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人类真知的全部来源。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凭借教材,依托教材,挖掘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课堂;教材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中华民族要圆好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要时时刻刻创新,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头等大事,需要教师倾心投入。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语文课充满情感和智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
一、 凭借教材,开发教材创新
语文教材,是孩子得到语文知识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师课前准备的参照依据。小学语文教材有300篇课文,都是文人墨客原始创作,每一篇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选择材料,确立主题都是体现作者高度个性化,注入了全身心创造力,充满着情感和智慧。用好教材对于培养孩子的创新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依托教材,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想象,开发素材创新。例如:笔者在执教《盘古开天地》一文,学完最后一段,学生体会了盘古用自己的身体变成了宇宙,无私地奉献自己后,引导学生理解自然段末的意思,并进行启发学生想象:“盘古开天地倒下后,他的身体各部分还会变成什么?”并出示句子:“他的( )变成了( )的( )。”学生受到启发,发挥想象,纷纷回答,有的说:“他的牙齿变成了坚硬的石头。”有的说:“他的手指变成了挖掘机的臂膀;”有的说:“他的鼻孔变成了动车经过的隧道;”有的说:“他的心变成三峡大坝!”……灵性闪动,一个一个同学说得多好啊!教师引领,学生想象,无意间进行创造性思维。
再者,启发想象,可在教材“空白”点下功夫。“空白”,就是一件事情可能发生冲突细节、情节和结尾等等。如《荷花》一课教学,文中“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读着句子,朗朗上口。
教师适时说:这时如果你是一朵荷花,想想看小动物们还会对荷花姐姐唠叨些什么呢?
除此之外,老师把片段进行扩写,课本的情节改为课本剧进行表演,将古诗改写成习作或绘画等等,这些多种形式都是给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 依托教材,拓展生活创新。
(一) 以教材为媒介,进行课内外的沟通
随着互联网 阅读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教材已经不是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不要被教科书内容所固定接受,而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提炼归纳再拓展利用。如《桂林山水》一课,文中最后一段描写得很优美,很有特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课上笔者抓住这一点指导孩子小练笔:“同学们,大金湖是中国泰宁风景秀丽的景点,是全国著名5A景区,它可以与桂林的相媲美。”
同学们,在春游之际你们可要到那里去走一走观赏一番,用眼看用心地体验,请同学们学用本课中结构或句式写一段话。过后上交的习作中异彩纷呈,惊喜地发现一位学生写道:“这样的山倒映着这样的湖,这样的树点缀着这样的山,再加上蓝天白云朵朵,山中绿地红花,水中游鱼成串,让你心旷神怡,感到似乎闯进神仙境地,真是‘往日金溪河,今日大金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方法,得益在课外,达到学以致用,有效地进行了读写迁移创新,从而提高了习作能力。
(二) 以教材为媒介,进行课内外的延伸
教育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唯有实践,才有创造。生活就是语文,真正意义上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观察生活体验美,让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变为学习语文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实际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丰富充实教材,灵活机动处理教材,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例如笔者在《幸福是什么》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从课文中领悟到“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从不同个体中体会幸福的含义:
对警察来说,幸福是
对医生来说,幸福是
对妈妈来说,幸福是
对我来说,幸福是
同学们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互相探究,互相启发,多角度去思维,他们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对不同的职业认识理解,对亲情的感悟以及对自己的期望,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经历了创新的过程,在课堂上播下了创新的种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挖掘教材,彰显潜能创新。
(一) 分层设计,尊重差异
由于学生经历不同,阅历也不一样,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在语文学习中,即使是同样的教材,对同一个问题的感受也不一样。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 多维设计,彰显潜能
灵活使用教材,设计开放式的练习,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笔者在《乌塔》一课教学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在引导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乌塔是一个 的孩子,请你用文中有关的词句来说明。学生学习在老师支持引导下,学生的智慧被唤醒。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答案,学生通过探索自读、自悟概括出符合乌塔很多特点:富有责任感、生活经验丰富、做事有条理、生存能力强等等,很多答案个性化,课堂的練习成了学生创新的乐园。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联系学科的特点采用各种方法,多种形式,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让课堂上不断地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张庆英著作.创新教育与教育的创新[D].
[2]胡春莉,屈广娟著作.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D].
[3]兹以著作.教科书研究[D].
