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6941342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写作历来都是考试中的重头戏,所占比重很大。可以说,作文分数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能决定学生的语文成绩。面对写作,有的学生提笔起来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有的学生虽有写好作文的愿望,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提笔在手,搜肠刮肚,最终无话可说。出现上述两种不同的情况,其原因在于他们写作材料的占有量不同。
   其实写作文关键就在于素材的积累和应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这里,叶老说的就是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我们知道,占有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人们常说“厚积而薄发”,强调的就是积累的重要性。脑子里积累了足够的材料,作文时自然得心应手;没有材料,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中学生学习任务重,缺乏宽裕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态来积累写作素材。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无米”之忧,走出素材贫乏的困境?笔者认为关注课本,挖掘课本素材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人教版必修五册课本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经典中的经典,并且涉及到了各种文体,如果学生能够把这些作品都消化吸收,为己所用,巧妙化为自己写作的素材,那么应对考场作文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但是,经过近十年的教学笔者发现,那么多经典的文章,教师分析得既精彩又透彻,可是学生们却要么听了忘了,要么在要求背诵的逼迫下背会了,但是在作文里几乎没有出现这些经典文章的影子。这种课堂教学不能落地生根的现象渐渐吸引了笔者的眼球,让笔者对教材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以期寻找有效的途径。直到2011年高三文言文复习时,笔者真正意识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的妙处。
  二
   2011年笔者再次带高三毕业班,这次复习备课组稍微做了一些调整,以课本复习为抓手,带动其他考点的复习,将教材资源利用到最大化,使教材内容和考试内容做到有效结合。尤其是在现代文和文言文复习过程中,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复习外,更注重教材内容与写作的融合。反思手中的课文,可以说,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在复习过程中,笔者特意把文言文复习时同学们整理的课内作文素材进行了收集,期待与各位同仁分享。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爱国的热情,没有非凡的才智,试问如何可以成功。可适用于“智谋、深明大义,责任”等话题。
   2.从郑伯这个人物身上可以提炼出“知错就改、正确认识自己”等话题。
   3.从晋文公的“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这番话,可以挖掘出“坚持原则”、“不见利忘义”、“心灵的选择”等话题。
   《荆轲刺秦王》
   1.从荆轲这一人物入手可以联系到“责任”、“心灵的选择”等话题。
   2.对樊於期这一人物形象分析可联系到“心灵的选择”(生命与使命)。
   3.从荆轲刺秦失败结局做出的思考可以联系到“学会放弃”。
   4.荆轲被太子丹的话激怒,准备不充分就上路的故事情节可以联系到“做事情要考虑周全,不要感情用事,理智要战胜情感”。
   5.信任话题:太子丹不信任荆轲,催促前行,是导致失败的一个原因。秦王不信任手下,不允许士兵带兵器上殿,是导致自己仓促应对的原因。
   《鸿门宴》
   1.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分析,写作中可适用于“有勇无谋,不善于听从别人意见”等话题。
   2.对刘邦这一人物形象分析,写作中可适用于“刚与柔”、“做事要能屈能伸”、“以弱胜强”等话题;也适用于“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团结就是力量”等话题。
   第二册
   《赤壁赋》
   1.细细体会苏子与客的对话中客的一番话,“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可以提炼出“人生、价值,生命、时间”等关键词,适用于写作“人生价值”、“珍惜时间”等话题;
   2.细细体会苏子与客的对话中苏子的一番话,“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山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写作中可以适用于“知足常乐”、“乐观心态”、“不同角度看问题”、“回归自然”等话题。
   《游褒禅山记》
   1.仔细研读作者发表议论的段落,品味“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适用于“恒心、毅力”、“如何面对挫折”、“勇于超越、敢于挑战”等话题。
   品味“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写作时可适用于“尽力而为重视过程之美”、“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善于借助外物”等话题。
   2.自信是一種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三册
   《劝学》
   1.仔细品味第二段文字,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可得出“一切皆可改变”、“磨砺与成才”等观点。
   2.仔细品读第三段文字,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可以提炼出“善于借助外物”的观点。
   3.关注第四段,仔细品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一段文字,写作中可以适用于“积累”、“坚持”、“细节与成败”等话题。
   4.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认识到“实践重要性”。
   《师说》
   1.从韩愈写《师说》的背景介绍中让学生积累“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类素材。
   2.从全文分析中,抓住“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几句,可适用于“取长补短”、“自信”、“能力”等话题。
   第四册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和智谋,怎可成功?可用于“胆识与智谋”等话题。
   2.以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的官职,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已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最后得到“将相和”的可喜结局。可适用于“团结合作”、“忍让”、“以柔克刚”等话题。
   《苏武传》
   1.苏武被流放到北海,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十几年后在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适用于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2.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往往是苏武这样的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适用于话题“心灵的选择”。
   3.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屈节辱命”。面对卫律始而威胁,既而利诱,最终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的逼迫,他从容处之。在受审时,他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卫律又以富贵劝诱,苏武则直言怒斥。适用于话题“信念”、“坚持”。
   第五册
   《归去来兮辞》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做真正的自我,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了污浊尘世和荣华富贵,远离勾心斗角的官场,只为做真正的自我。江岸边,菊花旁,陶然其间,飘逸洒脱,这是自由不羁。适用于话题“做真的自我”、“坚守信念”。
