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构建模式研究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a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是世界一流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清华大学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取得的各项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的目标定位、运作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析阐述,总结其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合作方式、管理体制以及开展跨学科交流的各种措施等主要特点,对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
  跨学科研究平台的运行质量作为“双一流”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跨学科的发展加速学科之间的转化,人才培养模式也从单一走向多元,以跨学科研究平台为发力点,培养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共同趋势。本文以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为例,从它的目标定位、运作模式、管理机制、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主要方面进行阐述分析,通过总结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和丰硕成果,为我国其他高校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目标定位
  1.解决实际棘手难题
  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建设是以创新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线,聚焦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着力产出科研成果解决人类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从研究方向层面看,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的目标是通过促进学科交叉,跨越学科界限,汇聚多个学科领域的顶尖人才,克服多学科交叉之间的障碍,推进跨学科研究之间的深度合作。从院系参与层面看,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的目标是通过联合各个院系共同组建新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吸引全校其他院系共同参与,成立优势的科研团队,围绕以跨学科研究为主题的重大科研项目展开深入探讨,解决科研攻关难题。跨学科研究机构的成立离不开多个院系的共同参与,也是多种知识融会贯通的平台。从发展战略层面看,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的目标是以深入推动跨学科研究为着力点,围绕前沿科技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未来发展,力争产出更多科研成果,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在发展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基础上,吸引海内外的优秀人才,打造一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科研攻关队伍,培养一批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人才,为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2.冲破学科界限束缚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部分专业都是按照传统模式进行设置的,这一传统学科专业的教育模式是按所属学科来传授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设置界限分明,很难涉及到其他学科专业的知识, [1]同时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是多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体现,不仅表现出学科交叉的重要性,而且也說明之前的学科设置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冲破学科界限束缚,广泛开展跨学科研究,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模式,服务国家战略,解决人类社会生活中棘手的难题,是清华大学设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的最终目的。
   构建模式
  清华大学拥有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等众多跨学科研究平台,这些跨学科研究平台不仅在运作模式上特色鲜明,紧紧围绕目标定位开展研究工作,而且涉及的领域广泛、学科众多,包括电子学、神经科学、计算机和控制论等众多优势学科,共同助力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发展。
  1. 打破专业界限、整合院系资源,培养跨学科研究人才
  学科界限始终是跨学科发展的障碍。清华大学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实施大类培养计划,以此来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2017年,清华大学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方案,将所有本科招生的单独专业合并为16个大类,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学科大类的培养计划,大力推进通专融合,对全校所有本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大纲进行修订,并在此基础上设立首席教授进行指导。[2]学校设立通识教育特区“新雅书院”,新雅书院实行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住宿,开设高水平的通识课程,设立多交叉的本科专业,其设立的两个跨学科专业,具有鲜明的整合性、交叉性和有机融合的特点。创意设计与智能工程专业是在智能设计、计算机、自动化、机器人等学科的基础上设计的多学科交叉专业,主要从科学和艺术角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跨学科背景下开展教学工作,不仅培养学生扎实的工程基础和深厚的设计功底,而且锻炼学生在艺术审美方面的专业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该专业学制为5年,毕业后将授予工程和设计双学位。政治经济与哲学专业是以数学计算和人文社会的大类课程为基础,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三个学科的核心、根本理论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其课程设置不是通过学科课程之间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将三个学科里现有的课程筛选出来直接讲授,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高质量课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该专业学制为4年,毕业后将授予法学学位。[3]除此之外,新雅书院还举行了创意设计与智能工程专业教改项目鉴定会,这一项目借助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的优势平台,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以多学科交叉的模式设计课程,让学生接受不同学科领域的思想熏陶,从跨学科的角度考虑问题,锻炼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该项目将打破学生专业界限与打破教师资源边界的模式融合起来,探索学科交叉的教学方法,建立本科交叉学科的教学模式和范畴,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
