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东城区在全区中小学实施“蓝天工程”,在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的同时,打破校际和区域界限,实现学校和社会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这个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讲堂,参加各类课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健全人格。随着“蓝天工程”的深入推进和社会大课堂的启动,我们尝试将“蓝天工程”课外活动创新理念拓展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得整合的社会资源不仅仅为开展课外活动所用,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完善国家规定课程体系,突出德育课程功能与实效
学科教师们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依托“蓝天工程”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让课程德育更生动、更直观、更丰富,更具吸引力,更加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地理课通过对本国资源的了解、考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历史课通过学习、参观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科学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定理,而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与理想信念,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最高境界。
自主研发地方课程,创新德育实践课程模式
自“蓝天工程”实施以来,东城区先后开发出包括文化、科技、经济、体育、自然科学、社会实践等6大类,涉及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化学等10多个学科的课程资源,取得显著效果。2009年还制定了《学校资源单位群管理办法》,加强学校与资源单位的联系与协作,为保证课程的有序实施提供了保证。目前东城区已研发设立了《走进东城》和《“蓝天工程”博览课》两门与实施德育密切相关的地方课程。
《走进东城》是供东城区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使用的地方性教材,内容涉及东城的建置、人物、文物、文化、人文景观、城市建设和教育等7个领域,具有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实践性、可读性等显著特征。学生通过每学期18课时的学习实践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东城厚重的历史和灿烂文化,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增强热爱东城的情感和建设东城、振兴东城的责任感,实现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蓝天工程”博览课》除具有一般课程共性特点外,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课程地点的开放性,把资源单位拓展为立体化的新课堂,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二是课程形式的实践性。它要求教师、学生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主张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环境中或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模拟研究”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强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三是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它不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而是多个学科的联动,多元能力的培养。东城区的每名学生在小学及初中阶段,除完成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的课时外,还要有128课时的“蓝天工程”博览课用于实践,并真正使首都中心城区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目前,“蓝天工程”如何寻求新的突破点、拓展新的内容、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市、区“十二五”教育事业规划指导下,我们力求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蓝天工程”:一是提高再认识,保持“蓝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二是两个关注——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要关注教师团队,启动“蓝天工程、社会大课堂教师发展计划”;三是两个推动——在推动课外活动管理新模式的同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构建“蓝天精品课程体系”;四是群策群力,编写社会资源单位“教育计划书”。■
完善国家规定课程体系,突出德育课程功能与实效
学科教师们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依托“蓝天工程”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让课程德育更生动、更直观、更丰富,更具吸引力,更加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地理课通过对本国资源的了解、考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历史课通过学习、参观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科学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定理,而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与理想信念,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最高境界。
自主研发地方课程,创新德育实践课程模式
自“蓝天工程”实施以来,东城区先后开发出包括文化、科技、经济、体育、自然科学、社会实践等6大类,涉及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化学等10多个学科的课程资源,取得显著效果。2009年还制定了《学校资源单位群管理办法》,加强学校与资源单位的联系与协作,为保证课程的有序实施提供了保证。目前东城区已研发设立了《走进东城》和《“蓝天工程”博览课》两门与实施德育密切相关的地方课程。
《走进东城》是供东城区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使用的地方性教材,内容涉及东城的建置、人物、文物、文化、人文景观、城市建设和教育等7个领域,具有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实践性、可读性等显著特征。学生通过每学期18课时的学习实践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东城厚重的历史和灿烂文化,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增强热爱东城的情感和建设东城、振兴东城的责任感,实现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蓝天工程”博览课》除具有一般课程共性特点外,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课程地点的开放性,把资源单位拓展为立体化的新课堂,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二是课程形式的实践性。它要求教师、学生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主张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环境中或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模拟研究”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强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三是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它不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而是多个学科的联动,多元能力的培养。东城区的每名学生在小学及初中阶段,除完成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的课时外,还要有128课时的“蓝天工程”博览课用于实践,并真正使首都中心城区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目前,“蓝天工程”如何寻求新的突破点、拓展新的内容、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市、区“十二五”教育事业规划指导下,我们力求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蓝天工程”:一是提高再认识,保持“蓝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二是两个关注——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要关注教师团队,启动“蓝天工程、社会大课堂教师发展计划”;三是两个推动——在推动课外活动管理新模式的同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构建“蓝天精品课程体系”;四是群策群力,编写社会资源单位“教育计划书”。■