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任何科目的学习中,总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优等生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低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因材施教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0.097
信息,在人类社会中和物质同等重要;信息,在近代,尤其在现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我国早在若干年前已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和突破口。现在各个省市更是从启蒙到高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虽然,信息亘古有之,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学科,没有较好的经验供广大教育同仁借鉴,需要教师自己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从个人不同的教学理念中不断探讨。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个人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有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非常熟练,能够快速操作,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获取想要的知识和信息,并且进行加工处理,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少许的了解,但是有的学生却很少接触,一无所知,而且在上实际操作课的时候,课堂纪律有时比较难控制,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有很大难度的。
2.学校的教学条件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许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安排较少,并且教学内容比价滞后,有时候还非常简单,有的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比较早,学校的课程有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3.许多学生在上理论课的时候没有兴趣,觉得理论课很无聊枯燥,不想学习,导致理论基础不扎实,而且在上操作课的时候,学生往往都会自己做自己的,不顾老师在讲什么,等到老师都讲完轮到自己操作的时候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二、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灵活布置教学任务
实施因材施教,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的信息技术不仅需要学习诸多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很多的实践环节,所以在上机操作之前必须弄清楚每个学生的家庭电脑使用情况,对电脑的操作熟练程度,哪些知识初中有涉猎过,在对小组人员的安排过程中都要考虑这些环节。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情况去给每个小组不同的小组灵活的布置任务,譬如某个学生喜欢用Photo shop就可以让他做关于Photo shop方面的作业,某个学生对Flash感兴趣就让他负责这方面的习题……诸如此类,都可以如此因人而异,以保证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该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自学掌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的高层次习题;中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
四、课堂教学的分层
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例:在教学《电子邮件》这一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用几种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讨论、研究其他收发方式就可以了,必要时再作一些指导和点拨。而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之后,就要求列出并讲解其他一、二种收发电子邮件的详细步骤,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对低层次的学生,采用的方法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作一些演示和讲解,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Web方式后,再给出几个任务,让学生去尝试练习,必要时还要再做一些演示。
五、针对学生的起点不同,利用帮扶均衡
高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参差不齐的。高中学生一般都是由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区县的学生组成,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这就导致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起点也是不同的。我在教学中对这一点的感受尤为深刻,一般来讲,城区学校毕业的学生基础明显的要高于乡镇学校的学生。去年开学,我就曾在我任教的两个平行班中做过调查,调查的结果令我很吃惊。我主要调查了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的回答是只学会了打字和打游戏,这只能说明他们接触过计算机,只有7%左右的学生能说出少量的软件和一些简单的操作。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也感受到有一些学生在升入高中以前确实没接触过计算机。
因此,在教学中我实施了让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班上都有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上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两名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这部分基础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等他们掌握了以后,再由他们去辅导本小组的其他同学,像这样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辅导会使他们对知识学习、掌握起来更容易。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更能平衡学生的起点。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操作于一体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实际中,不能只靠书本理论知识,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校的教学情况,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突破教材限制,选择能够适应学生个人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冬.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4(06):5.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因材施教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0.097
信息,在人类社会中和物质同等重要;信息,在近代,尤其在现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我国早在若干年前已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和突破口。现在各个省市更是从启蒙到高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虽然,信息亘古有之,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学科,没有较好的经验供广大教育同仁借鉴,需要教师自己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从个人不同的教学理念中不断探讨。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个人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有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非常熟练,能够快速操作,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获取想要的知识和信息,并且进行加工处理,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少许的了解,但是有的学生却很少接触,一无所知,而且在上实际操作课的时候,课堂纪律有时比较难控制,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有很大难度的。
2.学校的教学条件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许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安排较少,并且教学内容比价滞后,有时候还非常简单,有的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比较早,学校的课程有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3.许多学生在上理论课的时候没有兴趣,觉得理论课很无聊枯燥,不想学习,导致理论基础不扎实,而且在上操作课的时候,学生往往都会自己做自己的,不顾老师在讲什么,等到老师都讲完轮到自己操作的时候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二、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灵活布置教学任务
实施因材施教,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的信息技术不仅需要学习诸多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很多的实践环节,所以在上机操作之前必须弄清楚每个学生的家庭电脑使用情况,对电脑的操作熟练程度,哪些知识初中有涉猎过,在对小组人员的安排过程中都要考虑这些环节。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情况去给每个小组不同的小组灵活的布置任务,譬如某个学生喜欢用Photo shop就可以让他做关于Photo shop方面的作业,某个学生对Flash感兴趣就让他负责这方面的习题……诸如此类,都可以如此因人而异,以保证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该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自学掌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的高层次习题;中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
四、课堂教学的分层
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例:在教学《电子邮件》这一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用几种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讨论、研究其他收发方式就可以了,必要时再作一些指导和点拨。而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之后,就要求列出并讲解其他一、二种收发电子邮件的详细步骤,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对低层次的学生,采用的方法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作一些演示和讲解,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Web方式后,再给出几个任务,让学生去尝试练习,必要时还要再做一些演示。
五、针对学生的起点不同,利用帮扶均衡
高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参差不齐的。高中学生一般都是由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区县的学生组成,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这就导致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起点也是不同的。我在教学中对这一点的感受尤为深刻,一般来讲,城区学校毕业的学生基础明显的要高于乡镇学校的学生。去年开学,我就曾在我任教的两个平行班中做过调查,调查的结果令我很吃惊。我主要调查了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的回答是只学会了打字和打游戏,这只能说明他们接触过计算机,只有7%左右的学生能说出少量的软件和一些简单的操作。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也感受到有一些学生在升入高中以前确实没接触过计算机。
因此,在教学中我实施了让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班上都有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上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两名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这部分基础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等他们掌握了以后,再由他们去辅导本小组的其他同学,像这样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辅导会使他们对知识学习、掌握起来更容易。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更能平衡学生的起点。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操作于一体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实际中,不能只靠书本理论知识,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校的教学情况,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突破教材限制,选择能够适应学生个人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冬.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