  以设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项目为出发点,整合院系资源,培养拥有多个学科背景知识的高层次人才。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项目由美术学院、计算机系、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建设,于2009年正式启动,作为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按照二级学科进行管理。正是因为当前国内单一学科的人才难以胜任创意产业,艺术、科技与传媒无法实现有效整合,所以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的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全新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实现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跨学科的属性使这个项目可以招收各院系的学生统一依托于美术学院进行培养,经过三年的学习,毕业生有三个“出口”专业可以选择,即可以从计算机、传播学和设计学三个学位中选择一个,这种新型培养方式决定该项目从招生、培养到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都与现在通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在为期三年的培养过程中,第一年以涉及三个学科的基础课程为主,第二年和第三年则主要围绕毕业设计展开。为了帮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尽快进入“状态”,项目为每一位学生安排两名来自不同院系的导师,分别担任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第一导师来自学生最终想要的“出口”专业,第二导师则来自与毕业设计具体内容相关的专业。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们在完成毕业作品过程中,可以得到不同专业教师的指导,从而帮助他们完成一个真正体现跨学科知识运用的完整作品。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产业发展,聚焦国际发展前沿领域,以跨学科培养模式为中心,融合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信息传播等综合知识,培养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复合型人才。[4]   2. 搭建跨企业、跨国的跨学科合作平台
  以跨学科研究合作平台为纽带,聚焦重大科研项目,着力产出跨学科研究成果是跨学科研究平台的主要职能,也是实现高校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步。清华大学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利用学科优势与国内外的企业进行密切合作,积极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以实际工程项目为目标导向,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共同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清华大学积极与国内企业进行科研项目之间的合作,联合各个院系及海内外的专门人才聚焦科学研究前沿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对接,展现跨学科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2016年3月,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成功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商业用途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核研院作为清华大学重要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在核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发挥跨学科的重要价值和独特作用。核电站建设涉及从核物理到热物理、机械工程、计算机、控制、材料等方面的学科,需要很多学科专家一起工作,共同探讨项目的解决方案。这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突破单一学科的思维限制,既融入学科多元化发展的元素,又凸显跨学科的真正价值;在参与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过程中,不仅给跨学科研究提供真实的应用平台,而且也提高跨学科研究人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用这种方式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一方面,扩大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体现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在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不仅立足于国内跨学科研究合作平台的搭建,而且积极开辟跨学科研究合作平台的新渠道。清华大学与国外高校展开跨学科、跨文化的实践探索,致力于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不断为跨学科的发展注入新血液。清华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创建的全球创新学院,是其在构建跨学科交流合作平台的又一个重要战略性部署,也是其在国际交流战略布局中里程碑式的重要一步,其目的就是在国际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应对世界性难题及未来全球发展带来的挑战,联合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专业人才。清华大学在与国际高校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拓宽跨学科研究的领域,而且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开辟新途径。清华大学通过搭建跨企业、跨国的跨学科合作平台,聚焦重大科研项目,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全面发力,既实现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也符合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目标定位。
  3. 廣泛开通多样化、多层次的跨学科互动交流渠道
  多样化的信息交流渠道是推动跨学科研究平台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清华大学为更好地营造跨学科交流氛围,进一步加强跨学科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广泛开通各种与跨学科研究相关的信息沟通渠道。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发起“学术微沙龙”活动,即一个促进跨学科思想交流的平台,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通过平台尽情讨论与跨学科有关的学术问题。“学术微沙龙”不仅仅是一种校园活动,更多的是倡导一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流模式,培养学生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学术兴趣,更深刻地了解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交叉性,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与其他专业领域的教授、学者探讨问题的过程,跨越学科界限的障碍,从多学科层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摩擦出更多思维火花,为未来的科学研究积累经验。[5]为了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跨学科交流氛围,校内各单位和组织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和多种类型的多学科交叉学术活动,如教授沙龙、交叉专题论坛、长聘教授讲坛等。清华大学开通的这些信息交流渠道提高了全校师生参与跨学科交流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多学科交叉的环境下,倾听来自不同学科的声音,促进思想深度的交流融合,更能对未知问题提出创新性想法和最佳解决方案。
  4. 基于跨学科研究建立的平台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独特优势,清华大学成立了专门的跨学科管理团队,这些管理团队包括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管理办公室和跨学科交叉研究工作领导小组。首先,清华大学在2015年成立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鼓励在校教师进行跨院系兼职工作以及加强对交叉学科学生的培养,大力支持教师和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跨学科研究。[6]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实行五年一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既不追求短期目标,也不以论文和研究成果作为唯一考核标准,这种考核方式给教师和学生们创造一个广阔的学术空间,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次,为了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实验室的科研建设,学校规定教师在实验室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可以联合署名,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教师们的科研热情和创造活力。让不同院系的教师可以自由地跨院系兼职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其他院系教师共同解决科研难题。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交叉学科培养方式学习更多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促进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为跨学科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最后,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管理办公室和跨学科交叉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的组建能够有效地指导跨学科研究的稳步推进,帮助跨学科团队研究人员解决一些其他问题,为跨学科研究扫清障碍,保证跨学科研究项目顺利进行,同时也为跨学科研究平台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指导性意见和相关决策。
