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备课作为解决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最直接办法,被许多学校广泛采用。但是,受地域的限制,集体备课长期以来多限于同一学校内的同年级教师之间的备课,交流面非常有限。集体备课还普遍存在着如重教材分析而轻学情分析、重教案撰写而轻研讨交流等问题。而且有一个难题一直没有解决,即集体备课再好,由于各个班级的情况不同,集体备的课也可能仍然无法运用到具体每个班级的教学中去。
为解决上述问题,并扩大交流面,使区域内同年级的教师能走到一起,壮大同伴队伍,提高备课质量,笔者在“天河部落”Blog网站(www.thjy.edu.cn)中尝试了“基于Blog的小学数学跨校集体备课”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校际分工、网上与实地研讨、共建与共享研究成果的设想,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下就这种备课方式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策略作分析和介绍。
实施过程
1.集体备课前的准备阶段
(1)学校分组。在充分分析各校的生源特点、师资状况、学校规模等因素的前提下,把全区学校均衡地分为三个组,即每个年级有三个小团队,六个年级共十八个小团队。对于同年级同一内容的单元备课任务,由分属三个小团队的三所学校同时承担,产生三份不同的备课稿。
(2)内容分段。将每个年级的所有教学内容,按集体备课时间进行分段,并计划好每一段的上传初稿、讨论、上传定稿的时间。
(3)成员分工。把分段的教学内容分配到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中,让全区每一位教师在一个学期中都能经历一次内容的精细备课过程。
2.集体备课的实施阶段
(1)承担精细备课任务的科组通过教师个人研究、科组研讨,形成单元备课初稿,按时发布到网上集体备课群组博客中。
(2)网上交流。同组内其他学校的教师在认真研读网上初稿、教材、教参的前提下,在网上针对初稿中每一环节提出明确的意见和建议。
(3)实地交流。适时组织各个团队进行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加强团队凝聚力和研讨氛围。
(4)修改完善。承担初稿设计的科组依据网上和实地交流中获得的意见和建议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再按规定时间把定稿发布到网上。
3.集体备课后的实践与评价阶段
广大教师对三个组产生的定稿进行实践、对比,在网上评论。备课指导小组成员根据这些评论,推荐研究最深入、启发性最大的方案,被推荐出来的方案将在“小学数学跨校集体备课群组Blog”主页的最上方显示出来。
4.专业指导贯穿全程
(1)备课前的指导意见。在开展集体备课之前,对单元备课的结构、各环节的撰写要求提出指导性意见,发布在网上,让教师了解跨校集体备课究竟备什么、怎样备。
(2)备课中的及时记录与小结。每一次集体备课,每个年级的三位组长都要将讨论的过程及时记录并撰写集体备课小结,放到网上共享。
(3)备课后的案例对比分析。教研员认真阅读教师上传的备课稿,并摘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发布到网上供教师学习借鉴。
实施策略
1.以单元为备课单位,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集体备课首先必须协调好群体共性与教师教学个性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造成集体备课成果无法具体实施的无效状况。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把集体备课的内容锁定在单元分析上,并对备课结构作了细致的规定,包括单元总体目标、单元知识结构、课时子目标、课时教学重点、课时教学难点、学生易错点、练习题分析、课时教学策略等。其中,前七项均是所有教师的共性问题,适用于广大教师的备课需求,最后一项教学策略则可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同时,笔者对每一项内容作了深度上的要求,并做成单元备课模板放到网上供教师使用。这样做不仅凸显了集体备课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还培养了教师的单元意识和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例如,在五年级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二个课题“一个数乘小数”这一知识中,学生的难点在于他们过去所学的表示几份的数都是整数,当份数变成分数时,不能从表象上去理解,难以与乘法或除法联系起来,更难以把“一个数乘小数”与“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和千分之几”联系起来。教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教学的实施也才会更有效。因此,对难点的分析,适合于大多数教师,这是共性的基础问题。而这一问题在集体备课中产生了三种解决策略,体现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
策略1 编拟以下问题提纲以解决难点:(1)线段图中的三条线段各表示什么?(2)题中的“三量”之间有什么关系?(3)求0.5米和0.82米布的总价时, 列式的依据是什么?两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4)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例2,使学生按提纲思考,自己学会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策略2 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入手,分析“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以及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列式。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可先在黑板上画出1米的线段图,边画边分析:“这样的1米是13.5元,如果笔者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1份是多少?这样的5份占几分之几,也就是多少米?(0.5米)”求0.5米的价钱实际上就是求13.5的5/10。
