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在总结目前儿童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理论基础、干预模式、预测因素与干预措施作出归纳,以期为儿童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基点。
关键词: 儿童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 理论基础 干预模式 预测因素 干预措施
学习障碍是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运算及社会技能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困难的一组异质障碍[1]。学习障碍的预防性干预是指在学习障碍发生之前或发生早期防止或阻止学习障碍发生或继续发展的教育干预。
一、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理论基础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约80%的智力发展在8岁前完成,早期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不仅能促进儿童脑功能的发育,还能有效矫治儿童智力结构中的某些缺陷。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婴幼儿期是诸多心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提供适宜的环境刺激可使儿童心理发展达到最佳水平。错过了关键期,环境和教育可能无法发挥充分的作用,儿童的发展水平可能出现无法逆转的落后。神经生理学认为,在生命早期,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组织具有可塑性,在可塑性较高的阶段进行针对性训练,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脑的结构和功能。
二、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模式
早期预防性干预包含两个子模式干预流程和干预时间。干预流程即对谁干预、干预什么、怎样干预、干预得怎么样。可以描述为:表现(效果)→原因→对策→效果(表现)周而复始的循环;干预时间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将干预分为超前性与延迟性两类,这两类干预都是必要的。这种基于课堂教学的干预模式是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模式的雏形。
阶梯教学模式对我国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模式的研究以极大的启示。首先,在普通教育核心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提供不断深入的教学计划,保证所有学生融入到课程中,随后对学生测评,把测评结果作为判断能否从课堂教学中获益及是否需要额外教育的标准。其次,在普通教育课程以外提供更深入、明确的指导课程,课程由教师选择,根据学生需要而提供给少部分人。如果学生通过以上干预都不能取得相应的进步或达到相应的标准,则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技术是特殊的,更适合学生的需要,更具强化性,对学生的监控评估更多,并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教育方式,以促进学生进步[2]。这种干预是根据学生的测评情况来确定的,具有预防性。国内有研究者对该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完善和运用。
干预反应模型是一种新的学习障碍鉴定方法,一般在多级干预框架中实施,通常为三级。第一级,在普通课堂中给全体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行为支持,通过课程测试考查学生的进步情况,根据结果确定是否进行下一级干预。第二级,学习成绩的提高速度和总的学习成绩落后于同伴、同校或同一地区同龄人的学生,进入第二级干预。第二级干预在小团体(师生比例不超过1∶5)中进行,每一轮的干预周期为8—10周。如果学生取得足够进步,则回到第一级干预。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就再接受一轮第二级干预,仍没有达到预期标准的,则进入第三级干预。第三级,对学生个体进行集中的、系统的、专业化的教育干预,以小团体(师生比例不超过1∶3)的形式实施,持续更长时间(10—12周)。多学科小组根据学生接受干预的结果来确定其是否接受特殊教育服务。干预反应模型与阶梯教学模式的设想是相同的,但干预反应模型更完善、具体,其最大特点就是提倡早期鉴别、综合性诊断和治疗、鉴别和干预相结合。该模型对儿童学习障碍的预防性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习障碍的预测因素
学习障碍儿童的早期表现主要是语言发育迟缓和行为问题,但也存在异质性,即不是所有的儿童症状都相同。刘丽君、蒋春燕等对学习障碍儿童早期发育史的分析发现,早产、生后窒息、低出生体质量、说话晚、走路迟、贫血的儿童学习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另有研究发现,儿童视觉—运动整合(VMI)发育状况与学习成绩特别是数学成绩相关(p<0.05),儿童早期的VMI能力,对儿童学习能力的预测有较高的价值[4]。汉语阅读障碍高危儿童在词汇、语素识别、句法、非词重复和看图说词等方面都显著落后于对照组。汉语阅读障碍预测因素研究只涉及语音意识、视觉加工技能和命名速度,且大都集中在香港、台湾地区,大陆的研究空间还非常广阔。
四、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措施
早期研究者针对学习障碍儿童早期教育状况提出,父母、托幼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和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有学者从家长教养的角度提出,家长要给予儿童适当的刺激,培养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儿童的手指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
从学习障碍者心理特征出发,应实施学习和心理两方面的预防教育,也称学习治疗,即学习障碍的治疗必须发现在哪些学科哪些环节或是哪些能力上有缺陷,以补充未掌握或不足的学力,学力的补充指导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品质方面的预防教育则从培养兴趣、提高动机、发展个性化教育等方面入手。