作者简介:
肖荣玉,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杉城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创新;课堂;教材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中华民族要圆好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要时时刻刻创新,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头等大事,需要教师倾心投入。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语文课充满情感和智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
一、 凭借教材,开发教材创新
语文教材,是孩子得到语文知识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师课前准备的参照依据。小学语文教材有300篇课文,都是文人墨客原始创作,每一篇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选择材料,确立主题都是体现作者高度个性化,注入了全身心创造力,充满着情感和智慧。用好教材对于培养孩子的创新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依托教材,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想象,开发素材创新。例如:笔者在执教《盘古开天地》一文,学完最后一段,学生体会了盘古用自己的身体变成了宇宙,无私地奉献自己后,引导学生理解自然段末的意思,并进行启发学生想象:“盘古开天地倒下后,他的身体各部分还会变成什么?”并出示句子:“他的( )变成了( )的( )。”学生受到启发,发挥想象,纷纷回答,有的说:“他的牙齿变成了坚硬的石头。”有的说:“他的手指变成了挖掘机的臂膀;”有的说:“他的鼻孔变成了动车经过的隧道;”有的说:“他的心变成三峡大坝!”……灵性闪动,一个一个同学说得多好啊!教师引领,学生想象,无意间进行创造性思维。
再者,启发想象,可在教材“空白”点下功夫。“空白”,就是一件事情可能发生冲突细节、情节和结尾等等。如《荷花》一课教学,文中“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读着句子,朗朗上口。
教师适时说:这时如果你是一朵荷花,想想看小动物们还会对荷花姐姐唠叨些什么呢?
除此之外,老师把片段进行扩写,课本的情节改为课本剧进行表演,将古诗改写成习作或绘画等等,这些多种形式都是给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 依托教材,拓展生活创新。
(一) 以教材为媒介,进行课内外的沟通
随着互联网 阅读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教材已经不是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不要被教科书内容所固定接受,而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提炼归纳再拓展利用。如《桂林山水》一课,文中最后一段描写得很优美,很有特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课上笔者抓住这一点指导孩子小练笔:“同学们,大金湖是中国泰宁风景秀丽的景点,是全国著名5A景区,它可以与桂林的相媲美。”
同学们,在春游之际你们可要到那里去走一走观赏一番,用眼看用心地体验,请同学们学用本课中结构或句式写一段话。过后上交的习作中异彩纷呈,惊喜地发现一位学生写道:“这样的山倒映着这样的湖,这样的树点缀着这样的山,再加上蓝天白云朵朵,山中绿地红花,水中游鱼成串,让你心旷神怡,感到似乎闯进神仙境地,真是‘往日金溪河,今日大金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方法,得益在课外,达到学以致用,有效地进行了读写迁移创新,从而提高了习作能力。
(二) 以教材为媒介,进行课内外的延伸
教育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唯有实践,才有创造。生活就是语文,真正意义上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观察生活体验美,让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变为学习语文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实际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丰富充实教材,灵活机动处理教材,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例如笔者在《幸福是什么》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从课文中领悟到“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从不同个体中体会幸福的含义:
对警察来说,幸福是
对医生来说,幸福是
对妈妈来说,幸福是
对我来说,幸福是
同学们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互相探究,互相启发,多角度去思维,他们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对不同的职业认识理解,对亲情的感悟以及对自己的期望,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经历了创新的过程,在课堂上播下了创新的种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挖掘教材,彰显潜能创新。
(一) 分层设计,尊重差异
由于学生经历不同,阅历也不一样,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在语文学习中,即使是同样的教材,对同一个问题的感受也不一样。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 多维设计,彰显潜能
灵活使用教材,设计开放式的练习,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笔者在《乌塔》一课教学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在引导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乌塔是一个 的孩子,请你用文中有关的词句来说明。学生学习在老师支持引导下,学生的智慧被唤醒。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答案,学生通过探索自读、自悟概括出符合乌塔很多特点:富有责任感、生活经验丰富、做事有条理、生存能力强等等,很多答案个性化,课堂的練习成了学生创新的乐园。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联系学科的特点采用各种方法,多种形式,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让课堂上不断地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张庆英著作.创新教育与教育的创新[D].
[2]胡春莉,屈广娟著作.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D].
[3]兹以著作.教科书研究[D].
作者简介:
肖荣玉,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杉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