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断案也犯浑?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er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拯在民间的口碑很好,名气很大,主要归功于公案小说《三侠五义》。小说中的包拯头上有个月亮,是星宿转世,能够日审阳夜审阴,铲除奸佞,不畏权贵,故百姓称之为“包青天”。可惜,历史不是小说,正史中的包青天刚正不阿确实不假,要说断案本领,着实不咋的。
  感情用事也曾乱杀人
  包拯执掌京城,执法严峻,一方面对权贵刚正不阿,可另一方面对百姓也毫不留情,一律公平对待。这点,和寻常官员偏袒权贵不同,和士大夫偏向小民也不同。应该说,包拯的态度更加理性。只是,理性的包拯也有被感情挟持的时候。一旦感情用事,以公平刚正自律的包拯也不免犯浑。
  一次,京城某街道发生火灾。宋都汴京的商业区和住宅区混杂在一起,并且有许多店铺商贩占道现象,交通拥堵,一旦发生大火,后果不堪设想。包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看到府尹大人都行动起来,各有关部门自然不敢懈怠。包拯看到现场烈火熊熊,大火已经延及十多家房舍,很是焦虑。这时有个人跑来请示:“是到甜水巷取水,还是到苦水巷取水呢?”包拯一听大怒:在这样紧张的时刻,竟然还问这样糊涂的问题!救火还分甜水苦水吗?于是断定这个人有意戏弄,竟下令将这个人当场砍头。整个火场的官员百姓,没有一个不感到害怕,人人对包拯“畏服”不已。
  这则故事出自《独醒杂志》,作者为南宋学者曾敏行,杨万里曾给此书作序,称赞此书:“其载之无谀笔也。”在曾敏行看来,这个请示者是个“无赖子”,一伙无聊青年聚在一起,想故意戏弄包拯,于是有这么一问。但是,也有另一种可能。可能请示者就属于那种做事情瞻前顾后、毫无主见,面临大火,手足无措的平凡人。既然府尹大人亲临现场,任何事都要先请示才行。可包拯不问情由,断定此人目无官长,貽误灾情。不过,就算此人是有意戏弄,也罪不至死。不过说了一句玩笑话,却被包拯砍了脑袋。为官如此任性,罔顾律法,以个人感情作为断案依据,包拯罔称青天。
  判案也曾中“苦肉计”
  包拯为官,号称明察秋毫,可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包拯的另一件糗事。一个大款犯法,按律当受杖刑。大款有钱,可包拯廉洁刚正不爱钱,于是大款找到了负责打板子的小吏。小吏收了红包,就指点说:“你今天会见到府尹大人,他盘问之后必定会把案件交给我。这时你只要大喊冤枉,其他的事情都交给我。”
  包拯带大款上堂,一番盘问之后果然交代小吏用刑。大款便如小吏交代的大喊冤枉,小吏大声呵斥道:“你只要老老实实接受杖刑就可以离开,何必多说?”他是在包拯面前表示,大人已经断案,自然不会有错。
  一般官员自然喜欢这样的奉承话,可包拯不同,听后不喜反怒,认为小吏只是小吏,根本没资格评价案件,此举有弄权嫌疑。于是下令停止对大款用刑,无罪释放,却把小吏拖下去打了十多板子。
  包拯的本意是要打压手下官员的气焰,让他们不能从中偷奸,妨碍司法公正。自认为精明,谁料想一切都在熟知他作风的小吏的预料之中。用个苦肉计,就让大款逃脱了法律制裁。
  (据《新快报》叶之秋/文)
其他文献
毛主席爱吃红烧肉,周总理最爱“狮子头”,这些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桩桩脍炙人口的饮酒趣事,很多人却并不知晓。  A毛泽东酒桌上“大战”米高扬  毛泽东一生不喜欢饮酒,对吃的讲究仅仅限于辣椒和红烧肉。原因何在?  翻看历史资料,曾有如下记载:一次,毛泽东在江西偶遇二弟毛泽覃,毛泽覃见到日夜思念的大哥,提出共饮一杯酒,一叙兄弟之情。可毛泽东却笑而言道:“喝酒误事,请你自便。”  194
期刊
在1940年的黄桥战役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作为前线总指挥,粟裕是怎样带领新四军赢得胜利的呢?“打仗就是数学”——一向善于险中求胜的他用这句话诠释了黄桥战役的胜利秘诀。在这场战役中,粟裕一连做好了三道“数学题”。  战前:7000余人>30000余人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部进军苏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于8月进驻黄桥(今江苏泰兴东)。国民党顽固派担忧新四军壮大,妄图趁陈粟部立足未稳
期刊
胡先汉,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兴莲乡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军战士、连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员、陕北公学教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滨海军区教导团参谋长、鲁南八师二十四团参谋长、渤海纵队七师三团团长、渤海纵队十一师参谋长、三十三军九十九师参谋长等。  瞒着爷爷,偷偷离家参加红军  1917年2月15日,胡先汉出生