  5. 围绕学科交叉实施全方位、多保障的制度举措
  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发展离不开多种举措共同助力,基于全方位、多保障的制度措施是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的显著特征。2016年4月,清华大学对学校科研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把学科交叉作为推动科研发展的重要举措,并围绕跨学科研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措施,为跨学科的发展铺平道路。2017年8月,清华大学出台了《关于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指导意见》《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工作办法》等重要文件,为跨学科研究在科研项目上更好地发挥实际作用提供有力保障,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充足动力,扫清跨学科研究平台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随着学科交叉的各项制度和措施的密集出台,标志着清华大学的跨学科研究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开始加速前进。清华大学鼓励跨学科研究团队积极参与对全球变化重大前沿问题的自由探索和不同学科的科研团队进行深度合作,学校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实施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各种政策,为跨学科研究团队的组建以及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跨学科研究平台管理制度的完善为跨学科的发展指明方向,提高运作效率,多措并举,共同发力,为跨学科研究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启示
  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其他高校跨学科研究平台的构建及发展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启示:
  1.打破学科壁垒,调整跨学科资源分配比例
  如何改变大学固有的学科管理模式是当今高校在跨学科领域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如何根据自身跨学科的发展状况来对现有的学科管理模式和学科资源分配比例做出恰当的调整则是大多数高校在跨学科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借鉴清华大学在这方面的有益经验,对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建设也应出台相关的学科调整政策、采取一些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措施,鼓励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学生在跨学科的大环境下进行学术交流,给跨学科研究人员创造更多的自由空间,整合院系的学术资源,促进院系与跨学科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以此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调整对跨学科资源的分配。
  2.搭建学科知识共享平台,以跨学科研究推动前沿科技创新
  跨学科研究是多学科知识共同作用的表现,搭建跨学科研究交流平台,寻求跨学科研究合作伙伴是促進跨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方面,清华大学给了我们有益启示:一是跨学科研究平台的搭建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促进跨学科研究发展;二是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展跨学科研究,通过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完善与企业合作机制,让不同背景的专业人才组成团队实现创意原型;三是可以与海内外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展开国际合作,拓宽跨学科研究的国际视野,推动师生参与不同形式的国际交流,让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共同开展跨学科研究,不同的专业视角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通过多种方式搭建跨学科研究交流合作平台,推进跨学科研究向深入发展。
  3. 完善跨学科研究人才的培养体系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贯穿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的完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其可以源源不断地为跨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跨学科人才培养涉及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教育程度的学生以及跨学科课程如何设计、学分如何换算、整体如何运行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我国其他高校可以借鉴清华大学对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方法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目标定位等寻找解决方案。清华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是通过专业合并,全面推行大类培养和管理,设置本科跨学科专业、研究生跨学科联合培养项目等方式构建整个学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网络。通过建立一条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完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路线,很好地保证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上不会出现断层,有了这样一个延续的过程,无论是在人才引进上,还是在人才输送上都不会出现人才严重脱节的现象。
  4. 健全跨学科研究平台的管理体制
  跨学科研究平台的长期运行离不开一支专门的管理团队,通过健全跨学科管理体制,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为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提供服务。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跨学科研究平台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体制,即使有部分高校已经成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管理小组,但管理分工不够明确,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这给跨学科的整体运行效率带来一定阻力。清华大学在跨学科研究平台上建立的管理体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管理体制的完善为跨学科研究平台的运行奠定坚实基础。我国的其他高校可以借鉴清华大学在跨学科管理体制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成立专门的跨学科研究管理机构,明确管理分工,细化管理工作,完善跨学科研究平台的运行体系,充分发挥跨学科管理团队的作用,为跨学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便利,推动跨学科研究长期向好发展。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北京高校跨学科研究平台构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7JDJYB0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雷鸿春,贾先,梁艳,等.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J].劳动保障世界,2017(14):50.
