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句式教学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的”句式作为日常交际中高频率使用的句式之一,自然也是汉语国际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句式。本文通过对该句式本身以及留学生偏误的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汉语国际教学在教授“是……的”句式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是……的”句式;偏误分析;汉语国际教学
一、“是……的”句式
“是”与“的”在现代汉语中都是非常常用的两个字,根据“是”与“的”在句子中的不同成分以及不同的词性,能够将分为两种,分别是:(1)表判断的“是…… 的”结构;(2)表强调的“是……的”结构。(1)是“的”字结构作宾语而形成的表示陈述判断的“是”字句,体现事物的领属或性质。在本文中,我们要研究的是(2)这一类别。
此类表达说话人对某事物的态度和肯定语气,这种“是……的”句式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
例如:
(1)新教材是1981年编写的。
(2)我是坐火车来上海的。
(3)对于你的表现,我是满意的。
(4)这扇门我是肯定出得去的。
以上句子的特征是:1、“是……的”主要是起到语义上的强调,例句(1)(2)中心谓语分别是“编写”、“来上海”,句子中的“是……的”具有强调状语成分的功能,更加突出“1981年”、“坐火车”这些方式、时间的信息;2、这些不同结构形式的“是……的”句式的否定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1)(2)两句是从外部进行否定,即在“是”前面添加否定副词“不”,从而构成“不是……的”的形式;其他的句子是在内部进行否定,即要么在“是”的后面添加“不”,构成“是不……的”的形式,例如句子(3)否定形式是“我是不满意的”;要么对后面的成分进行内部否定,例如句子(4)否定形式是“这扇门我是肯定出不去的”。
二、“是……的”句式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等等。[1]
(一)偏误类型
对偏误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科德提出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的分类方法,显性偏误指那些在结构形式上有明显错误的句子,隐性偏误指的是语法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不恰当的句子。[2]
根据对所查找语料的分析,本文结合鲁健骥先生对偏误的分类,将这些句子从遗漏偏误、错序偏误、误加偏误以及误代偏误四方面进行探讨。[3]
1.遗漏偏误
指学习者在应用过程中遗漏了句子的必要成分,导致句子出现偏误。
例如:
(1)我们*碰巧遇到*。(我们是碰巧遇到的。)
(2)我*去美國之后认识他*。(我是去美国之后认识他的。)
(3)我有一个朋友叫麦克,她是美国人。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认识的。
(我有一个朋友叫麦克,她是美国人。我们是在读大学的时候认识的。)
(4)这*去年装修的房子,现在还是很新。
(这是去年装修的房子,现在还是很新。)
(1)(2)都未使用“是……的”句式,这些句子就其本身来看似乎合乎汉语语法规范,但是仔细观察能够发现,它们都缺少信息焦点,就没有达到很好的交际效果,留学生本想要强调的意图也没有体现。
(3)(4)句在口语里省略“是”字的表达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口语中有语气的停顿以及具体的语境的存在,但是在书面语中就不能轻易省掉这个字。
2.错序偏误
错序指的是由于句子中的某个句子成分所处的位置发生了错位而使句子产生了某种语法或者语用的错误。
(1)*我是才昨天回来的。(我是昨天才回来的。)
(2)*我是把你的书带回来的。(是我把你的书带回来的。)
(3)*我觉得他是这样做没问题的。(我觉得他这样做是没问题的。)
(4)*我不是自信的。(我是不自信的。)
例句(1)(2),根据语境以及学生的意图,这两句分别要强调的重点应该是“昨天”和“我”,“是”应该放在焦点信息之前,句子中的副词“才”应该放到时间名词之后。例句(2)也是同样的道理。
例句(3)(4),此类句式的谓语部分就是说话者要进行语气加深或者表态的部分,“是”与该部分的联系通常也更紧密,应用时就应该把“是”和“的”分别置于该部分的前后位置。
3.误加偏误
此种偏误类型大多产生于如下的语法形式中:在这种语法结构中必须使用某种语法成分;但是如果出现新的情况时,这些语法形式里又不能使用该成分。
(1)*他是明天回家的。(他明天回家。)
(2)*我姐姐是下个星期去美国的。(我姐姐下个星期去美国。)
(3)*我是会回来了的。(我是会回来的。)
例句(1)要强调“明天”、例句(2)要强调“下个星期”,该类句式使用的范围是有限制的,即动作必须是已然的,这里说话者要表达的都是未发生的动作,就不能用“是……的”句式进行强调。例句(3)表达的是一种肯定的语气,行为属于将来时,在汉语中“了”通常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动作,因此像例句中表达以后会发生的事不能加虚词“了”。
4.误代偏误
