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已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启动、正规和深化三个发展阶段。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二本院校理工科院系如何有效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关键词:二本院校;科技创新;大学生
作者简介:周海霞(1984-),女,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重庆 4041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99-02
一、研究背景
创新与科技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主要动力,[3]《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切实推动科技与经济互融并进,尽快形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促进“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为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奠定决定性基础。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力军,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之一是科技创新素质。[4]但是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科技创新能力不够突出,实践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求出现了脱节,从而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别是二本院校理工科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作为二本院校的理工科院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已刻不容缓。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能为今后的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指明方向,使今后的科技创新工作做到有理可依、有法可效。
二、本文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科技创新活动在全国高校的历史以及普遍现状;科技创新活动在二本院校理工科院系的探索;科技创新活动在二本院校理工科院系的展望。
三、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历史以及普遍现状
国外大学的教育创新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就拉开了帷幕,[1]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已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启动、正规和深化三个发展阶段。[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发展到今天,全国高校已经掀起了一股科技创新的浪潮,各种全国性的科技创新比赛不断出现,对地方性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起到了有效的示范作用。虽然有外界的关注,但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以二本院校理工科院系为例,通过随机采访调查显示,80%的人没有科技创新的意识,90%的人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这是一个严峻的现状。二本院校的学生人数占全国高校学生总人数的比重很大,提高二本院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科技创新活动在二本院校理工科的探索
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对二本院校理工科开展的科技活动进行了探索。
1.科技创新活动实际情况
自2002年开始重庆三峡学院每年都会定期由校团委牵头,举办“科技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由相关二级院系承办,主要围绕“科技创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在第九届科技文化节上,有“智能动力船模大赛”、“绿色户型模拟组装大赛”等。比赛的形式为学生组队参加,并设计相关的科技创新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学校积极宣传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生参与度较高,首先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项目申请,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1)活动范围受限。活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限于活动主题,将参赛选手的范围缩小了,如第九届“科技文化节”的两个比赛,“智能动力船模大赛”的获奖选手全部都是物电院学生,而“绿色户型模拟组装大赛”的获奖选手全部都是建工系学生。由于学生专业领域的限制,全校性的“科技文化节”,可能只是在个别院系比较活跃。
(2)科技创新氛围不浓。虽然学校大力提倡、鼓励学生科技创新,但是,整个大环境缺乏一种科技创新的氛围,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院领导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一个教师辅导几个寝室,经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联系教师,询问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很少有学生自发组成团队,研究、开发项目。
(3)活动的水平不高。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步较晚,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不是很高的大背景下,[2]二本院校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的问题更为突出。
(4)指导教师负担过重。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导致项目的完成成了指导教师的实践活动,不但没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给指导教师增加了负担。[5]
(5)学校引导力度不够大。当前高校的评价体系大都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过多地注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在潜意识中,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形成深刻地认识。[6]
3.科技创新活动的反思
在学校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院系领导也为“科技创新”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但“科技创新之路”一直走不远,原因如下:
(1)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经过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够,对“科技创新”缺乏了解,并将其神秘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科技创新作品等问题。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缺乏一种挑战困难的精神,不愿意花时间去钻研。
(2)从教师角度来讲,和学生接触时间不长,不了解学生,不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进而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同时,绝大多数课堂是以教师为主,进行灌输式的教育,缺乏教学的创新,不能较好地通过课堂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钻研的兴趣。
(3)从学校角度来说,多数大学教育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导致学生依旧遵循已形成的学习思维模式。学校虽然大力提倡创新,但对于创新没有推出大力度的扶持措施。 (4)从社会角度来说,由于学生接受的是“应试教育”,从小就缺乏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追求高分”成了学生时代的主旋律。再者,科技创新的体制不够完善,导致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创新效率不高,在这一背景下,[2]二本院校理工科院系的科技创新要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4.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
高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涉及到学习、创造、应用等领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过程就是从科技研究到技术开发的一般过程。[2]为此,进行如下方面的探索: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大部分学生自己接触“科技创新”的机会较少,通常通过课堂、会议、讲座等形式加以了解,因此,学生普遍缺乏“科技创新”的意识,为此,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思想的灌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
第二,努力争取与其他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院校合作,将优秀的学生创新作品进行展览,让学生对创新有大致地了解。
第三,营造一个“宽容失败”的氛围,让学生培养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7]
(2)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第一,集中培训,将一些有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想法的学生集中起来,采取小班教学,如10个人一班,分批组成“科技创新实验班”,聘请专业的、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定期进行强化培训。
第二,建设创新培训网站,互联网上的精品课程和开放课程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很有帮助。[8]通过建设创新培训网站,将创新的项目信息、培训教程、成果等一系列的内容集中在网站上,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创新的最新动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加强同其他院校的交流,组织学生到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合作院校进行学习,和合作院校学生一起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四,通过课程设置,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认识不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这样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对于创新大有裨益。[9]
(3)自由进行科技创新。
