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五下午第一节课,由于班级英语老师参加学校组织的“三八”妇女节节庆活动,课务无法协调,于是我指示班长和团支书共同主持上一堂特殊的政治班会课:就语文早读迟到及作业抄袭问题召开主题班会。因为这件事情已引起了语文老师的极其不满,甚至学校领导过问,让我非常生气。上课前我特意严厉强调,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对待,并点了几个典型学生的名字必须上台发言、深刻反省,然后我上课去了。
在临近下课,学生正在做课堂练习的时候,我抽空来到自己班级教室窗外,看到的情形让我大吃一惊:平时活跃得让人头疼的班级此时安静得让人凝重,组织委员站在桌旁对着后排男生满面泪水激动地说着什么,团支书也站在走道上正不断用面巾纸擦着眼泪。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推门而入正想了解情况,班长跑过来把我拉出门外说:“老师,你现在不要进去,那些男生正在说你呢。”我心里一格登,但马上明白现在的场合我不适合进去。
两节课后学生放假离校,我把班长等几个学生留下来,详细了解班会课上发生的事情:原来由于这节课没有老师在教室,那几个被我课前点名的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把话题逐渐转移到发泄对我的不满和指责,并引起下面一些男生的起哄,而以团支书为代表的部分女生十分气愤地与男生争辩起来,于是就出现了当时我在窗外看到的一幕。
冷静过后,我把整理记录下来的男生的不满重新做了审视:1.最后排男生认为老师放弃了他们(始终坐后面)。2.课堂提问上忽视了部分学生,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学生。3.对个别问题学生过于宽容(偏心)。
我内心明白这里面有些是学生的误解,也有些是我在管理上的疏忽,导致了部分学生心理失衡,把问题无限放大。然而无论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还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角度上,都反映出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值得关注的几个思考:
一、教师的习惯:需要改变
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撰写的《习惯的力量》告诉我们:1.自知之明,要知道阻碍自己发展的坏习惯;2.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而不是删除坏习惯。客观而言,关于我放弃后排学生以及提问忽视成绩不好的学生,这根本是不存在也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学生的反映却让我反思:是不是我们教师有些习惯无意中给了某些学生这种暗示呢?一般而言,教师都会把好学的学生、听话的学生放在醒目的位置,投以赏识的目光;反之,是不是对那些成绩不好特别是不听话的学生不自觉地往往有所疏远、不太重视,甚至带了讨厌的肢体语言或神情呢?再如教师在上课走动时,往往呆在教室中间的机会最多,以便能让全班学生都听得清楚、距离更近,这样在叫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习惯性地叫中间学生回答问题的更多,最前排和最后排学生被叫到的机会则会相对较少。座位的安排通常情况下因为大部分女生个子小而坐前面,高个男生即使眼眼不太好也往往得做出牺牲而坐后排等。基于上述思考,我首先给学生就座位问题做出了耐心的解释,然后在上课时更多地关注和提问后排学生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并利用课余时间谈心交流,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解除他们的疑虑和思想包袱,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也得到了学生的理解。
二、学生的心理:需要正确引导
心理辅导是一个很情绪化的过程,没有情绪的表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理辅导。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现在的高中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一代独生子女,自小在父母家人的呵护下成长,导致自尊心极强却又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眼睛总是看别人过多看自己过少,对于外界的反映异常敏感,甚至凡事总爱往对己不利的方向揣摩,性格倔犟固执却又心理脆弱、难以承受挫折且不愿主动交流排解。正确把握现在高中学生的这些心理弱点,对于教师有的放矢做好心理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针对班级某些学生所反映出的“小心眼”、“偏心”甚至“莫须有” 的指责,我没有简单地责怪或生气,而是站在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肯定”他们,然后逐一个别谈心与沟通,耐心引导,渐渐释放他们心中的“结”,鼓励他们有“话”主动和老师谈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团支部书记就班上的情况或学生的意见经常约我晚饭后在操场散步或坐在草坪上促膝交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学生的关系也渐渐由“对立”转为“融洽”。
三、教师的调适:需要明确方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每一个师者而言,教育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达到这一教育教学的目标都需要不断因时因对象的特点而调适。通过这堂与我无关却又以我为中心的班会课,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也更懂得了新课程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观念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科学性。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因为情感像一座桥梁,能够沟通师生的心灵。只有当师生通过情感的交流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时,教师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被学生所接受,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光荣任务。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个积极的情绪状态,同时要有较强的感染力,要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诚、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
经历了这件事情,我深深地感受到班级管理是一门多么复杂和智慧的学问,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就能成功的。也只有在不断经历之后才明白:原来自己始终只是还在路上!