指的是在形成句子的过程中选用了不符合语法规范或者不适合语言环境的形式,所选用的语言形式与正确的语言形式之间存在着意义相似但具体的用法可能存在某种相异的方面;抑或用法一致,意义不一致。
(1)*我是在中国学汉语了。(我是在中国学汉语的。)
(2)*我觉得他是太自负的。(我觉得他太自负了。/我觉得他是自负的。) 例句(1)用“了”代替了句末的“的”,“了”放在句末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也可以表示语气,导致学习者很多时候会误用,这种情况下要考虑句子在语法上是否符合规范,是否通顺。例句(2)将“太……了”与“是……的”两个句式杂糅,没有分清楚这两个句式各自所搭配的句末语气词。
(二)偏误原因
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就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三方面进行探讨。
1.母语负迁移
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还没有完全掌握,从而依靠母语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表达,或者是将母语的语言规则应用到目的语当中而产生偏误。在运用“是……的”句式时,许多以印欧语系语言为母语的留学生常常会因为母语中“It is/was that……”句式的影响而形成偏误,英语中该句式与汉语“是……的”句式是不完全对应的,英语的强调句中没有对应的“的”字,但是留学生常常会通过直接翻译,将“is”译成“是”,却漏掉“的”字,这就导致了遗漏偏误的产生。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在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目的语知识没有被内化,学习者更多的是因为母语负迁移而产生偏误。到了中高级阶段,学习者有了一定的目的语知识储备,此时,学生就容易将自身所学到的不充分的、没有形成系统的语言知识不恰当地套用到目的语其他语言现象上,导致句子产生偏误。
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通常归纳为三种,分别是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迁移和过度泛化可以分别对应上文提到的母语负迁移以及目的语知识负迁移,这里不过多展开。简化是指学生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刻意减少、删去他们认为的复杂的部分,或者将状语、定语的成分分成几个简单句,从而使得句子变得更加简洁。例如把“我是喜欢吃中餐的。”分成“我喜欢,我吃中餐。”,这就是不使用“是……的”句式,將句子分成两个简单句的简化策略。
(三)教学建议
1.加强本体研以及其与教学研究的衔接。
在汉语国际教学这方面,如何将本体研究与教学研究进行衔接也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很多学者将“是……的”句式分为许多种类型,其中有常用的也有比较少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并不需要将每一种类型都教得很详细,其中我们不常用的、使用范围小的就可以考虑避免教授,以免给学生带来困扰、增加学习负担,而至于未进行教学的使用率低的一些语法项目,学习者随着能力的提高有可能可以自然习得。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合理的教学顺序应该是从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先一般后特殊。对于“是……的”句式的教学,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初先对该句式做一个总体介绍,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学习思路,然后分阶段进行具体教学。此外,还可以将目的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相同与不同点,从而根据不同点来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对应的教学内容。
结语
句式“是……的”是一项重要的语法项目,其用法和规则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在汉语国际教学过程当中,使留学生较准确地运用该句式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其本体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在教学当中要注意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要恰当选择自己的学习策略,避免母语或者目的语的不利影响,勇于在实际交流中练习。
参考文献
[1]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246.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341.
[3]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04):122-132.
