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日本女作家角田光代的长篇力作《第八日的蝉》,围绕着一起“第三者”拐带婴儿的案件展开叙述。主人公母女三人身处不同境遇,又均深陷情感的困境。作者细腻地描画了作品事件的前因后果,揭示了现代社会家庭中女性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探究了充满矛盾的母性本质以及心灵创伤带给人们的无尽伤痛。
关键词:角田光代 《第八日的蝉》 母爱 给予 新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角田光代,1967年出生,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是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同门师妹。1990年,角田光代凭借《幸福的游戏》获得海燕新人文学奖,此后三度入围芥川奖,三度入围直木奖。2005年,角田光代终以小说《对岸的她》摘得第132届直木奖。其作品主要描述各种现代女性的切实问题。她能够同时冲击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学奖项,是一位罕见的实力派女作家。
角田光代的小说《第八日的蝉》自2005年开始在《读卖新闻》上连载,2007年出版单行本,获得第2届中央公论文艺奖。2010年该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2011年4月根据原著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好评如潮。随着电影的热播,该书销量节节攀升,一举跻身百万畅销书的行列。
角田在《第八日的蝉》中,描写了一位婚外恋中的“第三者”拐走了情人的婴儿后引发的一系列绵延十余载的爱恨情仇。在角田光代的作品里,亲情一直是一个最大的主题,尤其是“女主人公对母亲的憎恨几乎在每一部作品里都若隐若现”。《第八日的蝉》同样承袭了作者一贯的主题,但是在叙事过程中,作者选择了一个出乎常理的母性角度,甚至颠覆了人们对母性的一贯期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不同的母亲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母爱的伟大与无奈,拷问了充满矛盾的母性本质。
一 绝望的给予
野野宫希和子爱上了有妇之夫秋山,有了身孕,但是在秋山的哄骗下,希和子打掉了自己的孩子并患上不孕症。就在手术后的两个月,秋山的妻子也怀孕了。希和子想要亲眼看一看这个婴儿后就结束这段不正当的恋情,可是,当原本哭泣的婴儿对着希和子露出笑容时,她感觉自己与婴儿彼此相知,而这个婴儿本就该是自己的女儿——薰。
大多女性天生具有母性的本能,仅仅看到孩子的笑容就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不过,除了本能所致以外,母爱还有着更深层的心理因素。“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弗洛姆,将母爱的动机解释为一种“超越自己”的欲望,他认为,“人类不满足于自己的奴仆般的纯粹消极被动的地位,不承认自己仅仅是这个世界里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人类希望作为创造者来感受一切,需要超越作为一个被创造者的消极地位”。而“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了新的意义。”
在遇见薰(惠理菜)以前,希和子对自己的人生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情人的谎言令她的身心都遭受重创,而来自情敌(惠津子)那无情的嘲讽更使她无法面对自己。不可否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抱走薰的动机都不会是一种正常的母爱,但希和子还是在薰的身上找到了生活的新意义。虽然希和子自己永远无法真正地成为一位母亲,但是凭借薰的存在,她不仅实现了成为母亲的夙愿,更体会到了母爱的真谛。
弗洛姆在对母爱的分析中指出,爱的能力在于给予,给予是指“把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这种给予不仅能够丰富别人的生活,更加能够增添自己的“生命感受”,激发自己的活力,“给予使生命呈现出新的面貌”。爱一个人就是要不求回报地献出自己,在这一点上,希和子的爱无疑是最伟大的母爱。为了薰,希和子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不管幸与不幸,也不管罪与罚,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方有薰的那条路。”为了尽可能地给薰提供更好的生活,希和子倾尽了全力。“我会把一切献给你。把过去夺走的通通还给你。海洋与高山,春花与冬雪。大得吓人的大象和痴等主人的忠犬。结局伤感的童话和美得令人叹息的音乐。”就在自己即将被捕的当下,冲着要带走薰的刑警,希和子声嘶力竭喊出的一句竟然是:“那孩子还没吃早餐呢!”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理由,犯罪就是犯罪。希和子从抱起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踏上了逃亡之路,而这条路注定不会有终点。希和子不可能为薰提供一个安稳的成长环境。事实上,正是她亲手剥夺了薰健康成长的权利。从一开始她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她每天都在祈愿:“请保佑我今日也能平安度过一天。请保佑我明天也能和薰相依为命……我不奢求一年后、五年后的事,只求今日一天,还有明日一天,如此而已。”她无法为薰提供一个光明的未来,只能一心盼望可以和薰多待一天,再多待一天。这就使得她对薰的爱充满了自私的自我满足,也使得她的爱无论再怎样付出关心也无法合理化,她的给予只能定格在绝望之中。
