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LCT、RI特征及其诊断价值,以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HAL的CT、RI表现。8例均行RI或CT检查。结果男2例,女6例。发病年龄26-60岁(平均43岁。临床上6例无症状,而是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肝左叶1例,右叶7例。结论HAL易与其它肝病误诊,对部分少脂肪或和缺乏典型强化特征的HAL要注意与其它肝脏病变相鉴别。CT和R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HAL的强化特征,有助于提高HAL的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肝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2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53-0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笔者搜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8例HAL,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1.5岁。2例因上腹部不适,行CT检查发现。余6例均为体检时偶然发现。病灶位于肝左叶1例,肝右叶7例。
1.2检查方法8例术前均经螺旋CT或RI平扫+动态增强检查。CT采用GE Light Speed16层螺旋CT机,扫描层厚3-5mm,间隔3-5mm,螺距1。CT增强常规肘静脉高压注射器以3mls速度注入优维显70-100ml进行扫描。RI采用Siemens1.5T Avanto磁共振仪,体部相控阵线圈。扫描层厚6mm,层间距1.2mm,常规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序列横断位扫描(1例加扫同相位及反相位。RI增强经静脉注入0.1mmolkg体重的钆喷酸葡胺(Gd一TPA,行轴位T1SE、T1FLAIR扫描。
2结果
2.1肿块位于肝左叶1例,肝右叶7例,均为单发病灶肿块最大径由18mm-50mm大小不等,平均34mm。
呈类圆形6例,边界较清晰;发现假包膜2例;不规则形状2例,边界不清。
2.2平扫CT平扫呈低稍低密度2例,混杂低密度4例,内见明显脂肪密度(CT<-10Hu2例,呈斑点、弧线状,主要位于病灶周边。RI平扫呈长T1稍长T2信号4例,2例T1WI呈短T1信号。1例同相位呈等信号,反相位呈明显低信号。
2.3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6例,均匀明显强化2例;门脉期-持续强化7例,呈等稍高密度或信号,1例(RI门脉期即变为低信号,病灶中心见点状强化血管影;另1例CT于门脉期病灶内见明显强化的点、线状血管影。门脉期见包膜强化2例,呈线状高密度影;延迟期-延迟3min扫描为稍高密度信号5例,等密度2例,低信号1例。延迟6min扫描所有病灶呈略低密度信号,病灶内脂肪显示更加清楚。
图③-④为同一病例。③T1WI,示肝右后叶类圆形长T1信号,边界清。④增强扫描门脉期,病灶呈轻-中度延迟强化,内见一点状血管状明显强化影。
3讨论
3.1临床及病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血管按照不同比例组成[1]。多发生于肾脏,发生在肝脏及其他脏器者罕见。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L由Ishak[2]于1976年首次报道。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过去曾被认为是错构瘤。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其在克隆发生、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等方面具有组织同源性,也支持其为单一细胞类型起源,提示本病为真性肿瘤,来自血管周围上皮样细胞。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大部分为单发。肿瘤较小时多无临床症状,多为体检时被发现;肿瘤较大时可有腹胀、腹部包块等症状。
HAL大体所见一般为界限清楚或有假包膜的实性肿块。肿块切面灰白、灰黄,可伴有出血及坏死。镜下瘤组织主要由大的多边形、圆形上皮样细胞构成,排列成不规则梁索状结构,并由大小不等的丰富窦隙状薄壁血管网分隔。肿瘤间质中可见不等量散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
3.2分型HAL由成熟的脂肪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血管按照不同比例组成。Tsui[3]等根据瘤组织成分的特点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为4型:①混合型;②肌瘤型;③脂肪瘤型;④血管瘤型,其中混合型最常见。
3.3影像特征HAL影像学改变虽表现各异,但仍有一定的特征性。其特征性表现有:①脂肪成分:瘤内脂肪是HAL的特征之一,由于病灶内脂肪含量不等,较少者CT和常规RI不易显示。采用RI脂肪抑制技术或RI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同相位反相位后病灶内信号强度明显衰减,可提示脂肪组织的存在。②中心血管影[4]:T2WI序列中可呈特征性点、条状流空信号,增强扫描呈点状、扭曲的条状高密度信号。③假包膜:平扫假包膜不易显示,增强扫描于门脉期和延迟期部分病灶边缘可见线状强化的“假包膜”改变。④引流静脉汇入肝静脉征:目前绝大部分学者认为,除少数小肝癌外,绝大多数肝癌病灶的血流均汇入门静脉,并常常引起门静脉癌栓。⑤CT或R动态增强特征:增强扫描肿瘤动脉期明显均匀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密度或信号略有减低,但仍高于同期肝实质,延迟期呈等稍高密度或信号。