刘小天归纳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思想及措施,包括改善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创办家长学校、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在低年级阶段就教会儿童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激发儿童认识的欢乐,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措施拓宽了思路。
吴汉荣认为造成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复杂且相互渗透,因此,学习障碍的预防与矫治应该采取早期干预与综合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他将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措施归纳为心理咨询、学习潜能开发、感觉统合、改善环境四方面。
有研究者专门针对学习障碍的亚型进行了干预措施的探索。彭虹、舒华借鉴以英语为母语的阅读障碍儿童早期语音训练的方法,针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特点,提出语音意识和语素意识相结合的训练可能更适合汉语阅读障碍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为我国开展阅读障碍儿童预防性干预提出了思路。有研究者对小学数学学习困難的早期干预模式进行了总结,包括以认知补救为目的的模式、以行为为导向的模式和以同伴指导与合作为导向的模式。
我国儿童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未得到普遍的重视,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当中,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儿童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理论基础,更广泛地采用实证研究的手段,为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预测与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及实证的支持,完善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模式,促进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关注、对学习障碍的理解,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减少学习障碍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损害。
参考文献:
[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词典.华夏出版社,2006,8:300.
[2]张小将,刘昌.学习不良鉴定的干预反应模型.中国特殊教育,2008,3.
[3]刘丽君,蒋春燕,吕娜.学习障碍儿童再起发育史分析.临床荟萃,2006,21.
[4]刘淑华.学习困难儿童视觉——运动整合发育测验分析.徐州医学院学报,2001,21,(1).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儿童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 理论基础 干预模式 预测因素 干预措施
学习障碍是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运算及社会技能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困难的一组异质障碍[1]。学习障碍的预防性干预是指在学习障碍发生之前或发生早期防止或阻止学习障碍发生或继续发展的教育干预。
一、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理论基础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约80%的智力发展在8岁前完成,早期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不仅能促进儿童脑功能的发育,还能有效矫治儿童智力结构中的某些缺陷。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婴幼儿期是诸多心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提供适宜的环境刺激可使儿童心理发展达到最佳水平。错过了关键期,环境和教育可能无法发挥充分的作用,儿童的发展水平可能出现无法逆转的落后。神经生理学认为,在生命早期,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组织具有可塑性,在可塑性较高的阶段进行针对性训练,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脑的结构和功能。
二、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模式
早期预防性干预包含两个子模式干预流程和干预时间。干预流程即对谁干预、干预什么、怎样干预、干预得怎么样。可以描述为:表现(效果)→原因→对策→效果(表现)周而复始的循环;干预时间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将干预分为超前性与延迟性两类,这两类干预都是必要的。这种基于课堂教学的干预模式是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模式的雏形。
阶梯教学模式对我国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模式的研究以极大的启示。首先,在普通教育核心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提供不断深入的教学计划,保证所有学生融入到课程中,随后对学生测评,把测评结果作为判断能否从课堂教学中获益及是否需要额外教育的标准。其次,在普通教育课程以外提供更深入、明确的指导课程,课程由教师选择,根据学生需要而提供给少部分人。如果学生通过以上干预都不能取得相应的进步或达到相应的标准,则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技术是特殊的,更适合学生的需要,更具强化性,对学生的监控评估更多,并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教育方式,以促进学生进步[2]。这种干预是根据学生的测评情况来确定的,具有预防性。国内有研究者对该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完善和运用。