二 绝望的逃避
秋山的妻子惠津子,原本是一个第三者插足的受害者。无论是丈夫对情感的背叛,还是情敌对孩子的拐带,对于女人来说,都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在作者的笔下,惠津子并不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因为在母爱的主题下,惠津子并不是一个好母亲。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保护一切,包容一切的。”孩子应该什么也不用做就可以从母亲那里得到爱。母爱的宽容是“无论你做了什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都不会失去我对你的爱,失去我对你的生命、你的欢乐的祝福。”但惠津子却一直在逃避做为一个母亲的责任。
惠理菜(薰)回到自己真正的父母家时已经4岁了。对于她来说,希和子就是自己的母亲,而秋山与惠津子则不过是陌生的叔叔和阿姨。如果这个时候迎接她的是无条件的理解与包容,是母亲发自内心的关爱与照顾,也许她还能融入自己的家庭。然而,实际上,迎接她的却是惠津子情绪不稳的神经质:
“有时会用跟婴儿说话的那种温柔语气滔滔不绝地对我诉说,可是下一秒,又会忽然陷入沉默,想在看什么珍禽异兽似地凝视我。有时含笑说得好好的,突然就背对我哭了起来,再不然就朝我爸歇斯底里地怒吼。”
无论是初次见面时看到惠理菜尿湿裤子后的惊慌失措,还是惠理菜出走后表现出的怒发冲冠;无论是对惠理菜的喋喋追问,还是听到惠理菜说方言时的面目狰狞,惠津子的情绪始终起伏激烈。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注5爱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是一种能力,它建立在对自我信赖的基础上。很不幸,惠津子的爱是一种无力的爱,她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根本感受不到幸福。母亲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生活的敌意和恐惧,而她的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会对孩子的整个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母亲不仅能够赋予孩子生命,也能够夺去孩子的生命。母亲是给生命带来生机的人,也是能够破坏生活的人。她能够创造爱的奇迹,但同时,也没有人比她更能伤害人。”
虽然惠津子的遭遇令人同情,但站在母亲的立场上,她的所作所为反而衬托出希和子母爱的伟大。惠津子始终无法克服自己内心的矛盾,“一看到你,我就会想起那个女人,我就会恨你爸。想到为什么只有我得受尽这种痛苦,我就无法忍受再待在家里。”可以说,惠津子始终不具备爱的能力,她的母爱源泉是极其干枯的。她一直在逃避自己的家庭,逃避自己的女儿。这种逃避,源于她对自身能力的绝望。
三 绝望中的新生
小说《第八日的蝉》的前半部分,是希和子的自述。从她抱走小薰开始,一直到被抓捕为止,故事从希和子的角度叙述了一段长达三年半之久的逃亡之旅。而后半部分的叙事人,换成了惠理菜。这个当年被拐走的婴儿——薰,如今已经长成了一名大学生。童年的惨痛经历给她的成长过程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使她一直无法融入亲生父母的家庭,总感觉自己“不是被坏人拐走后终于历劫归来,是现在正被坏人拐走囚禁”。对于惠理菜来说,“难熬的是在家里。我必须讨好爸妈。但爸妈是否喜欢我,我完全无法判断。”
在理想的人格发展过程中,对母爱的渴望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的强烈的愿望,而且也是每一位成年人内心最深的渴望。”获得母爱本来不需要任何努力,可惠理菜却不得不一直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唯恐惹母亲生气,生怕违背了母亲的愿望。在弗洛姆看来,这种通过努力才能得到的爱“往往令人心存疑虑,因为,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而且,通过努力得到的爱往往叫人有心底的隐痛: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注定会笼罩着痛苦的阴影。
生活在杂乱无章、一团混乱的家中,惠理菜开始憎恨希和子,她把一切都归咎于希和子,认为都是因为“那女人”才使自己的家变得乱七八糟。可是,人总无法躲避命运的安排。不知不觉中,惠理菜竟然踏上了与希和子相同的人生轨迹:她爱上了同样是有妇之夫的岸田,同样有了身孕,而她遇到的同样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
于是,惠理菜决定去重新寻访自己一直努力回避着的过去,就在走近小豆岛时,过去的记忆复苏了。爱的给予“一定会在对方身上唤起生命深处的生机”,正是希和子当年无私的给予唤醒了惠理菜温暖的记忆,她不得不承认,“我并不想放弃,不想放弃和那女人的荒谬生活。我渴望回到那里,甚至不惜独自离家出走四处寻找。”她终于意识到,希和子也是她的母亲。
