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在确定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强化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高等学校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的提高,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人到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对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势在必行。我校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开设了《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并在课程教学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 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数据库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计算机应用十分重要的基础领域。过去,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够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上是直接针对具体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比如VisuaFoxPro),介绍其使用方法,太大众化,忽略了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介绍,达不到对学生的要求,由此造成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进行具体实践时感到学了的知识用不上,要用的又未掌握。《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DBMS)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技术及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类数据库应用问题,比如实现企业或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网络上的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应用软件,然而,任何具体的应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数据库应用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原理,又要面向应用。根据这样的要求我校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掌握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并能熟练其基本操作;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步骤,能开发较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2、 教学内容
根据《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介绍数据库原理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数据库技术的发展、DBMS、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工作过程、数据模型、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关系数据模型、关系代数、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ER模型到关系模式的转换、关系数据库操作的异常现象、函数依赖、关系模式的规范化。
第二个层次介绍关系数据库Access 2002,以实例为主线,紧扣第一个层次中的知识点,配合图解,介绍数据库原理基本概念在Access 2002中的具体实现和操作。
第三个层次以简单的、贴近实际的数据库应用实例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内容和要求,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的实现和运行维护。
二、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1、课堂讲授,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上教师重在启发、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比如,在介绍数据库开发过程时,教师先讲解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然后针对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业务流程、数据流图、局部和全局的ER模型以及对应的关系模式等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教师再给出分析总结,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用项目和实例讲原理,突出应用重点
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涉及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特别是关系数据库设计有严格和抽象的理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是面面俱到和深入地介绍数据库原理涉及的抽象理论,而是以项目和实例为背景,来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强调以应用为前景的关系数据库设计。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都用项目和实例讲解,同时突出理论在数据库应用中的知识点。以一个项目作为核心实例把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贯穿起来,用项目作为问题来牵引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兴趣学。
3、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校园网进行辅助教学
(1)改变以黑板加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设计制作了支持课堂教学的电子演示文稿,将课堂教学转入网络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增大课堂信息量,增强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建立《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该网络教学平台包括教师教学子系统和学生学习子系统。教师教学子系统功能有:课程资料发布、课件发布、公告、答疑作业批改和常见问题解答。学生学习子系统功能有:课程资料浏览、课件浏览、教学信息查阅、答疑、作业上载、和常见问题浏览和项目实例学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开课时就可以了解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参考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演示文稿复习上课内容,通过Web课件巩固加深和扩大课堂知识;通过答疑功能师生之间可以针对某一问题交互讨论。
三、强化实验环节,提高操作能力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效的实验教学是促进知识理解、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造力最活跃的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1、课堂实验
实验课着眼于通过实验验证课程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数据库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具有该课程的知识并不等于拥有能力。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安排相应的上机实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开发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此,我们编写了《数据库基础与应用2000实验指导》讲义,指导学生上机实习。每次实验根据实验指导书先由实验教师讲解其内容、要求和步骤;根据需要作适当的演示,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指导,实验完成后写出实验报告。
2、课程设计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设计,是根据本课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运用本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借助计算机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为了加强《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设计,我们编写了《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设计指导》、《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系统设计实例教程》两种讲义。实施中,严格按照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过程,进行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基本表设计与建立,功能设计、代码编写与调试等。其中特别强调数据流图(DFD)、数据字典(DD)、实体联系模型(ER图)和基本表的分析与描述。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做好详细记录,最后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形成实习报告。
四、课程考核的改进
期末考试是课程考核的传统方式,它成了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依据。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仅靠期末考试不能全面衡量一个学生课程学习的优劣,应该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管理,严格各种能力形成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考核,把衡量学生课程学习优劣判断由期末考试一个指标扩展为多个观测点。
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课程的阶段性考核,其根本目的是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反馈学习信息,以便指导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过程考核可以监督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以便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或指导,防止学生不注重课程的平时学习,只在期末突击应试的做法。把形成性考核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采用了以下形式:
1、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性考核可以通过上课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布置作业与批改等方式来实现。教师详细记载,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2、网络学习记载,记录学生浏览网页的点击次数,鼓励学生上网学习,主动获取课程学习信息。
3、实验课,实验教师对每次实验进行考勤,按实验指导书,考核学生完成实验内容的情况,督促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仔细批改给出等级。
4、课程设计,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合作意识及完成的任务,撰写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质量等因素,评定等级。
5、期末考试,对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程序设计、综合应用等进行考核,并写出试卷分析报告。
在课程总评成绩的计算中,形成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的比例是6:4其中,上课考勤、完成作业、网络点击次数和课堂实验占25%,课程设计占35%,期末考试占40%.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宝康,董健全.数据库实用教程.第二版•北京;清华奉学出版社,2001
