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文官场小说的特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c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国小说史,官场小说的创作由来已久。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官场小说”这个名称的正式提出,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国画》出版之后。由于当时官场腐败现象日益突出,王跃文的《国画》的发表,立即引起了人们对官场的极大关注,以此,广大的读者更称王跃文为“官场小说第一人”。自此,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其小说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与中国古代官场小说相比是有承继关系的,但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却有更大的突破。古代官场小说更关注的是奴性、兽性与神性。而王跃文的官场小说更加突出人性。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与其他现当代作家的官场小说相比又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忧患意识。不管是哪个创作阶段,王跃文放不下的总是当今官场的病态。另一方面,审美视角的风俗化也是王跃文官场小说创作满怀忧患意识的体现。他将纷繁复杂的官场事项与其背后所隐含的官场伦理融为一体,将其概括为官场的日常习性与规律,形成了现实生活内容的风俗化,关注现实,关注大众,关注低层官员。
  王跃文官场小说创作的第二个特点是作家对其倾注的悲悯情怀。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悲剧人物,而造成悲剧的原因不是他们自己本身,而是中国的官场规则。另外,王跃文又通过反讽叙事来表达他的悲悯。在王跃文的笔下,官员们日常生活中“威仪挺拔”,为国为民,义正言辞,而一下班后就原形毕露,吃喝玩乐嫖无一不能。这种情景反讽在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中几乎都有体现。而其他的官场小说作家,或是赞美,或是揭露,或是艳羡,真正能触及到对人的关注的少之又少。还有,王跃文大学毕业后进入基层,从乡间官员一直干到省城,他对中下层的官场十分熟悉,这就使得他能够对人性予以关注。
  荒诞意味是王跃文小说创作的第三个特点。荒诞意味最为重要的表现,是对客观现实本身的荒诞特征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揭示。在人物命运描述方面,官场中人的官场命运及其心灵状态的基本情状是,官场蹭蹬则万事憋屈,曲意逢迎却平步青云,官运顺通则金钱美女巴结样样少不了并且不请自来,一旦失事则人走茶凉,这就是越是精细经营,离生命意义反而越遥远的荒诞现实。在故事情节方面,王跃文把重点放在了揭示官场常规生态及阐释其内在“游戏规则”上面。用白描手法冷眼旁观又感同身受地把官场人物身在游戏规则中事事处处不自在、尴尬无奈却还煞有介事的荒诞、滑稽状态归谬式地暴露出来。王跃文也对社会环境中存在的荒诞现象,进行了集中描述与揭示。对于一些社会病态现象,王跃文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荒诞可笑之处并以漫画式的方式有力地揭示出来。王跃文在其官场小说中设置了不少具有象征、隐喻意味的情节,也显示出明显的荒诞意味。《国画》开头朱怀镜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的画家李明溪在看球赛时李明溪一阵“狂放的笑声,无意间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一细节描写,显然是作家有意为之,目的就在于强化整个事件的偶然性與荒谬滑稽的特征。
  最后,王跃文在写官场小说中采用了多重视角。王跃文的创作聚焦于官场,另一方面,他也尽可能的选取多角度、多参照系,来多层次,多侧面的打量和审视当代官场。例如《大清相国》完整地描绘出古代官场的人生状态,《国画》对李明溪、曾俚,《大清相国》对傅山等读书人形象的描绘,《苍黄》对银杏树下散步境界的描绘。不管是明暗还是情节思维等等多重视角的构建都使得王跃文对官场的审视与批评获得了广泛的参照。
  “我曾多次辩解:自己写的并不是什么官场小说。官场只是我小说人物活动的场面而已,写人才是我小说的真正意义。”所以,不管是与古代的官场小说相比,还是与现当代的官场小说相比,人性关怀是王跃文官场小说最本质的特点。
其他文献
长年来的语文教学,似乎让很多语文老师感觉到,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生活境界的不断改变和对不定型思想空间里的不断吮取需求,仔细想一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还真的没那么简单,必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唤醒语文课的灵魂。  一、语文教学首先要脱离困惑走出三个误区  第一、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在强调整合、强调综合性学习的背景下,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
期刊
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遵照这样的要求,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再现生活,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把生活经验理论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此,我做了如下探索研究:  一、阅读教学渗透生活体验  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期刊
信息论说,阅读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而写作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二者如何更好的结合是我国现下高中教育的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往往是分开的,往往有些教师只是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文本,不能从宏观上体会文本,或者是只注重写作教学中的作文模式,忽视了写作色彩的积累和情感体验的表达,不能很好地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长此以往,使得学生不能全面地去把握文章
期刊
南疆地区因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差异而存在多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性,致使中职教育陷于困境之中。广东佛山援疆教师和当地维汉教师一起,从德育立校、稳扩生源、实训实习、技能竞
以教育部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为核心的系列有关职业教育文件为出发点,根据黑龙江省〔2014〕14号《关于开展2014年黑龙江省
“同课异构”课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是一种非常好的促进教师成长的教研形式。有幸参加南通市田家炳中学“基于情感文化的‘三单’教学模式构建”教学研讨活动,和该校优秀骨干教师陈惠老师上了一堂《苏州园林》的“同课异构”课,收获颇丰。  本人采用我们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计划”课堂模式来处理这节课的。本课型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急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做“站在学生后面的”参与者,所以我在课堂设
期刊
汪曾祺在《蒲桥集》里说:“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鱼虫、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的确如此!汪曾祺的散文从来没有宏大高深的主题,总是缭绕着浓厚的烟火气息。他写他热爱的故乡,写故乡的水,故乡的美食,故乡的风俗;他写他敬爱的恩师、朋友,写培育了他的西南联大和美丽的昆明,
期刊
“国民性”,乃国民性格之称谓。自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海战失利后,外强依仗着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给沉睡的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要改变被动挨打的现状,就必须改变“中国人之性质”[1],即国民性,开展“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2]工作,使中华民族“以砥以砺,拔去奴隶之根性,以进为中国之国民”。[3]而林语堂则呼应着中国时代思想风潮,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开始了
期刊
“问题教学法”还被称为“提问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能在发动学生对知识点质疑的基础上,让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来把握教材内容整体结构,组织新问题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然后以集体讨论、师生互评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一、关于中学语文“问题教学法”的相关解读  对于如何设置优秀问题,合理引导学生深入知识点并有所收获则需要教师拥有成熟的教学授课技巧。一般来说,要根据教材中课文的特征、描
期刊
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也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以及缺乏人生阅历,导致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对缺乏。而现行的绘本具有图文并茂、题材广泛、情感丰富等特点,为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的利用绘本进行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