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时代教育的学习化、社会化、终身化、开放化和个性化等特点,促使教师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供给者”的转变;由“信息的传播者”向“意义建构的协助者”的转变;由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确定者”向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预定者”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者向学习技术、思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传授者和培养者的转变;由考试结果的反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的转变;由学习纪律、道德规范的维护者向情感的凝聚者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者的转变。
【关键词】组织者和供给者;协助者;预定者;传授者和培养者;评价者;凝聚者和提高者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教育。而今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整合进入了关键时期。这次整合则是以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契机、以学生的个体受益程度为标志、以整合为手段的教育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传统教师的地位、角色和作用所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首先,教师的地位不再是“填鸭式”的“主讲”,也不是“启发式”的“主导”,相反,学生是主人,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是以学生的需要为指针;第二,教师的作用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化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为主;第三,教师被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被要求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1 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供给者”转变
教师的新角色首先表现为,他由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转化为教育、教学的主持人和投资人,即教师由一个教的“主导”转化为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资源的供给者。
郭思乐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强调“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是没有疑义的……这丝毫也不至于贬损教师和教师的职能,反而将会使教师的工作做得更加高级。”郭思乐的论断完全符合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需求,也提示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进行的转变。
唐晓杰博士在他的著作《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中对教师的新角色有了更为完善的解释,他说:“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唐晓杰博士对教师职能的具体转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教师职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辅导者、教导者。唐博士强调的是“导”,其理论基础是教学的权力和中心是在学生方面。唐晓杰博士在谈到“终身学习时代的学校”时,对教师提出了14条明确的指标,其中两条是 “教师把自己看做是促进者、监测者和榜样而不是知识的分配者”和“提供各式各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意义地使用广泛的信息资源”。这两条,前一条强调的是教师的“组织者”作用,后一条则强调了教师的“供给者”作用。
2 教师由“信息的传播者”向“意义建构的协助者”转变
由于信息的开放性和信息处理的民主性,学生不再被当作被动接受的客体,他们可以也必须更多的利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学生的角色更倾向于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角色当然也必须随之由“信息的传播者”向“意义建构的协助者”转变。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的教师提供问题解决、探究性学习等工具,帮助学生形成和检验观点,得出结论,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汇集和传递知识。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作用;要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 教师由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确定者”向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预定者”转变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因而,教师的恰当角色就绝对不能是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确定者”,教师要成为“预定者”,原因是,学习活动的开始、持续和阶段性总结、反馈必须是以自觉的而不是自发的面目出现。而在网络氛围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与其在一般状态下相比更显得不同,大量的信息如果不经任何限制、任何筛选,那么,学生学起来一方面会因无主题、无头绪而无法保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会因为缺少辨别而迷惑无所得,甚至反受其害。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程序不再由教师确定并固定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学习的步骤,他们可以增加自己所需的必要步骤,也可以省略某些他不需要的步骤,当然,他也可以改变某些步骤的执行方法,以适应他自己的学习需求。在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中,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不过是其中的几个起步类型,未来,开放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发展性学习也必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4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者向学习技术、思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传授者和培养者转变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要突破学校教育的狭隘眼界,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并且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这就要求每个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习,而且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学习。“学习” 的需求在客观上促使了教师角色和作用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和教师职业的活力所在,学习方法、思维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传授与培养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工作。
“终身教育”和“走向学习化的社会”这两个观念的提出,大大转变了教育的职能,是教育大变革中的一部分,教师角色、作用的转变只不过是水到渠不得不成一个过程,一个结果。
5 教师由考试结果的反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转变
凡是学习就要经过检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既然这样,教师在检测中的角色和作用也就必须进行深入的认识。信息时代,教师将由传统的考试结果的反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转变。评价不同于反馈的根本点是,反馈是检测成绩的提供和分析,而评价则是对人发展需求进行的估量和建议。评价者,既不单纯是“考试者”,也不单纯是“试卷讲改人”和“裁判者”,而是建立在“组织者”、“供给者”基础之上的“协助者”,他帮助学生总结过去,并进而预定新的发展目标、发展程序和发展策略——评价者的角色和作用,是信息时代教师的根本特点之一。
6 教师由学习纪律、道德规范的维护者向情感的凝聚者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者转变
传统的教师当然同时也是德育工作者,在信息时代,教师的德育工作任务不仅不会放松,相反还会加强。开放的网络融合了世界上的一切人,但同时也可能隔离了世界上的一切人,而网络角色的隐密性同时也可能使得人会更加放纵自己的欲望,所以,信息时代的德育既要强化,又要在完成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把德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心理教育和人格健全方面。
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情感教育。学生为什么易于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不能自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情感的淡漠则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让人感到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孤僻,越来越没有责任感?而是因为人们在用高科技加强了自身的生存能力的同时,对情感的需求和对情感的认识都降低了。所以,信息时代的情感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从最低标准上来讲,情感教育要力求使得学生的情感丰富、真纯、崇高,学习集体有安全感、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当然,教师也更应当是网络学习秩序和网络道德的促进者和维护者。
