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寻找攀登目标的时候,在我的内心里会有着非常严格挑剔的标准。首先,意向目标需要有可以用眼睛观察到的未登路线。山不一定非是未登峰,但一定要特点明显。其次,目标山峰应该基本上有直上山顶的路线。第三,在文化方面有特色。我(和其他登山者)之前从来没有到访过。有时这些条件很难同时完全满足。但我心目中的完美目标应该包括所有这些方面。
2010年,保罗·拉姆斯登(Paul Ramsden)和我一起计划了苏力马冰川北壁的攀登。这里有一条吸引人的如画般美丽的扶壁路线直通匀称的顶峰,我们从没去过地球的这个角落,世界范围来说也只有两次登山家到访的记录,并且都是由苏格兰登山家布鲁斯·诺曼德(Bruce Normand)率队完成的。
事实上,正是布鲁斯2008年发表的照片,第一次提醒我注意到中国天山山脉的攀登潜力。在此之后,布鲁斯在2009年成功攀登的照片又进一步吸引了我们的视线。特别是一张由杰德·布朗(Jed Brown)拍摄的精彩照片深深诱惑了我们,让我们最终锁定了雪莲东峰和苏力马冰川这两个目标。它们都有清晰的扶壁路线,看起来能通过精彩的攀登直上顶峰。
最后,通过一家喀什的代理机构,我们得到所有需要的许可,包括保罗·拉姆斯登、麦克-莫里森(Mike Morrison),罗布史密斯(Rob Smith)和我的一行四人,在2010年8月中旬抵达乌鲁木齐机场。
乌鲁木齐的现代化水平和贯穿草原通往山区的收费公路带给我们不小的吃惊。我们曾天真地希望这里能有远离流行文化的传统生活方式,所以对现实中萌芽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亚地区传统游牧方式的并存感到少许的吃惊。
车子开出800公里之后,我们到达了伊宁,街边美味的餐馆非常讨我们的欢心。在这里,发生了让我的攀登伙伴们乐不可支的事情,我在浴室里不小心跌倒了,重重地撞击了一侧的肋骨,在后面爬山时还不时感觉到痛。“标准老男人行为”,从此之后,保罗就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上了。到了第二天中午,好走的公路走到了头,我们来到了夏特温泉。这里有很多温泉。是按温度划分等级的。我们四个里面有三个可以做到在温度最低的温泉里把肩部以下浸到水里。麦克·莫里森,我一定要在这里记录一下,连把脚趾头放进水里也做不到。
尽管这是个雨雾蒙蒙的下午,苏力马仍然时隐时现。驮行李的马队优哉游哉地前进,而我们在第二天午饭时分来到了。
Igraldi迷人的夏季草原。在那之后很快下起雨来,很明显这不在我们意料之中。我的外裤理所当然还在马匹驮着的行李里面,其他人情况更糟糕,做饭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防雨措施。天色暗下来,我们四个却要走一段回头路去取自己的行李,因为马匹在那里不能前进了。
幽暗天色中的喊叫声来自我们的向导Abdhul,他解释说有两匹马落入湖中,另外的人已经卸下装备回温泉云了。他向我们保证,离大本营只有五分钟的路程了。他没说的是。那些还待在大本营的人因为极度失温已经什么都干不了了。在搬运装备的混乱过程中,有一顶帐篷已经被支起来了,我以前从没看见过有人被寒冷和失温折磨成这个样子。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因为沟通不畅导致了误会,我们自己反倒没有大本营帐篷可以住了。
好在第二天天空变得非常晴朗,我们晾干了装备,并能开始欣赏周围美丽的景色。Abdhul告诉我们,我们扎营的草原叫做Shpa Jak,意思是“健康之源”。很难再找到比这更像田园农庄的大本曹了。在我们下方仅有五分钟路程的地方,是雄伟的木扎尔特(Muzart)冰川,直通雪莲西侧的西壁,凯尔·登普斯特(Kyle Dempster)杰德·布朗和布鲁斯·诺曼德完成了那里的首攀,我和保罗找了一条路线来做适应。一般我们会选定比目标山峰低1000米左右的上升路线,住上几晚,再回到大本营,然后确定我们已经为目标山峰准备好了。以此为标准,我们爬了个5400米的山峰,并下降到5200米一个不错的宿营地扎营,又待了几天。觉得适应得差不多了,我们把最后的食物都拿出来享受了一顿大餐准备下撤。就在这时,开始下雪了。
第二天早上,雪还在不停地下,我们此时正位于通向木扎尔主冰川的侧面冰川。大雪连绵不绝,能见度几乎为零。