[2]顾明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Access 200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焦华.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关键词: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高等学校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的提高,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人到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对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势在必行。我校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开设了《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并在课程教学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 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数据库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计算机应用十分重要的基础领域。过去,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够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上是直接针对具体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比如VisuaFoxPro),介绍其使用方法,太大众化,忽略了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介绍,达不到对学生的要求,由此造成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进行具体实践时感到学了的知识用不上,要用的又未掌握。《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DBMS)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技术及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类数据库应用问题,比如实现企业或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网络上的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应用软件,然而,任何具体的应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数据库应用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原理,又要面向应用。根据这样的要求我校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掌握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并能熟练其基本操作;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步骤,能开发较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2、 教学内容
根据《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介绍数据库原理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数据库技术的发展、DBMS、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工作过程、数据模型、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关系数据模型、关系代数、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ER模型到关系模式的转换、关系数据库操作的异常现象、函数依赖、关系模式的规范化。
第二个层次介绍关系数据库Access 2002,以实例为主线,紧扣第一个层次中的知识点,配合图解,介绍数据库原理基本概念在Access 2002中的具体实现和操作。
第三个层次以简单的、贴近实际的数据库应用实例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内容和要求,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的实现和运行维护。
二、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1、课堂讲授,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上教师重在启发、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比如,在介绍数据库开发过程时,教师先讲解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然后针对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业务流程、数据流图、局部和全局的ER模型以及对应的关系模式等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教师再给出分析总结,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用项目和实例讲原理,突出应用重点
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涉及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特别是关系数据库设计有严格和抽象的理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是面面俱到和深入地介绍数据库原理涉及的抽象理论,而是以项目和实例为背景,来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强调以应用为前景的关系数据库设计。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都用项目和实例讲解,同时突出理论在数据库应用中的知识点。以一个项目作为核心实例把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贯穿起来,用项目作为问题来牵引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兴趣学。
3、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校园网进行辅助教学
(1)改变以黑板加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设计制作了支持课堂教学的电子演示文稿,将课堂教学转入网络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增大课堂信息量,增强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建立《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该网络教学平台包括教师教学子系统和学生学习子系统。教师教学子系统功能有:课程资料发布、课件发布、公告、答疑作业批改和常见问题解答。学生学习子系统功能有:课程资料浏览、课件浏览、教学信息查阅、答疑、作业上载、和常见问题浏览和项目实例学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开课时就可以了解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参考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演示文稿复习上课内容,通过Web课件巩固加深和扩大课堂知识;通过答疑功能师生之间可以针对某一问题交互讨论。
三、强化实验环节,提高操作能力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效的实验教学是促进知识理解、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造力最活跃的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1、课堂实验
实验课着眼于通过实验验证课程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数据库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具有该课程的知识并不等于拥有能力。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安排相应的上机实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开发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此,我们编写了《数据库基础与应用2000实验指导》讲义,指导学生上机实习。每次实验根据实验指导书先由实验教师讲解其内容、要求和步骤;根据需要作适当的演示,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指导,实验完成后写出实验报告。
2、课程设计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设计,是根据本课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运用本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借助计算机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为了加强《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设计,我们编写了《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设计指导》、《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系统设计实例教程》两种讲义。实施中,严格按照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过程,进行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基本表设计与建立,功能设计、代码编写与调试等。其中特别强调数据流图(DFD)、数据字典(DD)、实体联系模型(ER图)和基本表的分析与描述。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做好详细记录,最后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形成实习报告。
四、课程考核的改进
期末考试是课程考核的传统方式,它成了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依据。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仅靠期末考试不能全面衡量一个学生课程学习的优劣,应该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管理,严格各种能力形成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考核,把衡量学生课程学习优劣判断由期末考试一个指标扩展为多个观测点。
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课程的阶段性考核,其根本目的是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反馈学习信息,以便指导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过程考核可以监督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以便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或指导,防止学生不注重课程的平时学习,只在期末突击应试的做法。把形成性考核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采用了以下形式:
1、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性考核可以通过上课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布置作业与批改等方式来实现。教师详细记载,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2、网络学习记载,记录学生浏览网页的点击次数,鼓励学生上网学习,主动获取课程学习信息。
3、实验课,实验教师对每次实验进行考勤,按实验指导书,考核学生完成实验内容的情况,督促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仔细批改给出等级。
4、课程设计,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合作意识及完成的任务,撰写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质量等因素,评定等级。
5、期末考试,对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程序设计、综合应用等进行考核,并写出试卷分析报告。
在课程总评成绩的计算中,形成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的比例是6:4其中,上课考勤、完成作业、网络点击次数和课堂实验占25%,课程设计占35%,期末考试占40%.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宝康,董健全.数据库实用教程.第二版•北京;清华奉学出版社,2001
[2]顾明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Access 200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焦华.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