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视文学剧本的情节铺排离不开悬念的设置,每一部电影都是在悬念的推动下产生。悬念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悬疑电影可谓是悬念设置的典范,此类电影中悬念的设置对剧情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悬疑电影情节铺排几种方式来说明悬念设置对剧情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悬疑电影;悬念设置;记忆碎片;盗梦空间;情节
1悬疑电影
悬疑电影是指导演利用电影中人物命运的曲折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或者无法看清的结局真相使电影充满悬念,来吸引观众注意力并能引发后续思考和讨论的一种电影类型。目前看来,虽然这个范畴还没有规范化的定论,但在电影手段的运用上仍带有特点较明显的风格。
悬疑电影的类型主要包括逻辑推理类,神秘类。逻辑推理类主要是指那些影片主角运用自己超凡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推理而推动剧情发展,使故事结局出乎人们意料的电影,例如《火线追踪》、《神探狄仁杰》《唐人街探案》等等。这类电影主要运用错综复杂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整个电影,并引起观众回味无穷的思考。
2悬疑电影中设置悬念的意义
懸念的设置对于悬疑电影是至关重要的。到底什么是悬念?人们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根据阿尔顿·洛克尔的说法,“悬念是我们在两种不同的,会造成紧张的行为之间进行选择时持续的犹豫。从某种意义上讲,悬念是我们的欲望和我们的恐惧所造成的持续冲突的复杂消长过程。”这一观点可以将悬念定义成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随时准备完成两个互不相容、相互排斥的行为方式来保持能量的心理状态。
而大众心理之所以会产生悬念,是因为文艺作品的作者或导演在处理作品时采用某种技巧来引起大众的悬念心理,用以加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感染力。乔治·贝克曾在他的《戏剧技巧》一书这样定义悬念,他说:“悬念就是兴趣不断的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无论观众是否对下文毫无所知,急于探其究竟或对下文作了一些揣测,但渴望使其明确;甚至是己经感到咄咄逼人,对即将出现的紧张场面,怀着恐惧——在这种不同情况下,观众都可能是处在悬念之中,因为,不管他愿不愿意,他的兴趣都非向前直冲不可。” 由此可见,悬念又指一种创作手法。
审视目前的电影行业,悬念已经成为创作电影时一个不可缺少的创作手法,没有悬念的电影对受众而言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
3悬疑电影中悬念设置的具体呈现方式
电影悬念设置很依赖电影的开场的设置和结尾的遥相呼应。这样的悬念设置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单一悬念——结果提前法
(2)平行悬念——同类比较法
(3)多重悬念——一波三折法
3.1单一悬念——结果提前法
正如题目所说的,影片出现一个大的悬念,让观众先预知结果,这样会特别期待结果是怎样发生,由谁发生的。围绕已知结果层层抽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就如影片《记忆碎片》一开场就是一张凶杀现场的照片,一个男人面朝地倒在血泊中一样,影片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莱尼杀死了照片中的男人,在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同时影片中采用了正叙和倒叙相互穿插的叙事方式,影片中彩色的部分采用的是倒叙的方式,而黑白的部分则采用的是正叙方式。这样利用剪辑手法又形成了贯穿于整部影片的一个悬念。影片的彩色部分讲述的是主人公莱尼一直在寻找杀死自己妻子的凶手;黑白部分则是莱尼一直在给一个人打电话,在讲述一个叫萨米的具有短期记忆的人因给自己的妻子注射过度的胰岛素致使妻子死亡的事情。导演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为了用这种方式,让观众和演员一起找线索,又安排这个小细节让观众明了了莱尼的身份,但是莱尼还蒙在鼓里。这里就符合了希区柯克所采用的第三种拍摄方式,观众知道了主人公在被利用的这个悬念,主人公却一无所知的被利用,让观众替莱尼捏一把汗。电影的彩色部分一个片段产生的悬念在下一个彩色片段就会得到解答,黑白影片其实对彩色影片起着提示作用,这是本部影片中设置的最巧妙的悬念设置方式。
3.2平行悬念——同类比较法
同类比较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在剧本开场的时候,设置一个和剧本主人公本质上极为相似的同类,把将要发生在剧本主人公身上的重大的危机放在他的身上先爆发出来,并且让观众看到这场危机可怕的结果。然后安排主人公开始走同样的道路,结局如何则成为悬念。
影片《德州电锯杀人狂》(2006)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影片开始讲述是主人公一行几个年轻人驾驶汽车驶入荒漠中的德州特拉维斯镇。途遇满身伤痕、丧魂落魄的女搭车人,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女主人公想要给她救助。但载她去这个女人来的方向,女人表现出巨大的惊恐甚至掏枪自杀了。女人突如其来的自杀给影片留下了巨大的悬念。影片的最后,经历生死唯一活下来的女主人公果然踏上了自杀的女搭车人一样的道路。
这里的一切就像循环一样,那个女人其实就是主人公的同类人,观众豁然明了开头那个女人说的话,悬念瞬间打开,人们同时又开始担心主人公的遭遇,手心不禁捏了一把汗。
