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的世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都有探求知识奥秘的天性,恨不得囊括天下知识,获得真才实学。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桃花源记》吸引学生去“问津”人世间的桃花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让学生去想象火热的战斗生活,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唐睢不辱使命》把学生带到唇枪舌剑的辩论中……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中美的世界,就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孔乙己》中有“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一个“蘸”字颇为得体传神,写出了孔乙己读过书,十分讲究写字的斯文动作。通过这样的点拨,揣摩作者根据场合、对象的不同特点,准确地遣词造句,学生就能体会文章的妙处和作者的文字功底。同时,对照自己用词组句的缺陷,更能领悟作者炼字之妙,这样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深一层地去探索课文的奥妙,挖掘课文中美的世界。
二、鉴别词语的细微差别,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编者在这方面颇具匠心。在相当多的课文中精心编写了辨析选用词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能力的练习,这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如果在讲课时不注意对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很难提高或者收效甚微。因此,语文教师应十分重视这个环节。汉语是丰富多彩的语言,其中尽管有许多同义或近义词,但认真分析,它们都或多或少、程度不同地存在差异。意义相同的两个或几个词就不用说,即使是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课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们的意义也不相同,甚至相差很远。
例如《<还乡梦>自序》写道:“……不会驰骋于契诃夫的草原……突然有了乘桴浮于海的狂想”,“驰骋”平常指(骑马)快跑,“草原”在课文中指契诃夫的一本中篇小说。课文说的是,(我)受到契诃夫中篇小说《草原》的熏陶影响,但作者不这样说,而是像课文那样说。那是因为,一方面“驰骋”与“草原”恰巧搭配,另一方面更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当年开始走上文学道路时的经历。可见作者善于根据当时自己的心境来用词,又能针对对象(“驰骋”适合于“草原”搭配)来用词。再如“狂想”,改为“想法”,表达的内涵与形象性就逊色多了。又如《孔乙己》中的“摸”说明孔乙己穷得不成样子,狼狈不堪了,而《水浒传》中李忠的“摸”则说明李忠吝啬不爽快。这些都说明语言大师们十分注意在什么场合,针对什么对象来选词造句。
三、培养语感,提高运用语言的应变能力
古人十分重视朗读,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今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认识事物,开始就是认识事物的表象,对表象有了认识,方能进一步理解、把握事物的实质,从而能熟练支配这一事物。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先有了对语言文字表情表意的感受,然后才能进行理解、分析和表达运用。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特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自觉、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散文、小说中优秀的片断,教师要组织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默记于心,自然而然形成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在说话、写作中能够成竹在胸,得心应手。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发现大凡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其语言的感受能力也较强,说话、写作的能力也较强。相反,不重视朗读训练,连课文都读不通的学生,这些能力也就较差,其表达的思想也就混杂不清,更不要说语言的运用得体了。初中语文中练习的设计,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在相当多的练习中,反复安排了一定量的朗读、背诵的练习。这种练习,实际上也是语感训练,因此,语文教师切不可忽视这个“读”字,必须认真研究,切实抓好朗读语感的训练。
四、加强课外阅读,积累掌握词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把以往大纲中所提的听说读写改成读写听说,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读是读前人、他人的优秀文章,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受吸收的过程,没有吸收就不可能发挥、运用。“吸收”是前提,只有吸收得多,才能发挥、运用得准确、生动、有表现力。这正如仓库中储存的东西越多,越有条理,能用的东西就越多,用起来就越方便。《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书海中的一朵浪花,只是作为教学的范文,要使语言运用得体,仅仅读课文是不够的。初中《语文》的编者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配合语文教学,各册还配备了自读课本。笔者认为即使这样,也还是不够的,在突出课堂教学地位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课外的阅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定数量的好书或文章。同时告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作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书读多了,知识就积累多了,大脑中储存的词语信息就多了,词语信息量多了,说话、写作才能运用自如,表达得体。在多年教学观察调查中,凡是写作能力较强、语言表达较得体的同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其他同学多读了一些有用的课外读物,特别是读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有的还作了大量的笔记。