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贯彻课改的精神,新学期我校从课堂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实行“导学式”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最后一个环节应结合实际找到更适合校情、学情的措施。
【关键字】课堂改革 导学式教学 自主学习
新时期我国的教育培养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二是培养能够继续学习的人。为此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从根本上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主阵地在课堂,主体是学生,关键是教师。改革的落脚点最终在课堂,而学习方式转变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要转变学习方式必须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必须重新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建立高效的课堂是各学校需要优先考虑解决的重点问题。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课堂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改思路。我校总结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我省宜川中学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所有成功的课堂都是“导学式”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转变教育观念:变“讲师”为“导师”;变“经验型”教师为“反思型”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导学教学法中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展示,现在主要的模式是:有一个学生在讲台上讲题或者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无疑这个学生的展示,使他的胆量、表达能力,甚至思维决策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这是不是最好的展示方法或者说是唯一的展示方法呢?我认为并不尽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人多机会少,课堂时间供不应求。试想如果一个班有70名同学,一节课两个人展示,一学期对于一个同学来说能有几次机会?或许有的老师会说这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好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基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每个同学都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势必只有那么几个爱说、爱想,喜欢发言,自然这些个同学就会得到很多机会,而其他的同学呢?
(二)占用时间多。上讲台展示的同学要想表现好,他不得不对这次展示花费很多的时间,首先自己肯定得弄明白吧,事实上除了讨论仍要占用很多时间来研究,接着再组织语言,更有甚者先把草稿打出来,媲美写作文,一天至少有六节文化课,除去上课时间还剩多少时间,那么其它课呢,难道就不学了?
(三)展示效果不尽人意。展示同学在展示过程中,不免紧张只顾自己说,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也欠缺,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听不到、听不明白就干脆置之不理,又有部分同学可能就看热闹了等等,这都是经常发生的,学生毕竟没老师讲的透彻,甚至也许就讲错了,这样自己和别人的时间都被耽误了,老师这时候再来纠正错误,我想效果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好,特别是新知识,易混淆的知识,应该给学生第一印象是正面的知识,这样会不会学生就恰好只记得错误的展示呢?
我认为,我们应该贯彻的是导学教学法的精神,展示不仅仅是形式,应该是展示讨论的结果,可能是正确的结果也可能是错误的暴露,当然老师总是希望他们的展示应该是基本正确,但是暴露出错不也是对我们老师最好的警示吗,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还坚持自己的错误,起码表示了这个错误真的很容易混淆,其它组员都无法解决,老师的作用不恰好体现了吗?同时展示的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本质都要自主学习,不是作秀更不能是给听课人看,应该让学生得到实惠,不是为观摩而上课,所以我认为可以进行这样展示:
(一)对于疑点问题、学生易错问题。在讨论后老师把它变成提问式,要找那些学的好但又马虎的学生回答,这样给全班同学都是一个提醒; 对于重点问题,难点问题、高考考点问题老师可以请明白的同学举手,顺便调查到底有多少同学掌握了,然后提问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看他们问题在哪,也就是症结在哪,老师对症下药,学生也恍然大悟,大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皆大欢喜;对于研究性问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可以由学生写出他的详细研究过程或解答过程并贴在指定位置,也方便其他学生学习和质疑,在大家都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老师最后进行总结归纳,效果显而易见。
(二)对于课堂作业 ,练习题这些具体检测题目可以一组抽一到两个学生,一共七八个台上板演,这样既能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又能再一次暴露问题,再一次解决问题,强化记忆。
总之,对于导学案教学法,我们应该多研究、多交流,对每一步教学环节找出适于学生、适于自己,同时也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将课改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作者单位: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字】课堂改革 导学式教学 自主学习
新时期我国的教育培养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二是培养能够继续学习的人。为此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从根本上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主阵地在课堂,主体是学生,关键是教师。改革的落脚点最终在课堂,而学习方式转变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要转变学习方式必须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必须重新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建立高效的课堂是各学校需要优先考虑解决的重点问题。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课堂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改思路。我校总结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我省宜川中学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所有成功的课堂都是“导学式”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转变教育观念:变“讲师”为“导师”;变“经验型”教师为“反思型”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导学教学法中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展示,现在主要的模式是:有一个学生在讲台上讲题或者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无疑这个学生的展示,使他的胆量、表达能力,甚至思维决策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这是不是最好的展示方法或者说是唯一的展示方法呢?我认为并不尽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人多机会少,课堂时间供不应求。试想如果一个班有70名同学,一节课两个人展示,一学期对于一个同学来说能有几次机会?或许有的老师会说这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好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基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每个同学都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势必只有那么几个爱说、爱想,喜欢发言,自然这些个同学就会得到很多机会,而其他的同学呢?
(二)占用时间多。上讲台展示的同学要想表现好,他不得不对这次展示花费很多的时间,首先自己肯定得弄明白吧,事实上除了讨论仍要占用很多时间来研究,接着再组织语言,更有甚者先把草稿打出来,媲美写作文,一天至少有六节文化课,除去上课时间还剩多少时间,那么其它课呢,难道就不学了?
(三)展示效果不尽人意。展示同学在展示过程中,不免紧张只顾自己说,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也欠缺,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听不到、听不明白就干脆置之不理,又有部分同学可能就看热闹了等等,这都是经常发生的,学生毕竟没老师讲的透彻,甚至也许就讲错了,这样自己和别人的时间都被耽误了,老师这时候再来纠正错误,我想效果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好,特别是新知识,易混淆的知识,应该给学生第一印象是正面的知识,这样会不会学生就恰好只记得错误的展示呢?
我认为,我们应该贯彻的是导学教学法的精神,展示不仅仅是形式,应该是展示讨论的结果,可能是正确的结果也可能是错误的暴露,当然老师总是希望他们的展示应该是基本正确,但是暴露出错不也是对我们老师最好的警示吗,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还坚持自己的错误,起码表示了这个错误真的很容易混淆,其它组员都无法解决,老师的作用不恰好体现了吗?同时展示的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本质都要自主学习,不是作秀更不能是给听课人看,应该让学生得到实惠,不是为观摩而上课,所以我认为可以进行这样展示:
(一)对于疑点问题、学生易错问题。在讨论后老师把它变成提问式,要找那些学的好但又马虎的学生回答,这样给全班同学都是一个提醒; 对于重点问题,难点问题、高考考点问题老师可以请明白的同学举手,顺便调查到底有多少同学掌握了,然后提问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看他们问题在哪,也就是症结在哪,老师对症下药,学生也恍然大悟,大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皆大欢喜;对于研究性问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可以由学生写出他的详细研究过程或解答过程并贴在指定位置,也方便其他学生学习和质疑,在大家都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老师最后进行总结归纳,效果显而易见。
(二)对于课堂作业 ,练习题这些具体检测题目可以一组抽一到两个学生,一共七八个台上板演,这样既能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又能再一次暴露问题,再一次解决问题,强化记忆。
总之,对于导学案教学法,我们应该多研究、多交流,对每一步教学环节找出适于学生、适于自己,同时也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将课改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作者单位: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