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论述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受阻的原因和教育信息化难以整合的症结,从教育技术学的观点分析目前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教学评价改革是教育信息化的动力,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这一论断。接着分析教学改革评价的发展趋向并给出教学评价改革的一些建议。另外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关系、考试与教学评价的关系做了精要论述。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05-04
1 引言
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1]。为此,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对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设备的投入产出不能令人满意,资源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到了信息技术整合阶段更是难以奏效。是国情问题?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及资源建设问题?甚至是教师问题?这引起很多人的思考。
与此同时,一方面随着我国考试规模的扩大、考试种类的增加、考试纪律的加强,另一方面趋于各方面利益,应试人员、培训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围着考试大做文章,考试作弊现象越来越严重,作弊规模越来越大,作弊性质越来越恶劣。考试评价制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甚至有人提出取消考试的想法。
教育技术实施的障碍到底在哪儿?教学评价改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课程整合与考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本文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试着分析这些问题。
2 教育技术实施中的障碍
教育信息化现状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是教育信息化,但目前仍未占领这个制高点,仍未取得重大突破。以教育技术学的观点,在已有的政策指导下,运用现有的技术作支撑,应该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实质性突破。然而人们发现,投入大量资金并憧憬的美好未来,却开始面临一个难以逾越的困境: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和信息化正在走向越来越严重的分离,教育和信息化老死不相往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无法融合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非常严峻的现状[2]。这样一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分析探讨教育信息化前进中的症结、瓶颈、障碍。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成熟的理论观点,如何克抗、李文光编著的《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及整合的特征都做了精确描述。再如,丁兴富认为整合要经历4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资源建设;第三阶段,教师培训;第四阶段,整合阶段[3]。
可是现状是:没有硬件,就筹集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累计投入达数千亿元;发现缺乏资源,就加大力度进行资源建设,比如开发各种教学平台、管理系统、网络课件、精品课程等;资源有了,教师仍不愿意利用,他们只把这些作为应付上级检查、进行评定职称的一个筹码,过后仍然回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随后认为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或未能真正掌握先进技术手段,就加大师资培训,甚至进行大规模的轮回培训,但是培训之后,一些教师仍然不能恰当地利用,只是改变传统教学手段为现代教学手段,由“人灌”变为“电灌”。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减轻教学负担,反而加大了教学负担。到此就认为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即怎样使日常教学信息化,使信息技术能真正地与各科课堂教学整合在一起?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受阻的原因 教育信息化发展迟滞的现状不能怪学校,不能怪教师,也不能怪学生。当分别责怪学校、教师、学生要改变办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改变学习策略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地反问:让谁改?是我的错吗?为什么要进行教育信息化?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吗?在没有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看一下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虽然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但它不会自然而然地促进教学改革,它只为教育改革做好充分准备,因为技术本身既可以促进教学革新,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学。而教育改革,应当是分析社会人才需求趋势,以教育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能够运用的技术手段为支撑,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在提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同时,不应该完全放弃考试,或废除考试,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走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之路:综合素质 考试成绩[4]。之所以不能废除考试,是因为对学生起始能力的评估、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所设计的教学策略、开发的教学资源是否切实可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定,人才的选拔、甄别,单位人员的录用等,都要有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当然在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下,对考试的内容、考试的方式等都要加以改革,使其能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社会需求相一致。
其实,素质教育与考试之间并不存在矛盾。比如,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能力,评价学生不仅限于认知领域,也包括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能力,那么二者就是相一致的。而这些新的评价内容的实施要结合信息化手段。这个定位确立了,中国的教育信息化才算有了突破,才获得了持久的动力,学校、教师、学生才会愿意自觉地接受信息化,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达到互动的状况。教育技术的实施是以政策为导向的,“就目前来讲,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就有三大政策,一是关于‘校校通’工程的政策。另两个政策性文件,一是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还有一个是教育部师范司正在制定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4]。从这里可以看出,已有的政策中,并没有关于教学评价改革方面的政策,而教学评价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
