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象牙雕人物造像差异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牙,从古至今一直非常珍贵,不仅是因为其质地洁白细腻,更多的是象牙制品随着封建王朝的兴替,逐步成为身份与财富的象征。且由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为普贤菩萨坐骑的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因此象牙制品一直为达官贵人所钟爱。直至明清,由于海上贸易的繁荣以及雕刻技艺的发展,象牙制品作为艺术品于民间亦逐步兴盛。
  我国以象牙制作器物的历史悠久,济南市博物馆就藏有一件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象牙琮,此物于1959年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26号墓出土,重97克,口径10.07厘米,底径14.4厘米,厚1.3厘米,存在多处修复痕迹,应为先民礼天或作图腾崇拜所用。自新石器时代经商周至唐宋,象牙制品一直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如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的兽面纹嵌松石象牙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鸟兽花卉纹镂牙尺,都显示象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中国境内的大象逐步减少,汉代以后象牙材料只有附属国进贡才可获得,因此,象牙制品一直为达官贵人所钟爱,直至明清,由于海上贸易的繁荣以及雕刻技艺的发展,象牙制品作为艺术品于民间亦逐步兴盛。
  象牙雕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从先民的崇拜图腾到明清商贾富豪的收藏品,象牙雕刻经历了由“形似”至“形象”,再至“以形写神”“形神并重”的发展历程,尤以明清最为繁荣,出现了以北京、扬州、广州为中心的各具特色的牙雕工艺流派,成就了象牙雕刻的鼎盛时期。济南市博物馆所藏牙雕数量较多,上起大汶口时期下至民国,尤以明清时期的牙雕人物造像最具特色,明清两朝年代相近,因此在风格上有传承,也有所不同。
  明圆雕立身象牙寿星,寿星笑容可掬,额头突出,头部比例明显偏大,慈眉善目,双耳垂肩,须髦及胸,一手执竹质拐杖,一手执芭蕉扇,身披长衫,背负饰物。刀法古朴简洁,对衣饰、胡须并未做过多处理,寥寥数刀,将寿星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艺术家的艺术手法,颇具代表性。
  明晚期象牙寿星,明代中晚期牙雕艺术逐步进入了繁荣期。牙雕直接继承了宋元时期的技法。这件象牙雕寿星作站相,身着宽袖长袍,衣着的线条简洁而流畅。并充分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着力刻画了寿星的头部,额头高耸,上有三道深深的皱纹,寿星的眼鼻嘴宽大,笑容可掬,作者对胡须、衣饰略加修饰,腰间丝绦无风自动。作品具有明代雕刻的典型风格。
  清圆雕象牙观音,象牙材质,圆雕手法,观音面浮微笑,双目微垂,体现出清净端庄、慈悲的风范;头披长巾,颈戴璎珞,身着宽袖长衫,双手自然垂腹前,身体微向左曲,右手持佛珠,左手残缺;此牙雕通体色调淡黄,包浆润泽,透出柔和细腻之感,整体有较重裂痕,底部有修复痕迹,突出部位牙质表面显现出宝石光泽;整体刀法流畅且较注重衣饰的刻画,只是略显繁琐,清代技法较为明显。
  清末圆雕立身女将像头戴武将头盔,盔插翎羽,身着盔甲,左手抚剑,剑配流苏,右手握长柄大刀。盔甲、内衬、剑鞘、云肩、刀身皆雕刻云纹装饰,精美细致。
  明清两朝牙雕人物造像均有较高的重艺术性,只是随着时间变化,清代向细处发展,导致做工、神韵出现较大变化。细看以上四件文物,自明至清末,两朝牙雕人物造像发饰、衣着发生了较大变化,明代讲究雕刻以简练、古朴为主,大开大合,细处并未过多修饰,张扬并不媚俗,到清后期牙雕风格追求刻意的精雕细刻,发饰、衣着修饰过多,因此形成了一种华丽、纤繁的美。
  除做工繁簡外,明清两朝牙雕造像的比例也有所不同,明代造像大都遵循“五短”的原则,即脖子短,上身短,胳膊短,下身短,腿短,唯独头大,跟现实人物相比,比例失调,将人物形体的比例关系主观化处理,这样就深化了人物的脸部,突出表现脸部表情,一切为脸部的刻画服务。与现代人推崇的“九头身”、古希腊人的黄金分割都有不同,中国古代因“五行”学说盛行,潜移默化中“5:1”成为美的基准,头大、身短的现象经常出现中国出现在古代绘画、 雕刻中,越至近代,因西方文化的影响,头所占比例逐渐被减少,因此清代造像就很少出现头大的感觉了。
  最后是开脸不同,对于各类造像,最重要的莫过于开脸的环节,所谓开脸即对人物脸部的细致刻画,以主观创造为主,五官结构完全依靠工匠的想象,不像衣帽、配饰,整个中国都区别不大,因此造像的开脸最能体现那个时代主观流行的美。细看以上四件文物,明代的开脸,受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较重,强调物象内在神韵的把握,对脸部主要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其他细微末节皆一笔带过,反观清代造像面部刻画,更加细致,五官构造日趋像近代人,更加写实。
  整体来说,明代牙雕造像以简练、古朴为主,张扬并不媚俗,越至近代,雕刻技艺愈加成熟,细节刻画愈加繁琐。从审美上看,明代的牙雕造像整体比较“尚古”,神、形、气俱到,看似简练,却极重神韵。清代则是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新型美学并盛,已经比较偏近于现代人的审美了。