  [2] 清华大学着力构建支持“双一流”建设的制度体系[EB/OL].(2018-11-08)[2019-06-16].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01811/t20181108_354105.html.
  [3]跨学科交叉专业[EB/OL]. [2019-06-17]. https://www.tsinghua.edu.cn/publish/xinya/10639/index.html.
  [4]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项目招生简介[EB/OL]. [2019-06-17].https://www.tsinghua.edu.cn/publish/ad/2888/2018/20180928144328470562765/20180928144328470562765_.html.
  [5]清华微沙龙:跨学科交流的狂欢[EB/OL].(2015-04-17)[2019-06-15].https://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5/20150417105201633493845/20150417105201633493845_.html.
  [6]清华大学成立两交叉学科实验室[EB/OL].(2017-12-16)[2019-06-11]. 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7-12/16/c_1122121754.htm.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卜 珺]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精神源远流长,是一所大学优良传统的精华之所在,是一所大学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底蕴之所在。在当今时代,践行和发扬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本文结合北京邮电大学的实际,探讨践行大学精神的有效途径,为国内同类大学践行大学精神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高校;大学精神;践行途径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根系所在,也是一所大学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摘 要:自2013年开始定点扶贫镇康县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理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按照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整体安排,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关键词:定点扶贫;脱贫攻坚;中国农业大学;镇康  2020年4月15日,一场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在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中国农大)校园和云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深化,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成为新时期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从趋同化管理的内涵入手,探讨文化融合对趋同化管理的重要意义,指出语言不适应、“圈子文化”以及文化理念差异为趋同化管理带来的挑战,并结合清华大学国际学生趋同管理实践,从强化国际学生服务、打造文化融合活动以及建设国际化校园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推动趋同化管理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国际学生;文化冲突;趋同管理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法学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结合中国政法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管理、师资队伍、国际合作、社会服务等角度探讨我国法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教育;高等法学教育;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建设
摘 要:为了巩固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北京联合大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实行了创新举措。运用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契机,依托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学术力量和强大的思政课师资团队,为各学院配备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导师,帮助各学院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支持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掌握挖掘课程思政
@ 程华东(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中庸》言:“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王阳明也说过“事上磨练”。自古道: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讲的都是如何激励和造就人才。基于教育语境,笔者谈谈高校教师的激励之道。高校具有价值共同体、教育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的组织属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高校教师的激励之道,一是大兴尊师重道风尚
北京语言大学每年都有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人次的外国留学生和5,000多名中国学生在校共同学习。这些来源广泛、文化多元、观念各异的学子,源源不断地带来了千姿百态的各国文化,汇成了北语校园风格独特的国际化文化景象。  作为一所社会主义大学,其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着力培养中国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作为一所国际型大学,其校园文化具有
摘 要: 爱国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出版传媒人才培养的思想基础。长期以来,北京印刷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特色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夯实人才培养思想文化根基。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学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中国出版传媒人。  关键词:爱国主义;大爱大德大情怀;新时代中国出版传媒人  爱国主义
随着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发展,大学生已进入恋爱年龄阶段,对爱情有了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一个人对待恋爱、婚姻的态度、观念,以及与异性交往的能力等,往往也是在大学阶段形成和发展的。恋爱中出現的许多问题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  为此,笔者在2010年4月以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为主体进行了一次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本次调查反映了大学生恋爱的一些新特点,同时也发現了
摘 要:建设一流大学既要提高大学的资金筹措能力,又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对美国加州大学系统和常春藤联盟高校2016年度财务报表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美国一流大学财务收支状况,剖析美国一流大学的经费收支。厘清美国一流大学“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以期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一流大学;财务运行机制;加州大学;常春藤联盟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