3 教学评价弊端的症结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正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5]。 教学评价与考试的关系 教学评价的实质是从结果和影响两个方面对教学活动给予价值上的确认,并引导教学活动朝预定的目标发展[5]。这里所指的教学评价应该被认为教育评价的一个子集,但又不能把它局限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生、教师、教学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资源(包括已有的教学材料和新设计开发的教学材料)。根据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领域所关心的教学评价对象仅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而对这些对象进行评价就要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收集必要的教学活动信息,再进行整理加工、分析,以便做出价值判断。收集这些资料时可以借助的方法很多,比如测验、调查、观察等,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测验。
考试又称测验、测量、测试,它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尽量客观的数量化资料,注重对分析对象的量的描述,即它只对学习结果进行数量上的区分而不管其价值如何。考试是为教学评价提供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评价是在考试的基础上对学习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可见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将二者混肴。
之所以在提到教学评价改革时又称考试改革,是因为考试是获取教学评价数据的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并且通过对考试的目的、依据、内容等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安排,最后对学生考试结果经过科学的信息加工处理,就能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价值判断,也可以达到不同的评价功能。若能把考试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称之为测评。
教学评价的作用和类型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评价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因为它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促进教学改革起着重要作用,它还对整个社会起着指挥、协调作用,尤其是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教学设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只有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不断地评价、修改,才能达到最优化效果。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反馈调节功能、诊断指导功能、强化激励功能、教学提高功能、目标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按着评价的对象来分类。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以教育技术领域所关心的教学评价对象也是这两个方面,即教学评价可以分为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与面向学习资源的评价。
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着重于测量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逐渐达到目标的过程,所以评价也应该是持续性的、经常性的,而不能只靠学期或单元结束的测试来对学生下结论。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与之发生有意义联系的人、材料、设施、活动等。学习资源又可以分两类:一是现实世界中已有的可利用的资源,另一类是专门为某一学习目的而设计开发的资源。目前用的最多的是第一类学习资源,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大多是现有统一的材料。我国新课程体制改变过去一纲一本,出现了新设计开发的地方课程,甚至允许采用校本课程。当然对这些学习资源的评价仍然是通过对学生的考试分析判断,对这一类学习资源评价中学生的成绩更应该多加分析。并且,对设计开发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评价时,设计师所设计的考试要有4种类型:入门技能测试、前测、练习或模拟测试以及后测[6]。
目前考试的弊端所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考试大国,不仅指考试规模之大,还有考试制度之严密、历史之久远,被喻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然而最近几年考试作弊案接连发生,并且作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如近几年四、六级丑闻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在国家加快完善考试监管制度的同时,作弊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为此,有些人士呼吁取消英语四、六级考试。
应该认识到考试制度本身并没有错,它能客观、公平、公正地甄别、选拔、录用人才。如果头脑一热而取消考试,那是万万不能的,历史已经证明是错误的。“文革”期间造就了白卷先生张铁生等,对当时的整个国家、社会、人民造成的危害和负面影响是沉重的。历史让人记忆犹新。过错不在于考试的存在,考试作为甄别人才、权衡教育的手段和依据,不能取消,关键是考什么和怎么考[7]。这也正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兼院长刘海峰在《科举的平反》一文中所指出的:“为科举制平反的多数论者认为科举的弊端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内容的问题,即明清两代之主要考八股文不合理,是八股文拖累了整个科举制度。”[8]
不妨把现在的考试内容比喻为“现代八股文”。考试本来应以学习目标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评价为导向。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而就认知领域的目标又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5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9]。并且学习目标是在前期的需求评价、教学分析、学习者和学习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所考的内容只局限于个别目标,比如认知目标、言语信息或智力技能,而对态度、情感、动作技能则很少涉及。这样一来,使整个教学过程模式不能得以前后连贯。根据系统论的思想,整个教学系统就不能达到应有目的。并且我国的考试大多是一考定终身,多属于总结性评价,而对于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极少或欠完善,尤其是在选拔、甄别、录用类考试中更为突出。