◆(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大阿中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都有探求知识奥秘的天性,恨不得囊括天下知识,获得真才实学。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桃花源记》吸引学生去“问津”人世间的桃花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让学生去想象火热的战斗生活,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唐睢不辱使命》把学生带到唇枪舌剑的辩论中……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中美的世界,就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孔乙己》中有“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一个“蘸”字颇为得体传神,写出了孔乙己读过书,十分讲究写字的斯文动作。通过这样的点拨,揣摩作者根据场合、对象的不同特点,准确地遣词造句,学生就能体会文章的妙处和作者的文字功底。同时,对照自己用词组句的缺陷,更能领悟作者炼字之妙,这样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深一层地去探索课文的奥妙,挖掘课文中美的世界。
二、鉴别词语的细微差别,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编者在这方面颇具匠心。在相当多的课文中精心编写了辨析选用词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能力的练习,这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如果在讲课时不注意对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很难提高或者收效甚微。因此,语文教师应十分重视这个环节。汉语是丰富多彩的语言,其中尽管有许多同义或近义词,但认真分析,它们都或多或少、程度不同地存在差异。意义相同的两个或几个词就不用说,即使是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课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们的意义也不相同,甚至相差很远。
例如《<还乡梦>自序》写道:“……不会驰骋于契诃夫的草原……突然有了乘桴浮于海的狂想”,“驰骋”平常指(骑马)快跑,“草原”在课文中指契诃夫的一本中篇小说。课文说的是,(我)受到契诃夫中篇小说《草原》的熏陶影响,但作者不这样说,而是像课文那样说。那是因为,一方面“驰骋”与“草原”恰巧搭配,另一方面更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当年开始走上文学道路时的经历。可见作者善于根据当时自己的心境来用词,又能针对对象(“驰骋”适合于“草原”搭配)来用词。再如“狂想”,改为“想法”,表达的内涵与形象性就逊色多了。又如《孔乙己》中的“摸”说明孔乙己穷得不成样子,狼狈不堪了,而《水浒传》中李忠的“摸”则说明李忠吝啬不爽快。这些都说明语言大师们十分注意在什么场合,针对什么对象来选词造句。
三、培养语感,提高运用语言的应变能力
古人十分重视朗读,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今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认识事物,开始就是认识事物的表象,对表象有了认识,方能进一步理解、把握事物的实质,从而能熟练支配这一事物。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先有了对语言文字表情表意的感受,然后才能进行理解、分析和表达运用。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特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自觉、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散文、小说中优秀的片断,教师要组织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默记于心,自然而然形成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在说话、写作中能够成竹在胸,得心应手。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发现大凡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其语言的感受能力也较强,说话、写作的能力也较强。相反,不重视朗读训练,连课文都读不通的学生,这些能力也就较差,其表达的思想也就混杂不清,更不要说语言的运用得体了。初中语文中练习的设计,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在相当多的练习中,反复安排了一定量的朗读、背诵的练习。这种练习,实际上也是语感训练,因此,语文教师切不可忽视这个“读”字,必须认真研究,切实抓好朗读语感的训练。
四、加强课外阅读,积累掌握词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把以往大纲中所提的听说读写改成读写听说,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读是读前人、他人的优秀文章,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受吸收的过程,没有吸收就不可能发挥、运用。“吸收”是前提,只有吸收得多,才能发挥、运用得准确、生动、有表现力。这正如仓库中储存的东西越多,越有条理,能用的东西就越多,用起来就越方便。《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书海中的一朵浪花,只是作为教学的范文,要使语言运用得体,仅仅读课文是不够的。初中《语文》的编者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配合语文教学,各册还配备了自读课本。笔者认为即使这样,也还是不够的,在突出课堂教学地位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课外的阅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定数量的好书或文章。同时告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作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书读多了,知识就积累多了,大脑中储存的词语信息就多了,词语信息量多了,说话、写作才能运用自如,表达得体。在多年教学观察调查中,凡是写作能力较强、语言表达较得体的同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其他同学多读了一些有用的课外读物,特别是读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有的还作了大量的笔记。◆(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大阿中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