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在深入探讨创新型社会视野中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相应的创新活动方式。
关键词 高校 体育 课程
时代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个体生活环境的变化、身心特点的变化、对待体育的价值需求的变化以及体育运动内容的不断创新与开发,人们需要进行终身体育创新、需要发挥体育创新的潜力、需要具备体育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面对创新型社会的到来,高校体育课程应当使大学生在现实体育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中激发起对可能体育生活的主动探寻。
一、创新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我国大陆学者厉以贤教授对创新型社会的定义为:“以创新者为中心,以终身创新、终身教育体系和创新型组织为基础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创新需要,进而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厉教授的定义指出了创新将成为人的自我发展的一种需求,创新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明确了终身教育体系下满足创新者的终身创新是走向创新型社会的主要途径。通过上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创新型社会的宏观描述,可以看出,创新型社会是一个有着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终身创新的环境和机制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从个人到组织都能够有条件持续不断地保持创新状态,通过创新而促进创新,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方面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不断探讨上。例如,陈小蓉等提出:“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健康教育、个性教育、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应该包括理论知识性内容、技能性内容、情感性内容、操作性内容。”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研究,可以说是近些年来高校体育课程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对课程结构理解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的经验积累,人们也更加认识到了如何有效地通过课程结构来实现课程功能的问题。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已经从对概念、功能及意义的阐述拓展到了对施教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隐性课程显性化的探讨。
三、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新思考
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乃至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为校园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服务社会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人们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理解也在实践中逐步地注入了新的观念。高校体育部领导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功能应强调发挥的分别是:促进体育生活化功能、健身功能、强化社会适应功能、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功能。高校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功能应强调发挥的分别是:健身功能、促进体育生活化功能、强化社会适应功能、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功能。可见,在实践中高校体育工作者们对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认识情况是比较趋于一致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应当具有时代性标志,这是社会发展影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不能反映时代要求的高校体育课程,是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样也是不能够有效地实现高校全面育人总目标的要求的。随着人类迈向创新型社会步伐的加快,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背景的进一步全面深入,高校体育课程有必要从创新型社会视角去审视自身所应突出发挥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课程的存在价值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的总目标要求相适应。为此,本研究在分析了解社会背景、教育发展需要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状况的前提下,提出高校体育课程应当在继续发挥促进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时,积极重视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大学生体育创新活动生活化的功能;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
四、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
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创新活动且具有多形式组织结构的育人方案;是以提升大学生体育创新力、促进体育创新活动进入日常生活为核心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在多种有计划的途径下,通过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熏陶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运动体验而形成的。该课程应当在继续发挥促进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时,强调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大学生体育创新活动生活化的功能以及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课程指导理念是:树立文化观;建立生活观;坚持健康观。课程的总目标是:在体育创新活动过程中使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得以丰厚;深刻体验并能够感悟到体育对自身现实生活的促进价值;具有积极的体育创新活动欲望,并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较为顺利地进行自我调控的体育创新;经常表现出独具个性的创新行为,基本形成稳定的体育创新风格;将体育道德加以内化,在各种组织形式的创新活动中能够表现出适应与和谐;善于运用相应策略,促进自己的身体与心理保持在健康状态;对可能体育生活产生需求,把体育创新动力与能力的提升,从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状态。
★基金项目:2012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项目编号:JKD2012-017。
参考文献:
[1] 郝克明.跨进创新社会——建设终身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创新与创新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廷柱.创新型社会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连玉明.创新型社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在深入探讨创新型社会视野中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相应的创新活动方式。
关键词 高校 体育 课程
时代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个体生活环境的变化、身心特点的变化、对待体育的价值需求的变化以及体育运动内容的不断创新与开发,人们需要进行终身体育创新、需要发挥体育创新的潜力、需要具备体育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面对创新型社会的到来,高校体育课程应当使大学生在现实体育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中激发起对可能体育生活的主动探寻。
一、创新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我国大陆学者厉以贤教授对创新型社会的定义为:“以创新者为中心,以终身创新、终身教育体系和创新型组织为基础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创新需要,进而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厉教授的定义指出了创新将成为人的自我发展的一种需求,创新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明确了终身教育体系下满足创新者的终身创新是走向创新型社会的主要途径。通过上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创新型社会的宏观描述,可以看出,创新型社会是一个有着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终身创新的环境和机制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从个人到组织都能够有条件持续不断地保持创新状态,通过创新而促进创新,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方面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不断探讨上。例如,陈小蓉等提出:“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健康教育、个性教育、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应该包括理论知识性内容、技能性内容、情感性内容、操作性内容。”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研究,可以说是近些年来高校体育课程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对课程结构理解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的经验积累,人们也更加认识到了如何有效地通过课程结构来实现课程功能的问题。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已经从对概念、功能及意义的阐述拓展到了对施教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隐性课程显性化的探讨。
三、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新思考
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乃至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为校园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服务社会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人们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理解也在实践中逐步地注入了新的观念。高校体育部领导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功能应强调发挥的分别是:促进体育生活化功能、健身功能、强化社会适应功能、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功能。高校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功能应强调发挥的分别是:健身功能、促进体育生活化功能、强化社会适应功能、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功能。可见,在实践中高校体育工作者们对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认识情况是比较趋于一致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应当具有时代性标志,这是社会发展影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不能反映时代要求的高校体育课程,是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样也是不能够有效地实现高校全面育人总目标的要求的。随着人类迈向创新型社会步伐的加快,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背景的进一步全面深入,高校体育课程有必要从创新型社会视角去审视自身所应突出发挥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课程的存在价值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的总目标要求相适应。为此,本研究在分析了解社会背景、教育发展需要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状况的前提下,提出高校体育课程应当在继续发挥促进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时,积极重视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大学生体育创新活动生活化的功能;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
四、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
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创新活动且具有多形式组织结构的育人方案;是以提升大学生体育创新力、促进体育创新活动进入日常生活为核心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在多种有计划的途径下,通过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熏陶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运动体验而形成的。该课程应当在继续发挥促进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时,强调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大学生体育创新活动生活化的功能以及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课程指导理念是:树立文化观;建立生活观;坚持健康观。课程的总目标是:在体育创新活动过程中使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得以丰厚;深刻体验并能够感悟到体育对自身现实生活的促进价值;具有积极的体育创新活动欲望,并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较为顺利地进行自我调控的体育创新;经常表现出独具个性的创新行为,基本形成稳定的体育创新风格;将体育道德加以内化,在各种组织形式的创新活动中能够表现出适应与和谐;善于运用相应策略,促进自己的身体与心理保持在健康状态;对可能体育生活产生需求,把体育创新动力与能力的提升,从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状态。
★基金项目:2012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项目编号:JKD2012-017。
参考文献:
[1] 郝克明.跨进创新社会——建设终身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创新与创新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廷柱.创新型社会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连玉明.创新型社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