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为什么了不起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z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2年,纽约。尼克·卡拉威是一个来自美国中西部中产家庭的年轻人,他在放弃自己的作家理想后来到了纽约,白天在交易所中推销股票,晚上则在长岛西卵区的一间小平房中消磨时光。西卵区中新贵云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尼克的邻居盖茨比,挥金如土的他引发了纽约各色社会名流的注意,他们在他的豪宅里夜夜笙歌,然而作为聚会的主人,盖茨比神秘的行事方式却让所有人都对他知之甚少。直到盖茨比借尼克的朋友乔丹·贝克之口,恳请尼克为自己和尼克的表亲黛西·布坎南牵线搭桥后,尼克才明白了盖茨比的真正意图。
  盖茨比出身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这个穷小子,却在几年之前爱上了富家千金黛西。一战的爆发拆散了这对恋人,黛西没有抵住家人的劝说,嫁给了同样出身豪门的汤姆·布坎南。然而,黛西与汤姆的婚姻正处在阵痛期,汤姆在外有一个情妇,而从战场归来的盖茨比,则通过努力取得了成功,在经济实力上丝毫不输汤姆,所以黛西与盖茨比顺理成章地旧情复燃。但是这一切都被汤姆看在眼里,三人之间的矛盾终于在一场聚会中爆发,仅仅把和盖茨比的暧昧关系当做无聊生活调剂品的黛西,在面对两个男人的时候摇摆不定。在他们回到长岛的路上,心绪混乱的黛西失手撞死了汤姆的情妇,而深爱着她的盖茨比则愿意替她承担责任。汤姆情妇的丈夫,在汤姆的怂恿之下误以为盖茨比是误杀其妻子的真凶,于是他潜入道盖茨比家中,在盖茨比背后枪杀了他。汤姆与黛西在车祸发生后立即一同离开了长岛,盖茨比生前一派尊荣,但他的葬礼却只有寥寥数人出席。看透了上流社会之薄情寡义的尼克,对纽约这个浮华虚荣的大都市失望透顶,他最终选择离开这里,黯然地回到了故乡。
  2013年上映的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同名小说第五次被好莱坞搬上银幕。在之前四次电影改编中,虽然也曾有像弗朗西斯·科波拉(《教父》三部曲的导演)和罗伯特·雷德福这样的奥斯卡奖得主鼎力加盟,但它们都未能还原出菲茨杰拉德原著独一无二的风味。由巴兹·鲁赫曼(《红磨坊》)导演,当红小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新版《盖茨比》,与几部前作相比有着更高的投资规模,更奢华的场面和名头更响亮的一线巨星,但其最终结果仍然有些让人失望。
  整部影片是从一座疗养所中揭开序幕。在经历了盖茨比事件的打击之后,故事叙述人(同时也是菲茨杰拉德的化身)尼克·卡拉威因为酗酒与精神失调,正在这座疗养所中接受心理治疗。在与心理医生的对话中,尼克渐渐向医生说出了他与盖茨比在短短数月中的经历,那个承载着美国梦之阴暗面的脍炙人口故事也就此被他引出:主人公盖茨比出身于一个并不富有的家庭,曾在年轻时与名门闺秀黛西有过一段情,然而在盖茨比踏上二战战场的期间,黛西嫁给了同样出身豪门的汤姆·布坎南,她与盖茨比也就此失去了联系。时隔数年之后,终于获得了成功的盖茨比在黛西宅邸的对面建起了一座豪宅。出手阔绰的他,招徕了无数纽约上流宾客在他的豪宅中纵情声色,然而他这样做却只是为了引起黛西的注意,以挽回那段失落的爱情。
  在这部时长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充斥着巴兹·鲁赫曼标志性的视听轰炸。在表现爵士年代的纽约风情时,鲁赫曼将电脑合成的3D特效镜头与真实的历史档案画面相互混杂,让乔治·格什温的爵士经典《蓝色狂想曲》和Jay-Z等当代美国流行乐手的饶舌歌曲交替出现,于是,风度翩翩的时代气息和爵士年代的浮华优雅,经过鲁赫曼的改编之后统统变成了夜店男女的群魔乱舞,这种诠释,无疑会让死忠书迷对本片产生诸多诟病。但鲁赫曼一再强调,他把当代技术和历史背景相杂糅,是为了用盖茨比的故事借古讽今。毕竟,光怪陆离的画面和聒噪刺耳的流行音乐,确实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不管这习惯是否可取),也更能够拉近这个经典故事与当代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如果让我们退一步来看这个故事的话,我们也许同样会扪心自问,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与那个浮华奢靡的爵士年代真的有很大区别吗?当今世界,已经经历过了资本体制所导致的极端贫富差异与大范围经济危机,然而金钱至上的观念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依然统治着很多现代人的思维,我们中的很多人依然被金钱所散发的后现代迷雾蒙蔽着双眼,看不到资本思维的浮夸与徒劳。
