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写时贤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标题有点令人诧异,却是实话实说。卅年前,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山村小铁匠;廿年后,我有幸高攀上了众多的皓首时贤,《附庸风雅》中所撰写的十七位老先生就是其中代表。
  我七岁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育成人,希望我身怀一技,早日成家立业,我的生命之舟只能由母亲来摆弄。高中毕业后,我卖过冰棒、挖过煤炭、修过水库,一心等待机会去当兵,母亲却安排我跟姨父学篾匠。姨父放不下家里刚刚分到的几亩田,决定用主要精力种粮食,不再外出揽篾匠活。母亲听到这个消息也不气馁,又找到堂姐夫吴寅阶,说服我跟他学铁匠。
  铁匠曾是乡村八大匠人之一,也是一门古老的职业。“铁匠先祖在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树杈有座老鸹窝,窝下茅屋有两座……”他们不仅家当简单,一个七八平方米的铁匠铺,一只风箱,一方铁砧,一个烘炉,几把铁钳和几只大小铁锤,而且坐等生意,不误农时,雨天打铁,晴天下地,不分白天黑夜,无需找米下锅。我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当起了学徒。
  “旧行当,三般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当我跟随师傅小铁锤的指引,抡起大锤“趁热打铁”时,我对铁匠之苦有了切身感受:一苦难穿新衣服,终日和火神爷打交道,铁锤一落火星四射,浑身上下布满窟窿;二苦全身脏乱差,夜以继日烟熏火燎,脸庞黑不溜秋,发内落满灰尘,鼻孔就像烟囱。这不是年轻人向往的生活,也不是我追求的梦想。
  反抗有违母意,认命心有不甘。我忍气吞声跟着师傅打锄头、耙子、锅铲,打菜刀、剪刀、镰刀,耳濡目染,居然掌握了打铁的一般本领,一年后另起炉灶、单立门户,每天有十块八块钱的进项。这在当时的农村算是高收入了,媒婆悄悄开始给我提亲。
  我不想困死铁匠铺一辈子,天天喊着要当兵,母亲见我“无可救药”最终松了口。我离开家乡时,咬牙切齿将打铁所用的风箱、铁锤、铁钳等工具卖个精光。母亲站在一旁小声劝我:“儿子,不留点?”我斩钉截铁地回答:“一点也不留,即使今后退伍,也不干这鸟活!”1983年10月,我这个从没到过县城、见过火车、翻过名著的山村小铁匠,怀揣着二十五个客户的九百三十八点八七元铁货欠账单,懵头懵脑走进了武警湖南总队二支队一中队。
  打铁与写文章二者相距十万八千里,但我软磨硬泡指导员黄棉吉,从长沙隧道执勤点调到了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执勤点,天天给电台新闻部打开水、拖地板,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博得编辑老师的好感,换来他们的悉心指点,努力实现二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不久调到支队政治处任专职新闻报道员。
  人民军队是一所大学校不是虚言。我在这所大学校里学文化、读军校、上地方大学,滥竽充数于新闻队伍,后来成为京城的所谓报人,不久又卷入收藏大军行列。
  丁亥(2007年)初秋,我尝试着与当代学人打交道,第一站是吴小如先生。当时目的很明确,一求他们的自书诗,二请他们为郑孝胥伪满国歌手迹题跋。这就应了“脚步为亲”这句老话,随着登门拜访、书信往来的日益增多,我交往的老先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故事。如何珍惜这笔宝贵财富?我想八小时以外写点交往记趣之类的文章,将来像模像样出本集子。
  这时我还是“空想主义”,一个字都没有写,却在与小如先生闲聊中斗胆说出了自己想法:“吴老,我是个山村小铁匠,没有什么文化,承蒙您乐当曹丘之引,让我高攀上这么多名师大家,我想若干年后出本集子,书名叫《附庸风雅》,您看怎么样?”小如先生想了想点头认可,并当场挥毫写下这四个字。
  2010年国庆,《书屋》执行主编胡长明兄去北京出差,我和他聊起交往过的学者名师,递上《特立独行——何满子》、《尘外孤标——吴小如》两篇习作敬请批评指正。长明兄草草翻过就下定单:“你写一个我发一个。”我言听计从,断断续续写了《耆宿硕彦——周退密》、《闲云野鹤——何兆武》、《筚路蓝缕——赵宝煦》、《纵横三学——来新夏》、《散文王国——黄裳》。