保罗先有了一次落入浅冰裂缝的经历。当我行进在他前方20米的时候,忽然感觉脚下糖一样的松雪猛地一沉,好像掉进了一个洞穴一般。下落了大约十米左右,我荡到了悬冰柱上,停了下来。在这么深的地方几乎没有光了,但是我知道下面有一道窄窄的雪桥可以承担我的体重。
“松绳子!”我大声喊道,但是没有任何回音。我本能地意识到冰雪吸收了我的喊声。我安静地悬在一片黑暗之中。现在要完全靠我自己了。
摘掉墨镜起了点儿作用,但周围还是令人恐怖的黑暗。吊在安全带上也很难受,悬垂冰柱上的水滴在一点点把我的衣服打湿。抓绒衣的帽子正好裹在脖子上,我感觉到了织物潮湿后贴在皮肤上的不舒服。衣服一旦湿透了就失去了保暖的意义了。在我上方是一堵冰墙,我们的七毫米绳子深深嵌入悬垂屋檐的软雪中。这是我35年攀登经历里的新经验。我不得不努力回忆当1969年我13岁时学过的裂缝求生技术。
我几乎什么都看不见,如果不慎遗失了任何重要的装备,这趟旅途的任何攀登热望也就彻底熄灭了。我小心地把背包转到身前,像做特技表演一样把冰镐从包上拿下来并靠在侧墙上。我还悬在窄冰桥上方半米的地方,但至少暂时可以停在安全的位置。就完全别指望保罗了。我能想像到,这个家伙肯定正在琢磨这个见鬼的裂缝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我非常愚蠢地用一小截黑绳把冰爪绑在了背包上。裂缝里又非常黑,解开这个结变得难上加难。雪上加霜的是,我的隐形眼镜虽然在看远距离时非常方便,但看近距离时却很模糊。我摘下了一只隐形眼镜,才能确定位置看清绳结。当我解下冰爪挂在安全带上以后,才算松了一口气。再把冰爪绑在靴子上还不能让它们掉下去更是费了好大力气。最后我终于准备好开始爬了,冲保罗喊道,“收紧!”什么反应都没有,只能听见冰柱上流水的嘀哒声。稍感安慰的是,当我沿冰墙向上爬的时候,绳子好像收紧了,最后我终于上到洞口,尽管狼狈但好歹可以考虑怎么才能从这个洞里钻出去了。抓住表面向上爬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只从排气孔钻出来的筋疲力尽的海豹。保罗说他也是这种感觉。我确定,掉进冰裂缝是个不值得被推荐尝试的事情。
我们用了三天才回到大本营。这次海拔适应比已往验证了更多的东西。
去雪莲东峰还要在雪中跋涉25公里,而苏力马冰川则更为易于进入,所以去爬哪个目标的决定变得很容易了。惟一的问题我们从没见过苏力马冰川的底部是什么样的,我们甚至连从哪条山谷进山也不知道。惟一能提供帮助的地
2010年,保罗·拉姆斯登(Paul Ramsden)和我一起计划了苏力马冰川北壁的攀登。这里有一条吸引人的如画般美丽的扶壁路线直通匀称的顶峰,我们从没去过地球的这个角落,世界范围来说也只有两次登山家到访的记录,并且都是由苏格兰登山家布鲁斯·诺曼德(Bruce Normand)率队完成的。
事实上,正是布鲁斯2008年发表的照片,第一次提醒我注意到中国天山山脉的攀登潜力。在此之后,布鲁斯在2009年成功攀登的照片又进一步吸引了我们的视线。特别是一张由杰德·布朗(Jed Brown)拍摄的精彩照片深深诱惑了我们,让我们最终锁定了雪莲东峰和苏力马冰川这两个目标。它们都有清晰的扶壁路线,看起来能通过精彩的攀登直上顶峰。
最后,通过一家喀什的代理机构,我们得到所有需要的许可,包括保罗·拉姆斯登、麦克-莫里森(Mike Morrison),罗布史密斯(Rob Smith)和我的一行四人,在2010年8月中旬抵达乌鲁木齐机场。
乌鲁木齐的现代化水平和贯穿草原通往山区的收费公路带给我们不小的吃惊。我们曾天真地希望这里能有远离流行文化的传统生活方式,所以对现实中萌芽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亚地区传统游牧方式的并存感到少许的吃惊。
车子开出800公里之后,我们到达了伊宁,街边美味的餐馆非常讨我们的欢心。在这里,发生了让我的攀登伙伴们乐不可支的事情,我在浴室里不小心跌倒了,重重地撞击了一侧的肋骨,在后面爬山时还不时感觉到痛。“标准老男人行为”,从此之后,保罗就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上了。到了第二天中午,好走的公路走到了头,我们来到了夏特温泉。这里有很多温泉。是按温度划分等级的。我们四个里面有三个可以做到在温度最低的温泉里把肩部以下浸到水里。麦克·莫里森,我一定要在这里记录一下,连把脚趾头放进水里也做不到。
尽管这是个雨雾蒙蒙的下午,苏力马仍然时隐时现。驮行李的马队优哉游哉地前进,而我们在第二天午饭时分来到了。