  作者单位:济南市博物馆
其他文献
大学生就业是如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据社会保障部统计每一年都有700万应届毕业生,而且逐年递增,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
秦印主要是指由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所运用的印章形式,其中使用的文字形式主要以秦篆为主。秦印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了战国末期之后的历史文化,同时表现了较强的篆刻艺术,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产。文章将对秦印的特点及其形成的文化背景进行追溯。  秦印的基础特点  形式比较灵活多变。从已经出的土秦印来看,其印章的表现形式十分灵活且具有较强的变化性,与其他历史时期印章具有较大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变迁,秦印逐渐
期刊
都说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华文明之根,然而易经存在于中国有多少年?历朝历代都没有准确说法。2019年,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了画有易经豫卦图案的彩陶,经测量,距今9000年以上。虽然寥寥几笔,但纹理清晰,图案鲜艳,卦象完整,让人叹为观止。桥头遗址虽然也申报了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却落选了,这大概与周易豫卦义理自周文王创造周易三千年以来没人能系统地解释有关。  易经有四大系统,即数、
期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日益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地域文化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民族文化意识日益淡薄.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视,在高校美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万物最初的想象,它远远早于文明和文字,是形成民族特有内在价值观和宇宙观的本源,是文化的基因。通过对比中西方神话要素中所蕴涵的深层意义,有利于从根源解读两种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差异。中国文化里的神无私为民,“天人合一”是我们的最高追求,集体主义精神广为提倡;而西方文化中的神是万物主宰,必须仰视,个人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神话是民族之魂,血脉根源,民族精神的源头。差异显著的中西方神话是
期刊
文学作品是用文字将人与世界联系起来的,不同的国家、民族以及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文学作品.作家在文学作品创作时会受到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女
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桥梁.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文章以新
乡镇学生由于家庭及生活等原因,要求班主任以更佳的状态面向班级管理,面向学生学习与生活,以适应学生特异性、个性化、全面性等发展.基于此,文章立足乡镇学校班主任管理重要
文章以桂林万寿寺舍利塔对造就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传承广博的人文文化价值及创造绚丽的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力,挖掘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提升桂林城市文化内涵。  桂林万寿寺舍利塔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民主路万寿巷北侧的开元寺遗址内。舍利塔的原塔为七级砖塔,见《舍利函记》上刻曰:“维大唐显庆年二年,岁次丁巳十一月乙酉朔十三日丁酉,于桂州城南善兴寺开发建立此妙塔七级,耸高十丈。”而现存舍利塔为明洪武十八年
期刊
隋炀帝对隋朝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唐朝社会也有不小的影响。隋唐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朝代,唐人是与隋炀帝距离最近的历史主体,对隋炀帝有着最多的评价,既发挥重大作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从唐前期及唐后期唐人对隋炀帝的评价入手,归纳了唐人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言行对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因此,中国帝王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隋炀帝是隋唐时期占据重要地位的帝王,也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