  2012年7月,我告别从事二十七年的新闻工作岗位,离京赴沪就任武警政治学院副政委。学院工作不那么紧张,且有寒暑假,我又与家人两地分居,八小时以外便集中精力写这类稿件,一月或两月一篇,陆续写下了《物艺相通——范敬宜》、《学者诗人——厉以宁》、《国学院长——冯其庸》、《天遗老人——虞逸夫》、《南大名师——卞孝萱》、《出版重镇——钟叔河》、《精神贵族——邵燕祥》、《未悔斋主——马识途》、《歌词巨匠——乔羽》、《辛亥专家——章开沅》等文章。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如今拙稿可送上海三联书店的冯征先生编排了,这在我文字生涯中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铁匠写时贤,师傅看不见。我十分怀念病逝的姐夫、师傅吴寅阶。他就像“平民诗人”刘半农在《铁匠》中所塑造的那位粗犷、刚健的劳动者,凭借手中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服务远近乡亲。刘半农对铁匠形象十分钟爱,多次赞美铁匠:“人家说打铁朋友苦连天,我钉钉铛铛打铁也打过十来年。我打出镰刀弯弯好比天边月,我勿打锄头钉耙你哪里哼好种田?”“铁匠镗镗!朝打锄头,夜打刀枪。锄头打出种田地,刀枪打出杀魍魉。”我师傅对铁匠营生十分热爱,他活到老打铁到老,对机械化蚕食传统手工业怀有天然的敌意,病入膏肓还唠叨着:“我带的五六个徒弟都不打铁了,这门手艺很快就要失传了。”
  我一直为自己的铁匠出身而自豪,当《湖南日报》创刊六十周年邀请我写回忆文章时,我诗兴大发附打油诗一首:“投铁从戎跳农门,急不择路写新闻。笑忆邯郸学步美,饮水不忘挖井人。”后来我请友人绘“跃华先生忆旧图”,上有二老题诗,其一:“文章已获连城价,宝剑常随壮士身。回念当年炉锤畔。玉成于汝是艰辛。己丑夏至,九六老人周退密。”其二:“欲肩大任先劳力,煅铁嵇康亦可人。握笔持枪同报国,从来成事在修身。己丑闰五月为跃华题,小如。”退密先生、小如先生慷慨赠予溢美之诗,这是对我这个有老人缘的大兵的鼓励和鞭策。
  本书出版,得到了刘凤桥、欧阳亮、叶昌盛诸君的无私帮助,这种文字之交情志相通、纯真高雅。妻子刘爱红独自带着女儿肖瑶、儿子肖和,不请保姆,上班、教子两不误,她的超常精力、超常承重、超常付出,给了我附庸风雅的空间和自由。我得双手抱拳衷心地感谢他们。
  是为序。
  癸巳清明沪上初稿
  癸巳小暑京门改讫
其他文献
汤一介先生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汤霖是清末进士,父亲汤用彤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是贯通中西的国学大师。而今,汤一介先生遗作《我们三代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书写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变迁中的政治命运,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守望。  汤一介很看重传承,书的封底印有汤家祖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
从寒风凛冽的申城飞至暖流扑面的狮城,脚一踏上这个地处赤道附近的岛国,一股炎夏才有的湿热感随即灼肤刺脑,新加坡“长夏无冬、赤日炎炎”的热带海洋气候让人体验深切。坐在开往市区的中巴车上,眼前不停地晃过这个被誉为“世界花园城市”的树木参天、花草簇拥的绿化植被,已褪去冬装的我渐渐平息了燥热,思绪却飞转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地曾几度升温的“新加坡热”。  新加坡于1965年被马来西亚联邦驱逐独立后,在总理李
2017年11月9日,曼哈顿滴水成冰,大都会博物馆却是人潮滚滚,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会员们可以参观《神的最爱》——米开朗琪罗特展的预展。走向特展大厅的门口,接待人员安娜看到我便笑着迎了上来,我却被远处一个修长的绛紫色身影所吸引,匆匆谢了安娜便向前移动,走向那个婀娜的身影,她正面对着自己的画像,脸上的表情有些错愕、有些兴奋、又有些害羞。她是这样的美丽啊,我在心里赞道。“这真的是我啊,没有想到,会在
