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名叫莎莉·拉斐尔,自小便立志要成为一名电台主持人。可遗憾的是,当时美国所有的电台都只聘用男性。因此,当她成年涉足这个领域之后,只能遭到永无休止的拒绝。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终于被一家电台破格录取了。她大喜过望,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她暗自下定决心,要把所有热情和精力都奉献给这个职业。可事与愿违,已经习惯了男性播音员的听众们,无法接受她的忽然出现,很快,她便被电台以“跟不上时代”为由漠然辞退。她的人生,再度陷入了一片黑暗与空茫。
无路可寻的她,辗转来到了波多黎各,她以为,她将会在这里找到希望的种子。可命运再一次给她出了一道难题——在美国长大的她,根本不会西班牙语。
她不愿放弃最后的光亮。潜心苦读,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来学习陌生至极的西班牙语。后来,在波多黎各,她终于得到了一个外出采访的机会。这个在她看来至关重要的采访,其实仅仅只是一家通讯社委托她前去多米尼加共和国采访正在进行的暴乱,就连途中的差旅费,也是自掏腰包。
有人认为,她一定是想工作想疯了。
鼓足勇气之后,她主动找到了“全国广播公司”的负责人,向他谈起了自己的节目构想。许久之后,此人终于对她的构想产生了兴趣。于是,微笑着告诉她:“公司一定会喜欢的!”
她开始了兴奋异常的等待,她甚至已经想好,第一次节目该说些什么。可不幸的是,这位广播公司的负责人此后离开了这家公司且去向不明。她的美梦,再一次被冷酷的现实所击碎。
无奈之下,她又找到了该公司的另外两名负责人。经过艰难的商讨,虽然该公司同意让她试试,却坚决反对她主持娱乐节目。始料未及,她只能做自己根本不擅长的政治主持。
她对政治真是一窍不通,但她实在不想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于是,她又和当年初到波多黎各一般,开始了昏天暗地的恶补计划……
1982年的炎炎烈夏,她的以美国独立纪念日为内容的政治节目开播了。顿时,她轻松坦诚而又爽朗的风格如同一道别样的凉风,席卷了所有听众。
有越来越多的挑剔者接受她,喜欢她,甚至在节目时间打进电话,与她探讨当前的政治问题乃至总统大选。这在美国电台的历史上,是绝无前例的。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破格留下了她。她几乎一夜成名,她所主持的节目,也成了全美最受欢迎的政治节目。可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她曾足足饱尝了18次被炒鱿鱼的苦痛!
如今,她是美国一家自办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在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每天有800万听众收听她的节目。而她,也凭借独特的风格和娴熟的语言技巧,两度拿下全美主持人大奖。
试想,如果没有这18次颠沛失业的成长经历,还会不会有后来享誉全美的莎莉·拉斐尔女士?
小文摘自《学习博览》 编辑/阿明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终于被一家电台破格录取了。她大喜过望,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她暗自下定决心,要把所有热情和精力都奉献给这个职业。可事与愿违,已经习惯了男性播音员的听众们,无法接受她的忽然出现,很快,她便被电台以“跟不上时代”为由漠然辞退。她的人生,再度陷入了一片黑暗与空茫。
无路可寻的她,辗转来到了波多黎各,她以为,她将会在这里找到希望的种子。可命运再一次给她出了一道难题——在美国长大的她,根本不会西班牙语。
她不愿放弃最后的光亮。潜心苦读,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来学习陌生至极的西班牙语。后来,在波多黎各,她终于得到了一个外出采访的机会。这个在她看来至关重要的采访,其实仅仅只是一家通讯社委托她前去多米尼加共和国采访正在进行的暴乱,就连途中的差旅费,也是自掏腰包。
有人认为,她一定是想工作想疯了。
鼓足勇气之后,她主动找到了“全国广播公司”的负责人,向他谈起了自己的节目构想。许久之后,此人终于对她的构想产生了兴趣。于是,微笑着告诉她:“公司一定会喜欢的!”
她开始了兴奋异常的等待,她甚至已经想好,第一次节目该说些什么。可不幸的是,这位广播公司的负责人此后离开了这家公司且去向不明。她的美梦,再一次被冷酷的现实所击碎。
无奈之下,她又找到了该公司的另外两名负责人。经过艰难的商讨,虽然该公司同意让她试试,却坚决反对她主持娱乐节目。始料未及,她只能做自己根本不擅长的政治主持。
她对政治真是一窍不通,但她实在不想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于是,她又和当年初到波多黎各一般,开始了昏天暗地的恶补计划……
1982年的炎炎烈夏,她的以美国独立纪念日为内容的政治节目开播了。顿时,她轻松坦诚而又爽朗的风格如同一道别样的凉风,席卷了所有听众。
有越来越多的挑剔者接受她,喜欢她,甚至在节目时间打进电话,与她探讨当前的政治问题乃至总统大选。这在美国电台的历史上,是绝无前例的。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破格留下了她。她几乎一夜成名,她所主持的节目,也成了全美最受欢迎的政治节目。可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她曾足足饱尝了18次被炒鱿鱼的苦痛!
如今,她是美国一家自办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在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每天有800万听众收听她的节目。而她,也凭借独特的风格和娴熟的语言技巧,两度拿下全美主持人大奖。
试想,如果没有这18次颠沛失业的成长经历,还会不会有后来享誉全美的莎莉·拉斐尔女士?
小文摘自《学习博览》 编辑/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