3.4鉴别诊断
3.4.1肝细胞癌(HCC①多有乙肝病史及肝硬化背影;②化验室检查:AFP阳性;③增强扫描呈典型“快进快出”改变;④假包膜于T2WI呈低信号,而HAL呈高信号;⑤常常引起门靜脉癌栓。
3.4.2肝腺瘤少见,易出血,部分肿瘤可有脂肪及完整包膜,无中心血管影。
3.4.3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呈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重T2WI序列信号极高-“灯泡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填充,呈高(等密度信号。各期扫描病灶强化程度与同层动脉血管相似,较有特异性。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L的CT和RI影像学差异较大,主要取决于肿瘤内脂肪、软组织含量及异常血管所占的比例,但仍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R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HAL的强化特征,有助于提高HAL的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Ishak KG,Anthony PP,Sobin LH.Nonepithelial tumors.In:Ishak KG,Anthony PP,Sobin LH,eds.Histological typing of tumors of the liver.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2nd ed,Berlin:Springer,1994:22-27.
[2]Ishak KG.esenchymal tumors of the liver.In:Okuda K,Peters RL,eds.Hepatocellular carcinoma.New York:John Wiley medicial,1976:247.
[3]Tsui W,Colombari R,Portmann BC,et al.Hepatic angiomyolipoma,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30 cases and delineation of unusual morphologic variants[J].A J Surg Pathol,1999,23:34-48.
[4]严福华,曾蒙苏,周康荣,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RI征象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11:821-825.
【关键词】肝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2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53-0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笔者搜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8例HAL,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1.5岁。2例因上腹部不适,行CT检查发现。余6例均为体检时偶然发现。病灶位于肝左叶1例,肝右叶7例。
1.2检查方法8例术前均经螺旋CT或RI平扫+动态增强检查。CT采用GE Light Speed16层螺旋CT机,扫描层厚3-5mm,间隔3-5mm,螺距1。CT增强常规肘静脉高压注射器以3mls速度注入优维显70-100ml进行扫描。RI采用Siemens1.5T Avanto磁共振仪,体部相控阵线圈。扫描层厚6mm,层间距1.2mm,常规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序列横断位扫描(1例加扫同相位及反相位。RI增强经静脉注入0.1mmolkg体重的钆喷酸葡胺(Gd一TPA,行轴位T1SE、T1FLAIR扫描。
2结果
2.1肿块位于肝左叶1例,肝右叶7例,均为单发病灶肿块最大径由18mm-50mm大小不等,平均34mm。
呈类圆形6例,边界较清晰;发现假包膜2例;不规则形状2例,边界不清。
2.2平扫CT平扫呈低稍低密度2例,混杂低密度4例,内见明显脂肪密度(CT<-10Hu2例,呈斑点、弧线状,主要位于病灶周边。RI平扫呈长T1稍长T2信号4例,2例T1WI呈短T1信号。1例同相位呈等信号,反相位呈明显低信号。
2.3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6例,均匀明显强化2例;门脉期-持续强化7例,呈等稍高密度或信号,1例(RI门脉期即变为低信号,病灶中心见点状强化血管影;另1例CT于门脉期病灶内见明显强化的点、线状血管影。门脉期见包膜强化2例,呈线状高密度影;延迟期-延迟3min扫描为稍高密度信号5例,等密度2例,低信号1例。延迟6min扫描所有病灶呈略低密度信号,病灶内脂肪显示更加清楚。
图③-④为同一病例。③T1WI,示肝右后叶类圆形长T1信号,边界清。④增强扫描门脉期,病灶呈轻-中度延迟强化,内见一点状血管状明显强化影。
3讨论
