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美育;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等院校开设的所有课程本身就具有规律性和科学价值,同时也必然具有其本身所独特的审美价值。而我们所说的美育课程则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一、新时代加强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美育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令世人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都大为增强,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急功近利、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也在悄然滋长,这些不正之风已经严重损害了我们国家的机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美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称赞的进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育人的导向地位越来越凸显,课程体系建设,结构布局,美育活动,资源保障等都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当前高校美育工作尤其是美育教学工作越来越不能够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新时代构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越来越不能相适应,已经不能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更优质、更美好教育资源的需求,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大学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主战场,担负着抚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的教育不仅包含专业文化知识,还必须考虑大学生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当前,受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学生只注重学习技能知识学习,而忽略了在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涵养素质等方面的修养,认为美育不重要,带不来实际效益。因此,高校要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美育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发展之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从思想上引领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立足实际从根本上改变高校美育教育的薄弱环节,要遵循美育规律,把握美育特点,以弘扬伟大中华美育精神,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始终,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感人、以美培元,以美树人。
二、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高校对美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校只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忽略美育课程教学,多数高校领导班子很少有美育学科领域的专家,尤其是理工类高职院校此种情况更为严重,当然在艺术类院校情况要好点,在课程建设、学术交流、经费保障等方面与专业课程相比缺乏足够的支持。雷声大雨点小,党的教育政策贯彻落实不够彻底,严重打击了美育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二)美育教师队伍配置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发展,高校美育资源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部分高校美育工作滞后,以致美育资源配置不均,师资配置不足:一是高校美育教师队伍整体偏少,需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二是美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美育需求,需要引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并加强美育教师的进修培训。
(三)美育教学资源匮乏
以音乐课为例,有的高校没有用于教学的乐器,比如说钢琴,有的高校有钢琴却是不能用于平时的教学活动,长时间闲置。以美术课为例,有的高校同样没有用于教学的教学资源,画笔、画板、颜料等,老师讲完,学生散场,效果不佳,学生缺少参与实践的机会。以舞蹈课为例,部分学校根本没有像样的固定场地,且因为舞蹈课场地需求过大,很多学校都很少开设这门课程,扼杀了学生的需求。有的即使开设了舞蹈课程,因为没有场地训练,活动空间也只是局限在上课教室,不能充分发挥舞蹈课的功能,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四)美育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创新
当前,多数高校还处于“教师授课一一艺术作品欣赏一一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己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出问题,立足实际,进行改革创新,探索适合新时代教学规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由于学校不重视美育教学,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也不能为美育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缺乏交流沟通的机会,以致恶性循环,老师应付课堂,学生不愿意听课,教学效果不好。
三、推进新时代美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加大美育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出台更多的优厚政策,筑巢引凤,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如按照师生比例,鼓励高校探索实施公共艺术课特聘教授制度。优化专业艺术教育教师结构,搭建院系、校际合作交流平台。建设一批高校美育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美育名家名师。加大在岗教师的能力培养,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可以通过专家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促进优秀美育资源的共享,为我所用,取长补短。加大美育教师教学岗位激励制度,构建符合美育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考核而评价机制,为美育教师职称晋升、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提供有力支撑。
(二)丰富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
首先,高校要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最新的教学理念,建立新型的美育课程教学体系,利用大数据、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翻转课堂等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的能体验美育课程的实践,增强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美育慕课,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和共享面。探索建设一批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逐步完善高校与文化宣传部门、文艺团体等协同育人机制。其次,部分高校的院系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一门课程,课程单一。以A校为例,信息系以必修课的形式只开设了影视鉴赏课程,有的院系只开设了美术鉴赏课程,这样的设置过于单一,剥夺了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育课程的机会,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有的学者提出“必修+选修”的美育课程体系值得借鉴。因此丰富的课程设置是美与改革的基础,高校应该建设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音乐类、舞蹈类、影视类、话剧类、美术类、书画类等课程都可以逐步构建。
(三)增强学生实践活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一方面,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如摄影类课程可以组建摄影协会,话剧类可以组建话剧协会,音乐类课程可以组建吉他、竹笛等各类音乐类协会,舞蹈类课程可以组建舞蹈协会等。这些校园社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以外的良好的补充,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教學有机结合,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高校可以主动联系协调文物馆所、美术馆、博物院、歌剧院、音乐厅等,组织学生免费参观,听音乐会或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传承好红色经典,打造经典传播高地,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使学生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品牌活动,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氛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培育一批原创校园歌曲、话剧、影视、舞台剧、舞蹈等文化精品项目,弘扬主旋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四)树立服务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