就是因为这种“现代八股文”的考试内容和“一锤定音”的考试方法,使考试出现一些弊端。
1)考试内容目标单一,多理论,少实践,结果培养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要知道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
2)考试形式单一,多数是标准化试卷,在方便阅卷的同时,也为考生作弊提供了机会;
3)考试评价所依据的数据单一,仅以一次考试所得成绩作为评定、甄别、选拔、录用的依据,更是刺激了考生冒险作弊;
4)受考试内容导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偏离原先既定的教学目标,使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实现; 5)考试本来应为评价提供数据,分数本身很难直接说明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过程效果,而只考不评就会变成为考而考,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就会过分看重分数;
6)受现有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难以突破。因为利用信息技术,并不能在现有考试方式下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现实中,教师授课内容和方式还是老一套,捧着“新经”念“旧经”。不能怪罪教师难以改革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究其原因,课程改了评价依旧,考试指挥捧在作怪,导致教育改革落实工作举步维艰,考试成为阻碍教育信息化的樊篱。
4 正本清源,还考试原有的面目
考试舞弊接连发生,评价的弊端异常突出。不能盲目取消考试,因为考试制度本身没有错,再没有别的工具手段能更公平、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调节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设计。所要做的是改革现有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使考试能真正为评价提供客观、全面的数据,发挥考试应有的功能。成绩测试目前在美国正处于学术改革运动的前沿。更应该抓住这把教育改革的利剑,促使教育信息化落到实处,走入课堂。
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在信息化,信息化的重要理论是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教学系统设计,而评测参照标准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模型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以人为本、以为学习者为中心的评测,对现代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创造情境、提供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分析所得到的学习目的、所提供的学习资源、设计的学习过程,能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有意义地建构新的知识,至少要通过前测、中测和后测来加以判断并进行调整。另外,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新知的能力、与人共事的能力,通过现代媒体手段的记录、分析,都能得以合理的解释。然而这些工作,若还只借助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迫使教师、学生更多地利用各种信息化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和学习。如果评价标准仅局限于已有固定知识的识记、理解、掌握,教师、学生固然不愿多此一举地再用各种信息化手段。
评价是教学的源动力、指挥棒,只要科学、合理、认真地进行考试试题设计,使考试内容、教学目标、社会需求统一起来,那么就能为教育信息化找到应有的动力,也为考试改革的方向找到可靠的理论依据。将二者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教育改革真正有所突破,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考试的种种弊端,包括作弊现象。这个无形的联系纽带无疑就是考试。
5 教学评价改革的实施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导向,牵涉的问题极其复杂,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仅关系到学生、教师、学校内部,还涉及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政府、企业等各个领域。所以,虽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但对教学评价系统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通过实验、验证发现可行之后,就应该立即推广,因为它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一把钥匙。
教学评价改革的趋向 广义的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它们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篇幅所限,这里仅就学生评价进行论述。
1)在评价目的上应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考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改变过去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
2)在评价所依据的目标上应注意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21世纪对新型创新人才的要求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等多元目标体系。这一点尤其重要,它是我国以往评价的主要不足所在。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就评价的方法与技术而言,可将其分类为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10]。科学的评价方法指在确定评价的行为目标之后,利用量化手段处理评价资料,最终获得对其客观效果的价值判断的一种程序[11]。这种方法一般指过去经常采用的常规考试,一直占据着评价领域的主导地位。在教育中除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外,情意教育已成为一种共识。情意教育即人文科学教育,已被列入课程设计要素之中,在课程计划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成绩评定各方面都开始注意情意教育问题[11]。新课程改革注重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人共事等方面,更适合用人文方法的评价,常见的人文方法(如成长记录袋、表现评价法等)都在实践中取得好的成效。
4)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往我国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比较单一,一般是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在以人为本、学生参与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情境下,评价主体也应当多元化,多主体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使他们能够自评、互评。另外,家长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评价主体。
5)评价结果的表现多样化。以往考试的结果只给出一个成绩,对于成绩背后隐含的实质性东西没有进行很好的说明。比如某个学生的英语成绩上学期80分,本学期75分,不能简单地认为该生英语退步了。另外对于质的评价的描述也不应流于形成(如学习进步、热爱劳动、尊敬老师等),评价一定要具体、详实。