3.1临床及病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血管按照不同比例组成[1]。多发生于肾脏,发生在肝脏及其他脏器者罕见。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L由Ishak[2]于1976年首次报道。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过去曾被认为是错构瘤。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其在克隆发生、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等方面具有组织同源性,也支持其为单一细胞类型起源,提示本病为真性肿瘤,来自血管周围上皮样细胞。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大部分为单发。肿瘤较小时多无临床症状,多为体检时被发现;肿瘤较大时可有腹胀、腹部包块等症状。
HAL大体所见一般为界限清楚或有假包膜的实性肿块。肿块切面灰白、灰黄,可伴有出血及坏死。镜下瘤组织主要由大的多边形、圆形上皮样细胞构成,排列成不规则梁索状结构,并由大小不等的丰富窦隙状薄壁血管网分隔。肿瘤间质中可见不等量散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
3.2分型HAL由成熟的脂肪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血管按照不同比例组成。Tsui[3]等根据瘤组织成分的特点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为4型:①混合型;②肌瘤型;③脂肪瘤型;④血管瘤型,其中混合型最常见。
3.3影像特征HAL影像学改变虽表现各异,但仍有一定的特征性。其特征性表现有:①脂肪成分:瘤内脂肪是HAL的特征之一,由于病灶内脂肪含量不等,较少者CT和常规RI不易显示。采用RI脂肪抑制技术或RI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同相位反相位后病灶内信号强度明显衰减,可提示脂肪组织的存在。②中心血管影[4]:T2WI序列中可呈特征性点、条状流空信号,增强扫描呈点状、扭曲的条状高密度信号。③假包膜:平扫假包膜不易显示,增强扫描于门脉期和延迟期部分病灶边缘可见线状强化的“假包膜”改变。④引流静脉汇入肝静脉征:目前绝大部分学者认为,除少数小肝癌外,绝大多数肝癌病灶的血流均汇入门静脉,并常常引起门静脉癌栓。⑤CT或R动态增强特征:增强扫描肿瘤动脉期明显均匀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密度或信号略有减低,但仍高于同期肝实质,延迟期呈等稍高密度或信号。
3.4鉴别诊断
3.4.1肝细胞癌(HCC①多有乙肝病史及肝硬化背影;②化验室检查:AFP阳性;③增强扫描呈典型“快进快出”改变;④假包膜于T2WI呈低信号,而HAL呈高信号;⑤常常引起门靜脉癌栓。
3.4.2肝腺瘤少见,易出血,部分肿瘤可有脂肪及完整包膜,无中心血管影。
3.4.3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呈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重T2WI序列信号极高-“灯泡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填充,呈高(等密度信号。各期扫描病灶强化程度与同层动脉血管相似,较有特异性。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L的CT和RI影像学差异较大,主要取决于肿瘤内脂肪、软组织含量及异常血管所占的比例,但仍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R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HAL的强化特征,有助于提高HAL的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Ishak KG,Anthony PP,Sobin LH.Nonepithelial tumors.In:Ishak KG,Anthony PP,Sobin LH,eds.Histological typing of tumors of the liver.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2nd ed,Berlin:Springer,1994:22-27.
[2]Ishak KG.esenchymal tumors of the liver.In:Okuda K,Peters RL,eds.Hepatocellular carcinoma.New York:John Wiley medicial,1976:247.
[3]Tsui W,Colombari R,Portmann BC,et al.Hepatic angiomyolipoma,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30 cases and delineation of unusual morphologic variants[J].A J Surg Pathol,1999,23:34-48.
[4]严福华,曾蒙苏,周康荣,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RI征象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11:82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