新时代高校美育要融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之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好。各高校要依托各自优势项目,积极开展定点帮扶、职教扶贫、社区服务等美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高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人文交流合作,借助国际和国内、政府和民间多种对外交流渠道和活动平台,发挥高校优势项目和高水平艺术社团的重要作用,积极参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当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会,同时我们也面临很大挑战,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做好新时代高校美育教学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等院校开设的所有课程本身就具有规律性和科学价值,同时也必然具有其本身所独特的审美价值。而我们所说的美育课程则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一、新时代加强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美育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令世人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都大为增强,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急功近利、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也在悄然滋长,这些不正之风已经严重损害了我们国家的机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美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称赞的进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育人的导向地位越来越凸显,课程体系建设,结构布局,美育活动,资源保障等都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当前高校美育工作尤其是美育教学工作越来越不能够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新时代构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越来越不能相适应,已经不能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更优质、更美好教育资源的需求,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大学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主战场,担负着抚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的教育不仅包含专业文化知识,还必须考虑大学生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当前,受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学生只注重学习技能知识学习,而忽略了在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涵养素质等方面的修养,认为美育不重要,带不来实际效益。因此,高校要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美育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发展之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从思想上引领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立足实际从根本上改变高校美育教育的薄弱环节,要遵循美育规律,把握美育特点,以弘扬伟大中华美育精神,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始终,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感人、以美培元,以美树人。
二、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高校对美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校只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忽略美育课程教学,多数高校领导班子很少有美育学科领域的专家,尤其是理工类高职院校此种情况更为严重,当然在艺术类院校情况要好点,在课程建设、学术交流、经费保障等方面与专业课程相比缺乏足够的支持。雷声大雨点小,党的教育政策贯彻落实不够彻底,严重打击了美育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二)美育教师队伍配置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发展,高校美育资源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部分高校美育工作滞后,以致美育资源配置不均,师资配置不足:一是高校美育教师队伍整体偏少,需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二是美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美育需求,需要引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并加强美育教师的进修培训。
(三)美育教学资源匮乏
以音乐课为例,有的高校没有用于教学的乐器,比如说钢琴,有的高校有钢琴却是不能用于平时的教学活动,长时间闲置。以美术课为例,有的高校同样没有用于教学的教学资源,画笔、画板、颜料等,老师讲完,学生散场,效果不佳,学生缺少参与实践的机会。以舞蹈课为例,部分学校根本没有像样的固定场地,且因为舞蹈课场地需求过大,很多学校都很少开设这门课程,扼杀了学生的需求。有的即使开设了舞蹈课程,因为没有场地训练,活动空间也只是局限在上课教室,不能充分发挥舞蹈课的功能,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四)美育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创新
当前,多数高校还处于“教师授课一一艺术作品欣赏一一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己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出问题,立足实际,进行改革创新,探索适合新时代教学规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由于学校不重视美育教学,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也不能为美育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缺乏交流沟通的机会,以致恶性循环,老师应付课堂,学生不愿意听课,教学效果不好。
三、推进新时代美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加大美育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出台更多的优厚政策,筑巢引凤,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如按照师生比例,鼓励高校探索实施公共艺术课特聘教授制度。优化专业艺术教育教师结构,搭建院系、校际合作交流平台。建设一批高校美育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美育名家名师。加大在岗教师的能力培养,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可以通过专家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促进优秀美育资源的共享,为我所用,取长补短。加大美育教师教学岗位激励制度,构建符合美育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考核而评价机制,为美育教师职称晋升、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提供有力支撑。
(二)丰富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
首先,高校要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最新的教学理念,建立新型的美育课程教学体系,利用大数据、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翻转课堂等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的能体验美育课程的实践,增强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美育慕课,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和共享面。探索建设一批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逐步完善高校与文化宣传部门、文艺团体等协同育人机制。其次,部分高校的院系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一门课程,课程单一。以A校为例,信息系以必修课的形式只开设了影视鉴赏课程,有的院系只开设了美术鉴赏课程,这样的设置过于单一,剥夺了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育课程的机会,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有的学者提出“必修+选修”的美育课程体系值得借鉴。因此丰富的课程设置是美与改革的基础,高校应该建设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音乐类、舞蹈类、影视类、话剧类、美术类、书画类等课程都可以逐步构建。
(三)增强学生实践活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一方面,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如摄影类课程可以组建摄影协会,话剧类可以组建话剧协会,音乐类课程可以组建吉他、竹笛等各类音乐类协会,舞蹈类课程可以组建舞蹈协会等。这些校园社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以外的良好的补充,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教學有机结合,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高校可以主动联系协调文物馆所、美术馆、博物院、歌剧院、音乐厅等,组织学生免费参观,听音乐会或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传承好红色经典,打造经典传播高地,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使学生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品牌活动,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氛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培育一批原创校园歌曲、话剧、影视、舞台剧、舞蹈等文化精品项目,弘扬主旋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四)树立服务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
新时代高校美育要融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之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好。各高校要依托各自优势项目,积极开展定点帮扶、职教扶贫、社区服务等美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高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人文交流合作,借助国际和国内、政府和民间多种对外交流渠道和活动平台,发挥高校优势项目和高水平艺术社团的重要作用,积极参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当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会,同时我们也面临很大挑战,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做好新时代高校美育教学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