策略3 通过与教材中的例1相同的事例,借助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和线段图,类推出求0.5米和0.82米布的价钱要列出算式13.5×0.5和13.5×0.82来计算,再联系已有的分数知识,说明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
2.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个人钻研与集体智慧的统一
解决了共性与个性如何协调的难题,再就是要解决如何凸显集体备课的“集体”即“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了。学习共同体内的分工、合作与交流不是放任自流的,必须事先做一定的规划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天河区的做法是:通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承担不同的备课任务,使区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历深入钻研教材教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来自各校同年级的教师围绕这些备课原稿进行交流、碰撞,结合各自的教学体验提出各种补充和修改意见,充实原稿,使其成为区域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而达到个人钻研与集体智慧的统一。
例如,小学数学第一册共有九个单元,而一个集体备课组内有十一所学校。于是,根据九个单元内容的多少,将其需精细备课的任务分配到所有学校中,即把内容较多的两个单元分配给两所学校合作完成,其余单元分别由九所不同学校来完成。这就使每所学校中,同一年级的教师在本学期的不同时间里承担不同单元的精细备课任务,从而个人钻研得到了保证。与此相配合的是由区中心组成员(即十一所学校组成的集体备课组组长)组织的交流活动,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年级教师对某一篇备课稿进行详细分析,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修改意见,从而形成了凝聚集体智慧的单元备课成果。
3.交流方式的优势互补,实现网络研讨与实地交流的统一
有交流才有教研,有交流才能称其为集体备课。因此,跨校集体备课必须通过网络的支持,才能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为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教师提供最及时的交流。集体备课的初稿需及时发布到网上,一般要求初稿在正常教学进度之前的两周发布到网上,以给教师足够的阅读时间,并能以“回复”的方式开展讨论。同时,网络中的交流以文本为主,而人的交往还需要面对面的语言、思维和情感的碰撞。因此,跨校集体备课还包括适时的见面交流,并把网络中的学习和讨论作为面对面交流的前期准备与后续延伸,达到网络与实地研讨的统一。一般地,在两周后教师会集中在某一所学校,通过区域研讨或小团队教研活动,结合实际教学中具体的课例,在某些难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上进行深入探讨。如在六年级集体备课中,教师针对如何沟通“求两个未知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多种方法这一问题,提出了各自的不同看法。有的教师认为应把教材中所要求的方法作为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暂时不要掺进其他方法,以免学生产生认识上的混乱;有的教师认为应该尽早将分数、倍数和比的知识在这个知识点中沟通,否则会对下学期的知识整理不利;有的教师则认为把多种方法作为备用的内容,看学生对例题的掌握情况而定……实践证明,这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往往在面对面的实地教研中更容易实现。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毕竟有限,一个单元中的两个小节可能只能完成其中一个小节的讨论,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将部分未能讨论完的内容在网络中继续完成。
4.注重加工创造,实现原创成果与资源借鉴的统一
由于小学数学单元备课并非只是把一篇篇完整的教学设计拼凑起来,而是要求笔者们对单元的整体和局部进行综合考虑,所以要求所备课的内容和结构也与普通的课时备课不同。天河区形成了小学数学集体备课独有的特色。如,对教学重点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一句话的描述,而是要具体列出该教学重点的要素有哪些、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是什么、突出教学重点的策略是什么。又如,对于教学难点的要求,需要教师指出教学难点的具体表现、原因分析以及解决策略。正因为这一特色,也使得教师不能也无法直接利用网上现有的以课时教案为主的丰富资源,而是必须得对其加以理解和提炼,吸取其精华,进行再创作。这就促使教师的备课只能在广泛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原创。
在进行六年级的“百分数”这一单元的集体备课时,先在网上分享了全国名师华应龙的教学实录。随后,教师根据实录浓缩了这样一段突出教学重点的策略:以选择足球队员的依据作为课的引入,让学生在比较球员射门水平的时候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在排除了各种不合理的办法后,引进“百分数”,使学生了解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再通过对学生课前所收集的生活中常见百分数的分析,深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如此,这个策略的提炼就是教师的原创,因为这里面体现了教师的研究。
5.建立动力机制,实现团队竞争与区域共进的统一
集体备课需要引进动力机制才能使这样的团队教研活动持续发展下去。首先,由于三个团队所备内容相同,备课质量就有了可比性,促使组长和组员们形成团队荣誉感,积极参与团队层面的研讨活动。其二,每一阶段的集体备课活动结束后,根据网上评论的情况和需要引导的方向,笔者把各个年级最具代表性的备课稿利用“推荐优秀”功能展示出来,作为全区教师参考的样板。这是一种学术上被认可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成了教师前进的动力。