Igraldi迷人的夏季草原。在那之后很快下起雨来,很明显这不在我们意料之中。我的外裤理所当然还在马匹驮着的行李里面,其他人情况更糟糕,做饭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防雨措施。天色暗下来,我们四个却要走一段回头路去取自己的行李,因为马匹在那里不能前进了。
幽暗天色中的喊叫声来自我们的向导Abdhul,他解释说有两匹马落入湖中,另外的人已经卸下装备回温泉云了。他向我们保证,离大本营只有五分钟的路程了。他没说的是。那些还待在大本营的人因为极度失温已经什么都干不了了。在搬运装备的混乱过程中,有一顶帐篷已经被支起来了,我以前从没看见过有人被寒冷和失温折磨成这个样子。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因为沟通不畅导致了误会,我们自己反倒没有大本营帐篷可以住了。
好在第二天天空变得非常晴朗,我们晾干了装备,并能开始欣赏周围美丽的景色。Abdhul告诉我们,我们扎营的草原叫做Shpa Jak,意思是“健康之源”。很难再找到比这更像田园农庄的大本曹了。在我们下方仅有五分钟路程的地方,是雄伟的木扎尔特(Muzart)冰川,直通雪莲西侧的西壁,凯尔·登普斯特(Kyle Dempster)杰德·布朗和布鲁斯·诺曼德完成了那里的首攀,我和保罗找了一条路线来做适应。一般我们会选定比目标山峰低1000米左右的上升路线,住上几晚,再回到大本营,然后确定我们已经为目标山峰准备好了。以此为标准,我们爬了个5400米的山峰,并下降到5200米一个不错的宿营地扎营,又待了几天。觉得适应得差不多了,我们把最后的食物都拿出来享受了一顿大餐准备下撤。就在这时,开始下雪了。
第二天早上,雪还在不停地下,我们此时正位于通向木扎尔主冰川的侧面冰川。大雪连绵不绝,能见度几乎为零。
保罗先有了一次落入浅冰裂缝的经历。当我行进在他前方20米的时候,忽然感觉脚下糖一样的松雪猛地一沉,好像掉进了一个洞穴一般。下落了大约十米左右,我荡到了悬冰柱上,停了下来。在这么深的地方几乎没有光了,但是我知道下面有一道窄窄的雪桥可以承担我的体重。
“松绳子!”我大声喊道,但是没有任何回音。我本能地意识到冰雪吸收了我的喊声。我安静地悬在一片黑暗之中。现在要完全靠我自己了。
摘掉墨镜起了点儿作用,但周围还是令人恐怖的黑暗。吊在安全带上也很难受,悬垂冰柱上的水滴在一点点把我的衣服打湿。抓绒衣的帽子正好裹在脖子上,我感觉到了织物潮湿后贴在皮肤上的不舒服。衣服一旦湿透了就失去了保暖的意义了。在我上方是一堵冰墙,我们的七毫米绳子深深嵌入悬垂屋檐的软雪中。这是我35年攀登经历里的新经验。我不得不努力回忆当1969年我13岁时学过的裂缝求生技术。
我几乎什么都看不见,如果不慎遗失了任何重要的装备,这趟旅途的任何攀登热望也就彻底熄灭了。我小心地把背包转到身前,像做特技表演一样把冰镐从包上拿下来并靠在侧墙上。我还悬在窄冰桥上方半米的地方,但至少暂时可以停在安全的位置。就完全别指望保罗了。我能想像到,这个家伙肯定正在琢磨这个见鬼的裂缝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我非常愚蠢地用一小截黑绳把冰爪绑在了背包上。裂缝里又非常黑,解开这个结变得难上加难。雪上加霜的是,我的隐形眼镜虽然在看远距离时非常方便,但看近距离时却很模糊。我摘下了一只隐形眼镜,才能确定位置看清绳结。当我解下冰爪挂在安全带上以后,才算松了一口气。再把冰爪绑在靴子上还不能让它们掉下去更是费了好大力气。最后我终于准备好开始爬了,冲保罗喊道,“收紧!”什么反应都没有,只能听见冰柱上流水的嘀哒声。稍感安慰的是,当我沿冰墙向上爬的时候,绳子好像收紧了,最后我终于上到洞口,尽管狼狈但好歹可以考虑怎么才能从这个洞里钻出去了。抓住表面向上爬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只从排气孔钻出来的筋疲力尽的海豹。保罗说他也是这种感觉。我确定,掉进冰裂缝是个不值得被推荐尝试的事情。
我们用了三天才回到大本营。这次海拔适应比已往验证了更多的东西。
去雪莲东峰还要在雪中跋涉25公里,而苏力马冰川则更为易于进入,所以去爬哪个目标的决定变得很容易了。惟一的问题我们从没见过苏力马冰川的底部是什么样的,我们甚至连从哪条山谷进山也不知道。惟一能提供帮助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