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主动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有着丰富个性且不断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自己行为的主人。苏霍姆林斯斟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需要则更加强烈。可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努力营造主体存在和主体发展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即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思维的主宰,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合作,即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自主学习的更高层次。探究是最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它能“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我认为:自主是合作和探究的基础。怎样让学生走进自主的天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突现主体地位
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维、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没有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突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能的。在课堂中,我们应努力做到“尊重、欣赏、融合”六个字。真正确立“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把个体生命的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地落实学生应有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欣赏学生的独特见解,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可能。要重视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并给以及时的鼓励和欣赏,使他们时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去。老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的成功而快乐,为他们的困惑而积极地出谋划策,融入学生这一合作探究的团队,成为他们学习的伙伴,使老师和学生真正成为互动互惠的教学共同体。师生在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中进行“教”与“学”,教师更能得心应手,学生则如坐春风,全身心地投入,欲罢不能,何乐而不为。
2 构建简明的教学主线,拓宽主体空间
课堂上的时间是一个此长彼消的定量,繁琐的提问应答,冗长的情节分析,会失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主线必须简明。教师须从一篇教材的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信息,创设大问题背景,在教学过程中串成一条简明的教学主线,拓宽学生探究的时空,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读去练,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思去想,有更大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性。
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篇课文时,我确立“壁虎妈妈说小壁虎是个‘傻孩子’,请小朋友说说小壁虎是不是个傻孩子?”这一研读专题。读完课文后,有的学生从小壁虎不知道自己的尾巴会生出来而还要几次向别人借尾巴来说明小壁虎傻;有的学生从小壁虎几次借尾巴用了不同的语言,很有礼貌,来说明小壁虎不傻;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壁虎妈妈说小壁虎是个“傻孩子”,其实是一种昵称,既说小壁虎傻得可爱,又赞小壁虎聪明得可爱。这样,通过讨论小壁虎傻不傻,学生们撷取信息、对比分析、综合梳理,串成了一条简明的教学主线,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究,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
3 体现板块化“软性”设计,保障主体落实
这里的“板块化”指教学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接触、探究文本,对构成课文若干板块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式阅读,老师相机诱导点拨,落实语言实践。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构建了三个相对独立而又可在教学过程中视学情需要灵活前置或后移的板块:一个板块是小壁虎傻在哪儿?另一个板块是小壁虎不傻在哪儿?还有一个板块是妈妈为什么说小壁虎傻?
同样,这里的“软性”设计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按事先的教学设计一成不变地执行,而是不拘泥于既成的教案,充分考虑到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学生先体验哪儿就先学哪儿,学生最喜欢学哪儿就学哪儿,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进行教学过程的现场生成,以保障主体地位的更好落实。
4 培养自主的学习品质,尊重主体体验
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品质,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为他们自主地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相应的课堂机制。比如让学生质疑问难,主动思考;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让学生个性朗读,自主感悟;让学生大胆想象,自由体验;让学生自我评价,学会学习。
比如在教《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抬起头,看见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时,我特意避开了“乌鸦抬头看见了什么?”这类简单提问应答,而是提出了“乌鸦为什么抬起头?”这一有创造性的提问,给了学生自由畅想感悟的自主天地。有的学生说那是因为乌鸦找到了一块肉,在树枝上高兴得手舞足蹈,惊动了树下的狐狸;有的说是因为乌鸦嘴里的肉太香了,狐狸闻到了飘来的香味,抬起了头;有的说是狐狸刚出来,伸了个懒腰,抬起头,发现狐狸嘴里衔着一块肉——你看,学生以课文学习为生长点,通过主体的感悟,产生了多么合理又多么有创意的想象!
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我们的追求。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必须着眼于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走进自主的课堂,才能更好地焕发他们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即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思维的主宰,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合作,即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自主学习的更高层次。探究是最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它能“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我认为:自主是合作和探究的基础。怎样让学生走进自主的天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突现主体地位
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维、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没有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突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能的。在课堂中,我们应努力做到“尊重、欣赏、融合”六个字。真正确立“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把个体生命的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地落实学生应有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欣赏学生的独特见解,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可能。要重视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并给以及时的鼓励和欣赏,使他们时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去。老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的成功而快乐,为他们的困惑而积极地出谋划策,融入学生这一合作探究的团队,成为他们学习的伙伴,使老师和学生真正成为互动互惠的教学共同体。师生在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中进行“教”与“学”,教师更能得心应手,学生则如坐春风,全身心地投入,欲罢不能,何乐而不为。
2 构建简明的教学主线,拓宽主体空间
课堂上的时间是一个此长彼消的定量,繁琐的提问应答,冗长的情节分析,会失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主线必须简明。教师须从一篇教材的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信息,创设大问题背景,在教学过程中串成一条简明的教学主线,拓宽学生探究的时空,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读去练,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思去想,有更大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性。
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篇课文时,我确立“壁虎妈妈说小壁虎是个‘傻孩子’,请小朋友说说小壁虎是不是个傻孩子?”这一研读专题。读完课文后,有的学生从小壁虎不知道自己的尾巴会生出来而还要几次向别人借尾巴来说明小壁虎傻;有的学生从小壁虎几次借尾巴用了不同的语言,很有礼貌,来说明小壁虎不傻;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壁虎妈妈说小壁虎是个“傻孩子”,其实是一种昵称,既说小壁虎傻得可爱,又赞小壁虎聪明得可爱。这样,通过讨论小壁虎傻不傻,学生们撷取信息、对比分析、综合梳理,串成了一条简明的教学主线,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究,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
3 体现板块化“软性”设计,保障主体落实
这里的“板块化”指教学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接触、探究文本,对构成课文若干板块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式阅读,老师相机诱导点拨,落实语言实践。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构建了三个相对独立而又可在教学过程中视学情需要灵活前置或后移的板块:一个板块是小壁虎傻在哪儿?另一个板块是小壁虎不傻在哪儿?还有一个板块是妈妈为什么说小壁虎傻?
同样,这里的“软性”设计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按事先的教学设计一成不变地执行,而是不拘泥于既成的教案,充分考虑到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学生先体验哪儿就先学哪儿,学生最喜欢学哪儿就学哪儿,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进行教学过程的现场生成,以保障主体地位的更好落实。
4 培养自主的学习品质,尊重主体体验
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品质,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为他们自主地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相应的课堂机制。比如让学生质疑问难,主动思考;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让学生个性朗读,自主感悟;让学生大胆想象,自由体验;让学生自我评价,学会学习。
比如在教《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抬起头,看见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时,我特意避开了“乌鸦抬头看见了什么?”这类简单提问应答,而是提出了“乌鸦为什么抬起头?”这一有创造性的提问,给了学生自由畅想感悟的自主天地。有的学生说那是因为乌鸦找到了一块肉,在树枝上高兴得手舞足蹈,惊动了树下的狐狸;有的说是因为乌鸦嘴里的肉太香了,狐狸闻到了飘来的香味,抬起了头;有的说是狐狸刚出来,伸了个懒腰,抬起头,发现狐狸嘴里衔着一块肉——你看,学生以课文学习为生长点,通过主体的感悟,产生了多么合理又多么有创意的想象!
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我们的追求。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必须着眼于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走进自主的课堂,才能更好地焕发他们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