导演一开始先安排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大悬念并且安排其断掉线索,同时安排其他人物命运来转移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蒙着一团疑惑观看接下来剧情的发展,就会不自觉的将主人公的命运同之前的疑惑相联系,待迷底被揭开,观众又开始忧心主人公会重蹈悬念牺牲者的覆辙,从而又捏起一把汗。
3.3多重悬念法——一波三折法
与前两种表现方法略有不同,这种表现方法更为曲折,不直接触碰结果,而是一层一层的设置悬念,再一个一个的解开悬念,让观众刚刚从一个悬念里解脱出来马上陷入一个新的疑团。
《盗梦空间》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电影在一开始就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而整个电影就围绕着这些悬念一一展开。影片一开始,电影的男主人公柯布昏迷在海滩上,而他醒来看到了两个孩子在玩耍;紧接着他被带到一个老者面前;柯布在执行任务时,有一个女人进行破坏。两个孩子是谁,老者是誰,这个女人又是谁。在影片开场的十分钟之内,这些悬念一一被摆在了观众眼前。这些未知的谜题牵动着观众的心情,引起了观众对于答案的迫切期待。随着剧情的展开,这些悬念一一被解开。
但影片要是一味的出现悬念却无法给观众解答,或者不给提示,观众便会很快失去兴趣。
《盗梦空间》的特殊之处,在于影片中的一个道具——陀螺。贯穿于影片的这个陀螺究竟有何寓意,是影片最大的一个悬念。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得知主人公柯布就是凭借陀螺来判断自己身处梦境或者现实之中。陀螺是牵动整部电影的一条线,观众和柯布一样借陀螺来判断,不自觉的参与到影片当中。影片在最后也通过陀螺留下了一个未解的悬念,即柯布最终是否回到原来的生活和孩子们团聚。影片结尾的开放性,再次引起了观众的无限思考。
这样悬念层层递进的方式,可以一直让观众保持在困惑和惊喜中,不给观众太多喘息机会,但又不是一直让悬念悬而未决,张弛有度的控制观众的思绪,不会让人有疲劳的感觉。
结论
在电影里设置悬念有利于整部电影的顺利展开,对电影剧情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凡是有经验的导演和热爱电影的人群都知道,没有任何悬念的电影犹如一滩死水,不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以悬念的设置对于电影剧情承接开展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瑜.重新理解电影的悬念.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 王玉梅,郑咏梅.电影《盗梦空间》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文学.2011(3)
[3] 杜翰翔.国际商业大片的作者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研究.电影评介.2012
[4] 王京妹.电影《盗梦空间》悬念设置及叙事结构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悬疑电影;悬念设置;记忆碎片;盗梦空间;情节
1悬疑电影
悬疑电影是指导演利用电影中人物命运的曲折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或者无法看清的结局真相使电影充满悬念,来吸引观众注意力并能引发后续思考和讨论的一种电影类型。目前看来,虽然这个范畴还没有规范化的定论,但在电影手段的运用上仍带有特点较明显的风格。
悬疑电影的类型主要包括逻辑推理类,神秘类。逻辑推理类主要是指那些影片主角运用自己超凡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推理而推动剧情发展,使故事结局出乎人们意料的电影,例如《火线追踪》、《神探狄仁杰》《唐人街探案》等等。这类电影主要运用错综复杂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整个电影,并引起观众回味无穷的思考。
2悬疑电影中设置悬念的意义
懸念的设置对于悬疑电影是至关重要的。到底什么是悬念?人们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根据阿尔顿·洛克尔的说法,“悬念是我们在两种不同的,会造成紧张的行为之间进行选择时持续的犹豫。从某种意义上讲,悬念是我们的欲望和我们的恐惧所造成的持续冲突的复杂消长过程。”这一观点可以将悬念定义成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随时准备完成两个互不相容、相互排斥的行为方式来保持能量的心理状态。
而大众心理之所以会产生悬念,是因为文艺作品的作者或导演在处理作品时采用某种技巧来引起大众的悬念心理,用以加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感染力。乔治·贝克曾在他的《戏剧技巧》一书这样定义悬念,他说:“悬念就是兴趣不断的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无论观众是否对下文毫无所知,急于探其究竟或对下文作了一些揣测,但渴望使其明确;甚至是己经感到咄咄逼人,对即将出现的紧张场面,怀着恐惧——在这种不同情况下,观众都可能是处在悬念之中,因为,不管他愿不愿意,他的兴趣都非向前直冲不可。” 由此可见,悬念又指一种创作手法。
审视目前的电影行业,悬念已经成为创作电影时一个不可缺少的创作手法,没有悬念的电影对受众而言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
3悬疑电影中悬念设置的具体呈现方式
电影悬念设置很依赖电影的开场的设置和结尾的遥相呼应。这样的悬念设置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单一悬念——结果提前法