在听说孩子会在绿意盎然的季节出生时,惠理菜的眼前豁然出现了辽阔壮观的风景。她觉得必须要把孩子生下来,必须要让自己的孩子见到这些美好的东西。母爱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好。母爱一直被看做是所有情感类型中最神圣的一种,正是这种母爱让人感受到了绝望中的新生。
四 结语
小说《第八日的蝉》结构精巧,立意新颖,发人深省。尤其是其对母性的主题采取了全新的切入点,通过这部作品,角田塑造了几个极端的母亲形象:野野宫希和子,虽然对孩子倾注了无限的关爱却永远无法真正成为一名母亲;惠津子,明明身为母亲却永远地丧失了母爱的能力;惠理菜,成长背景复杂、自己的问题还没解决好就要面对新生命,成为一名准妈妈。作者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对母性的过度期待是日本社会一种独特的现象,由于人们都认定母亲就应该是怎样怎样的,所以很多女性都会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压力,认为只要觉得孩子不够可爱,自己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母亲。这一点,对女性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而作品中的这些母亲形象正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重压下的女性代表。
角田光代的作品数量众多,探讨的问题范围广泛,尤其是她对现代社会、家庭的种种苦楚能够进行冷静的观察和清晰的表达,所以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小说《第八日的蝉》承袭了作者一贯的主题,但在叙述过程中,作者不再单纯地描述女性的日常生活,而是大胆加入了悬疑元素,深入到善与恶的边缘,叙述了一个极其平凡的普通人由于一念之差铸成大错的经过。作者从多角度、全面立体地描写了事件所涉及到的各个人物的不同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通过对一系列绝望的母亲细腻的刻画,揭示了现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
参考文献:
[1] 角田光代,王华懋译:《第八日的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2] 艾里希·弗洛姆,亦非译:《爱的艺术》,京华出版社,2006年版。
[3] 新井一二三:《从无间地狱到无尽祈祷:解读角田光代》,《空中庭园》(导读),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4] 马克思,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作者简介:徐怡秋,女,1975—,天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工作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角田光代 《第八日的蝉》 母爱 给予 新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角田光代,1967年出生,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是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同门师妹。1990年,角田光代凭借《幸福的游戏》获得海燕新人文学奖,此后三度入围芥川奖,三度入围直木奖。2005年,角田光代终以小说《对岸的她》摘得第132届直木奖。其作品主要描述各种现代女性的切实问题。她能够同时冲击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学奖项,是一位罕见的实力派女作家。
角田光代的小说《第八日的蝉》自2005年开始在《读卖新闻》上连载,2007年出版单行本,获得第2届中央公论文艺奖。2010年该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2011年4月根据原著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好评如潮。随着电影的热播,该书销量节节攀升,一举跻身百万畅销书的行列。
角田在《第八日的蝉》中,描写了一位婚外恋中的“第三者”拐走了情人的婴儿后引发的一系列绵延十余载的爱恨情仇。在角田光代的作品里,亲情一直是一个最大的主题,尤其是“女主人公对母亲的憎恨几乎在每一部作品里都若隐若现”。《第八日的蝉》同样承袭了作者一贯的主题,但是在叙事过程中,作者选择了一个出乎常理的母性角度,甚至颠覆了人们对母性的一贯期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不同的母亲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母爱的伟大与无奈,拷问了充满矛盾的母性本质。
一 绝望的给予
野野宫希和子爱上了有妇之夫秋山,有了身孕,但是在秋山的哄骗下,希和子打掉了自己的孩子并患上不孕症。就在手术后的两个月,秋山的妻子也怀孕了。希和子想要亲眼看一看这个婴儿后就结束这段不正当的恋情,可是,当原本哭泣的婴儿对着希和子露出笑容时,她感觉自己与婴儿彼此相知,而这个婴儿本就该是自己的女儿——薰。