第一,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科技创新,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并有权自己申请一名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第二,学校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10]活动最好不限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没有主题的限制,就消除了专业的制约,使更多的理工科学生可以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有助于科技创新活动在全校理工科学生中推广。
第三,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参赛中,学生能明确自己与其他院系学生的差距,随之通过努力缩小差距,以达到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
(4)定制科技创新鼓励机制。
第一,由于现实生活中,企业看重的是利润最大化,[11]因此,应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市场接轨,争取将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转化成商品,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
第二,可以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学校的整体措施,如综合评定、评先评优、学分联系起来,[12]让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得到肯定,以更好地激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
(5)完善学校科技创新相关管理机构的建设。科技活动要想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对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完善是必须的。[13]而随着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提倡,社团在大学的管理中占了相当的比例,因此可以依靠社团来督促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与科技创新有关的社团是大学生科技协会。主要负责监督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完善社团的管理,对于改善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社团进行完善:
第一,选择优秀教师对社团进行具体指导,提高学生创新活动的效率。[14]
第二,给社团创造良好的管理条件,如分配独立的办公室、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等。
(6)通过与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实习基地的教师的实践能力很强,而且很多教师都有创业方面的经验,能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思路,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15]
五、科技创新活动在二本院校理工科院系的展望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应初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逐步形成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使之能用科技创新的思维思考问题。淡化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认知,使学生不畏惧科技创新,敢于科技创新。
第二,学生热爱科技创新,能有自己的科技创新作品,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科技创新想法。
第三,在学校推起科技创新的浪潮,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科技创新,接受科技创新,并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中。
参考文献:
[1]王洪波.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邹海贵.知识经济下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3.
[3]万劲波,张琳.论创新发展战略预见[J].科学学研究,2010,(6).
[4]陆锦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思想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4).
[5]张秋实,张丽伟,陈丹丹,等.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2).
[6]王天云,晏欣,王芬.学分制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
[7]袁金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施策略[J].中国报业,2011,(2).
[8]李勇.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9).
[9]耿艾莉,王岩松.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0).
[10]霍苗,马国艳,李忠楠.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价值工程,2011,(18).
[11]陈伟.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J].湘潮,2011,(5).
[12]李清泉,郑吉峰.创业计划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
[13]于洪杰,任峰,王星星.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
[14]徐晓,朱巍.基于科技创新型社团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4).
[15]金德,王兴明.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4).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二本院校;科技创新;大学生
作者简介:周海霞(1984-),女,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重庆 4041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99-02
一、研究背景
创新与科技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主要动力,[3]《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切实推动科技与经济互融并进,尽快形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促进“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为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奠定决定性基础。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力军,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之一是科技创新素质。[4]但是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科技创新能力不够突出,实践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求出现了脱节,从而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别是二本院校理工科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作为二本院校的理工科院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已刻不容缓。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能为今后的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指明方向,使今后的科技创新工作做到有理可依、有法可效。
二、本文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科技创新活动在全国高校的历史以及普遍现状;科技创新活动在二本院校理工科院系的探索;科技创新活动在二本院校理工科院系的展望。
三、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历史以及普遍现状
国外大学的教育创新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就拉开了帷幕,[1]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已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启动、正规和深化三个发展阶段。[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发展到今天,全国高校已经掀起了一股科技创新的浪潮,各种全国性的科技创新比赛不断出现,对地方性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起到了有效的示范作用。虽然有外界的关注,但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以二本院校理工科院系为例,通过随机采访调查显示,80%的人没有科技创新的意识,90%的人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这是一个严峻的现状。二本院校的学生人数占全国高校学生总人数的比重很大,提高二本院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科技创新活动在二本院校理工科的探索
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对二本院校理工科开展的科技活动进行了探索。
1.科技创新活动实际情况
自2002年开始重庆三峡学院每年都会定期由校团委牵头,举办“科技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由相关二级院系承办,主要围绕“科技创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在第九届科技文化节上,有“智能动力船模大赛”、“绿色户型模拟组装大赛”等。比赛的形式为学生组队参加,并设计相关的科技创新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学校积极宣传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生参与度较高,首先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项目申请,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1)活动范围受限。活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限于活动主题,将参赛选手的范围缩小了,如第九届“科技文化节”的两个比赛,“智能动力船模大赛”的获奖选手全部都是物电院学生,而“绿色户型模拟组装大赛”的获奖选手全部都是建工系学生。由于学生专业领域的限制,全校性的“科技文化节”,可能只是在个别院系比较活跃。
(2)科技创新氛围不浓。虽然学校大力提倡、鼓励学生科技创新,但是,整个大环境缺乏一种科技创新的氛围,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院领导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一个教师辅导几个寝室,经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联系教师,询问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很少有学生自发组成团队,研究、开发项目。
(3)活动的水平不高。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步较晚,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不是很高的大背景下,[2]二本院校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的问题更为突出。