一  很多年前,为撰写一篇关于阮籍的小文,翻阅《晋书·阮籍传》,其中一段文字记忆犹新,说阮籍“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豚,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  通过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的“失礼”、“无礼”,来表彰阮籍包括“竹林七贤”们的“魏晋风度”,表彰他们至情至性到“越名教而任自然”,譬如阮籍的“胡闹”
二十世纪初,颇有传奇色彩的漫游者亚历山大·凯瑟琳伯爵(A.Kyeserling)曾著有一部奇思妙想、异彩纷呈的《一位哲学家的旅行日记》,他对东西文化与哲学精神的比较颇有心得。凯瑟琳曾经向人们倡导马鸣菩萨“不住涅槃”的理想,认为只有这一理想才能拯救今后的世界。他说:“我想起了菩萨的一句誓言:‘只要地球上还有一个灵魂未得到拯救,正陷入人世束缚和烦恼之中,我自己就不进入涅槃(不住涅槃)。’我们把菩萨的这
赵清阁,著名女作家、编辑家、画家。她被人称为受“五四运动”影响的第二代女性作家。赵清阁精通写作,善于绘画,通晓乐律,多才多艺,为人正直,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众多名人结为好友,有些甚至成为人生知己。这样一位奇女子,引起我深入了解她的兴趣。我有幸读到她当年主编的《弹花》杂志,在《弹花》杂志中有许多她发表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能看出她有关抗战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团结一切力量,战争高于一切”、“文艺创
一  “涉园”在浙江省海盐县城南三里乌夜村(现浙江省海盐县城南门外),为清初张惟赤所创。惟赤字螺浮,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累官礼科、刑科给事中,称为“都谏螺浮先生”。三藩之乱,延议加赋,他不赞成,去官归,筑“涉园”,康熙六年(1667)复官,未几卒。涉园当建于康熙初年。惟赤次子皓,字小白,号皓亭,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官至刑部主事。园毁于太平天国战乱,见道光《海盐县志》。皓亭作涉园图,
一  《挥戈马上》是开国上将杨得志的回忆录,1984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该书记录了将军从参加革命到1949年解放大西北的军旅生涯,聂帅作序并题书名。全书近二十九万字,从井岗山到延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里面充满了壮怀激烈的故事,让我深受感染。  就在全书行将结束时,将军单独记述了一个小故事,三页长短,约一千六百字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就是这个悲泣的插曲,让我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二  故事很简
萨基是英国著名的讽刺小品作家,《黄昏》、《敞开的窗户》、《帕克尔泰德太太打虎记》等都以短小精悍著称,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名篇。在构思的精巧,尤其是结尾的大逆转上,和欧·亨利颇为相似。欧·亨利心肠软,有同情心,因此带点伤感,萨基则以调侃和毫不客气的针砭为能事。讽刺需要夸张,夸张则不免离奇。不过既然是小品,篇幅有限,好比速写;尽管离奇,到底简单,令人解颐,也不过是睡前的消遣而已。相比之下,萨基的个人经历倒
前言:复原华夏知识总图,贯通华夏八千年史  现存先秦文献不仅严重缺损,而且面目全非,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春秋战国百家之学兴起,对于传世文献各有弃取。二是战国末年秦灭六国,尽焚各国史书和相关图籍。三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焚毁百家之书和先秦图籍。四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之书和先秦图籍。四次灭顶之灾,导致夏代《连山》、商代《归藏》等夏商图籍,东周列国的各国史书,《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