6)评价时间上的经常性。以往的考试评价往往注重学期末“一锤定音”,而学生的学习是个过程,评价也应与学生的学习进程一致,不一定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并记录下来。
7)注重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之处,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评价改革的建议 再次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教学评价问题。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个子系统,教学是教育的一个子系统,而教育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些相互关联、层层包含的子系统中,进行教学评价改革,一定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性。 1)学校评价要与社会评价相统一。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社会录用人才也有个价值判断,通过比较进行取舍。改革后的评价结果的记录形式,一定要得到社会的认可。
2)各级学校评价指标要统一。根据不同目的,可能评价方式有所差别,但是在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升学通过选拔考试的体制下,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中所评价记录的结果,应能被各级升学录用所认可,也即是高考、中考的评价指标要与学生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或成长记录袋的评价等相一致。如果各级升学考试仍采取传统评价方式,那么改革注定要失败。
3)各类考试评价应统一。我国目前的考试类别种类繁多,如校内期末、期中考试、普通高考、成人高考、公务员考试、各种资格考试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考试功能有所不同,如激励、反馈、查漏、甄别、选拔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考试评价指标也应趋于统一。
4)学生、教师、学校评价应协调一致。教师按照新课程纲要的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会有很大的工作量,就不仅限于课堂45分钟,工作效果也不仅限于学生一张试卷的考试成绩。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创设情境、设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给学生辅导答疑。这些工作应被学校承认和认可,并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
6 结语
教育改革举步维艰,考试舞弊频繁发生,虽然找到了二者的症结,然而教育评价的改革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认为这种改革的设想只是一种教育理想王国,更不能认为这样一改好多教师都不能再胜任新的教学模式,更不能认为新的评价体系会出现新的作弊方式而停滞不前。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改革之前总是有一些实施中考虑不到的问题。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培养的人才最终要受到社会的检验,目前的教育体制给教育带上了沉重的枷锁,我国的教育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小淘.整合之难[J].中国远程教育,2004(20).
[3]丁兴富.整合需要分步走[J].中国远程教育,2004(2).
[4]余胜泉.寻找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J].中国远程教育,
2004(20).
[5]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凯里.教学系统化设计[M].汪琼,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王鹏飞,王秋娟.“考试改革”应与“课改”同行[EB/OL].[2003-5-30].http://www.k12.com.cn.
[8]刘海峰.科举的平反[EB/OL].http://xys.dxiong.com.
[9]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05-04
1 引言
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1]。为此,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对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设备的投入产出不能令人满意,资源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到了信息技术整合阶段更是难以奏效。是国情问题?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及资源建设问题?甚至是教师问题?这引起很多人的思考。
与此同时,一方面随着我国考试规模的扩大、考试种类的增加、考试纪律的加强,另一方面趋于各方面利益,应试人员、培训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围着考试大做文章,考试作弊现象越来越严重,作弊规模越来越大,作弊性质越来越恶劣。考试评价制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甚至有人提出取消考试的想法。
教育技术实施的障碍到底在哪儿?教学评价改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课程整合与考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本文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试着分析这些问题。
2 教育技术实施中的障碍
教育信息化现状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是教育信息化,但目前仍未占领这个制高点,仍未取得重大突破。以教育技术学的观点,在已有的政策指导下,运用现有的技术作支撑,应该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实质性突破。然而人们发现,投入大量资金并憧憬的美好未来,却开始面临一个难以逾越的困境: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和信息化正在走向越来越严重的分离,教育和信息化老死不相往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无法融合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非常严峻的现状[2]。这样一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分析探讨教育信息化前进中的症结、瓶颈、障碍。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成熟的理论观点,如何克抗、李文光编著的《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及整合的特征都做了精确描述。再如,丁兴富认为整合要经历4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资源建设;第三阶段,教师培训;第四阶段,整合阶段[3]。