  正是在浮夸时代的衬托之下,我们才能看出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复杂之处。他的眼光,要比那些泛泛之辈看的更远,他深谙赚钱之道,却又能看到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虚无,尽管他挥金如土,却没有被这种生活方式所影响,所以在小说中尼克会对他说,“你要胜过他们(指布坎南一家)的总和。”然而,他所面对的致命诱惑是黛西,他爱上的不仅仅是黛西,更是黛西所代表的上流社会与生俱来的一切外观:美丽、优雅、乐观、开朗、迷人。他自己深知这一点,当尼克对黛西动人又轻率的声音百思不得其解时,是盖茨比直击重点,解开了尼克的疑惑:“(因为)她的声音就像金钱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这句台词在电影中被删掉了)。黛西身上所有让盖茨比着迷的特质,都是由金钱堆砌而成的,盖茨比看得到他所面对的悖论,却又不能自拔,他身处的矛盾处境,折射出了他的复杂性格,正是这种性格,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将菲茨杰拉德的原著玩味至今。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对盖茨比的诠释,是新版《盖茨比》的最大亮点。通过盖茨比这个人物,莱昂纳多也在无意中进行着对自己形象的某种解构。就像盖茨比为自己创造出了钻石王老五式的表面形象一样,莱昂纳多在《泰坦尼克号》大获成功后的十多年中也在借助一系列严肃却略显无趣的角色,来塑造着自己作为一个“严肃演员”的表面形象。然而莱昂纳多对自己戏路的执拗坚持,虽然博得了很多人的好评,却也同样招致了对他的审美疲劳,越来越多的影迷开始用“用力过猛”与“装腔作势”之类的形容词来评价他一成不变的表演方式。新版《盖茨比》为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他也借盖茨比一角让我们看到了他掌握轻松戏码时的喜剧天赋,因为电影中的很多笑点,都来自于盖茨比成熟的外表与他不太成熟的心智之间的反差。莱昂纳多的表演,将盖茨比成功的还原为了一个事业虽然成功,却因为种种经历而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痴情男孩,这是莱昂纳多最擅长扮演的角色类型,也是很多观众最喜欢看到他扮演的角色类型。
  尽管有着上述亮点,新版《盖茨比》仍然算不上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它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笔调”与原著笔调的严重偏差。原著的笔调,被尼克·卡拉威在原著中的一段描述精妙地概括了出来,作为叙述者,尼克既是在楼上享受派对的人,又是在楼下默默眺望的旁观者,他“既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对这种生活方式既着迷又拒斥”。这种游走在参与和旁观边沿的态度,让原著的文字在强烈的好恶分辨之中带有对自我的反省,并具有着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这正是菲茨杰拉德在写作原著时所采取的笔调,也是巴兹·鲁赫曼在拍摄电影时抛弃了的笔调。沉溺于展示视听奇观的鲁赫曼,似乎迷失在了那个(/这个)他本应对其作出批判的时代的逻辑中,所以,华丽的布景与美轮美奂的服装只能更突出的显示出这部电影的肤浅与乏力。虽然新版《盖茨比》是五个电影改编版本中最忠于原著的一版,但也正是被人诟病最多的几处改动,标志了这部电影与原著在艺术水准上的分离。首先,鲁赫曼在影片开场处将尼克设置成了一个酒鬼,这种设置显然违背了尼克与菲茨杰拉德同时置身于事内与事外的态度,从而早早就为电影定下了一个怪异的调子。第二个显著改动,是对尼克与乔丹·贝克爱情线索的弱化。原著中的乔丹·贝克虽然在性格上与尼克大相径庭,然而在出身背景和看待上流社会的观点方面,他们两人却又极其相似。他们都出身于中产家庭,既不像穷小子出身的盖茨比一样有着孤注一掷的气魄,也不像富豪家庭出身的黛西一般,有着可以供她挥霍的无尽资本。相似的出身,造就了两人疏于行动,敏于观察的习性,也让两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变得顺理成章。尼克与乔丹略显静态的爱情关系,与盖茨比和黛西充满热情和痛苦的爱情关系组成了一组复调叙事,两条线索在相互对比之中相辅相成。电影对这条线索的弱化,无异于将乔丹·贝克贬为了完全功能性的花瓶角色,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电影在叙事上的丰富性,以及在观点方面的反思性。
  在经历了两个多小时的无谓喧闹之后,20世纪美国文学最为华彩的篇章——《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叙述部分,在托比·马奎尔稚气未消的嘶哑嗓音中显得是如此苍白无力。新版《盖茨比》试图借菲茨杰拉德的故事批判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却最终被时代的逻辑所同化和消解。它是一团无谓的泡沫,却也是一团了不起的泡沫,因为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看到我们时代的无数症候:苍白、肤浅、空虚、浮躁、支离破碎,和言不及义。
其他文献
天主教神学家汉斯·昆所倡导的世界伦理理想自20世纪后期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何谓世界伦理?世界伦理有何必要性和可能性?它的实现途径是什么?世界伦理的理想是否存在着理论上的困难?解决困难的出路是什么?对这些疑问,汉斯·昆在其《世界伦理构想》一书中给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这本书前言的第一句话“没有世界伦理,则人类无法生存”可以看作是汉斯·昆写作此书的基本动机。这一动机就是从人类生存的高度,强调世