参考文献
[1] 袁洪江.《<学习的革命>批判》.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2
[2]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 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6
【关键词】组织者和供给者;协助者;预定者;传授者和培养者;评价者;凝聚者和提高者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教育。而今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整合进入了关键时期。这次整合则是以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契机、以学生的个体受益程度为标志、以整合为手段的教育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传统教师的地位、角色和作用所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首先,教师的地位不再是“填鸭式”的“主讲”,也不是“启发式”的“主导”,相反,学生是主人,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是以学生的需要为指针;第二,教师的作用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化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为主;第三,教师被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被要求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1 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供给者”转变
教师的新角色首先表现为,他由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转化为教育、教学的主持人和投资人,即教师由一个教的“主导”转化为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资源的供给者。
郭思乐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强调“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是没有疑义的……这丝毫也不至于贬损教师和教师的职能,反而将会使教师的工作做得更加高级。”郭思乐的论断完全符合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需求,也提示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进行的转变。
唐晓杰博士在他的著作《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中对教师的新角色有了更为完善的解释,他说:“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唐晓杰博士对教师职能的具体转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教师职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辅导者、教导者。唐博士强调的是“导”,其理论基础是教学的权力和中心是在学生方面。唐晓杰博士在谈到“终身学习时代的学校”时,对教师提出了14条明确的指标,其中两条是 “教师把自己看做是促进者、监测者和榜样而不是知识的分配者”和“提供各式各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意义地使用广泛的信息资源”。这两条,前一条强调的是教师的“组织者”作用,后一条则强调了教师的“供给者”作用。
2 教师由“信息的传播者”向“意义建构的协助者”转变
由于信息的开放性和信息处理的民主性,学生不再被当作被动接受的客体,他们可以也必须更多的利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学生的角色更倾向于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角色当然也必须随之由“信息的传播者”向“意义建构的协助者”转变。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的教师提供问题解决、探究性学习等工具,帮助学生形成和检验观点,得出结论,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汇集和传递知识。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作用;要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 教师由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确定者”向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预定者”转变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因而,教师的恰当角色就绝对不能是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确定者”,教师要成为“预定者”,原因是,学习活动的开始、持续和阶段性总结、反馈必须是以自觉的而不是自发的面目出现。而在网络氛围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与其在一般状态下相比更显得不同,大量的信息如果不经任何限制、任何筛选,那么,学生学起来一方面会因无主题、无头绪而无法保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会因为缺少辨别而迷惑无所得,甚至反受其害。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程序不再由教师确定并固定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学习的步骤,他们可以增加自己所需的必要步骤,也可以省略某些他不需要的步骤,当然,他也可以改变某些步骤的执行方法,以适应他自己的学习需求。在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中,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不过是其中的几个起步类型,未来,开放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发展性学习也必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4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者向学习技术、思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传授者和培养者转变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要突破学校教育的狭隘眼界,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并且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这就要求每个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习,而且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学习。“学习” 的需求在客观上促使了教师角色和作用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和教师职业的活力所在,学习方法、思维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传授与培养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工作。
“终身教育”和“走向学习化的社会”这两个观念的提出,大大转变了教育的职能,是教育大变革中的一部分,教师角色、作用的转变只不过是水到渠不得不成一个过程,一个结果。
5 教师由考试结果的反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转变
凡是学习就要经过检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既然这样,教师在检测中的角色和作用也就必须进行深入的认识。信息时代,教师将由传统的考试结果的反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转变。评价不同于反馈的根本点是,反馈是检测成绩的提供和分析,而评价则是对人发展需求进行的估量和建议。评价者,既不单纯是“考试者”,也不单纯是“试卷讲改人”和“裁判者”,而是建立在“组织者”、“供给者”基础之上的“协助者”,他帮助学生总结过去,并进而预定新的发展目标、发展程序和发展策略——评价者的角色和作用,是信息时代教师的根本特点之一。
6 教师由学习纪律、道德规范的维护者向情感的凝聚者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者转变
传统的教师当然同时也是德育工作者,在信息时代,教师的德育工作任务不仅不会放松,相反还会加强。开放的网络融合了世界上的一切人,但同时也可能隔离了世界上的一切人,而网络角色的隐密性同时也可能使得人会更加放纵自己的欲望,所以,信息时代的德育既要强化,又要在完成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把德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心理教育和人格健全方面。
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情感教育。学生为什么易于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不能自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情感的淡漠则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让人感到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孤僻,越来越没有责任感?而是因为人们在用高科技加强了自身的生存能力的同时,对情感的需求和对情感的认识都降低了。所以,信息时代的情感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从最低标准上来讲,情感教育要力求使得学生的情感丰富、真纯、崇高,学习集体有安全感、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当然,教师也更应当是网络学习秩序和网络道德的促进者和维护者。
参考文献
[1] 袁洪江.《<学习的革命>批判》.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2
[2]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 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