可是现状是:没有硬件,就筹集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累计投入达数千亿元;发现缺乏资源,就加大力度进行资源建设,比如开发各种教学平台、管理系统、网络课件、精品课程等;资源有了,教师仍不愿意利用,他们只把这些作为应付上级检查、进行评定职称的一个筹码,过后仍然回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随后认为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或未能真正掌握先进技术手段,就加大师资培训,甚至进行大规模的轮回培训,但是培训之后,一些教师仍然不能恰当地利用,只是改变传统教学手段为现代教学手段,由“人灌”变为“电灌”。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减轻教学负担,反而加大了教学负担。到此就认为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即怎样使日常教学信息化,使信息技术能真正地与各科课堂教学整合在一起?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受阻的原因 教育信息化发展迟滞的现状不能怪学校,不能怪教师,也不能怪学生。当分别责怪学校、教师、学生要改变办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改变学习策略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地反问:让谁改?是我的错吗?为什么要进行教育信息化?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吗?在没有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看一下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虽然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但它不会自然而然地促进教学改革,它只为教育改革做好充分准备,因为技术本身既可以促进教学革新,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学。而教育改革,应当是分析社会人才需求趋势,以教育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能够运用的技术手段为支撑,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在提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同时,不应该完全放弃考试,或废除考试,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走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之路:综合素质 考试成绩[4]。之所以不能废除考试,是因为对学生起始能力的评估、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所设计的教学策略、开发的教学资源是否切实可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定,人才的选拔、甄别,单位人员的录用等,都要有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当然在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下,对考试的内容、考试的方式等都要加以改革,使其能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社会需求相一致。
其实,素质教育与考试之间并不存在矛盾。比如,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能力,评价学生不仅限于认知领域,也包括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能力,那么二者就是相一致的。而这些新的评价内容的实施要结合信息化手段。这个定位确立了,中国的教育信息化才算有了突破,才获得了持久的动力,学校、教师、学生才会愿意自觉地接受信息化,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达到互动的状况。教育技术的实施是以政策为导向的,“就目前来讲,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就有三大政策,一是关于‘校校通’工程的政策。另两个政策性文件,一是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还有一个是教育部师范司正在制定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4]。从这里可以看出,已有的政策中,并没有关于教学评价改革方面的政策,而教学评价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
3 教学评价弊端的症结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正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5]。 教学评价与考试的关系 教学评价的实质是从结果和影响两个方面对教学活动给予价值上的确认,并引导教学活动朝预定的目标发展[5]。这里所指的教学评价应该被认为教育评价的一个子集,但又不能把它局限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生、教师、教学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资源(包括已有的教学材料和新设计开发的教学材料)。根据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领域所关心的教学评价对象仅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而对这些对象进行评价就要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收集必要的教学活动信息,再进行整理加工、分析,以便做出价值判断。收集这些资料时可以借助的方法很多,比如测验、调查、观察等,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测验。
考试又称测验、测量、测试,它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尽量客观的数量化资料,注重对分析对象的量的描述,即它只对学习结果进行数量上的区分而不管其价值如何。考试是为教学评价提供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评价是在考试的基础上对学习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可见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将二者混肴。
之所以在提到教学评价改革时又称考试改革,是因为考试是获取教学评价数据的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并且通过对考试的目的、依据、内容等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安排,最后对学生考试结果经过科学的信息加工处理,就能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价值判断,也可以达到不同的评价功能。若能把考试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称之为测评。
教学评价的作用和类型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评价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因为它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促进教学改革起着重要作用,它还对整个社会起着指挥、协调作用,尤其是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教学设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只有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不断地评价、修改,才能达到最优化效果。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反馈调节功能、诊断指导功能、强化激励功能、教学提高功能、目标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按着评价的对象来分类。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以教育技术领域所关心的教学评价对象也是这两个方面,即教学评价可以分为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与面向学习资源的评价。