这“跑题”的一课,教育了我,也启发了我。
在临近下课,学生正在做课堂练习的时候,我抽空来到自己班级教室窗外,看到的情形让我大吃一惊:平时活跃得让人头疼的班级此时安静得让人凝重,组织委员站在桌旁对着后排男生满面泪水激动地说着什么,团支书也站在走道上正不断用面巾纸擦着眼泪。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推门而入正想了解情况,班长跑过来把我拉出门外说:“老师,你现在不要进去,那些男生正在说你呢。”我心里一格登,但马上明白现在的场合我不适合进去。
两节课后学生放假离校,我把班长等几个学生留下来,详细了解班会课上发生的事情:原来由于这节课没有老师在教室,那几个被我课前点名的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把话题逐渐转移到发泄对我的不满和指责,并引起下面一些男生的起哄,而以团支书为代表的部分女生十分气愤地与男生争辩起来,于是就出现了当时我在窗外看到的一幕。
冷静过后,我把整理记录下来的男生的不满重新做了审视:1.最后排男生认为老师放弃了他们(始终坐后面)。2.课堂提问上忽视了部分学生,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学生。3.对个别问题学生过于宽容(偏心)。
我内心明白这里面有些是学生的误解,也有些是我在管理上的疏忽,导致了部分学生心理失衡,把问题无限放大。然而无论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还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角度上,都反映出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值得关注的几个思考:
一、教师的习惯:需要改变
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撰写的《习惯的力量》告诉我们:1.自知之明,要知道阻碍自己发展的坏习惯;2.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而不是删除坏习惯。客观而言,关于我放弃后排学生以及提问忽视成绩不好的学生,这根本是不存在也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学生的反映却让我反思:是不是我们教师有些习惯无意中给了某些学生这种暗示呢?一般而言,教师都会把好学的学生、听话的学生放在醒目的位置,投以赏识的目光;反之,是不是对那些成绩不好特别是不听话的学生不自觉地往往有所疏远、不太重视,甚至带了讨厌的肢体语言或神情呢?再如教师在上课走动时,往往呆在教室中间的机会最多,以便能让全班学生都听得清楚、距离更近,这样在叫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习惯性地叫中间学生回答问题的更多,最前排和最后排学生被叫到的机会则会相对较少。座位的安排通常情况下因为大部分女生个子小而坐前面,高个男生即使眼眼不太好也往往得做出牺牲而坐后排等。基于上述思考,我首先给学生就座位问题做出了耐心的解释,然后在上课时更多地关注和提问后排学生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并利用课余时间谈心交流,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解除他们的疑虑和思想包袱,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也得到了学生的理解。
二、学生的心理:需要正确引导
心理辅导是一个很情绪化的过程,没有情绪的表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理辅导。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现在的高中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一代独生子女,自小在父母家人的呵护下成长,导致自尊心极强却又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眼睛总是看别人过多看自己过少,对于外界的反映异常敏感,甚至凡事总爱往对己不利的方向揣摩,性格倔犟固执却又心理脆弱、难以承受挫折且不愿主动交流排解。正确把握现在高中学生的这些心理弱点,对于教师有的放矢做好心理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针对班级某些学生所反映出的“小心眼”、“偏心”甚至“莫须有” 的指责,我没有简单地责怪或生气,而是站在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肯定”他们,然后逐一个别谈心与沟通,耐心引导,渐渐释放他们心中的“结”,鼓励他们有“话”主动和老师谈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团支部书记就班上的情况或学生的意见经常约我晚饭后在操场散步或坐在草坪上促膝交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学生的关系也渐渐由“对立”转为“融洽”。
三、教师的调适:需要明确方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每一个师者而言,教育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达到这一教育教学的目标都需要不断因时因对象的特点而调适。通过这堂与我无关却又以我为中心的班会课,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也更懂得了新课程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观念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科学性。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因为情感像一座桥梁,能够沟通师生的心灵。只有当师生通过情感的交流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时,教师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被学生所接受,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光荣任务。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个积极的情绪状态,同时要有较强的感染力,要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诚、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
经历了这件事情,我深深地感受到班级管理是一门多么复杂和智慧的学问,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就能成功的。也只有在不断经历之后才明白:原来自己始终只是还在路上!
这“跑题”的一课,教育了我,也启发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