大多女性天生具有母性的本能,仅仅看到孩子的笑容就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不过,除了本能所致以外,母爱还有着更深层的心理因素。“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弗洛姆,将母爱的动机解释为一种“超越自己”的欲望,他认为,“人类不满足于自己的奴仆般的纯粹消极被动的地位,不承认自己仅仅是这个世界里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人类希望作为创造者来感受一切,需要超越作为一个被创造者的消极地位”。而“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了新的意义。”
在遇见薰(惠理菜)以前,希和子对自己的人生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情人的谎言令她的身心都遭受重创,而来自情敌(惠津子)那无情的嘲讽更使她无法面对自己。不可否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抱走薰的动机都不会是一种正常的母爱,但希和子还是在薰的身上找到了生活的新意义。虽然希和子自己永远无法真正地成为一位母亲,但是凭借薰的存在,她不仅实现了成为母亲的夙愿,更体会到了母爱的真谛。
弗洛姆在对母爱的分析中指出,爱的能力在于给予,给予是指“把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这种给予不仅能够丰富别人的生活,更加能够增添自己的“生命感受”,激发自己的活力,“给予使生命呈现出新的面貌”。爱一个人就是要不求回报地献出自己,在这一点上,希和子的爱无疑是最伟大的母爱。为了薰,希和子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不管幸与不幸,也不管罪与罚,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方有薰的那条路。”为了尽可能地给薰提供更好的生活,希和子倾尽了全力。“我会把一切献给你。把过去夺走的通通还给你。海洋与高山,春花与冬雪。大得吓人的大象和痴等主人的忠犬。结局伤感的童话和美得令人叹息的音乐。”就在自己即将被捕的当下,冲着要带走薰的刑警,希和子声嘶力竭喊出的一句竟然是:“那孩子还没吃早餐呢!”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理由,犯罪就是犯罪。希和子从抱起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踏上了逃亡之路,而这条路注定不会有终点。希和子不可能为薰提供一个安稳的成长环境。事实上,正是她亲手剥夺了薰健康成长的权利。从一开始她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她每天都在祈愿:“请保佑我今日也能平安度过一天。请保佑我明天也能和薰相依为命……我不奢求一年后、五年后的事,只求今日一天,还有明日一天,如此而已。”她无法为薰提供一个光明的未来,只能一心盼望可以和薰多待一天,再多待一天。这就使得她对薰的爱充满了自私的自我满足,也使得她的爱无论再怎样付出关心也无法合理化,她的给予只能定格在绝望之中。
二 绝望的逃避
秋山的妻子惠津子,原本是一个第三者插足的受害者。无论是丈夫对情感的背叛,还是情敌对孩子的拐带,对于女人来说,都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在作者的笔下,惠津子并不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因为在母爱的主题下,惠津子并不是一个好母亲。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保护一切,包容一切的。”孩子应该什么也不用做就可以从母亲那里得到爱。母爱的宽容是“无论你做了什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都不会失去我对你的爱,失去我对你的生命、你的欢乐的祝福。”但惠津子却一直在逃避做为一个母亲的责任。
惠理菜(薰)回到自己真正的父母家时已经4岁了。对于她来说,希和子就是自己的母亲,而秋山与惠津子则不过是陌生的叔叔和阿姨。如果这个时候迎接她的是无条件的理解与包容,是母亲发自内心的关爱与照顾,也许她还能融入自己的家庭。然而,实际上,迎接她的却是惠津子情绪不稳的神经质:
“有时会用跟婴儿说话的那种温柔语气滔滔不绝地对我诉说,可是下一秒,又会忽然陷入沉默,想在看什么珍禽异兽似地凝视我。有时含笑说得好好的,突然就背对我哭了起来,再不然就朝我爸歇斯底里地怒吼。”
无论是初次见面时看到惠理菜尿湿裤子后的惊慌失措,还是惠理菜出走后表现出的怒发冲冠;无论是对惠理菜的喋喋追问,还是听到惠理菜说方言时的面目狰狞,惠津子的情绪始终起伏激烈。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注5爱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是一种能力,它建立在对自我信赖的基础上。很不幸,惠津子的爱是一种无力的爱,她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根本感受不到幸福。母亲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生活的敌意和恐惧,而她的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会对孩子的整个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母亲不仅能够赋予孩子生命,也能够夺去孩子的生命。母亲是给生命带来生机的人,也是能够破坏生活的人。她能够创造爱的奇迹,但同时,也没有人比她更能伤害人。”