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着重于测量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逐渐达到目标的过程,所以评价也应该是持续性的、经常性的,而不能只靠学期或单元结束的测试来对学生下结论。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与之发生有意义联系的人、材料、设施、活动等。学习资源又可以分两类:一是现实世界中已有的可利用的资源,另一类是专门为某一学习目的而设计开发的资源。目前用的最多的是第一类学习资源,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大多是现有统一的材料。我国新课程体制改变过去一纲一本,出现了新设计开发的地方课程,甚至允许采用校本课程。当然对这些学习资源的评价仍然是通过对学生的考试分析判断,对这一类学习资源评价中学生的成绩更应该多加分析。并且,对设计开发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评价时,设计师所设计的考试要有4种类型:入门技能测试、前测、练习或模拟测试以及后测[6]。
目前考试的弊端所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考试大国,不仅指考试规模之大,还有考试制度之严密、历史之久远,被喻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然而最近几年考试作弊案接连发生,并且作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如近几年四、六级丑闻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在国家加快完善考试监管制度的同时,作弊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为此,有些人士呼吁取消英语四、六级考试。
应该认识到考试制度本身并没有错,它能客观、公平、公正地甄别、选拔、录用人才。如果头脑一热而取消考试,那是万万不能的,历史已经证明是错误的。“文革”期间造就了白卷先生张铁生等,对当时的整个国家、社会、人民造成的危害和负面影响是沉重的。历史让人记忆犹新。过错不在于考试的存在,考试作为甄别人才、权衡教育的手段和依据,不能取消,关键是考什么和怎么考[7]。这也正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兼院长刘海峰在《科举的平反》一文中所指出的:“为科举制平反的多数论者认为科举的弊端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内容的问题,即明清两代之主要考八股文不合理,是八股文拖累了整个科举制度。”[8]
不妨把现在的考试内容比喻为“现代八股文”。考试本来应以学习目标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评价为导向。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而就认知领域的目标又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5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9]。并且学习目标是在前期的需求评价、教学分析、学习者和学习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所考的内容只局限于个别目标,比如认知目标、言语信息或智力技能,而对态度、情感、动作技能则很少涉及。这样一来,使整个教学过程模式不能得以前后连贯。根据系统论的思想,整个教学系统就不能达到应有目的。并且我国的考试大多是一考定终身,多属于总结性评价,而对于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极少或欠完善,尤其是在选拔、甄别、录用类考试中更为突出。
就是因为这种“现代八股文”的考试内容和“一锤定音”的考试方法,使考试出现一些弊端。
1)考试内容目标单一,多理论,少实践,结果培养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要知道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
2)考试形式单一,多数是标准化试卷,在方便阅卷的同时,也为考生作弊提供了机会;
3)考试评价所依据的数据单一,仅以一次考试所得成绩作为评定、甄别、选拔、录用的依据,更是刺激了考生冒险作弊;
4)受考试内容导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偏离原先既定的教学目标,使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实现; 5)考试本来应为评价提供数据,分数本身很难直接说明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过程效果,而只考不评就会变成为考而考,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就会过分看重分数;
6)受现有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难以突破。因为利用信息技术,并不能在现有考试方式下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现实中,教师授课内容和方式还是老一套,捧着“新经”念“旧经”。不能怪罪教师难以改革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究其原因,课程改了评价依旧,考试指挥捧在作怪,导致教育改革落实工作举步维艰,考试成为阻碍教育信息化的樊篱。
4 正本清源,还考试原有的面目
考试舞弊接连发生,评价的弊端异常突出。不能盲目取消考试,因为考试制度本身没有错,再没有别的工具手段能更公平、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调节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设计。所要做的是改革现有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使考试能真正为评价提供客观、全面的数据,发挥考试应有的功能。成绩测试目前在美国正处于学术改革运动的前沿。更应该抓住这把教育改革的利剑,促使教育信息化落到实处,走入课堂。
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在信息化,信息化的重要理论是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教学系统设计,而评测参照标准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模型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以人为本、以为学习者为中心的评测,对现代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创造情境、提供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分析所得到的学习目的、所提供的学习资源、设计的学习过程,能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有意义地建构新的知识,至少要通过前测、中测和后测来加以判断并进行调整。另外,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新知的能力、与人共事的能力,通过现代媒体手段的记录、分析,都能得以合理的解释。然而这些工作,若还只借助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迫使教师、学生更多地利用各种信息化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和学习。如果评价标准仅局限于已有固定知识的识记、理解、掌握,教师、学生固然不愿多此一举地再用各种信息化手段。
评价是教学的源动力、指挥棒,只要科学、合理、认真地进行考试试题设计,使考试内容、教学目标、社会需求统一起来,那么就能为教育信息化找到应有的动力,也为考试改革的方向找到可靠的理论依据。将二者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教育改革真正有所突破,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考试的种种弊端,包括作弊现象。这个无形的联系纽带无疑就是考试。
