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眼泪在飞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哭”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方式之一,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写出了情态各异的哭,并藉此展现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哭”的精彩华章。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悲剧似乎总是与泪水相伴始终,曹雪芹便是用众多人物(主要是女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用书中的判词来说就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其中,选入高中第六册教材中的《宝玉挨打》,围绕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始末,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并纷纷为之悲泣泪飞,展示了性格迥异的形象特征和心态。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宝玉挨打》中的众生“哭相”。
  第一个开始哭的竟是打人的贾政。在得知宝玉的“大逆不道”之后,贾政暴跳如雷,在连连喝令“拿宝玉”之余,竟然“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足见其内心之气,已使这位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难以自抑,除了不顾斯文的破口大骂之外,还要靠流泪来发泄了;贾政在这个事件中还有两次哭:一次是因他要“勒死”宝玉,王夫人哭喊着阻拦,“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另一次是王夫人叫着贾珠的名字哭并引起了李纨的哭时,“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这两次哭,显然是因为王夫人的哭声触到了他的痛处,他一方面因贾珠而哭,是反观宝玉的“异端”之后对贾珠的痛惜,另一方面也有对宝玉的“恨铁不成钢”的气恼与无奈。
  第二个哭的是王夫人,她的哭声最响,时间最长,在书中描写的次数也最多,她的哭固然是心疼儿子,但有另外一层意思,从她哭叫的内容便可看出:“……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自来大贵妻荣,母以子法,宝玉在贾府中的升沉和未来的“出息”,当然是王夫人将来的依靠。所以,当她哭到“苦命的儿吓”时,自然想到她过早天亡的大儿子贾珠,贾珠历来“恭敬孝顺”,深得正统人士的认可与喜爱,倘若活着,是当然的贾府继承人,所以王夫人“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可见王夫人对宝玉的所作所为的态度与贾政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旦脱离了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竟然“死一百个也不管了”,“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丢下我,叫我靠那一个!”这正是封建正统制度下扭曲了的贵夫人的典型心态,维系母子亲情的竟是儿子能否作为她的靠山!她的哭声让人感到一丝凉意。
  贾母的哭描写不多,书中只写了她的两次流泪。一次是在她斥骂了贾政之后,看了被打后的宝玉,“又是心疼,又是生气,也抱着哭个不了。”第二次是在听了贾政的劝说后,她“含泪说道……”贾母对宝玉一向溺爱,最见不得宝玉吃一点苦头,她的哭一方面是真情流露,另一方面却也显示出了她在贾府中的绝对权威,以至于连刚才还在大发淫威的贾政也唯唯诺诺,连连认错。
  另外两个次要人物的哭也值得一提:第一是李纨,这在前文中已提过,她在听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之后,“禁不住也放声哭了”,她的哭当然并非为宝玉,而是为贾珠,为自己青春守寡的命运;第二是袭人,因袭人是宝玉的贴身大丫鬟,是宝玉将来理所当然的侍妾,她对宝玉的挨打最为情急关心,但因是贾政“教训儿子”,自己只是下人,况且“此时薛姨妈同宝钗、香菱、袭人、的哭也有区别,在其他时候,黛玉的哭要么是感怀身世潸然泪下,譬如在有名的“黛玉葬花”时的哭;要么是和宝玉“使小性子”时的“滴下了几滴眼泪”,都没这一次哭得这样悲痛与深切,之所以如此,固然有背景和诱因的不同,而最根本的卻是此时的黛玉对两人的前途和处境已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性敏感的黛玉当然知道宝玉挨打的真正根源,而这根源,则是横在两人之间的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所以,黛玉“抽抽噎噎”的一句哭劝,实是包蕴了太多的无奈与惆怅。
  令人称奇的是,《宝玉挨打》写了那么多人的哭,而这出戏的主角也就是挨打的宝玉却始终未见一句哭声,要知道宝玉并不是那种性情刚强、能忍受酷刑的“硬汉子”,恰恰相反,一向“在内帷厮混”的他却很容易哭泣掉泪,但现在挨了一顿暴打却未见其流泪,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宝玉如果哭了,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哭相?这倒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红楼梦》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了我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尤其在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上,更是做到了“明镜照物,妍媸毕露”,写尽了人物的喜怒哀乐。窥一斑而知全豹,《宝玉挨打》虽然仅写了几个人物的“哭”,就已经将人物的性格心态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得明晰自然。记得有句流行歌曲曾反复咏唱过这么一句:“谁的眼泪在飞……”道出了男女青年对爱情的伤感抑或神往,而我们则透过《宝玉挨打》中纷飞的泪水,触摸到贾府众生鲜活跃动的灵魂,让人读后为之悚然心动,为之荡气回肠。
  注:《宝玉挨打》参见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第62页。
其他文献