在团队竞争的同时,笔者定期组织区级教研活动,对本年级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典型案例以及集体备课中值得推广的做法等进行综合分析,使全区的数学教师从整体上统一认识,明确方向。两个层面的同时推进、相辅相成,促进了区域教研的整体均衡发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并扩大交流面,使区域内同年级的教师能走到一起,壮大同伴队伍,提高备课质量,笔者在“天河部落”Blog网站(www.thjy.edu.cn)中尝试了“基于Blog的小学数学跨校集体备课”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校际分工、网上与实地研讨、共建与共享研究成果的设想,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下就这种备课方式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策略作分析和介绍。
实施过程
1.集体备课前的准备阶段
(1)学校分组。在充分分析各校的生源特点、师资状况、学校规模等因素的前提下,把全区学校均衡地分为三个组,即每个年级有三个小团队,六个年级共十八个小团队。对于同年级同一内容的单元备课任务,由分属三个小团队的三所学校同时承担,产生三份不同的备课稿。
(2)内容分段。将每个年级的所有教学内容,按集体备课时间进行分段,并计划好每一段的上传初稿、讨论、上传定稿的时间。
(3)成员分工。把分段的教学内容分配到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中,让全区每一位教师在一个学期中都能经历一次内容的精细备课过程。
2.集体备课的实施阶段
(1)承担精细备课任务的科组通过教师个人研究、科组研讨,形成单元备课初稿,按时发布到网上集体备课群组博客中。
(2)网上交流。同组内其他学校的教师在认真研读网上初稿、教材、教参的前提下,在网上针对初稿中每一环节提出明确的意见和建议。
(3)实地交流。适时组织各个团队进行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加强团队凝聚力和研讨氛围。
(4)修改完善。承担初稿设计的科组依据网上和实地交流中获得的意见和建议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再按规定时间把定稿发布到网上。
3.集体备课后的实践与评价阶段
广大教师对三个组产生的定稿进行实践、对比,在网上评论。备课指导小组成员根据这些评论,推荐研究最深入、启发性最大的方案,被推荐出来的方案将在“小学数学跨校集体备课群组Blog”主页的最上方显示出来。
4.专业指导贯穿全程
(1)备课前的指导意见。在开展集体备课之前,对单元备课的结构、各环节的撰写要求提出指导性意见,发布在网上,让教师了解跨校集体备课究竟备什么、怎样备。
(2)备课中的及时记录与小结。每一次集体备课,每个年级的三位组长都要将讨论的过程及时记录并撰写集体备课小结,放到网上共享。
(3)备课后的案例对比分析。教研员认真阅读教师上传的备课稿,并摘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发布到网上供教师学习借鉴。
实施策略
1.以单元为备课单位,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集体备课首先必须协调好群体共性与教师教学个性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造成集体备课成果无法具体实施的无效状况。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把集体备课的内容锁定在单元分析上,并对备课结构作了细致的规定,包括单元总体目标、单元知识结构、课时子目标、课时教学重点、课时教学难点、学生易错点、练习题分析、课时教学策略等。其中,前七项均是所有教师的共性问题,适用于广大教师的备课需求,最后一项教学策略则可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同时,笔者对每一项内容作了深度上的要求,并做成单元备课模板放到网上供教师使用。这样做不仅凸显了集体备课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还培养了教师的单元意识和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例如,在五年级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二个课题“一个数乘小数”这一知识中,学生的难点在于他们过去所学的表示几份的数都是整数,当份数变成分数时,不能从表象上去理解,难以与乘法或除法联系起来,更难以把“一个数乘小数”与“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和千分之几”联系起来。教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教学的实施也才会更有效。因此,对难点的分析,适合于大多数教师,这是共性的基础问题。而这一问题在集体备课中产生了三种解决策略,体现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
策略1 编拟以下问题提纲以解决难点:(1)线段图中的三条线段各表示什么?(2)题中的“三量”之间有什么关系?(3)求0.5米和0.82米布的总价时, 列式的依据是什么?两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4)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例2,使学生按提纲思考,自己学会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策略2 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入手,分析“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以及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列式。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可先在黑板上画出1米的线段图,边画边分析:“这样的1米是13.5元,如果笔者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1份是多少?这样的5份占几分之几,也就是多少米?(0.5米)”求0.5米的价钱实际上就是求13.5的5/10。
策略3 通过与教材中的例1相同的事例,借助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和线段图,类推出求0.5米和0.82米布的价钱要列出算式13.5×0.5和13.5×0.82来计算,再联系已有的分数知识,说明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