5 教学评价改革的实施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导向,牵涉的问题极其复杂,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仅关系到学生、教师、学校内部,还涉及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政府、企业等各个领域。所以,虽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但对教学评价系统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通过实验、验证发现可行之后,就应该立即推广,因为它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一把钥匙。
教学评价改革的趋向 广义的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它们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篇幅所限,这里仅就学生评价进行论述。
1)在评价目的上应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考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改变过去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
2)在评价所依据的目标上应注意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21世纪对新型创新人才的要求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等多元目标体系。这一点尤其重要,它是我国以往评价的主要不足所在。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就评价的方法与技术而言,可将其分类为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10]。科学的评价方法指在确定评价的行为目标之后,利用量化手段处理评价资料,最终获得对其客观效果的价值判断的一种程序[11]。这种方法一般指过去经常采用的常规考试,一直占据着评价领域的主导地位。在教育中除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外,情意教育已成为一种共识。情意教育即人文科学教育,已被列入课程设计要素之中,在课程计划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成绩评定各方面都开始注意情意教育问题[11]。新课程改革注重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人共事等方面,更适合用人文方法的评价,常见的人文方法(如成长记录袋、表现评价法等)都在实践中取得好的成效。
4)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往我国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比较单一,一般是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在以人为本、学生参与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情境下,评价主体也应当多元化,多主体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使他们能够自评、互评。另外,家长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评价主体。
5)评价结果的表现多样化。以往考试的结果只给出一个成绩,对于成绩背后隐含的实质性东西没有进行很好的说明。比如某个学生的英语成绩上学期80分,本学期75分,不能简单地认为该生英语退步了。另外对于质的评价的描述也不应流于形成(如学习进步、热爱劳动、尊敬老师等),评价一定要具体、详实。
6)评价时间上的经常性。以往的考试评价往往注重学期末“一锤定音”,而学生的学习是个过程,评价也应与学生的学习进程一致,不一定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并记录下来。
7)注重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之处,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评价改革的建议 再次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教学评价问题。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个子系统,教学是教育的一个子系统,而教育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些相互关联、层层包含的子系统中,进行教学评价改革,一定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性。 1)学校评价要与社会评价相统一。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社会录用人才也有个价值判断,通过比较进行取舍。改革后的评价结果的记录形式,一定要得到社会的认可。
2)各级学校评价指标要统一。根据不同目的,可能评价方式有所差别,但是在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升学通过选拔考试的体制下,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中所评价记录的结果,应能被各级升学录用所认可,也即是高考、中考的评价指标要与学生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或成长记录袋的评价等相一致。如果各级升学考试仍采取传统评价方式,那么改革注定要失败。
3)各类考试评价应统一。我国目前的考试类别种类繁多,如校内期末、期中考试、普通高考、成人高考、公务员考试、各种资格考试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考试功能有所不同,如激励、反馈、查漏、甄别、选拔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考试评价指标也应趋于统一。
4)学生、教师、学校评价应协调一致。教师按照新课程纲要的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会有很大的工作量,就不仅限于课堂45分钟,工作效果也不仅限于学生一张试卷的考试成绩。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创设情境、设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给学生辅导答疑。这些工作应被学校承认和认可,并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
6 结语
教育改革举步维艰,考试舞弊频繁发生,虽然找到了二者的症结,然而教育评价的改革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认为这种改革的设想只是一种教育理想王国,更不能认为这样一改好多教师都不能再胜任新的教学模式,更不能认为新的评价体系会出现新的作弊方式而停滞不前。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改革之前总是有一些实施中考虑不到的问题。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培养的人才最终要受到社会的检验,目前的教育体制给教育带上了沉重的枷锁,我国的教育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小淘.整合之难[J].中国远程教育,2004(20).
[3]丁兴富.整合需要分步走[J].中国远程教育,2004(2).
[4]余胜泉.寻找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J].中国远程教育,
2004(20).
[5]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凯里.教学系统化设计[M].汪琼,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王鹏飞,王秋娟.“考试改革”应与“课改”同行[EB/OL].[2003-5-30].http://www.k12.com.cn.
[8]刘海峰.科举的平反[EB/OL].http://xys.dxiong.com.
[9]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