干预反应模型是一种新的学习障碍鉴定方法,一般在多级干预框架中实施,通常为三级。第一级,在普通课堂中给全体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行为支持,通过课程测试考查学生的进步情况,根据结果确定是否进行下一级干预。第二级,学习成绩的提高速度和总的学习成绩落后于同伴、同校或同一地区同龄人的学生,进入第二级干预。第二级干预在小团体(师生比例不超过1∶5)中进行,每一轮的干预周期为8—10周。如果学生取得足够进步,则回到第一级干预。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就再接受一轮第二级干预,仍没有达到预期标准的,则进入第三级干预。第三级,对学生个体进行集中的、系统的、专业化的教育干预,以小团体(师生比例不超过1∶3)的形式实施,持续更长时间(10—12周)。多学科小组根据学生接受干预的结果来确定其是否接受特殊教育服务。干预反应模型与阶梯教学模式的设想是相同的,但干预反应模型更完善、具体,其最大特点就是提倡早期鉴别、综合性诊断和治疗、鉴别和干预相结合。该模型对儿童学习障碍的预防性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习障碍的预测因素
学习障碍儿童的早期表现主要是语言发育迟缓和行为问题,但也存在异质性,即不是所有的儿童症状都相同。刘丽君、蒋春燕等对学习障碍儿童早期发育史的分析发现,早产、生后窒息、低出生体质量、说话晚、走路迟、贫血的儿童学习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另有研究发现,儿童视觉—运动整合(VMI)发育状况与学习成绩特别是数学成绩相关(p<0.05),儿童早期的VMI能力,对儿童学习能力的预测有较高的价值[4]。汉语阅读障碍高危儿童在词汇、语素识别、句法、非词重复和看图说词等方面都显著落后于对照组。汉语阅读障碍预测因素研究只涉及语音意识、视觉加工技能和命名速度,且大都集中在香港、台湾地区,大陆的研究空间还非常广阔。
四、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措施
早期研究者针对学习障碍儿童早期教育状况提出,父母、托幼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和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有学者从家长教养的角度提出,家长要给予儿童适当的刺激,培养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儿童的手指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
从学习障碍者心理特征出发,应实施学习和心理两方面的预防教育,也称学习治疗,即学习障碍的治疗必须发现在哪些学科哪些环节或是哪些能力上有缺陷,以补充未掌握或不足的学力,学力的补充指导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品质方面的预防教育则从培养兴趣、提高动机、发展个性化教育等方面入手。
刘小天归纳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思想及措施,包括改善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创办家长学校、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在低年级阶段就教会儿童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激发儿童认识的欢乐,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措施拓宽了思路。
吴汉荣认为造成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复杂且相互渗透,因此,学习障碍的预防与矫治应该采取早期干预与综合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他将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措施归纳为心理咨询、学习潜能开发、感觉统合、改善环境四方面。
有研究者专门针对学习障碍的亚型进行了干预措施的探索。彭虹、舒华借鉴以英语为母语的阅读障碍儿童早期语音训练的方法,针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特点,提出语音意识和语素意识相结合的训练可能更适合汉语阅读障碍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为我国开展阅读障碍儿童预防性干预提出了思路。有研究者对小学数学学习困難的早期干预模式进行了总结,包括以认知补救为目的的模式、以行为为导向的模式和以同伴指导与合作为导向的模式。
我国儿童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未得到普遍的重视,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当中,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儿童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理论基础,更广泛地采用实证研究的手段,为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预测与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及实证的支持,完善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模式,促进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关注、对学习障碍的理解,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减少学习障碍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损害。
参考文献:
[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词典.华夏出版社,2006,8:300.
[2]张小将,刘昌.学习不良鉴定的干预反应模型.中国特殊教育,2008,3.
[3]刘丽君,蒋春燕,吕娜.学习障碍儿童再起发育史分析.临床荟萃,2006,21.
[4]刘淑华.学习困难儿童视觉——运动整合发育测验分析.徐州医学院学报,2001,21,(1).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