(4)指导教师负担过重。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导致项目的完成成了指导教师的实践活动,不但没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给指导教师增加了负担。[5]
(5)学校引导力度不够大。当前高校的评价体系大都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过多地注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在潜意识中,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形成深刻地认识。[6]
3.科技创新活动的反思
在学校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院系领导也为“科技创新”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但“科技创新之路”一直走不远,原因如下:
(1)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经过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够,对“科技创新”缺乏了解,并将其神秘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科技创新作品等问题。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缺乏一种挑战困难的精神,不愿意花时间去钻研。
(2)从教师角度来讲,和学生接触时间不长,不了解学生,不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进而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同时,绝大多数课堂是以教师为主,进行灌输式的教育,缺乏教学的创新,不能较好地通过课堂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钻研的兴趣。
(3)从学校角度来说,多数大学教育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导致学生依旧遵循已形成的学习思维模式。学校虽然大力提倡创新,但对于创新没有推出大力度的扶持措施。 (4)从社会角度来说,由于学生接受的是“应试教育”,从小就缺乏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追求高分”成了学生时代的主旋律。再者,科技创新的体制不够完善,导致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创新效率不高,在这一背景下,[2]二本院校理工科院系的科技创新要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4.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
高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涉及到学习、创造、应用等领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过程就是从科技研究到技术开发的一般过程。[2]为此,进行如下方面的探索: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大部分学生自己接触“科技创新”的机会较少,通常通过课堂、会议、讲座等形式加以了解,因此,学生普遍缺乏“科技创新”的意识,为此,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思想的灌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
第二,努力争取与其他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院校合作,将优秀的学生创新作品进行展览,让学生对创新有大致地了解。
第三,营造一个“宽容失败”的氛围,让学生培养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7]
(2)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第一,集中培训,将一些有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想法的学生集中起来,采取小班教学,如10个人一班,分批组成“科技创新实验班”,聘请专业的、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定期进行强化培训。
第二,建设创新培训网站,互联网上的精品课程和开放课程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很有帮助。[8]通过建设创新培训网站,将创新的项目信息、培训教程、成果等一系列的内容集中在网站上,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创新的最新动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加强同其他院校的交流,组织学生到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合作院校进行学习,和合作院校学生一起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四,通过课程设置,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认识不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这样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对于创新大有裨益。[9]
(3)自由进行科技创新。
第一,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科技创新,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并有权自己申请一名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第二,学校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10]活动最好不限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没有主题的限制,就消除了专业的制约,使更多的理工科学生可以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有助于科技创新活动在全校理工科学生中推广。
第三,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参赛中,学生能明确自己与其他院系学生的差距,随之通过努力缩小差距,以达到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
(4)定制科技创新鼓励机制。
第一,由于现实生活中,企业看重的是利润最大化,[11]因此,应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市场接轨,争取将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转化成商品,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
第二,可以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学校的整体措施,如综合评定、评先评优、学分联系起来,[12]让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得到肯定,以更好地激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
(5)完善学校科技创新相关管理机构的建设。科技活动要想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对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完善是必须的。[13]而随着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提倡,社团在大学的管理中占了相当的比例,因此可以依靠社团来督促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与科技创新有关的社团是大学生科技协会。主要负责监督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完善社团的管理,对于改善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社团进行完善:
第一,选择优秀教师对社团进行具体指导,提高学生创新活动的效率。[14]
第二,给社团创造良好的管理条件,如分配独立的办公室、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等。
(6)通过与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实习基地的教师的实践能力很强,而且很多教师都有创业方面的经验,能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思路,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15]
五、科技创新活动在二本院校理工科院系的展望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应初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逐步形成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使之能用科技创新的思维思考问题。淡化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认知,使学生不畏惧科技创新,敢于科技创新。
第二,学生热爱科技创新,能有自己的科技创新作品,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科技创新想法。
第三,在学校推起科技创新的浪潮,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科技创新,接受科技创新,并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中。
参考文献:
[1]王洪波.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邹海贵.知识经济下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3.
[3]万劲波,张琳.论创新发展战略预见[J].科学学研究,2010,(6).
[4]陆锦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思想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4).
[5]张秋实,张丽伟,陈丹丹,等.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2).
[6]王天云,晏欣,王芬.学分制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
[7]袁金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施策略[J].中国报业,2011,(2).
[8]李勇.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9).
[9]耿艾莉,王岩松.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0).
[10]霍苗,马国艳,李忠楠.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价值工程,2011,(18).
[11]陈伟.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J].湘潮,2011,(5).
[12]李清泉,郑吉峰.创业计划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
[13]于洪杰,任峰,王星星.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
[14]徐晓,朱巍.基于科技创新型社团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4).
[15]金德,王兴明.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4).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