作者简介:
王晓宇(1995-),女,汉,江苏苏州,在读硕士,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关键词:“是……的”句式;偏误分析;汉语国际教学
一、“是……的”句式
“是”与“的”在现代汉语中都是非常常用的两个字,根据“是”与“的”在句子中的不同成分以及不同的词性,能够将分为两种,分别是:(1)表判断的“是…… 的”结构;(2)表强调的“是……的”结构。(1)是“的”字结构作宾语而形成的表示陈述判断的“是”字句,体现事物的领属或性质。在本文中,我们要研究的是(2)这一类别。
此类表达说话人对某事物的态度和肯定语气,这种“是……的”句式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
例如:
(1)新教材是1981年编写的。
(2)我是坐火车来上海的。
(3)对于你的表现,我是满意的。
(4)这扇门我是肯定出得去的。
以上句子的特征是:1、“是……的”主要是起到语义上的强调,例句(1)(2)中心谓语分别是“编写”、“来上海”,句子中的“是……的”具有强调状语成分的功能,更加突出“1981年”、“坐火车”这些方式、时间的信息;2、这些不同结构形式的“是……的”句式的否定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1)(2)两句是从外部进行否定,即在“是”前面添加否定副词“不”,从而构成“不是……的”的形式;其他的句子是在内部进行否定,即要么在“是”的后面添加“不”,构成“是不……的”的形式,例如句子(3)否定形式是“我是不满意的”;要么对后面的成分进行内部否定,例如句子(4)否定形式是“这扇门我是肯定出不去的”。
二、“是……的”句式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等等。[1]
(一)偏误类型
对偏误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科德提出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的分类方法,显性偏误指那些在结构形式上有明显错误的句子,隐性偏误指的是语法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不恰当的句子。[2]
根据对所查找语料的分析,本文结合鲁健骥先生对偏误的分类,将这些句子从遗漏偏误、错序偏误、误加偏误以及误代偏误四方面进行探讨。[3]
1.遗漏偏误
指学习者在应用过程中遗漏了句子的必要成分,导致句子出现偏误。
例如:
(1)我们*碰巧遇到*。(我们是碰巧遇到的。)
(2)我*去美國之后认识他*。(我是去美国之后认识他的。)
(3)我有一个朋友叫麦克,她是美国人。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认识的。
(我有一个朋友叫麦克,她是美国人。我们是在读大学的时候认识的。)
(4)这*去年装修的房子,现在还是很新。
(这是去年装修的房子,现在还是很新。)
(1)(2)都未使用“是……的”句式,这些句子就其本身来看似乎合乎汉语语法规范,但是仔细观察能够发现,它们都缺少信息焦点,就没有达到很好的交际效果,留学生本想要强调的意图也没有体现。
(3)(4)句在口语里省略“是”字的表达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口语中有语气的停顿以及具体的语境的存在,但是在书面语中就不能轻易省掉这个字。
2.错序偏误
错序指的是由于句子中的某个句子成分所处的位置发生了错位而使句子产生了某种语法或者语用的错误。
(1)*我是才昨天回来的。(我是昨天才回来的。)
(2)*我是把你的书带回来的。(是我把你的书带回来的。)
(3)*我觉得他是这样做没问题的。(我觉得他这样做是没问题的。)
(4)*我不是自信的。(我是不自信的。)
例句(1)(2),根据语境以及学生的意图,这两句分别要强调的重点应该是“昨天”和“我”,“是”应该放在焦点信息之前,句子中的副词“才”应该放到时间名词之后。例句(2)也是同样的道理。
例句(3)(4),此类句式的谓语部分就是说话者要进行语气加深或者表态的部分,“是”与该部分的联系通常也更紧密,应用时就应该把“是”和“的”分别置于该部分的前后位置。
3.误加偏误
此种偏误类型大多产生于如下的语法形式中:在这种语法结构中必须使用某种语法成分;但是如果出现新的情况时,这些语法形式里又不能使用该成分。
(1)*他是明天回家的。(他明天回家。)
(2)*我姐姐是下个星期去美国的。(我姐姐下个星期去美国。)
(3)*我是会回来了的。(我是会回来的。)
例句(1)要强调“明天”、例句(2)要强调“下个星期”,该类句式使用的范围是有限制的,即动作必须是已然的,这里说话者要表达的都是未发生的动作,就不能用“是……的”句式进行强调。例句(3)表达的是一种肯定的语气,行为属于将来时,在汉语中“了”通常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动作,因此像例句中表达以后会发生的事不能加虚词“了”。
4.误代偏误
指的是在形成句子的过程中选用了不符合语法规范或者不适合语言环境的形式,所选用的语言形式与正确的语言形式之间存在着意义相似但具体的用法可能存在某种相异的方面;抑或用法一致,意义不一致。
(1)*我是在中国学汉语了。(我是在中国学汉语的。)
