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可以改善教学方法和模式,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快,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从整合数据、制作小学数学教学课件入手,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巧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构建数学模型,初步建立空间想象力等优化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优化; 课堂教学
现代社会由于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小到智能手机,大到多媒体课堂,无一不体现着国家和科技的进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整合数据、制作课件进行数学教学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在面对老师的高谈阔论与滔滔不绝的讲课时,内心会产生厌恶与烦躁感,为了发泄这种情绪而做出一些比较冲动的行为,如故意在课堂上捣乱,不好好听课、左顾右盼、思想不集中等。归根结底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就是老师的讲课过于的苍白与无力和片面与空洞,很难令学生产生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再显生活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所学知识相匹配的“原形”,能够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PPT课件来进行授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的效率。如我在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学生代表汇总并向我上报情况。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祖国的人口数量,有的是祖国土地面积大小,海岸线长短、工农业生产数据等……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二、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设置新的教学情景,巧妙引入新课。通过这样巧设新课引入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课件设计如下:1、大都市动画图像,高楼林立,雄伟的立交桥,疾驰的车流……2、定格一辆小汽车,微观放大,闪烁车轮。3、师:车轮是圆形的,这是大家熟知的,但谁思考过为什么车轮一定要是圆形,而不能设计成其它形状呢?圆到底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以及随即出现的“车轮为什么一定要是圆形”的问题,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利用Flash课件,插入了猴子、蛋糕、老农等图片,配以兴奋、懊丧、俏皮等风格的音乐,通过图像处理、音画组合等方式,设计一个寓学于乐的动画情境:猴子从原来的不满意吃蛋糕,到贪婪于吃蛋糕,直至最后满足于蛋糕,一次次被老农戏弄于股掌之中----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或会心一笑,或满心疑虑,或莫明其妙,注意力高度集中,当我要求同学们对观看的动画情境进行讨论时,同学积极参与,争论不休,探究知识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至此,借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这个问题情境所要达到的“促进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思考”的目标已经实现。又如,在教学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时,为了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借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只小老鼠脚上粘着围成梯形的那根绳子,到处找出口,一会儿被一个三角形封住了,一会儿又被一个平行四边形挡住了,这样,同学们在愉快的动画中理清了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中的等量替换时,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一个长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长方形分成了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而两个三角形的面積之和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二个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替换为长方形的面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相等的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在学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通过演示实验证实同底等高的圆锥体是圆柱体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具有不同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建立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可以改善教学方法和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快,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优化; 课堂教学
现代社会由于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小到智能手机,大到多媒体课堂,无一不体现着国家和科技的进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整合数据、制作课件进行数学教学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在面对老师的高谈阔论与滔滔不绝的讲课时,内心会产生厌恶与烦躁感,为了发泄这种情绪而做出一些比较冲动的行为,如故意在课堂上捣乱,不好好听课、左顾右盼、思想不集中等。归根结底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就是老师的讲课过于的苍白与无力和片面与空洞,很难令学生产生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再显生活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所学知识相匹配的“原形”,能够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PPT课件来进行授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的效率。如我在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学生代表汇总并向我上报情况。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祖国的人口数量,有的是祖国土地面积大小,海岸线长短、工农业生产数据等……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二、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设置新的教学情景,巧妙引入新课。通过这样巧设新课引入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课件设计如下:1、大都市动画图像,高楼林立,雄伟的立交桥,疾驰的车流……2、定格一辆小汽车,微观放大,闪烁车轮。3、师:车轮是圆形的,这是大家熟知的,但谁思考过为什么车轮一定要是圆形,而不能设计成其它形状呢?圆到底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以及随即出现的“车轮为什么一定要是圆形”的问题,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利用Flash课件,插入了猴子、蛋糕、老农等图片,配以兴奋、懊丧、俏皮等风格的音乐,通过图像处理、音画组合等方式,设计一个寓学于乐的动画情境:猴子从原来的不满意吃蛋糕,到贪婪于吃蛋糕,直至最后满足于蛋糕,一次次被老农戏弄于股掌之中----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或会心一笑,或满心疑虑,或莫明其妙,注意力高度集中,当我要求同学们对观看的动画情境进行讨论时,同学积极参与,争论不休,探究知识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至此,借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这个问题情境所要达到的“促进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思考”的目标已经实现。又如,在教学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时,为了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借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只小老鼠脚上粘着围成梯形的那根绳子,到处找出口,一会儿被一个三角形封住了,一会儿又被一个平行四边形挡住了,这样,同学们在愉快的动画中理清了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中的等量替换时,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一个长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长方形分成了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而两个三角形的面積之和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二个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替换为长方形的面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相等的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在学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通过演示实验证实同底等高的圆锥体是圆柱体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具有不同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建立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可以改善教学方法和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快,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