纳尼亚王国国王爵位的诱惑,背叛了其他的兄弟姐妹,以至于兄妹几个一直被白女巫追杀,这体现了基督教《圣经》中的“原罪”观念。原罪认为,人生下来都是有罪的,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是亚当和夏娃这个人类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但是,即使像埃德蒙这样的“罪人”,在幡然悔悟之后还是得到了大家的宽恕,并且得到了阿斯兰血的救赎。最重要的是,他居然还取代了阿斯兰的地位,如愿以偿成为了纳尼亚王国的统治者,这就无意间流露出了作品的宗旨,即善是人性的必然,向善和信善的人必能得救。
   2 情节设置
   宗教文学一般都有“由外入里”的情节,也就是通过一个事情的表面现象,透过层层面纱,折射出故事所蕴含的深层意义,那种纯粹的自然世界被赋予了特殊的、深层的意义之后,就会被认作是超自然的,来自于神的力量。在《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中,纳尼亚王国的人们终年被困在白女巫的黑色统治之下,白天黑日面对的都是了无生趣的天寒地冻。当森林之王、大海之子阿斯兰来到纳尼亚之后,它像是一丝春风和一缕阳光洒在纳尼亚的土地上,纳尼亚的积雪开始融化,逐渐出现往日的生机,大地万物开始复苏。把《狮子、女巫和魔衣柜》和《纳尼亚传奇》的其他六部放到一起来看,也符合宗教文学的情节发展,即:宣扬永恒、创造万物、人类的堕落、历史以及历史末日,最终要达到的是善与恶永远同时存在。《纳尼亚传奇》的系列作品中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情节过程。从阿斯兰缔造纳尼亚王国以来,中间穿插了许多善与恶的斗争,善与恶在某个时期内总是力量制约平衡,到末日降临,再到纳尼亚王国的毁灭,原先纳尼亚王国的善良的人(如斯宾凯王子)和动物、精灵等重新进入真正的纳尼亚王国,从此,纳尼亚王国便恢复了平静,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纳尼亚传奇》是一部典型的儿童文学,是深受儿童喜爱的读物。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故事性和魔幻性,而作品中宣扬的主题真、善、美,既是它光明的一面,也是它主要的一面。同时,作者因为身份的原因,使得他在作品中流露出了男权主义和浓厚的宗教观念,这也是作品的价值遭到一些非议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C·S·刘易斯,陈良廷、刘文澜译:《狮子、女巫和魔衣柜》,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2] C·S·刘易斯,吴岩译:《最后一战》,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3] 王成英:《〈纳尼亚传奇〉中的女性歧视现象研究》,《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
   [4] 马茁萌、许灿:《〈纳尼亚传奇〉中爱的解析》,《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第12期。
   [5] 卓洪艳:《真亦奇的幻想与强烈的游戏精神——论幻想小说〈纳尼亚传奇〉的美学特征》,《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王爽,女,1981—,湖北武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法、文学,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梁实秋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其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升华,这些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其中,人性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成为梁实秋文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本文将对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体系作一探讨,以期给文人的思想一个合适的文学定位。  关键词:梁实秋 文学思想 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期刊
摘要 约翰·麦加恩是爱尔兰文坛上最富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告别》是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74年,是作家历经数年的心血。本文将探讨作者以《告别》为小说命名的原因,解析小说中离别的场景,从而深入发掘小说的主题——爱情、社会和死亡。  关键词:约翰·麦加恩 《告别》 离别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约翰·麦加恩(John McGah
期刊
摘要 新感觉派作家在都市表达时,不仅在形式和技巧方面渗透着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积淀的现代审美体验,而且在他们的都市生活观照中,又流露出明显的“都市恶”意识,并且还传达出回归大自然、回归乡土的传统审美情结,从而表现出一种与都市生活同构的复合审美姿态,即现代审美体验与传统审美意识相叠合的都市文学书写姿态。  关键词:新感觉派 现代审美体验 传统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巴别塔之犬》男女主人公保罗和露西的悲剧展开,说明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双方沟通的不力。探讨了男主人公为何无法突破作为语言学教授所形成的思维框架,从而忽视了沟通的本质,进而分析了此故事带给人们的深层寓意。  关键词:巴别塔 语言 沟通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保罗·艾弗森是美国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小说《巴别塔之犬》中的男主人公,一位语言
期刊
摘要 鲁迅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文本里的绘画意象,他喜欢借用各种丰富多彩的绘画意象来表现其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哲理思考。绘画意象使鲁迅的作品更富有直观性和视觉表现力。本文从绘画意象的角度对鲁迅作品进行了全新分析,通过雪意象、枣树意象、月亮意象以及夜色意象等分析说明:绘画意象为鲁迅文本拓展出别具一格的艺术世界,使其作品超越具体事实,创造一种超然变幻的美;昭示了绘画艺术对鲁迅文学创作、艺术思
期刊
摘要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喧哗与骚动》是其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使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复兴了古希腊文学以及基督教文学中的死亡美学,从而让整部作品充满了一种史诗般的悲壮。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躁动》 死亡美学 死亡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故事描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的爱情故事,由于涉及题材敏感,作品1958年才得以出版。作者纳博科夫在上世纪70年代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其作品多样丰富,涵盖诗歌、剧本、小说、翻译、昆虫等领域。而《洛丽塔》的魅力在于,一个移民到美国的作家比很多美国本土作家更了解并创造了真实的美国社会和文化背景。本文突破对作品的道德评价,立足审美主义的角度
期刊
摘要 伊迪斯·华顿代表作《欢乐之家》中的主人公莉莉身上交织着对奢华生活的崇尚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的矛盾与斗争,她最终以个体牺牲换取自由与清白。莉莉的的悲惨结局是无法避免的,但她身上种种美好的品质以及她的坚持与倔强,使她悲剧般的人生平添了一抹挥之不去的鲜亮。  关键词:《欢乐之家》 自我毁灭 酒神精神 悲剧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劳伦斯的作品有两个基本主题:对工业文明的憎恶和对人本质的探索。本文通过分析《马贩子的女儿》中马贩子的女儿梅贝尔获得新生的两条途径,全面诠释了劳伦斯作品的两大主题。  关键词:D·H·劳伦斯 《马贩子的女儿》 新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20世纪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以其饱含激情的创作,严肃真诚地探讨了现代文明
期刊
摘要 《夏洛特的网》是美国著名作家E·B·怀特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怀特以生动的语言、温暖人心的情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友情的故事。本文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让读者能够更为深刻地领略到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E·B·怀特 小说 《夏洛特的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发表于1952年的童话书《夏洛特的网》,是个关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