编者按:沉默是一种默许与认可,沉默又是一种会意与赞赏,同时,沉默也是一种叛逆与反抗。总之,沉默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来自清说:“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利用的好时,又是一种艺术。”梁实秋认为沉默的境界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而周作人则因为沉默“省力”、“省事”而极力提倡之。在这里,我们把三位作家关于“沉默”的同名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赏读,颇觉意味深长。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利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期刊
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两诗都是登临凭吊怀古的千古佳作。崔诗先作,李诗在后,饶有兴趣间让我们来赏析一下他们各自诗作的风采。    一、同是登临吊古佳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一诗,是借黄鹤楼命名的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黄鹤楼因在湖北武昌的黄
期刊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乎车②,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其为完车也③。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④。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⑤,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⑥。虽然,车仆马毙⑦,而患不及辙⑧。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⑨。    [注釋]    ①轮辐盖轸(zhěn):车上的部件。辐,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的直木。盖:车上的蓬子。轸,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  ②皆有职乎车:它们对于车来说,各有各的用处
期刊
说真的,使她迈入“沃乐”百货商店的可绝非什么罗曼蒂克的想法。她已经答应了母亲要给自己买双靴子。可是,漫步商场,她却带着渴望的神情盯着那些她买不起的或者母亲不让她穿戴的衣物。比如那件由两部分组成的游泳衣,它和丽妮·威斯顿的那件一模一样。  丽妮·威斯顿……,伯特·霍兰德很可能就是带她一起去参加这个星期六的募捐舞会。对了,就是在今晚。至于她自己呢,有谁来邀请她去参加在乡间俱乐部举行的这场募捐舞会呢?唉
期刊
与群下教(1)    夫参署(2)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3),难相违覆(4),旷阙损矣(5)。违覆而得中(6),犹弃敝蹻(7)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唯徐元直(8)处兹不惑,又董幼宰(9)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10),来相启告。苟能慕(11)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则亮“可少过矣。    诫子书(13)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14),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期刊
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选编的王勃的《滕王阁序》,辞采绚丽,对仗工巧,声调和谐,气势奔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佳品。别的且不提,单是其中的名句,就享誉千年,滋养了历代中华学人。譬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蕴含哲理的诗句,常令后人吟咏把玩,感慨万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千古警联,人们早已背诵如流,叹为观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期刊
小时候偶尔看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他言道:“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初始时很难理解,翻了词典,自大便是自以为了不起,把自己的地位、作用等看得很重要,夸大自己的价值的行为。那又何来“爱国的自大”?老师曾教导:鲁迅先生最喜用反语的。想到此还不明白,难道还有爱国的谦虚么?但那时没有去深究,也没有去问老师,就不了了之了。大学时读到鲁迅先生的原文,才明白说
期刊
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②,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③;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④。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⑤;亡国之音哀以思⑥,其民困⑦。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⑧。先王以是经夫妇⑨,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节选自《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序》)  [注释]  ①忐
期刊
2041年    那个象牙色的瓮,一路捧回来,还真有点重。他小心翼翼地把瓮放进书房的最高的柜子里,轻轻地合上柜子的小门。  他慢慢地说:“爸,还是您有远见。现在人口老化,城里少壮人口少,房产过剩。在您留给我的房产当中,就这份被市场炒卖得价值飙升。今天您的房子成交之后,经纪人和买家,都对我不停道谢,纷纷赞您眼光独到呢。”  打开电脑,他禁不住重看那曾被他亡父在生前重播了无数次的四十年前的新闻片段。 
期刊
[导读]  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皮克维外传》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他的作品以幽默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和广泛的社会内容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双城记》是一部直接展现法国大革命历史的长篇小说,因为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之间,故名《双城记》。  《双城记》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除了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