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庵梦忆序》是古代诗歌散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被安排于第六单元,作为推荐篇目,我安排了一课时的教学时间,打算让学生自主完成文本梳理工作然后结合单元知识做一些分析即可。然而在梳理课文至第三段时,其中的一句话却引发了一场深入的探究,以至于未能如课前所料,一课时完成教学。
引起学生热烈探究的是第三段最末的那句“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翻译此句话其实并不难,其意思为:真的是痴人面前不能够说梦啊。但是放于语境中,这句话究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作者借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情感,却一下子体会不清,说不明白。在学生提出疑惑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开始了深入地思考与分析。分析文章的句子肯定是离不开文章这个整体的,因为关于文章的任何疑难问题,答案都在文章中。于是我带领学生回到文本、深入文本。
文章一开头便点出了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国破家亡”,而后描绘了自己披发入山,几欲求死,为了著作还未完成而暂且生存于世,而目前的生存环境也是非常恶劣的,经常揭不开锅。最末那句“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也需要很好地去理解。作者借首阳二老的典故,说的是什么道理呢?结合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首阳二老其实是真的没粮食吃而饿死的,说他们是守住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那是后人美化他们的说法。这里作者用这个典故的意图并非是要反驳世人对首阳二老精神的肯定,而是在说人没粮食吃的滋味是很难忍受的,以至于不敢相信首阳二老为了守住气节能耐得住饥饿的痛苦而不吃粮食,意在强调挨饿的痛苦难以忍受,至于首阳二老究竟是真的没粮食吃饿死的还是守节不肯吃周朝的粮食才饿死的,此处无需深究。
紧承第一段,第二段开始回忆作者曾经极度奢华的生活,采用对比的手法,把今日的困苦艰难归于往昔奢华生活的果报,深深的忏悔之情跃然纸上。在这基础上,作者于第三段总结,“五十年来,总成一梦”,曾经的岁月于今日的自己来说恍然如梦,于是“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但“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虽是在为往昔的奢华生活忏悔,但是每每回忆起那段岁月,却又是那么熟悉,作者借这个典故说的又是什么呢?结合课文注释对这个典故的解说,再结合时代背景“国破家亡”,不难发现作者对往昔的奢华生活确实有着深深的忏悔,但是往昔那段生活是建立在“有国有家”的基础上的,那种“有国有家”的感觉又是多么地令人怀念和沉醉啊,作者那矛盾复杂的心情若没有深入文本,及时地结合作者的生平际遇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情感酝酿至此,作者忍不住发出一句慨叹“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要了解此句中包含的情感首先要明白“痴人”是什么意思,此处的“痴人”指的又是谁。“痴人”一指愚笨或平庸之人,“痴人”也指天真而与世无争的人,“痴人说梦”成语原谓不要对蠢人说荒唐的话,恐他信以为真,后比喻愚人凭荒唐的想象说根本办不到的荒诞话。文章第四段列举了两个痴人,一个打碎了酒瓮而痴想那不是真的,另一个中举之后不敢相信事实而啮噬自己臂膀,这两类人的相似之处是都不能面对现实,而“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中的“痴人”说的也是不能面对现实的人,而这个人显然指的就是作者自己。作者痴在哪里?当然痴在不能面对现实,那什么现实是作者不能面对的呢?是“国破家亡”!这样的痴人回忆往昔,回想那段“有国有家”的生活,只会使自己更加痴迷而不能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这句话显然是作者的自嘲之语,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复杂而又深沉的悲痛之情。
文章最末借卢生“名心难化”来进一步说明人痴起来之后的顽固难化,借此进一步强调作者故国之思的难以忘怀。
在这一番由文字到情感的深入阅读之后,学生纷纷有所体悟。不仅对作者那份深切的悲痛、复杂的情感有了较深入的体会,学到了解读文章重点难点句子的方法,也明白了古代散文是如何做到“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在文章中,这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就是中贯之气脉,是使得文章散而不乱的灵魂。