(2)平行悬念——同类比较法
(3)多重悬念——一波三折法
3.1单一悬念——结果提前法
正如题目所说的,影片出现一个大的悬念,让观众先预知结果,这样会特别期待结果是怎样发生,由谁发生的。围绕已知结果层层抽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就如影片《记忆碎片》一开场就是一张凶杀现场的照片,一个男人面朝地倒在血泊中一样,影片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莱尼杀死了照片中的男人,在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同时影片中采用了正叙和倒叙相互穿插的叙事方式,影片中彩色的部分采用的是倒叙的方式,而黑白的部分则采用的是正叙方式。这样利用剪辑手法又形成了贯穿于整部影片的一个悬念。影片的彩色部分讲述的是主人公莱尼一直在寻找杀死自己妻子的凶手;黑白部分则是莱尼一直在给一个人打电话,在讲述一个叫萨米的具有短期记忆的人因给自己的妻子注射过度的胰岛素致使妻子死亡的事情。导演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为了用这种方式,让观众和演员一起找线索,又安排这个小细节让观众明了了莱尼的身份,但是莱尼还蒙在鼓里。这里就符合了希区柯克所采用的第三种拍摄方式,观众知道了主人公在被利用的这个悬念,主人公却一无所知的被利用,让观众替莱尼捏一把汗。电影的彩色部分一个片段产生的悬念在下一个彩色片段就会得到解答,黑白影片其实对彩色影片起着提示作用,这是本部影片中设置的最巧妙的悬念设置方式。
3.2平行悬念——同类比较法
同类比较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在剧本开场的时候,设置一个和剧本主人公本质上极为相似的同类,把将要发生在剧本主人公身上的重大的危机放在他的身上先爆发出来,并且让观众看到这场危机可怕的结果。然后安排主人公开始走同样的道路,结局如何则成为悬念。
影片《德州电锯杀人狂》(2006)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影片开始讲述是主人公一行几个年轻人驾驶汽车驶入荒漠中的德州特拉维斯镇。途遇满身伤痕、丧魂落魄的女搭车人,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女主人公想要给她救助。但载她去这个女人来的方向,女人表现出巨大的惊恐甚至掏枪自杀了。女人突如其来的自杀给影片留下了巨大的悬念。影片的最后,经历生死唯一活下来的女主人公果然踏上了自杀的女搭车人一样的道路。
这里的一切就像循环一样,那个女人其实就是主人公的同类人,观众豁然明了开头那个女人说的话,悬念瞬间打开,人们同时又开始担心主人公的遭遇,手心不禁捏了一把汗。
导演一开始先安排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大悬念并且安排其断掉线索,同时安排其他人物命运来转移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蒙着一团疑惑观看接下来剧情的发展,就会不自觉的将主人公的命运同之前的疑惑相联系,待迷底被揭开,观众又开始忧心主人公会重蹈悬念牺牲者的覆辙,从而又捏起一把汗。
3.3多重悬念法——一波三折法
与前两种表现方法略有不同,这种表现方法更为曲折,不直接触碰结果,而是一层一层的设置悬念,再一个一个的解开悬念,让观众刚刚从一个悬念里解脱出来马上陷入一个新的疑团。
《盗梦空间》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电影在一开始就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而整个电影就围绕着这些悬念一一展开。影片一开始,电影的男主人公柯布昏迷在海滩上,而他醒来看到了两个孩子在玩耍;紧接着他被带到一个老者面前;柯布在执行任务时,有一个女人进行破坏。两个孩子是谁,老者是誰,这个女人又是谁。在影片开场的十分钟之内,这些悬念一一被摆在了观众眼前。这些未知的谜题牵动着观众的心情,引起了观众对于答案的迫切期待。随着剧情的展开,这些悬念一一被解开。
但影片要是一味的出现悬念却无法给观众解答,或者不给提示,观众便会很快失去兴趣。
《盗梦空间》的特殊之处,在于影片中的一个道具——陀螺。贯穿于影片的这个陀螺究竟有何寓意,是影片最大的一个悬念。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得知主人公柯布就是凭借陀螺来判断自己身处梦境或者现实之中。陀螺是牵动整部电影的一条线,观众和柯布一样借陀螺来判断,不自觉的参与到影片当中。影片在最后也通过陀螺留下了一个未解的悬念,即柯布最终是否回到原来的生活和孩子们团聚。影片结尾的开放性,再次引起了观众的无限思考。
这样悬念层层递进的方式,可以一直让观众保持在困惑和惊喜中,不给观众太多喘息机会,但又不是一直让悬念悬而未决,张弛有度的控制观众的思绪,不会让人有疲劳的感觉。
结论
在电影里设置悬念有利于整部电影的顺利展开,对电影剧情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凡是有经验的导演和热爱电影的人群都知道,没有任何悬念的电影犹如一滩死水,不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以悬念的设置对于电影剧情承接开展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瑜.重新理解电影的悬念.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 王玉梅,郑咏梅.电影《盗梦空间》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文学.2011(3)
[3] 杜翰翔.国际商业大片的作者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研究.电影评介.2012
[4] 王京妹.电影《盗梦空间》悬念设置及叙事结构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