虽然惠津子的遭遇令人同情,但站在母亲的立场上,她的所作所为反而衬托出希和子母爱的伟大。惠津子始终无法克服自己内心的矛盾,“一看到你,我就会想起那个女人,我就会恨你爸。想到为什么只有我得受尽这种痛苦,我就无法忍受再待在家里。”可以说,惠津子始终不具备爱的能力,她的母爱源泉是极其干枯的。她一直在逃避自己的家庭,逃避自己的女儿。这种逃避,源于她对自身能力的绝望。
三 绝望中的新生
小说《第八日的蝉》的前半部分,是希和子的自述。从她抱走小薰开始,一直到被抓捕为止,故事从希和子的角度叙述了一段长达三年半之久的逃亡之旅。而后半部分的叙事人,换成了惠理菜。这个当年被拐走的婴儿——薰,如今已经长成了一名大学生。童年的惨痛经历给她的成长过程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使她一直无法融入亲生父母的家庭,总感觉自己“不是被坏人拐走后终于历劫归来,是现在正被坏人拐走囚禁”。对于惠理菜来说,“难熬的是在家里。我必须讨好爸妈。但爸妈是否喜欢我,我完全无法判断。”
在理想的人格发展过程中,对母爱的渴望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的强烈的愿望,而且也是每一位成年人内心最深的渴望。”获得母爱本来不需要任何努力,可惠理菜却不得不一直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唯恐惹母亲生气,生怕违背了母亲的愿望。在弗洛姆看来,这种通过努力才能得到的爱“往往令人心存疑虑,因为,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而且,通过努力得到的爱往往叫人有心底的隐痛: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注定会笼罩着痛苦的阴影。
生活在杂乱无章、一团混乱的家中,惠理菜开始憎恨希和子,她把一切都归咎于希和子,认为都是因为“那女人”才使自己的家变得乱七八糟。可是,人总无法躲避命运的安排。不知不觉中,惠理菜竟然踏上了与希和子相同的人生轨迹:她爱上了同样是有妇之夫的岸田,同样有了身孕,而她遇到的同样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
于是,惠理菜决定去重新寻访自己一直努力回避着的过去,就在走近小豆岛时,过去的记忆复苏了。爱的给予“一定会在对方身上唤起生命深处的生机”,正是希和子当年无私的给予唤醒了惠理菜温暖的记忆,她不得不承认,“我并不想放弃,不想放弃和那女人的荒谬生活。我渴望回到那里,甚至不惜独自离家出走四处寻找。”她终于意识到,希和子也是她的母亲。
在听说孩子会在绿意盎然的季节出生时,惠理菜的眼前豁然出现了辽阔壮观的风景。她觉得必须要把孩子生下来,必须要让自己的孩子见到这些美好的东西。母爱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好。母爱一直被看做是所有情感类型中最神圣的一种,正是这种母爱让人感受到了绝望中的新生。
四 结语
小说《第八日的蝉》结构精巧,立意新颖,发人深省。尤其是其对母性的主题采取了全新的切入点,通过这部作品,角田塑造了几个极端的母亲形象:野野宫希和子,虽然对孩子倾注了无限的关爱却永远无法真正成为一名母亲;惠津子,明明身为母亲却永远地丧失了母爱的能力;惠理菜,成长背景复杂、自己的问题还没解决好就要面对新生命,成为一名准妈妈。作者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对母性的过度期待是日本社会一种独特的现象,由于人们都认定母亲就应该是怎样怎样的,所以很多女性都会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压力,认为只要觉得孩子不够可爱,自己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母亲。这一点,对女性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而作品中的这些母亲形象正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重压下的女性代表。
角田光代的作品数量众多,探讨的问题范围广泛,尤其是她对现代社会、家庭的种种苦楚能够进行冷静的观察和清晰的表达,所以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小说《第八日的蝉》承袭了作者一贯的主题,但在叙述过程中,作者不再单纯地描述女性的日常生活,而是大胆加入了悬疑元素,深入到善与恶的边缘,叙述了一个极其平凡的普通人由于一念之差铸成大错的经过。作者从多角度、全面立体地描写了事件所涉及到的各个人物的不同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通过对一系列绝望的母亲细腻的刻画,揭示了现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
参考文献:
[1] 角田光代,王华懋译:《第八日的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2] 艾里希·弗洛姆,亦非译:《爱的艺术》,京华出版社,2006年版。
[3] 新井一二三:《从无间地狱到无尽祈祷:解读角田光代》,《空中庭园》(导读),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4] 马克思,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作者简介:徐怡秋,女,1975—,天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工作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