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把语文教学工作做实、做好,切实提高语文教育质量。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解读“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这“语文味”儿是朗朗的书声,是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揣摩,是教师的真情投入,是引经据典的旁征博引……
  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教师必先有“语文味”。教材钻研要深,课堂语言要美,环节设计要精,教学形式要活,意境蕴味要雅……
  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学生也应有“语文味”。当然,这“语文味”不是教师要求才能得的,它是教师感染出来的,它是教师引导出来,先生在讲课中很重视示例,每一例无不充溢着“语文味”,每一环节的内容,总是给学生说明得很细,试想,学生的发言又怎么会不是“语文味”儿十足呢?
  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灵魂,所以其如诗,如歌,余韵深长;有“语文味”的课堂,“平等”是基础,“对话”是手段, “体验”是目的,所以其如行云,如流水,自然而流畅。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我觉得套用郑板桥的《竹石》的诗来说明品词赏句的重要性最合适不过了:“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词句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因此,语文味是品出来的——品词赏句。
  文本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贝壳,又像一颗颗闪光的钻石,那么精湛,那么引人入胜;课文中的语言就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回味无穷。语言的丰富,语言的精湛,语言的耐人寻味,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窝?靠品——品词赏句,要千品万赏。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地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有了品词赏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课堂中有了品词赏句,才能更好地使读与品赏结合起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上出语文味的策略.正确,流利地读。每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足学生时间,正确、流利地读。试想一篇文章都读不正确,读不流利,那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更别谈运用和受熏陶了,接下来的阅读都是椽木求鱼。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读,重点地读在难读的地方,精彩的地方。这样在初读中,既做到正确、流利地读,又能有较深的印象。特别是中、低阶段犹为重要,因为他们的阅读能力不强,朗读习惯正处于养成阶段,一旦他们朗读的好习惯形成了,到高段乃至以后,在学语文上,就能得心应手。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他文献
1 养成教育是文明礼仪教育的桥梁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而“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俗话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这是因为一个人良好的习惯一经形成,他的意识就会得到解放,其智力活动就能进入积极状态,从而形成行为自觉、自控,使智力活动坚持下去直至成功。  1.1 抓起点。 养成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培养文明的行为习惯
期刊
【摘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影响着全体学生。  【关键词】教师;榜样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期刊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由单机模式向网络化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可以依托网络把多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实时有效地采集、加工处理和传输及播放文、图、声、像等信息,充分发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潜力,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从而丰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迅速发展语言,培养能力,开放智力?根据语文教学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原则,充分利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我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体验的深浅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得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这一结论。  【关键词】欣赏;感情;体验;要求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
期刊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质量; 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预习方法  初中化学是一门既简单又困难的课程。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是一门起始学科;说它困难,是因为它又是在初中阶段接触最迟的学科。要想让学生尽快入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期刊
常听家长们这样说起:  “我的孩子大张的画纸也整理得不好,连对折也不会”;  “我的孩子新玩具买来后对于上面的说明看也不看就问我怎么玩”;  “我的孩子手工作业一拿到就问我这怎么做,说是不会图谱,其实别说孩子了,我也有点看不懂”;  “我的孩子……”;  从家长们的表诉及抱怨中听到的其实是对孩子看图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不满。怎样才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人们经常说的“心灵手巧”其实就是手脑协同发展的理想
期刊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虽是对写作文的要求,但也可以用于对课堂的要求。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那么,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同样可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功效。下面简要谈谈自己在结课时的一些常用方法。  1 归纳小结式结课  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加以归纳,并
期刊
每当带孩子上体育游戏的时候,特别是小班的孩子,有一件事情总困扰着老师,那就是排队。孩子们经常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令人头疼。其实,从小班年龄段和教学实际出发,有一种队形“统而不死”,“活而不乱”,既利于体育活动组织教学,又具有教育意义,那就是圆队形。  圆队形的有效应用在小班体育游戏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经典的队形到底怎么用?有些什么优势呢?  1 圆队形是小班体育游戏中的起点  俗话说“良好的
期刊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关于古诗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新课标的目标看,“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然而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的指导
期刊
语文是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地、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阅读,就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的基本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