期刊
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的伪北京警察局档案《新民报编辑主任被刺》,记载的是1940年7月7日21点30分左右,伪《新民报》编辑局局长吴菊痴在南新华街土地祠门口被刺身亡一案;《特务科长等人被击伤》档案,记载的是8月7日伪北京警察局特务科长袁规在受璧胡同(今北京市西四北四条)甲12号被击伤脖颈一案。这两份档案记录的实际是“抗日杀奸团”(下简称“抗团”)一件事的两个阶段,即“抗团”团员冯运修刺杀文化汉奸吴菊痴及
期刊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随着衡宝战役与桂柳战役的结束,白崇禧的军队被人民解放军击得粉碎。白崇禧彻底惨败后,李宗仁到美国治“病”去了。桂系实力已输得精光,白崇禧何去何从?  蒋介石电邀白崇禧  此时,摆在白崇禧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像李宗仁那样,移居海外;一是跟随蒋介石逃往台湾。至于选择哪条路,白崇禧犹豫不决,一时还拿不定主意。而在此时,蒋介石来信邀请白到台湾,并允诺去台后“自有重用”,还派专人送金
期刊
1956 年9 月17 日,朱德在中共八大上的发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共产主义者应当是没有私心的人。”这位名列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的开国功臣,从不居功自傲,自始至终都对自己严格要求。  195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朱德坚决不要元帅工资,直至他去世的21 年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跟随朱德多年的秘书郭仁后来回忆说:“委员长从来没有拿过元帅的工资,委员长逝世后大家才知道这件事。”  “自来水不
期刊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战争年代,枪林弹雨,多少英雄前赴后继,英雄辈出,陈少敏就是战争年代英雄中的一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沙场上,她是一员杰出的女将,中原解放区的开拓者之一。毛泽东曾称赞她是“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可是,“文化大革命”中,尽管“洪流”滚滚,却没有将当年铮铮铁骨的陈少敏造就成英雄。晚年的陈少敏尽管年老体弱,但还是保持一身铮铮铁骨、一身正气,令中国的男人们汗颜。当人们说
期刊
“七七”事变后,祖国大片河山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各界爱国志士运用灯谜这一独特形式宣传抗日,唤起民众觉醒。  如“沈阳惨案发生”(猜《诗经》一句),谜底:我日构祸,其顿读为“我,日构祸”,意为在我国发生的这一流血事件是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的。又如“抗战胜利有饭吃”(猜成语一),谜底:饱食终日,按谜格之法应倒读为“日终食饱”。这类灯谜在当时产生很大反响,并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赞赏。  痛斥汉奸卖国求荣的谜作
期刊
中国共产党早期“情报四杰”中的钱壮飞、胡底、李克农三人的故事广为人知,而鲍君甫的经历却鲜为人知。  第一位“双面特工”  1928年,在周恩来、陈赓等人的努力下,成功在国民党特务机关内发展了我党的第一个重要的“双面特工”——国民党驻沪特派员杨登瀛(鲍君甫)。身居国民党特务机关要职的杨登瀛,是如何与我党接上关系的呢?  杨登瀛,原名鲍君甫,1901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早年留学日本,191
期刊
央视八套晚间档刚播完的电视剧《新施公案》,范明版施世纶怎么看怎么另类。正史上的施世纶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的破案故事真如民间传说的那样神乎其神吗?在一代圣主康熙的眼中,又是如何给施世纶定位的?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剧里剧外的传奇清官施世纶就不难理解了。  靠关系才能当官 体有残疾  施世纶(1659-1722年),字文贤,号浔江,晋江衙口(今福建晋江)人,施琅第二子。据说长相奇丑无比,清人邓之诚说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