一  杭州孤山是我一直不愿意谈的话题,不是因为无话,而是因为口吃;不是我不想写,而是火候还没有到。  大学第一学期的时候,每周一到周六,我几乎每天两次路过孤山,因为那时我是个走读生,借助在家住孤山隔壁的亲戚家里,正在学习写诗。奇怪的是,那时我对孤山是不屑的,总是这样想:“这么矮的山也配叫山吗?”  偶尔的一两个星期天,为了找灵感,我也曾经踏入临湖的中山公园,于是便能看到那红色的孤山二字,气贯笔墨,
·壹·  我和《博览群书》的交往是从2008 年开始的,到今年正好十年了。2007 年8 月初,我从老家石家庄返回北京,开始到鲁迅博物馆上班。馆长孙郁和我一样,都曾经在报社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我在石家庄日报社工作的那些年,正是全国的报纸媒体最辉煌的时候,工资收入可能是比博物馆的人们高不少。孙馆长当年在北京日报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估计也差不多。记得第一次拿到博物馆发的工资后不久,孙馆长关切地问我:“收
/壹/  11月22日下午,北京八家名人故居一干人马飞抵广州白云机场。  北京八家名人故居是指依托八个近现代名人建立起来的八家单位,这八个名人除了鲁迅,还有宋庆龄、李大钊、郭沫若、茅盾、老舍、梅兰芳、徐悲鸿。这八家单位从2000年开始集合在一起,每年有一家做东,组织大家一起到全国各个地方做展览。  2017年去的最后一个城市就是广州。  接待我们这次展览的地方是红线女艺术中心。不过,在23号的开幕
198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同时决定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搬上银幕,并于1981年同期放映。这可能算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创举——此前没有过,此后,由于版权等因素的限制,也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景象。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出版后“洛阳纸贵”的大热局面。作者周克芹在给责编的信中诉苦道:  我现在被吵得焦头烂额,藏也不是,躲也不是,那些记者、编辑、评论家,电影厂,出版
最近,清华大学新聞与传播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彬在为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增订本)一书写了一篇序言。他在序言中写道:  范敬宜在为《李庄文集》作序时提及现代中国新闻战线一代嵚崎卓荦的“英杰”:王韬、梁启超、章太炎、邵飘萍、瞿秋白、张季鸾、邹韬奋、范长江、胡乔木、恽逸群、邓拓、吴冷西、乔冠华、刘白羽、华山、穆青、李庄……回望历史,这一英杰序列仍在延伸。  …… ……  如此一
在新诗和旧体诗之间应该有一个湖泊,这座湖泊可以称为“凝视”。  关于“凝视”,萨特认为,他人的凝视带来羞耻或骄傲,并呈现出凝视对面的我本身,使我有了生命。在萨特这里,“凝视”点燃自我反省、自我觉悟、自我认同,这就像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和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很逍遥的生存状态。拉康则认为:“通过凝视,我进入了光,我接受的正是来自凝视的影响。”根据拉康的凝视理论,在诗
由于专业和工作的关系,我曾经看过许多现代作家的故居,也自然有些话可以说。  ·壹·  以下这件与作家故居有关的事情是我亲历的。1982 年在上报建立北京茅盾故居的申请还未批下的当儿,听说有人对作家故居设得过多而高级干部逝世后建故居却不易的情况有意见。当然这仅是耳闻,但故居所在的这条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可是个卧虎藏龙之地,三进四进的四合院多得是,前门在这个胡同而后门走那个胡同的房子也不在少数,茅盾这个
美人,永远是文学家们最钟情的礼赞对象,即便是普通人也喜欢称赞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女子,比如江南人会这样称赞一个小姑娘 :“格个小姑娘水灵灵的”——众所周知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里,女主人公毕秀姑之所以被叫做小白菜,就是因为长得水灵灵的。山东大汉则喜欢说 :“这个大嫚长得好啊。”而东北人称赞一个女子的容貌的时候会说 :“这个姑娘长得贼好看。”话是土了点儿,可情份是真的,发自肺腑。由此可见地大物博的中国,
善诗者韵至心声。读着苏连硕的诗,清逸与纯真一缕一缕地从他静穆的内心流出,渗透出了生命的静幽淡雅,一股灿然的青春风扑面而来。若不是已知老人家几近耄耋,定然会以为这是少年才俊的挥就——正所谓“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诗如风景,风景如诗;别具一格,风景独好,是对苏连硕最贴切的写照。  苏连硕能够优雅地面对红尘大千世界独善其身,用独特的笔触挥毫兴墨,幻化出独树一帜的意象表达,为读者铺出一幅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