2.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个人钻研与集体智慧的统一
解决了共性与个性如何协调的难题,再就是要解决如何凸显集体备课的“集体”即“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了。学习共同体内的分工、合作与交流不是放任自流的,必须事先做一定的规划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天河区的做法是:通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承担不同的备课任务,使区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历深入钻研教材教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来自各校同年级的教师围绕这些备课原稿进行交流、碰撞,结合各自的教学体验提出各种补充和修改意见,充实原稿,使其成为区域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而达到个人钻研与集体智慧的统一。
例如,小学数学第一册共有九个单元,而一个集体备课组内有十一所学校。于是,根据九个单元内容的多少,将其需精细备课的任务分配到所有学校中,即把内容较多的两个单元分配给两所学校合作完成,其余单元分别由九所不同学校来完成。这就使每所学校中,同一年级的教师在本学期的不同时间里承担不同单元的精细备课任务,从而个人钻研得到了保证。与此相配合的是由区中心组成员(即十一所学校组成的集体备课组组长)组织的交流活动,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年级教师对某一篇备课稿进行详细分析,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修改意见,从而形成了凝聚集体智慧的单元备课成果。
3.交流方式的优势互补,实现网络研讨与实地交流的统一
有交流才有教研,有交流才能称其为集体备课。因此,跨校集体备课必须通过网络的支持,才能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为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教师提供最及时的交流。集体备课的初稿需及时发布到网上,一般要求初稿在正常教学进度之前的两周发布到网上,以给教师足够的阅读时间,并能以“回复”的方式开展讨论。同时,网络中的交流以文本为主,而人的交往还需要面对面的语言、思维和情感的碰撞。因此,跨校集体备课还包括适时的见面交流,并把网络中的学习和讨论作为面对面交流的前期准备与后续延伸,达到网络与实地研讨的统一。一般地,在两周后教师会集中在某一所学校,通过区域研讨或小团队教研活动,结合实际教学中具体的课例,在某些难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上进行深入探讨。如在六年级集体备课中,教师针对如何沟通“求两个未知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多种方法这一问题,提出了各自的不同看法。有的教师认为应把教材中所要求的方法作为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暂时不要掺进其他方法,以免学生产生认识上的混乱;有的教师认为应该尽早将分数、倍数和比的知识在这个知识点中沟通,否则会对下学期的知识整理不利;有的教师则认为把多种方法作为备用的内容,看学生对例题的掌握情况而定……实践证明,这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往往在面对面的实地教研中更容易实现。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毕竟有限,一个单元中的两个小节可能只能完成其中一个小节的讨论,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将部分未能讨论完的内容在网络中继续完成。
4.注重加工创造,实现原创成果与资源借鉴的统一
由于小学数学单元备课并非只是把一篇篇完整的教学设计拼凑起来,而是要求笔者们对单元的整体和局部进行综合考虑,所以要求所备课的内容和结构也与普通的课时备课不同。天河区形成了小学数学集体备课独有的特色。如,对教学重点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一句话的描述,而是要具体列出该教学重点的要素有哪些、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是什么、突出教学重点的策略是什么。又如,对于教学难点的要求,需要教师指出教学难点的具体表现、原因分析以及解决策略。正因为这一特色,也使得教师不能也无法直接利用网上现有的以课时教案为主的丰富资源,而是必须得对其加以理解和提炼,吸取其精华,进行再创作。这就促使教师的备课只能在广泛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原创。
在进行六年级的“百分数”这一单元的集体备课时,先在网上分享了全国名师华应龙的教学实录。随后,教师根据实录浓缩了这样一段突出教学重点的策略:以选择足球队员的依据作为课的引入,让学生在比较球员射门水平的时候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在排除了各种不合理的办法后,引进“百分数”,使学生了解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再通过对学生课前所收集的生活中常见百分数的分析,深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如此,这个策略的提炼就是教师的原创,因为这里面体现了教师的研究。
5.建立动力机制,实现团队竞争与区域共进的统一
集体备课需要引进动力机制才能使这样的团队教研活动持续发展下去。首先,由于三个团队所备内容相同,备课质量就有了可比性,促使组长和组员们形成团队荣誉感,积极参与团队层面的研讨活动。其二,每一阶段的集体备课活动结束后,根据网上评论的情况和需要引导的方向,笔者把各个年级最具代表性的备课稿利用“推荐优秀”功能展示出来,作为全区教师参考的样板。这是一种学术上被认可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成了教师前进的动力。
在团队竞争的同时,笔者定期组织区级教研活动,对本年级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典型案例以及集体备课中值得推广的做法等进行综合分析,使全区的数学教师从整体上统一认识,明确方向。两个层面的同时推进、相辅相成,促进了区域教研的整体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