   2.陶潜看不过官场腐败,百官勾结,百姓遭殃,他决无低沉自贱之话,一唱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义气。适用于话题“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3.官场失意又如何?脱下一身官袍,舍掉一身污浊;换来菊花美酒,得到一身轻松。适用于话题“舍与得”、“淡泊名利”。
   《陈情表》
   1.“读《陈情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孝。”本文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记叙文写作中可给学生提供写作指导。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适用于话题“感恩”、“珍惜亲情”。
   《逍遥游》
   1.品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几句,可提炼出“积累”、“厚积薄发” 等话题。
   2.从“蜩与学鸠嘲笑大鹏”可以提炼出“局限”、“正视自我”等话题。
   3.从“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可适用于话题“志向远大”、“有理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积方能薄发”,让我们在教材中徜徉,为写作插上翅膀,自由翱翔于文字的天堂,书写出曼妙的文章。相信如果教师能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教材有效价值的不断挖掘,一课一练笔,一文一积累,学生最终会爱上写作,会在写作上取得良好的成绩。
其他文献
在美术新课改蓬勃开展的今天,有些课堂教学表面热闹,但是学生没有作深入地思考,内心潜质得不到充分地挖掘,美术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地提高,其实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没有实效性的。教学实效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在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应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点拨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开心,让“有效”时刻穿行在美术课堂的每一分钟。  一、强化预设 
期刊
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水平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总结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经验,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规律,必须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评价。  一、评价主体互动化  信息技术学科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有别于其它学科,通过单一的期末测试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技术学科更多测重于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理论测试并
期刊
多媒体利用声、光、电、画等手段制作成的动画,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在课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的进行学习,使枯燥的课堂学习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乐园。  一、利用多媒体的渲染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  学生感知课文不是孤立地进行,总是跟课文相关背景知识相联系,背景知识越清楚,对课文的感知也就越清晰,这就是感知的选择性。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运用音乐、图画、动画、影视等手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但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为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敬畏生命》《斑羚飞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伟大的悲剧》等,可是语文教师们忽视了这种教育,
期刊
摘 要:“慎独”是我国传统儒学伦理中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其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修养境界,蕴涵着相当丰富而深邃的道德精神。本文通过对“慎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现实实践意义的分析,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慎独”的道德精神,发掘出了“慎独”对教师道德修养建设的重要现实价值。   关键词:慎独;教师;道德修养     慎独是儒家提出的重要修身方法,几千年来对人们修身养性、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
期刊
摘 要:至今关于詈语的系统性的研究不是很多,人们囿于传统观念很少谈及它。我们只是揭示了詈语世界的小小一角而已,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骂人;妈;詈语     在英汉两种文化,甚至更多的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着“骂人”这一说法,而且更为有趣的现象是,骂人时候的选词都倾向于选择“妈妈”这一词语或者是与“妈妈”密切相关的词语。   一、研究意义   至今关于詈语的系统性的研究不是很多
期刊
摘 要:我国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经有三十年了。这期间,会计电算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如今已经形成了会计软件市场和会计软件产业。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软件;开发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不断受到国外会计电算化经验的影响,再加上企业的市场经营目标和行为的电子化,产生了对更高水平的会计软件的需求。这就要求会计软件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方便会计记账的“核算型”软件的高度,
期刊
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问题,检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新知识的行为方式。提问对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创设发现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期刊
摘 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些民汉合校,少数民族学生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频率越来越低,本文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二中高一年级为例,以塔塔尔族少女叶丽丹那为个案,对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消亡现象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塔塔尔语;少数民族;语言消亡     新疆阿勒泰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本文仅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二中高一年级为例,以塔塔尔族少女叶丽丹那为个案,浅显地分析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消亡
期刊
课堂“高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笔者以执教《机械效率》一节为例对课堂高效教学加以探讨。   【教材分析】   《机械效率》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九年级物理知识的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而且是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一個关键。   【教学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