(2)*我觉得他是太自负的。(我觉得他太自负了。/我觉得他是自负的。) 例句(1)用“了”代替了句末的“的”,“了”放在句末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也可以表示语气,导致学习者很多时候会误用,这种情况下要考虑句子在语法上是否符合规范,是否通顺。例句(2)将“太……了”与“是……的”两个句式杂糅,没有分清楚这两个句式各自所搭配的句末语气词。
(二)偏误原因
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就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三方面进行探讨。
1.母语负迁移
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还没有完全掌握,从而依靠母语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表达,或者是将母语的语言规则应用到目的语当中而产生偏误。在运用“是……的”句式时,许多以印欧语系语言为母语的留学生常常会因为母语中“It is/was that……”句式的影响而形成偏误,英语中该句式与汉语“是……的”句式是不完全对应的,英语的强调句中没有对应的“的”字,但是留学生常常会通过直接翻译,将“is”译成“是”,却漏掉“的”字,这就导致了遗漏偏误的产生。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在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目的语知识没有被内化,学习者更多的是因为母语负迁移而产生偏误。到了中高级阶段,学习者有了一定的目的语知识储备,此时,学生就容易将自身所学到的不充分的、没有形成系统的语言知识不恰当地套用到目的语其他语言现象上,导致句子产生偏误。
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通常归纳为三种,分别是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迁移和过度泛化可以分别对应上文提到的母语负迁移以及目的语知识负迁移,这里不过多展开。简化是指学生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刻意减少、删去他们认为的复杂的部分,或者将状语、定语的成分分成几个简单句,从而使得句子变得更加简洁。例如把“我是喜欢吃中餐的。”分成“我喜欢,我吃中餐。”,这就是不使用“是……的”句式,將句子分成两个简单句的简化策略。
(三)教学建议
1.加强本体研以及其与教学研究的衔接。
在汉语国际教学这方面,如何将本体研究与教学研究进行衔接也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很多学者将“是……的”句式分为许多种类型,其中有常用的也有比较少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并不需要将每一种类型都教得很详细,其中我们不常用的、使用范围小的就可以考虑避免教授,以免给学生带来困扰、增加学习负担,而至于未进行教学的使用率低的一些语法项目,学习者随着能力的提高有可能可以自然习得。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合理的教学顺序应该是从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先一般后特殊。对于“是……的”句式的教学,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初先对该句式做一个总体介绍,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学习思路,然后分阶段进行具体教学。此外,还可以将目的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相同与不同点,从而根据不同点来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对应的教学内容。
结语
句式“是……的”是一项重要的语法项目,其用法和规则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在汉语国际教学过程当中,使留学生较准确地运用该句式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其本体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在教学当中要注意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要恰当选择自己的学习策略,避免母语或者目的语的不利影响,勇于在实际交流中练习。
参考文献
[1]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246.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341.
[3]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04):122-132.
作者简介:
王晓宇(1995-),女,汉,江苏苏州,在读硕士,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