最后我用一个半课时才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虽然多花了半节课来深入探究,但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颇大的收获,所谓教学相长恰体现于此吧。
引起学生热烈探究的是第三段最末的那句“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翻译此句话其实并不难,其意思为:真的是痴人面前不能够说梦啊。但是放于语境中,这句话究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作者借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情感,却一下子体会不清,说不明白。在学生提出疑惑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开始了深入地思考与分析。分析文章的句子肯定是离不开文章这个整体的,因为关于文章的任何疑难问题,答案都在文章中。于是我带领学生回到文本、深入文本。
文章一开头便点出了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国破家亡”,而后描绘了自己披发入山,几欲求死,为了著作还未完成而暂且生存于世,而目前的生存环境也是非常恶劣的,经常揭不开锅。最末那句“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也需要很好地去理解。作者借首阳二老的典故,说的是什么道理呢?结合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首阳二老其实是真的没粮食吃而饿死的,说他们是守住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那是后人美化他们的说法。这里作者用这个典故的意图并非是要反驳世人对首阳二老精神的肯定,而是在说人没粮食吃的滋味是很难忍受的,以至于不敢相信首阳二老为了守住气节能耐得住饥饿的痛苦而不吃粮食,意在强调挨饿的痛苦难以忍受,至于首阳二老究竟是真的没粮食吃饿死的还是守节不肯吃周朝的粮食才饿死的,此处无需深究。
紧承第一段,第二段开始回忆作者曾经极度奢华的生活,采用对比的手法,把今日的困苦艰难归于往昔奢华生活的果报,深深的忏悔之情跃然纸上。在这基础上,作者于第三段总结,“五十年来,总成一梦”,曾经的岁月于今日的自己来说恍然如梦,于是“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但“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虽是在为往昔的奢华生活忏悔,但是每每回忆起那段岁月,却又是那么熟悉,作者借这个典故说的又是什么呢?结合课文注释对这个典故的解说,再结合时代背景“国破家亡”,不难发现作者对往昔的奢华生活确实有着深深的忏悔,但是往昔那段生活是建立在“有国有家”的基础上的,那种“有国有家”的感觉又是多么地令人怀念和沉醉啊,作者那矛盾复杂的心情若没有深入文本,及时地结合作者的生平际遇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情感酝酿至此,作者忍不住发出一句慨叹“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要了解此句中包含的情感首先要明白“痴人”是什么意思,此处的“痴人”指的又是谁。“痴人”一指愚笨或平庸之人,“痴人”也指天真而与世无争的人,“痴人说梦”成语原谓不要对蠢人说荒唐的话,恐他信以为真,后比喻愚人凭荒唐的想象说根本办不到的荒诞话。文章第四段列举了两个痴人,一个打碎了酒瓮而痴想那不是真的,另一个中举之后不敢相信事实而啮噬自己臂膀,这两类人的相似之处是都不能面对现实,而“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中的“痴人”说的也是不能面对现实的人,而这个人显然指的就是作者自己。作者痴在哪里?当然痴在不能面对现实,那什么现实是作者不能面对的呢?是“国破家亡”!这样的痴人回忆往昔,回想那段“有国有家”的生活,只会使自己更加痴迷而不能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这句话显然是作者的自嘲之语,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复杂而又深沉的悲痛之情。
文章最末借卢生“名心难化”来进一步说明人痴起来之后的顽固难化,借此进一步强调作者故国之思的难以忘怀。
在这一番由文字到情感的深入阅读之后,学生纷纷有所体悟。不仅对作者那份深切的悲痛、复杂的情感有了较深入的体会,学到了解读文章重点难点句子的方法,也明白了古代散文是如何做到“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在文章中,这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就是中贯之气脉,是使得文章散而不乱的灵魂。
最后我用一个半课时才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虽然多花了半节课来深入探究,但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颇大的收获,所谓教学相长恰体现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